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低氧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崔晓萍;陈建梅;穆军山;叶建新;殷红兵;林航

关键词:低氧, 神经干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 增殖,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摘要:目的 探讨体外低氧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对海马神经干细胞( NSCs)增殖的影响.方法 将分离出的新生小鼠海马NSCs分别与低氧条件星形胶质细胞培养液(低氧组)、低氧条件星形胶质细胞培养液+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PI3K/Akt)通路拮抗剂LY294002(拮抗剂组)以及常氧条件星形胶质细胞培养液(对照组)共培养;分别于培养24 h、48 h、72 h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各组NSCs活性;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NSCs磷酸化Akt (p-Akt)和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p-GSK)-3β含量.结果 (1)共培养24h、48 h及72 h,低氧组NSCs活性的光密度(OD)值分别为0.292±0.006、0.382 ±0.005、0.649±0.028,拮抗组分别为0.197±0.003、0.255±0.005、0.325±0.012,对照组分别为0.107±0.006、0.198±0.008、0.254±0.006;低氧组各时间点NSCs活性显著高于拮抗剂组和对照组(均P<0.05);(2)共培养24h、48 h和72 h,低氧组NSCs p-Akt和p-GSK-3β的吸光度(A)值分别为0.52、0.71、0.86及0.49、0.65、0.82;拮抗剂组分别为0.39、0.42、0.61及0.31、0.35、0.40;对照组分别为0.34、0.38、0.39及0.28、0.31、0.35;低氧组各时间点p-Akt及p-GSK-3β含量显著高于拮抗剂组和对照组(均P<0.05).结论 缺氧刺激可激活星形胶质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NSCs增殖.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依达拉奉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大鼠神经保护的机制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大鼠神经保护的机制.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STZ)一次性腹腔注射诱导建立SD大鼠DPN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只);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3 mg/(kg·d)腹腔注射共4周.观察摆尾温度阈值(TTT)、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应用酶标法及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坐骨神经半胱氨酸蛋白酶( caspase)-3和Bcl-2表达水平,并与正常组(10只)比较.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对照组大鼠TTT明显升高,MCV和SCV明显减慢,坐骨神经caspase-3和Bcl-2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均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大鼠TTT明显降低,MCV和SCV明显提高(均P<0.01);坐骨神经caspase-3表达水平明显降低,Bcl-2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可以减轻DPN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周围神经caspase-3表达和增强Bcl-2表达有关.

    作者:周昊;丁新生;黄红莉;周联生;葛许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帕金森病患者疾病的经济负担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疾病的经济负担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150例P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及其家庭的基本资料和2009年有关PD支出的费用(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应用Hoehn和Yahr分级(H-Y分级)量表评定PD患者的病情.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判断影响PD患者疾病经济负担的相关因素.结果 PD患者的年平均PD支出为13 576.43元,其中直接费用为12 306.73元(90.6%),间接费用为1269.70元(9.4%);分别占年家庭收入和人均收入的17.9%和48.0%.单因素分析发现,PD患者的门诊次数(x2=6.423,P<0.05)及家庭月收入(x2=13.718,P<0.05)对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D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t=2.210,P=0.029)、门诊次数(t =2.185,P=0.031)和家庭月收入(t=1.679,P=0.096)为影响PD经济负担的相关因素.结论 PD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较重;而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门诊次数和家庭收入是影响PD经济负担的相关因素.

    作者:王遥;殷实;刘卫国;卞鹰;王宝明;叶民;林兴建;张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艾塞那肽对糖尿病周围神经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艾塞那肽(EX)对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将3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糖尿病组、EX小剂量治疗(EXmin)组及大剂量治疗(EXmax)组.后3组大鼠给予脂肪乳灌胃,14 d后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并测算胰岛素抵抗指数;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制模成功后,EXmin组及EXmax组大鼠分别给予EX 1.25 μg或2.5 μg/(kg·d)腹腔注射,45 d后检测空腹血糖水平,透射电镜观察坐骨神经病理学改变.结果 脂肪乳灌胃14 d后大鼠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升高;与NC组比较,糖尿病组、EXmin组及EXmin组空腹血糖明显升高(均P<0.01);但EXmin组及EXmin组明显低于糖尿病组(P<0.05~0.01);EXmin组和EXmax组大鼠坐骨神经髓鞘、轴突及血管基底膜的损害较糖尿病组明显减轻.结论 EX能够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减轻坐骨神经的病理损害,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许春伶;赵倩;王雯;李继梅;脱厚珍;甄攀攀;陈葵;毕鸿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颅内动脉瘤59例临床分析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10年收治的59例经全脑血管造影(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男28例,女31例;年龄13 ~79岁,平均56.7岁;其中<20岁8例,20~60岁40例,> 60岁15例.本组颅内动脉瘤破裂造成蛛网下腔出血(SAH)患者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分别为45.6岁和51.3岁.1.2临床表现因突发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癫(癎)发作2.5 ~15 h,平均7.9h,诊断SAH后急诊入院34例;因视力减退、复视、眼球运动障碍、颈部僵硬2~7d,平均4.3d入院19例;因声音嘶哑、呛咳、头痛头晕、颈部疼痛6~ 13 d,平均8.9d入院6例.

    作者:黄光;唐煜;赵含;刘兴洲;张永力;石祥恩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多奈哌齐治疗卒中后失语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 应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多奈哌齐治疗卒中后失语的疗效.方法 检索多奈哌齐治疗卒中后失语症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以失语商(AQ)为效应指标,对检索出的文献按固定效应模式通过Revman 4.2统计软件评价和分析多奈哌齐治疗卒中后失语的疗效.结果 12篇文献被纳入,仅3篇为高质量文献.与安慰剂组比较,治疗后多奈哌齐组在西部失语症成套测验中部分项目的评分如书写、复述、理解、流畅性、命名、信息内容、阅读明显改善(均P =0.001).多奈哌齐组AQ整体效应值的加权均数差(WMD)为3.48(95%CI:3.11 ~3.86);10 mg/d组为4.55(95% CI:3.90 ~5.21),5 mg/d组为2.96(95% CI:2.50~3.42);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结论 多奈哌齐治疗卒中后失语症有效,多奈哌齐10mg/d比5 mg/d的疗效更好.

    作者:吴哲;张雪娟;罗晓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脑梗死(CI)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结果将205例伴颈动脉颅外段斑块的CI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73例)及稳定斑块组( 132例);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家族史等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CI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与患者的文化程度及血载脂蛋白(APO) -A/APO-B比值呈负相关(均P<0.05);与患者吸烟、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糖尿病和卒中家族史、空腹血糖、血浆黏度、血沉、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正相关(P <0.05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OR=2.702,95% CI:1.183 ~6.175,x2=5.559,P=0.018)、高血压病(OR=2.682,95% CI:1.156~6.226,x2=5.275,P=0.022)及吸烟(OR=1.371,95% CI:1.044 ~1.800,x2=5.142,P=0.023)与CI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相关.结论 糖尿病、高血压病及吸烟是CI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杨旭;高金颖;高永俊;李新毅;康春松;牛小媛;魏利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糖及外周血白细胞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本研究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糖及外周血白细胞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系2009年12月~2010年1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病程≤2 d的ICVD患者131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MRI证实.(1)脑梗死组(梗死灶直径>1.5 cm):54例,男32例,女22例;年龄54 ~ 88岁,平均(72.5±9.6)岁.(2)腔隙性脑梗死(腔梗)组(梗死灶直径≤1.5 cm):52例,男29例,女23例;年龄56~87岁,平均(75.6±7.0)岁.(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53~82岁,平均(70.4±9.8)岁.(4)正常对照(NC)组:系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40人,男20人,女20人;年龄64 ~ 85岁,平均(71.2±9.4)岁.各组间年龄、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王莉;张帆;张维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梅毒性血管炎的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梅毒性血管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梅毒性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8 ~ 68岁,均无明确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均为急性起病,其中3例表现为偏瘫、失语,1例有精神行为异常;(2)4例患者CSF检查都存在蛋白、细胞轻度升高;血清及CSF快速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螺旋体血球凝结试验(TPHA)均阳性;(3)4例患者头颅影像学检查显示脑缺血性病变,其中3例脑血管呈现多发狭窄改变;(4)青霉素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均有明显好转.结论 梅毒性血管炎多呈卒中样起病;血清及CSF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及头颅影像学检查显示脑血管炎改变是确诊依据;青霉素治疗有效.

    作者:韩燕飞;谢琰臣;陈葵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广东汉族人群Toll样受体4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

    目的 探讨广东汉族人群Toll样受体4(TLR4)基因A299G和C399T多态性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住院及门诊的广东汉族患者200例,根据临床表现、头颅影像学、全脑血管造影、颈动脉彩超或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结果及伴有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分为5组,(1)脑梗死并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组(40例),(2)脑梗死无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组(40例),(3)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而无脑梗死组(40例),(4)有≥3种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而无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脑梗死组(40例),(5)正常对照组(40例).采用DNA测序法检测各组TLR4基因中A299G和C399T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各组均未见TLR4基因中A299G和C399T多态性的存在.结论 广东汉族人群TLR4基因A299G和C399T多态性可能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无相关性.

    作者:梁燕玲;许治强;匡永锋;刘宇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葛根素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葛根素具有抗血栓、改善微循环、提高缺血区血流量作用[1].本院采用葛根素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系2010年本科收住的36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影像学检查证实.随机分为两组,(1)葛根素组:182例,男96例,女86例;年龄42~ 71岁,平均(63.4±13.1)岁;病程13~ 37 h,平均(22.2±9.5)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8~ 17分,平均(13.2±1.4)分.(2)对照组:178例,男93例,女85例;年龄41 ~72岁,平均(63.3±13.1)岁;病程12 ~36 h,平均(22.1±9.4)h;NIHSS评分7~17分,平均(13.2±1.4)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张靖;李鸿萱;冯姗姗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以股外侧皮神经病为首发表现的2型糖尿病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以股外侧皮神经病为首发表现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以股外侧皮神经病为首发表现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患者首发临床表现为股前外侧皮肤麻木和(或)刺痛,其中16例为单侧,5例为双侧;经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为糖尿病.股前外侧皮肤不同程度痛温觉减退;电生理检查显示股外侧皮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波幅减低;空腹血糖水平≥8.3mmol/L的患者SCV减慢更明显;降糖治疗后患者痛觉减退面积缩小,股外侧皮神经SCV增快.结论 糖尿病所致的股外侧皮神经病变多见单侧受累,其SCV减慢与血糖水平有关;降糖治疗可明显改善症状.

    作者:朱祖福;韩伯军;王庆广;陆强彬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颈动脉狭窄及斑块性质与脑血流中微栓子信号的关系

    颈动脉狭窄和脑血流中的微栓子信号均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本研究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与脑血流中微栓子阳性率的关系进行分析.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系2010年1~12月本院神经内科住院脑梗死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51~ 77岁,平均(50.6±2.1)岁;病程3 ~75 h,平均(41.8 ±22.2)h.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诊断标准[2],并经脑CT和MRI证实.排除后循环脑梗死和心源性栓塞,合并感染性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肿瘤、周围血管病、凝血功能障碍、心血管疾病、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

    作者:朱连海;黄怀宇;汪芳;范松松;凌卓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脑干梗死的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脑干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交叉性瘫痪18例;非交叉性瘫痪如中枢性面舌瘫、偏瘫14例,单瘫、脑神经瘫痪等10例.所有患者头颅MRI检查均发现病灶,8例发病<6h的患者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均发现新鲜责任病灶.结论 脑干梗死临床表现有交叉性瘫痪和非交叉性瘫痪,且瘫痪程度较轻;DWI有助于早期确诊.

    作者:赖汉林;陈银娟;黄幼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80例ALS患者应用ALS功能等级量表(FRS)评价病情;应用改良Gomori三色(MGT)及线粒体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染色方法检测肌肉标本不整边红纤维(RRF)的百分比及COX活性;分析其与F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本组患者骨骼肌出现RRF 13例(16.3%),其中9例RRF为1%、3例RRF为4%、1例RRF>4%;COX活性缺失21例(26.3%),其中完全缺失6例,部分缺失15例.肌肉RRF百分比和COX染色缺失程度与FRS评分呈负相关(r=-0.234,P<0.05;r=-0.285,P<0.01).结论 ALS患者骨骼肌线粒体功能异常,其异常越明显的患者病情越重.

    作者:张巧全;狄晴;余年;朱海青;曹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儿童型脊肌萎缩症的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儿童型脊肌萎缩症(CSMA)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CSM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6.1±5.5)岁,均为慢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无力、变细及行走不稳;血清肌酶水平5例轻度升高;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8例为神经源性损害,3例未见异常;肌肉病理学检查显示11例患者均出现肌纤维大小不等,10例出现程度不等的肌纤维类型群组化,8例核内移纤维,7例小角化纤维和6例靶纤维.结论 CSMA临床特征为儿童期出现的四肢无力和肌萎缩,肌肉神经电生理学及病理学特征是神经源性损害.

    作者:喻绪恩;王训;孙丹丹;石永光;付晓明;周志华;程楠;胡纪源;韩咏竹;杨任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脊髓损伤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脊髓损伤造成的脊髓组织结构的损害可分为原发性损害和继发性损害.细胞原发性死亡在损伤当时即已发生,由于撕、扯、拉、压等机械力量直接作用于脊髓,使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血管组织结构遭受即时不可逆的死亡.在原发性损伤发生后数分钟内,序贯生化瀑布反应激发,包括水肿、炎症反应、局部缺血、谷氨酸受体过度激活、脂质过氧化作用、钙离子超载、细胞因子及凋亡学说、自由基损伤与脂质过氧化反应、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NO/NOS)神经毒性作用、内源性阿片肽介导下,一些在原发性脊髓损伤后还存活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死亡,造成为继发性脊髓损伤.目前治疗脊髓损伤的策略有两种:一是在损伤急性期通过减轻或消除继发性病理反应,保护残存的轴突和神经元不再遭受二次损伤,包括给予甲泼尼龙、钙通道拮抗剂、纳洛酮等药物,或予局部低温保护、人工高压灌流等;二是在损伤慢性期促进神经组织的再生和修复,包括手术治疗、高压氧治疗、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现对脊髓损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杨彦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脑卒中后的误吸及其诊断与治疗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实践表明,较多的脑卒中患者不是死于脑卒中本身,而是死于脑卒中并发症.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吞咽障碍患者约有1/3会发生误吸[1].误吸可以导致急性气道阻塞,是脑卒中后肺炎的主要原因[2].由误吸引起的吸入性肺炎可显著增加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是脑卒中后第1个月内第三大致死原因,并且可造成脑卒中后第1年内20%、以后每年10% ~15%的病死率[3].因此,对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给予较早期的诊断、评估以及有效的治疗,减少和避免患者的误吸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晓锋;黄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影像学特点

    目的 探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 SIH)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SIH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本组男5例,女4例;均为缓慢起病.7例有体位性头痛,2例为颈肩部疼痛.头颅MRI平扫发现脑干移位4例,其中1例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硬膜下积液2例,垂体增大2例,窦汇后缘呈弧形改变6例;增强发现7例大脑半球硬脑膜、大脑镰及小脑幕弥漫性均匀强化,“铠甲”样包绕脑组织;1例同时合并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脊髓MRI平扫发现颈椎间盘突出、神经根袖囊肿及腰椎管内神经鞘瘤各1例;增强后发现脊膜均匀显著强化3例.结论 SIH影像学特征为“下沉脑”及脑脊膜均匀强化,MRI检查有助于对其的早期诊断.

    作者:黄清玲;王小姗;王庆军;袁彩云;许云;肖朝勇;刘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作用

    本研究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探讨其在心脑血管事件二级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系2008年1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9例,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检查证实.随机分为两组:(1)联合治疗组:49例,男31例,女18例;年龄48~77岁,平均64.5岁;病程1~12 d,平均4.8d.其中脑梗死3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10例.伴高血压40例,糖尿病29例,高脂血症30例.DSA证实颅内动脉狭窄(70.6±12.9)%;狭窄部位为颈动脉系统3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18例.(2)对照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46 ~ 80岁,平均66.5岁;病程2~14 d,平均5.7d.其中脑梗死32例,TIA 8例.伴高血压32例,糖尿病21例,高脂血症23例.颅内动脉狭窄(71.7±14.2)%;狭窄部位为颈动脉系统2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1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及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具有可比性.

    作者:蒋柳结;欧念飞;江洪波;陈华;林凌;梁乐;黄显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心脏黏液瘤合并脑栓塞的临床特点(附3例报告)

    目的 探讨心脏黏液瘤合并脑栓塞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心脏黏液瘤合并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例为年轻患者.1例为老年患者;均为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头颅影像学显示脑缺血性或出血性改变,或颅内多发性动脉瘤.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手术标本病理检查均诊断为心房黏液瘤.结论 心脏黏液瘤合并脑栓塞的临床特点是由脱落的瘤栓阻塞脑血管导致多发性脑卒中样改变.

    作者:张建明;陈道文;林兴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主管:南京医科大学

主办: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