严夏;杨喆;王大伟
目的 研究诊断及治疗老年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28例经手术治疗的老年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8例均经手术治疗,预后良好118例(92.2%),发生并发症10例(7.8%).结论 对老年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病人,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即应施行手术治疗.
作者:邢守光;范益民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临床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各种心、脑、肾器官损害的发病率和血压升高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应用无创性血压监测仪对12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各类高血压患者心、脑、肾损害的发生率及在不同病程的发生率.结果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占29.3%,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占14.6%,混合性高血压占56.1%.靶器官损害以脑损害为主占37.4%,心脏损害占27.6%,肾损害占9.8%.靶器官损害与高血压病程、血压负荷值呈正相关.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以脑、心、肾等为主,积极减少靶器官损害,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程一忠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P-选择素水平的影响,探讨疏血通注射液防治冠心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常规西药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疏血通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15 d后进行疗效评估,观察血浆ET-1、sICAM-1、TNF-α和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ET-1、sICAM-1、TNF-α、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可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ET-1分泌,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因子sICAM-1、TNF-α、P-选择素的水平有关.
作者:张艳玲;周苏宁;王滨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心理应激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探讨心理应激诱发ACS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135例(年龄≤60岁)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根据焦虑、贝克抑制自评量表得分分为心理应激组和非心理应激组.心理应激组:焦虑或(和)抑郁自评分≥50分;非心理应激组:焦虑(或)和抑郁自评分<50分.结果 心理应激组与非心理应激组ACS的发生率分别为80.6%和53.2%,稳定型心绞痛分别为20.8%和46.0%,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理应激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明显高于非心理应激组(P<0.01).结论 心理应激可使体内炎症因子分泌增加,从而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稳定变成不稳定,并通过炎症促使ACS发生、发展.
作者:高凌俊;陆金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1997年11月-2008年7月,采用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手术346例,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杨新卫;秦太昌;郭林静;梁法禹;张涌;李俊;任梅惠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益智醒脑汤对血管性痴呆(VaD)患者认识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将80例Va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予益智醒脑汤,对照组40例予甲氯芬酯.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物体记忆测验(FOM)、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智力残疾评分(AAMD)能力评分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仅5例有轻微食欲不振,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益智醒脑汤能较快改善VaD患者的认识功能障碍,且临床较安全.
作者:牛敬宪;李咏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在高血压情况下发生的脑实质内出血,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急危重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1].
作者:郝燕萍;李彩红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银丹心脑通组有效率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P<0.01);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也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杨淑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初步探讨养肝益水颗粒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机制.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均服用降压药至血压达标或正常值,治疗组同时服用养肝益水颗粒8周,观察治疗后测尿五项蛋白[微量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免疫球蛋白(IgG)、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肾动脉收缩期大血流速度(Vs)、阻力指数(RI)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各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β2-MG、Alb、α1-MG、TRF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IgG治疗后均减少,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Vs、RI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s、RI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养肝益水颗粒能有效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管活性物质、免疫功能、改善肾脏缺血,从而达到降压、改善肾小管及肾小球功能,保护肾脏超微结构,减少尿蛋白有关.
作者:丁碧云;汪玲;董梅;邵正斌;许祖建;戴小华;顾健霞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DM)合并心脑血管病变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 用化学发先法测定49例2型DM病人及51例正常对照者血浆HCY水平.结果 2型DM病人无并发症组及有心脑血管并发症组血浆HCY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有心脑血管并发症组较无并发症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7,q=2.82~12.66,P<0.05或P<0.01).高HCY血症组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较HCY正常组明显升高(χ2=4.72,P<0.05).结论 高HCY血症可能是2型DM病人易并发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早期给予干预治疗可能有助于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作者:郝志敏;赵洁;黄贤胜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老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120例老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硝酸异山梨酯与阿司匹林、美托洛尔(倍他乐克)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同时,应用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 mL加入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80 mg静脉输注,1次/日,连续14 d.用药前后观察自觉症状、心绞痛发作、心电图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患者自觉症状好转,心绞痛缓解和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1%、72%优于对照组的68%、53%(P<0.05).结论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是治疗老年冠心痛心绞痛明确有效的药物.
作者:邢湘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6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与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结果 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疗效、射血分数提高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功能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黄芪注射液可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提高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抑制神经内分泌的激活,逆转心室重塑.
作者:冯利营;郝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应用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 198例PDA患者于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测量动脉导管大小,在透视下经传送装置将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置入动脉导管内,使之在动脉导管处固定,即刻造影,术后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 全组成功196例,技术成功率99%;主动脉弓造影即刻无分流146例;50例存在微量或少量残余分流,经UCG复查,其中25例术后48 h分流消失,22例术后1个月分流消失,3例术后3个月分流消失;封堵术后即刻肺动脉平均压由封堵前(42.8±16.4)mmHg下降至(31.3±14.5)mmHg(P<0.05);术后3个月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均较术前缩小(94.2±28.4)mL vs(112.5±31.5)mL,(52.1±12.4)mL vs(61.0±15.7)mL(P<0.05).结论 应用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操作方法简便,治疗范围广,成功率高.
作者:郭建军;王志斌;梁法禹;秦东泽;梁智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非诺贝特联合降压治疗对高血压合并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血压、血流介导的肱动脉_舒张值的影响.方法 62例合并高三酰甘油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调脂饮食加坎地沙坦加非诺贝特组(A组),调脂饮食加坎地沙坦加安慰剂组(B组).观察两组血压及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值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1),A组较B组能更显著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P<0.01).A组能显著降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1),而B组在治疗前后脂质谱无显著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值明显增加(P<0.01),A组较B组能更显著增加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值(P<0.01).结论 非诺贝特可能通过改善血脂代谢紊乱,在降压药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并且对患者血压有协同降低作用.
作者:张建英;谷梅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大鼠脑出血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关系及黄芪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自体动脉血注入尾状核法制成大鼠脑出血模型,免疫组化法观察TNF-α的表达,伊文思蓝法测BBB的通透性,干湿重法计算脑舍水量表示脑水肿.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黄芪组BBB通透性均在出血后6 h开始升高.1 d~3 d高,黄芪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两组的TNF-α也于6 h开始升高.1 d~3 d达到高峰,黄芪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BBB通透性与TNF-α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04,P<0.05),与脑水肿变化趋势一致.结论 脑出血后产生的TNF-α可能通过炎症反应的启动,增加BBB通透性,参与脑水肿形成和发展,黄芪可改善此过程.
作者:范崇桂;王桂敏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呼吸困难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对临床诊断的意义及时心功能不全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老年(>65岁)急性呼吸困难患者95例,其中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73例,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22例.应用快速床旁试验方法测定血浆BNP水平,确定血浆BNP界值.结果 心功能不全所致的急性呼吸困难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与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BNP诊断界值在150 pg/mL时其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达85%左右,曲线下面积(AUC)为0.869.心源性呼吸困难组合并肾功能异常患者,其诊断界值在225 pg/mL.结论 血浆BNP对于老年急性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有诊断价值,其诊断界值为150 pg/mL.
作者:陶晓春;董志远;唐晓斌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改善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作用.方法 将7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加健康教育,对照组仅采用常规降压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在健康教育前后服药依从性的差别,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健康教育组患者在健康教育前后服药依从性明显改善(P<0.01),并且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教育能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
作者:程鎏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利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急性发作期患者局部脑血流灌注(rCBF)情况.方法 将临床确诊为VBI患者32例进行SPECT检查,与12名健康体检者同期进行时照观察,分析VBI患者脑血流灌注的情况.结果 目测示VBI发作期患者右侧低灌注明显高于左侧,经半定量分析后VBI组的脑血流灌注在多处较时照组减低;VBI组左右比较,右侧脑血流灌注普遍低于左侧.结论 SPECT对VBI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且VBI发作期患者脑血流灌注异常在椎基底动脉系为主的基础上还波及颈内动脉系.
作者:王淑丽;牛争平;刘庆萍;李险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脑梗死(cerebral infaretion,CI)是我国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近年来运用现代医学探讨中医药防治CI的作用机制,为CI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开拓了新思路.
作者:甘照儒;徐英妹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后氧化应激和脑钠肤(BNP)的影响.方法 苏中幼猪21只,随机分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对照组,3组均经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造模成功后,高剂量组予250 mL 5%葡萄糖加入400 mg丹参多酚酸盐;低剂量组予250 mL 5%葡萄糖加入200 mg丹参多酚酸盐,结扎后当天开始经静脉途径静脉输注.对照组经静脉途径应用250mL静脉输注,均为1次/天,疗程7d.测定不同时间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肤过氧化物酶(GSH-Px)及BNP的水平;造模后4周行门控心肌显像评价心功能.结果 对照组抗氧化酶活性下降,表现为血浆中SOD和GSH-Px活力下降(P<0.05).使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后,抗氧化酶(SOD和GSH-Px)活力升高(P<0.05).两治疗组心功能高于对照组,在1个月实验终点,血浆中BNP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的BNP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0.56,P<0.05).结论 经静脉途径维持应用丹参多酚酸盐能够降低血浆BNP水平,具有氧自由基清除活性,可阻断心肌梗死后的氧化应激状态,促进梗死心脏心功能改善,对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张殿福;王明伟;王连生;唐建金;陈波;王伟;杨志健;曹克将 刊期: 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