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溶栓合剂超早期颈内动脉溶栓的病理学实验研究

芮德源;陈立杰;金永华;朱雨岚;梁庆成;刘芳;赵晓和;李国毅;郑雅文

关键词:脑缺血, 溶栓疗法, 病理学
摘要:目的探讨溶栓合剂的超早期颈内动脉溶栓疗效.方法采用改进的微栓子法建立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缺血后3 h颈内动脉逆向插管溶栓治疗.将模型鼠随机分为A、B、C 3组(A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为尿激酶治疗组、C组为溶栓合剂治疗组),分别在缺血后2 h、溶栓后2.5 h和23.5 h评定神经功能,溶栓后24 h取脑制备HE染色光镜标本及透射电镜标本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 (1)A、B、C 3组的神经功能评分两两相比,给药前无显著差异,给药后C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与A组间差异无显著性;(2)A、B、C 3组的光镜病理学分级评分结果分别为(3.06±0.93)、(2.64±1.22)、(2.11±1.08),C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与A组相比差别无显著性.透射电镜观察,A组病变重,B组其次,C组轻.结论溶栓合剂能够改善大鼠脑缺血后的神经功能,减轻病理改变;尿激酶对神经功能及病理改变的影响无显著意义.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变,评价2型DM认知功能障碍的敏感指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00例2型DM患者和4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和韦氏记忆量表(WMS-R)评定及事件相关电位(ERP)测定,分析其认知功能、P300波的潜伏期(P3PL)与病程、治疗状况和糖化血红蛋白(GhbA1)的关系.结果 2型DM组MMSE和WMS-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N2PL和P3PL较对照组均显著延长(P<0.001),且与MMSE和WMS-R呈负相关(r=-0.513,P<0.01;r=-0.898,P<0.001).病程≥10年组患者的P3PL长于病程5~10年组,后者又长于病程≤5年组;未治疗和未进行正规治疗的患者P3PL长于正规降糖治疗者(P<0.01);GhbA1与P3PL呈正相关(r=0.718,P<0.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ERP和其他量表一样能反映认知功能损害的程度;2型DM的病程、治疗以及血糖控制状况均与认知功能显著相关.

    作者:张巧俊;谢璇;向丽;王俊宏;金玉坤;赵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与MRI表现

    目的研究慢性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的临床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慢性CO中毒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 5例患者早期均表现为间断性头痛、头昏、疲劳等非特异性症状,中晚期3例出现视力严重下降,2例出现认知障碍. 5例患者头部MRI均可见双侧基底节区类圆形长T1、长T2改变,3例大脑白质呈弥漫性长T1、长T2改变,2例视神经呈长T1、长T2改变并可见视神经萎缩.结论慢性CO中毒患者早期症状无特异性 ,晚期主要表现视力减退和认知功能障碍.长期低浓度CO接触史是诊断的可靠依据.MRI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珏;肖波;袁学谦;欧阳征;周琳;许宏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血清和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对18例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组)、23例病毒性脑炎(病脑组)患儿血清及脑脊液TNF水平进行检测,并与15例非神经系统感染的患儿作对照.结果化脑、病脑组血清和脑脊液TN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而化脑组又明显高于病脑组(P<0.01);化脑组及病脑组血清和脑脊液的TNF水平显著正相关(r=0.864,P<0.01).化脑组脑脊液中TNF水平与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正相关(r=0.745,P<0.01),而与单核细胞计数、蛋白及糖定量无关.结论 TNF可能参与了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理过程;脑脊液TNF水平可作为诊断化脑的一个参考指标.

    作者:黄晖;屠静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尼膜同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目的研究尼膜同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和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采用插线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的大鼠模型,缺血2 h后再灌注.实验分尼膜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分再灌注6 h、12 h、24 h、48 h、72 h 5个时段,再灌注后立即分别腹腔注射尼膜同2 mg/kg或等量的生理盐水,每12 h注射1次.用荧光法及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时段BBB通透性破坏的情况,TTC染色后计算梗死体积百分比.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随时间延长,BBB通透性和梗死体积百分比逐渐增加,且BBB通透性的增加呈现两个高峰,分别为再灌注后12 h和48 h;尼膜同组BBB通透性及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增加BBB的通透性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再灌注后给予尼膜同可加重这些病理变化.

    作者:任丽;孙善全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近端肌强直性肌病与营养不良性肌强直的鉴别

    近端肌强直性肌病(PROMM)是近年来才被认识的一种多系统、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临床特征包括近端肌无力、肌痛、白内障和肌强直等,因其无胞嘧啶、胸腺嘧啶和鸟嘌呤(CTG)复制倍增异常,不同于营养不良性肌强直(DM).PROMM是一种良性疾病,几乎所有患者都没有明显的精神异常,早期死亡十分罕见.目前欧美国家相继报道相关病例,而亚洲却无此方面报道.我们复习文献,整理出PROMM和DM两病的主要不同点,以利于二者的鉴别.

    作者:于强;芦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托呲酯不同起始剂量治疗枕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托吡酯不同起始剂量治疗枕神经痛的疗效.方法由成都市5家医院神经内科组成协作组,将133例枕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托吡酯A、B组(起始剂量分别为50 mg/d和25 mg/d)及卡马西平组.托吡酯A、B组在治疗后第2 d开始每天加25 mg,大剂量200 mg/d,卡马西平组为0.1 每日3次,共治疗3周.对3组患者每周进行自评、医评,并比较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1周卡马西平组疗效优于托吡酯A、B组(均P<0.05),而A组疗效又优于B组(P<0.05),第2周和第3周3组间疗效无差异(均P>0.05).3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轻,发生率亦无差异.结论用托吡酯治疗枕神经痛起始剂量50 mg/d比25 mg/d起效快,无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杨友松;袁光固;袁强;陈春晖;高国勋;周斌;何进宇;孙红斌;郭富强;罗永杰;肖军;周波;代红源;饶萍;王孟琼;徐庆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误诊2例报告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PM)是一种继发性脱髓鞘病,典型临床表现为四肢瘫痪、假性球麻痹、完全或不完全性闭锁综合征.临床少见,易误诊,现报告2例误诊病例如下.

    作者:李伟;张星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微创清除术救治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应用微创清除术救治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4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内科组(33例,采用控制血压治疗脑水肿等方法)和微创组(31例,采用微创清除术治疗).采用格拉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比较两组的近期(1个月)和远期(6个月)疗效.结果微创组近期优良率(58.1%)和远期良好以上率(73.9%)高于内科组(30.3%、46.2%),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微创组的近期死亡率(16.1%)明显低于内科组(54.5%),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高血压脑出血采用微创清除术疗效优于内科治疗.

    作者:陈润成;王合金;谭朝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神经梅毒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男7例,女1例;年龄29~60岁.其中无症状神经梅毒、脑血管型神经梅毒及脑膜型神经梅毒各1例,麻痹性痴呆5例.血清及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均(+).头颅MRI检查6例示脑膜增强,3例有脑梗死,5例有脑萎缩表现.经驱梅治疗后,2例痊愈,5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神经梅毒多见于中年男性,误诊率高,及时正规的治疗是预后的关键.

    作者:詹奕红;鲁丛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新型羟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安慰剂对照试验,选择发病48 h内的ACI患者63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31例)及安慰剂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静脉滴注,每日2次,共14 d,同时给予维脑路通、阿司匹林作为基础治疗;对照组用等量安慰剂替代依达拉奉,余均同治疗组.治疗前后定期对患者进行欧洲卒中评分(E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和常规检查,以治疗第21 d ESS增分率和第90 d ADL增分率作为主要疗效判断标准.结果 21 d 后治疗组、对照组ESS增分率分别为(60.3±28.2)%、(35.1±23.6)%,两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90 d 后治疗组、对照组ADL增分率分别为(71.5±29.8)%、(44.1±40.9)%,两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治疗ACI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狄晴;葛剑青;陈道文;徐肖;陈惠玲;过燕萍;李继民;石静萍;张颖冬;李作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麻痹性痴呆2例报告

    近10年随着性病在我国再度蔓延,以往罕见的神经梅毒时有出现,现就我院近期收治的2例麻痹性痴呆报告如下.

    作者:张敏;穆军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2003年欧洲卒中促进会对急性脑卒中处理的建议

    2003年由欧洲卒中促进会决策委员会和撰写委员会代表欧洲卒中协会、欧洲神经病学会和欧洲神经病学联盟共同起草了急性脑卒中处理的建议,现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首先,在确定建议的可靠性问题上根据循证医学观点分以下4级.

    作者:包仕尧;周旭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P300检测

    为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我们对32例患者进行了神经心理学测试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的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辛萍;于迎晨;董争鸣;侯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脑动脉痉挛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诊断大脑中动脉(M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痉挛的可靠性.方法对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同时行TCD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DSA发现MCA 痉挛26条,其中TCD检出21条,DSA未证实有痉挛的MCA中,TCD检出4条,TCD诊断MCA痉挛的敏感性为80.8%,特异性为84.0%,而且MCA痉挛程度越重,TCD敏感性越高.DSA发现BA 痉挛18条,其中经TCD检出13条, DSA未证实有痉挛的BA中, TCD检出4条, TCD诊断BA痉挛的敏感性为72.2%, 特异性为76.5%.DSA发现VA 痉挛28条,其中经TCD检出20条, DSA未证实有痉挛的VA中,TCD检出6条, TCD诊断VA痉挛的敏感性为71.4%, 特异性为76.9%.结论 TCD诊断MCA、VA、BA痉挛有较高的可靠性.

    作者:曹音;钱惠农;刘志平;陈芷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Guillain-Barre综合征伴脊髓损害3例报告

    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临床以脑神经、脊神经或二者混合性损害多见,而伴有脊髓损害者甚为少见,至今国内仅见6例报道(潘发先.四川医学,2000;迟兆富,等.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2).现将我院1991~1994年收治的3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太玉;刘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正常青年人对图像、照片和汉字刺激诱发P300波的比较

    目的比较正常青年人对图像、照片和汉字3种不同刺激所诱发P300波的潜伏期(PL)和波幅(Amp)的差异.方法分别记录和比较32名正常青年人对图像、照片和汉字3种不同刺激诱发P300PL和Amp.结果汉字诱发P300PL与其他两种刺激诱发P300PL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3类刺激诱发P300Amp不存在差异.性别之间除照片刺激诱发P300PL无差异外,其他指标均存在差异(均P<0.05).结论不同视觉刺激诱发P300PL之间的差异可能与大脑对其分析、加工、整合所需的时间有关.与受试者的性别也有一定关系.

    作者:夏志娟;赵向东;张美莲;周冰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治疗重症肌无力(MG)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有效性.方法 MG患者1例,用环磷酰胺(CTX)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动员,用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用流式细胞测定动员后CD+34细胞数和用体外半固体甲基纤维素培养法测定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GM-CFU)数;用相对评分法评估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动员后单核细胞(MNC)为8.08×108/kg、GM-CFU数为7×105/kg,或集落数为81×105/MNC和CD+34细胞数为1.09×106/kg.相对评分法患者的临床疗效为7/8分.结论 CTX+G-CSF能有效地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可以为移植提供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数.

    作者:秦超;莫雪安;凌莉;赖永榕;孙圣刚;童萼塘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非高血压性自发性脑内血肿7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非高血压性自发性脑内血肿(SICH)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SIC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疒间性发作、偏身无力等.头颅CT扫描53例血肿呈高密度影,19例混杂密度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58例,其中动静脉畸形29例,动脉瘤4例,烟雾病3例,22例血管造影未见异常.手术治疗51例,术后死亡9例.内科治疗21例,死亡6例.结论 SICH的常见病因是血管畸形,DSA对明确病因极有帮助.手术是治疗SICH的主要方法,手术时要注意寻找隐匿性血管畸形.

    作者:肖泉;钟书;庞刚;唐秀文;刘若平;叶劲;蓝胜勇;曾敬初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致低血糖反应2例报告

    糖皮质激素常用于神经内科尤其是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其不良反应较常见,但尚未见治疗期出现低血糖反应的报道,现报告2例如下.

    作者:郭艳敏;刘晓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中国家族性帕金森病的遗传和临床特点(附28个家族分析)

    目的研究家族性帕金森病(PD)的遗传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近50多年以来国内报道的所有PD家系的资料,分析28个PD家族的起病年龄、遗传方式、临床表现等特点.结果家族性PD的发病年龄早于人群平均发病年龄,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同一家族的患者症状和体征大多相似,以震颤为主(60.7%),部分家族有早发的遗传特征.结论临床工作中应注重对PD患者Ⅰ、Ⅱ级亲属的询问和体检,以有利于家族性PD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作者:陈玲;陈曦;黎锦如;李冰华;巢银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主管:南京医科大学

主办: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