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静远;王恒和;葛永彬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病人的脑电图变化、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疗效与预后.方法 60例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病人与同期住院无癫痫发作的60例病人进行脑电图、神经功能缺损与疗效的比较.结果 脑梗死后迟发癫痫病人脑电图异常率达95.0%,无癫痫发作脑梗死病人异常率为1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癫痫组总有效率为65.0%,无癫痫组总有效率为95.0%(P<0.01).结论 脑梗死后病人脑电图异常发生率极高,神经功能缺损较严重,治疗效果差.
作者:许风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静息心率(RHR)对高血压病病人靶器官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3年10月-2005年10月在山西省一O九医院门诊或住院的102例老年高血压病病人,按照RHR和收缩压(SBP)分别进行分组,按SBP水平分为3组:SBP≤159 mmHg组,(160~179) mmHg组,SBP≥180 mmHg组.每组又按RHR水平分为RHR 1组(≤64/min),RHR 2组(65/min~69/min),RHR 3组(70/min~74/min),RHR 4组(75/min~79/min),RHR 5组(RHR≥80/min),分别测量所有病人的空腹血糖(FPG)、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分叉处内径(CAD)、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等指标.结果 RHR 5组的FPG、LVMI、LVEF均高于RHR 1~4组(P<0.05或P<0.01).RHR 5组IMT、CAD和Ccr高于RHR 1组和RHR 2组.结论 高血压病病人静息心率的增加能够引起严重的靶器官损害,它是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张薇;芦婷;许宏;卫福秀;赵毓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病因、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及预后,提高早期诊断率,早期合理治疗以期改善预后.方法 分析28例AD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误诊情况、治疗方法及近期预后.结果 28例AD临床表现多样,大部分病人表现为突发剧烈持续胸痛、腹痛,少部分表现为晕厥、腹部搏动性包块、胸腔积血等.病因由高血压引起23例占(82.14%),以中老年病人多见;马凡综合征引起者3例(10.71%),以青年病人多见.超声、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MRI)3种技术联合应用有助于快速诊断和定位.本组误诊13例,首诊误诊率达46.43%(13/28).住院治疗存活19例(67.86%),死亡9例(32.14%).结论 主动脉夹层是少见和危险的疾病,高血压是引起中老年人主动脉夹层的主要因素,青年人主动脉夹层主要由马凡综合征引起.早期确诊、早期合理治疗是降低主动脉夹层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李晚泉;陈云辉;方长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活血药复方丹参注射液的使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422例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采用支持对症神经营养等基础治疗,部分病人行手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伤后24 h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7 d后两组行CT、颅内压监测及Glasgow(GCS)评分,并综合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颅内压水平接近,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头颅CT低密度体积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脑外伤,能有效改善脑组织的微循环,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有利于脑功能恢复.
作者:刘杰文;冯斌;郝万如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临床治疗的世界性难题.SCI后的病理损害分为原发性SCI和继发性SCI.SCI治疗的难点有如何使缺损的神经元再生,如何恢复功能性轴突的传导功能.
作者:赵宁;杨万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短暂性脊髓缺血发作,是临床上少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缺血性疾病.笔者在临床中确诊2例,现报道如下.1 资 料[例1] 女,58岁,在田间劳作时突然出现腰骶部疼痛,伴双下肢无力,以左侧为重,不能站立行走.
作者:叶红晖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合用1,6二磷酸果糖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例住院治疗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及1,6二磷酸果糖静脉输注,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等变化.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7%,心电图总有效率为97%,心肌酶改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0%,心电图总有效率为77%,心肌酶改善总有效率为84%,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参麦注射液合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可使临床疗效提高,无不良反应.
作者:王哲;杨继红;张腊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在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发癫痫持续状态模型中观察c-fos蛋白表达的时程变化.方法 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发癫痫持续状态大鼠模型,观察大鼠的行为改变,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癫痫持续状态后不同时间点脑内c-fos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癫痫持续状态后6 h,1 d时脑内c-fos蛋白表达高,3 d时表达次之,7 d时极少数表达并接近对照组表达水平.结论 癫痫持续状态后脑内c-fos蛋白表达持续较长时间;在此时期应给予干预措施,以减低脑内神经元损伤可能.
作者:薛国芳;郑辑英;李光来;王荔;刘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都很高的急性脑血管病.ICH可引起多种继发症状,如脑水肿、颅内高压、脑疝等,ICH后血肿周围组织脑水肿的发生是ICH为严重的继发性损伤,其产生和发展是导致ICH病情恶化的关键因素.
作者:陆晖;肖俊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和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病人随机分为项七针组38例和颈夹脊组34例,进行症状评分和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椎-基底动脉血流速指标.结果 经治疗2个疗程后,项七针组总有效率为89.47%,颈夹脊组为76.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项七针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V)、椎-基底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的改变与颈夹脊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项七针组疗效和改善脑供血方面均优于颈夹脊组.结论 运用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收到一定的临床疗效,且在改善病人症状积分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等方面亦显示出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贾红玲;单秋华;张永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益心脉颗粒结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80例CHF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益心脉颗粒.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检测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1(ET-1).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5%(P<0.05);同时治疗组AngⅡ,IL-6,ET-1治疗后分别为(72.28±56.45) pg/mL,(48.91±7.65) pg/mL,(84.76±40.52) pg/mL,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益心脉颗粒结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肯定.
作者:黄绍湘;杨小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症,中医对眩晕症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考察近十年有关眩晕的中医文献,可以发现不同作者之间辨证分型各异,对辨证要点的把握也有较大差异.本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总结,尝试对眩晕辨证分型及辨证要点做一分析归纳,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刘红梅;李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心脏交感神经的激活在冠心病心脏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近研究发现冠心病时不仅交感神经的活性增强,交感神经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即心脏交感神经发生了重构.
作者:曾亚平;鹿育萨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自体血栓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观察假手术组、局灶脑缺血组(对照组)、局灶脑缺血丹红注射液治疗组(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范围、脑含水量、病理学改变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造模3 d后治疗组脑含水量和神经系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大鼠脑梗死体积于造模第5天治疗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病理组织学观察也可见治疗组组织损伤减轻.结论 丹红注射液对局灶脑缺血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作者:邓芬;胡长林;谢运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病毒性脑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青少年居多,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且本病发病急,易导致后遗症的发生,早期诊治对保护脑功能、减少后遗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现对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人民医院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46例病例诊治及转归情况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王惠芳;崔晓朋;刘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临床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诊断治疗及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20例住院病人确诊有心脑血管病后开始服用阿司匹林后血小板计数减少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停药或服用泼尼松,严重者予甲泼尼松龙,使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结果 20例立即停用阿司匹林,10例较轻病人于15 d内血小板恢复正常,10例症状较重病人给予拨尼松15 d后血小板恢复正常.结论 部分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后可因免疫机制、药物毒副反应使血小板减少,与服用时间及剂量相关性不大,治疗预后良好,临床工作应高度警惕.
作者:吴宪;初玉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益母草生物碱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通过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心肌肌浆网钙泵的活性(SERCA2α)及其蛋白水平来反映益母草生物碱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不明显(P<0.05).结果 益母草生物碱可以显著提高模型大鼠左室收缩压以及左室内压大上升速率(P<0.05),降低模型大鼠左室舒张末压以及明显提高左室内压大下降速率(P<0.05);益母草生物碱对模型大鼠心肌组织SERCA2a活性及SERCA2a含量均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 益母草生物碱能够提高冠状动脉结扎大鼠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其可能机制是提高大鼠心肌组织SERCA2a活性及含量.
作者:姜水印;吕嵘;黄品贤;刘春燕;卫洪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活血潜阳颗粒对麻醉犬血压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麻醉比格犬,Powelab系统记录给药前后血压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活血潜阳颗粒对麻醉犬收缩压、舒张压、左室内压大上升速率(+dp/dtmax)及左室内压大下降速率(-dp/dtmax)在一定剂量均有降低作用.结论 活血潜阳颗粒可能通过降低外周阻力发挥降压作用,具有改善麻醉犬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作者:周端;杨建梅;王佑华;肖梅芳;苑素云;曹敏;金若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高血压病病人掌握高血压危险因素的状况及降压效果.方法 采用24 h动态血压方法对100例确诊的高血压病病人进行监测,了解高血压危险因素知晓率和服用降压药物的效果.结果 高血压病病人对使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知晓率较高,但对高血压病危害及严重性没有足够的重视.服药治疗期间70%的受试者不能定时监测血压,68%受试者不知晓监测血压的注意事项.治疗的依从性较低,46%的受试者未能按照医嘱服用降压药,服药误区在血压上升则服药,血压正常就随心所欲地停药,对血压略升高或略降低就加减药物.其次对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不恰当,由高血压危险因素导致的高血压合并症控制达不到理想的高血压疗效标准.结论 对高血压病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须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才能把高血压的危害降到低.
作者:眭许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急性脑出血大多为单发性,多发性少见.随着CT的广泛应用,急性多灶脑出血(acute multifocal cerebral hemorrhage,AMCH)的诊断率逐渐增高,同时对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预后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作者:辛艳秋;李林;刘二梅;刘艳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