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玲;刘志刚;白静萍
目的 探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 对15例ACI患者采用股动脉插管行动脉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并在治疗前后分别行DSA检查;治疗前、治疗后2 h、48 h、15 d及30 d分别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 溶栓后12例闭塞侧大脑中动脉完全再通.溶栓后各时间点ESS、NIHSS和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0.01);基本痊愈8例,显效5例,显效率86.7%.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是治疗ACI的有效方法.
作者:胡文立;徐霁华;秦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我院于2005~2006年对17例股外侧皮神经病(LFCN)患者行皮肤定量感觉检测(QST),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男6例,女11例;年龄31~64岁,平均46.8岁;病程1.5个月~2年,平均6.7月;符合王维治提出的诊断标准[1].
作者:任玉玲;刘志刚;白静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甲亢性舞蹈症(HTC)是少见的疾病,早于1893年William Cower在神经病学教科书中的描述.19世纪70年代后甲状腺功能血清学检测使甲亢的诊断更加敏感,HTC的报道也相应增多;目前国内仅有2篇相关报道[1,2].
作者:丁则昱;崔丽英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脑死亡患者脑电图进行定量分析,寻找敏感可靠的脑死亡诊断标准.方法 对17例确诊为脑死亡患者及5例临床脑死亡患者进行脑电图频谱分析,并与13例非脑死亡患者的脑电图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脑死亡组的脑电功率值显著低于非脑死亡组(均P<0.01).临床脑死亡组脑电功率值介于脑死亡组与非脑死亡组之间,脑电功率值高者预后较好,脑电功率值低者预后较差.结论 脑电图频谱分析可能对脑死亡的判断、特别是临床脑死亡患者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章悦;孙冰;吴洵佚;王晋阳;朱国行;洪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共刺激分子CD28:CTLA4/B7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将雌性Lewis鼠随机分为EAMC组和对照组;EAMG组采用人工合成的Ra97-116肽段3次法免疫Lewis鼠,对照组同期注入等量的PBS;3次免疫接种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28、B7-2、B7-1、CTLA4在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EAMG组大鼠成模率75%;与对照组比较,外周血CD28、B7-2B7-1、CTLA4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0.01);EAMG组大鼠外周血CD28、CTLA4主要在淋巴细胞表达及B7-1、B7-2在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表达显著增加(P<0.05~0.01).结论 EAMG大鼠存在共刺激分子CD28:CTLA4/B7表达异常,共刺激分子CD28:CTLA4/B7可能参与了EAMG的发生、发展.
作者:吴怀国;彭晓江;李军;杨毅;许文华;任明山 刊期: 2008年第03期
重症肌无力(MG)是发病率较高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病如甲状腺疾病及强直性脊柱炎等.继发于Addison病的MG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
作者:曹小丽;沈岳飞;秦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原发性癫(癎)是指除遗传因素外不具有其他潜在病因的癫(癎).一部分药物治疗良好,仍有少部分药物治疗无效.其机制可能有多种:囚长期用药或药物问的相互作用,药物代谢加快,不能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血-脑屏障(BBB)阻碍抗癫(癎)药(AEDs)在脑内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药物作用靶点改变降低药物的敏感性.
作者:夏敏;武士京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腕管综合征(CTS)是正中神经于腕管内受压而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是常见嵌压性周围神经病,早期治疗预后良好.现将我院2006年3月~2007年6月收治的78例CTS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陈燕;陈斐;陈珊蓉;顾勤;詹青;侯辉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结节性硬化症(TSC)致病基因TSC2突变方式.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对TSC一家系4例TSC患者(其中1例疑似)、1例散发性TSC患者外周血TSC2的41个外显子进行检测,并与家系中健康对照组和无血缘关系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此1家系中4例TSC患者(包括1例疑似)的TSC2基因外显子33发生了1346丝氨酸(S)→脯氨酸(P)(4037T→C)错义突变,1例散发性TSC患者及两健康对照组未检测到TSC2基因突变.结论 在TSC患者中TSC2外显子33错义突变(1346S→P,4037T→C)是一种尚未报道的新发现的基因突变方式.
作者:赵玉武;孙晓江;郑惠民;丁素菊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加巴喷丁胶囊(GBP,江苏恩华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辅助药物治疗癌症晚期疼痛患者54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灿坤;向东东;沈红星;李金牛;汲广成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72例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活化因子PAC-1与P-选择素(CD62P)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 TIA组PAC-1和CD62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TIA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高,PAC-1和CD62P水平越高;颈动脉斑块亚组PAC-1和CD62P水平明显高于颈动脉IMT增厚亚组(均P<0.05);不稳定斑块亚组显著高于稳定斑块亚组(均P<0.01).结论 TIA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明显增高.检测TIA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有助于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作者:江卫;孙杨;孔岳南;邵福源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本研究通过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分析及脂肪耐量试验(FTT),探讨富含三酰甘油(TG)脂蛋白(TRL)清除延迟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
作者:林秀瑾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加巴喷丁(GBP)添加治疗对难治性癫(癎)局灶性发作的疗效以及对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96例难治性局灶性发作癫(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原用药物基础上,GBP组给予GBP添加治疗,托吡酯(TPM)组给予TPM添加治疗;添加治疗前后应用临床记忆量表(CMS)对入组者进行记忆功能评估及疗效评估.结果 添加治疗20周GBP组总有效率(75.0%)与TPM组(72.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添加治疗前比较,添加治疗后GBP组CM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M组无意义图形再认、自由图像回忆、人像特点回忆和记忆商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 GBP作为添加药物治疗难治性癫(癎)局灶性发作有效,对患者记忆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
作者:林甲宜;杜桂兰;顾东方;李友红;曾兴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急性脑卒中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归纳NICU中137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昏迷、高热、肺部疾病、房颤/心脏扩大、卒中史、机械通气、脑中线移位、入院时血糖水平、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APACHE)Ⅱ评分、鼻饲管和导尿管及合并肺部感染在死亡组和生存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昏迷、高热、肺部感染、机械通气以及有房颤/心脏扩大者与急性脑卒中死亡关系为密切.结论 昏迷、高热、肺部感染、机械通气及合并房颤/心脏扩大是NICU中急性脑卒中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张道培;朱奕昕;闫福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本研究通过对2003年5月~2007年5月我院收治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发病前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脑梗死病情的影响.
作者:王磊;安学林;王海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神经元凋亡是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神经元死亡的重要形式.凋亡的发生既与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有关,又受许多因素调节.现将脑缺血神经元凋亡调节的多种因素和抗凋亡治疗研究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杨彦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自然发生的抗β淀粉样蛋白(Aβ)抗体在儿童和青少年血浆中的表达.方法 将28名1~30岁的健康人群按10岁为1个年龄段分为3组,采用转基因动物模型、组织淀粉样斑块免疫活性(TAPIR)分析和免疫印迹法,分析各组血浆抗Aβ抗体的存在和免疫特性.结果 抗Aβ抗体总发生率为27.8%,各年龄组TAPIR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免疫特性与中老年健康对照者相似.结论 抗Aβ抗体的出现可能早于脑实质Aβ和老年斑的形成.
作者:徐武华;漆松涛;桂见军;徐俊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β水平与多发性硬化(MS)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58例MS患者(MS组)血清TNFβ水平;并与患者不同亚型、病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扩展病残状态评分(EDSS)、病程、发病次数、发病年龄等临床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MS组急性期TNFβ水平较缓解期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0.01);MS缓解期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MS西方型急性期TNFβ水平较缓解期显著升高(P<0.01);MS亚洲型急性期与缓解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亚型急性期、缓解期TNFβ水平与其EDSS、病程、发病次数及发病年龄均无相关性.结论 (1)TNFβ水平与MS急性期存在相关,MS西方型急性期、缓解期变化更显著.(2)TNFβ水平与EDSS、病程、发病次数及发病年龄可能不相关.
作者:宋秀娟;郭力;侯慧清;刘瑞春;杨静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确诊的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5例癫(癎)发作,出现发热、视盘水肿、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意识障碍各为3例.9例脑脊液检查显示压力明显增高,但常规生化均正常.影像学检查:8例行头颅CT检查,但均未能明确诊断;9例头颅MRI检查,早期显示受累静脉窦内及相关脑区斑片状、条索状长T1、长T2信号影;MRV检查示受累的静脉窦不显影或显影不清;慢性期MRI表现为T1、T2均为稍高信号条索状影;MRV示静脉窦显影,未完全再通时显示轮廓欠清.结论 CVST常见颅内压增高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脑脊液压力增高而无常规生化异常;MRI出现静脉窦正常流空效应消失,代之以异常等或高信号影;MRV特征为受累静脉窦血流信号不规则或完全消失.
作者:张贺敏;毕国荣;张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急性脑卒中发病的时间.方法 统计267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脑梗死组1925例,脑出血组750例)的发病时间,从0:00开始,按每2 h为1时段进行分组,对各时段病例数进行分析.结果 脑卒中患者发病时间分布与血压24 h昼夜节律相似呈双峰曲线,(1)脑梗死组发病时间分布第1峰在6:00~10:00,第2峰在18:00~22:00.且第1峰值明显高于第2峰值(P<0.01);(2)脑出血组发病时段分布与脑梗死组相似,但第2峰值明显高于第1峰值(P<0.05).结论 脑卒中发病时间与昼夜血压生理节律变化有一定关系,6:00~10:00和18:00~22:00为高峰时段.
作者:杨建学;刚光霞;赵勇刚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