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奕红;鲁丛霞
20世纪初的研究发现,乙酰胆碱受体对天然生物碱--毒蕈碱和烟碱的药理学反应特性不同.据此,分为毒蕈碱受体和烟碱受体.1980年后,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认识到毒蕈碱受体和烟碱受体是由不同基因调控表达,分属于两类不同的受体家族.毒蕈碱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由第2信使介导的受体家族;烟碱受体属于离子通道偶联的受体家族,其激活后主要通过对膜电位的调节而影响细胞功能活动.
作者:李凤鹏;郑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非脑卒中老年住院患者中无症状性脑梗死(SBI)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神经内科非脑卒中老年住院患者260例均行CT或MRI检查,从年龄、影像学特征(病灶大小,部位、类型等)、危险因素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神经内科非脑卒中老年住院患者中,SBI发生率为31.15%,有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男性多于女性(1.79∶1);CT/MRI显示病灶直径多在0.3 cm~1.5 cm之间,95%为腔隙性脑梗死,71.6%分布于基底节区、内囊等;SBI患者伴发高血压病、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脂血症、吸烟、动脉硬化等明显高于非SBI者(P<0.01).结论高龄、高血压病、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脂血症、吸烟、动脉硬化均为SBI危险因素.影像学所见多为基底节区、内囊腔隙性梗死.
作者:李晓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非高血压性自发性脑内血肿(SICH)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SIC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疒间性发作、偏身无力等.头颅CT扫描53例血肿呈高密度影,19例混杂密度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58例,其中动静脉畸形29例,动脉瘤4例,烟雾病3例,22例血管造影未见异常.手术治疗51例,术后死亡9例.内科治疗21例,死亡6例.结论 SICH的常见病因是血管畸形,DSA对明确病因极有帮助.手术是治疗SICH的主要方法,手术时要注意寻找隐匿性血管畸形.
作者:肖泉;钟书;庞刚;唐秀文;刘若平;叶劲;蓝胜勇;曾敬初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慢性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的临床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慢性CO中毒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 5例患者早期均表现为间断性头痛、头昏、疲劳等非特异性症状,中晚期3例出现视力严重下降,2例出现认知障碍. 5例患者头部MRI均可见双侧基底节区类圆形长T1、长T2改变,3例大脑白质呈弥漫性长T1、长T2改变,2例视神经呈长T1、长T2改变并可见视神经萎缩.结论慢性CO中毒患者早期症状无特异性 ,晚期主要表现视力减退和认知功能障碍.长期低浓度CO接触史是诊断的可靠依据.MRI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珏;肖波;袁学谦;欧阳征;周琳;许宏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PM)是一种继发性脱髓鞘病,典型临床表现为四肢瘫痪、假性球麻痹、完全或不完全性闭锁综合征.临床少见,易误诊,现报告2例误诊病例如下.
作者:李伟;张星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少年型帕金森综合征(JP),是指在40岁以前(有人认为20岁以前)出现帕金森症状的一种遗传性帕金森病(PD).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不同JP家系其临床表现及遗传方式不尽相同,一些JP家系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全外显,更多家系则支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
作者:申亚巍;唐北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生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65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35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并记录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同时检测两组的血脂、血糖和纤维蛋白原等生化指标.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81.54%、(7.43±0.07)mm、(7.52±0.60)mm]与对照组[28.57%、(7.75±0.10)mm、(7.97±0.75)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多(78.23%),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14.52%),颈内动脉颅外段少(7.25%).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脑梗死组三酰甘油(TG)[(1.81±0.12)mmol/L]、餐后2 h血糖[(9.22±0.43)mmol/L]及纤维蛋白原[(3.18±0.07)mmol/L]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39±0.09)mmol/L、(8.20±0.35)mmol/L、(2.64±0.14)mmol/L](均P<0.05);脑梗死组中颈总动脉内径与TG有显著正相关性(r=0.34,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存在显著负相关(r=-0.25,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部分脂质、血糖、纤维蛋白原等代谢异常与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等指标进行干预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夏峰;李美英;曹勇军;苏建华;丁绍青;汤华萍;郑颖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男7例,女1例;年龄29~60岁.其中无症状神经梅毒、脑血管型神经梅毒及脑膜型神经梅毒各1例,麻痹性痴呆5例.血清及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均(+).头颅MRI检查6例示脑膜增强,3例有脑梗死,5例有脑萎缩表现.经驱梅治疗后,2例痊愈,5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神经梅毒多见于中年男性,误诊率高,及时正规的治疗是预后的关键.
作者:詹奕红;鲁丛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1型(HTLV-1)是第1个被发现的人类逆转录病毒,是HTLV-1相关性脊髓病(HAM)或热带痉挛性瘫痪病(TSP)的病原体.迄今为止,HAM/TSP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就近年来对HAM/TSP病所进行的流行病学、传播途径、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作一概述.希望对HTLV-1病毒的认识及HAM/TSP的防治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肖颖秀;郑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戊四氮致疒间大鼠脑内海马区S-100 β蛋白的变化与癫疒间发作持续时间和发作强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惊厥组、癫疒间持续状态组和对照组大鼠海马内S-100 β蛋白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惊厥组大鼠海马内S-100 β蛋白阳性细胞数于致疒间后12 h开始增加,24 h达高峰,72 h恢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癫疒间持续状态组大鼠海马内S-100 β蛋白在12 h、24 h均有明显增加,较惊厥组更为显著.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致疒间大鼠海马内S-100 β蛋白阳性细胞数及染色强度与癫疒间持续时间及发作强度有关,提示S-100 β蛋白可作为临床上判断癫疒间后脑损伤、特别是神经胶质细胞损伤的一种较灵敏而特异的指标.
作者:唐红霞;李文辉;施荣富;孙素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近端肌强直性肌病(PROMM)是近年来才被认识的一种多系统、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临床特征包括近端肌无力、肌痛、白内障和肌强直等,因其无胞嘧啶、胸腺嘧啶和鸟嘌呤(CTG)复制倍增异常,不同于营养不良性肌强直(DM).PROMM是一种良性疾病,几乎所有患者都没有明显的精神异常,早期死亡十分罕见.目前欧美国家相继报道相关病例,而亚洲却无此方面报道.我们复习文献,整理出PROMM和DM两病的主要不同点,以利于二者的鉴别.
作者:于强;芦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抽动秽语综合征(TS)患者C3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50例TS患者(TS组)C3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的关系,并与26例非TS患者(对照组)C3比较.结果 TS组C3异常率为3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4%(P<0.05);TS组中,C3异常者的病前感染率、病程、病情与C3正常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治疗后C3值恢复,治疗前后比较C3变化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TS患者C3异常与病前感染、病程和病情有明显的关系;常规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改善与C3的恢复同步.
作者:谢小玲;彭旭;袁鹰;伍大华;罗建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β-纤维蛋白原基因启动子区域-455G/A基因变异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住院的高血压脑梗死患者86例(脑梗死组)、高血压非脑梗死患者85例(高血压组)、门诊健康体检者90名(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β-纤维蛋白原基因启动子区域-455G/A的多态性分析采用多聚酶链反应加HaeⅢ内切酶检测目的基因片段(PCR-RFLP)法,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测定采用凝血酶原时间法.结果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脑梗死组(4.82±0.26)显著高于对照组(4.37±0.19)(P<0.01),而高血压组(4.50±0.20)较脑梗死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脑梗死组A-455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较高血压组及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1).脑梗死组及高血压组中-455G/G基因型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455G/A+-455A/A的基因型(均P<0.05),而在对照组不同基因型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则差异不明显.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受β-纤维蛋白原基因-455G/A多态性的影响,A-455等位基因是脑梗死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危险因素.
作者:董庆林;张晨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央轴空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良性肌病.现将我院收治的3例报告如下.
作者:葛亮;张进;肖波;李静;张宁;胡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近10年随着性病在我国再度蔓延,以往罕见的神经梅毒时有出现,现就我院近期收治的2例麻痹性痴呆报告如下.
作者:张敏;穆军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变,评价2型DM认知功能障碍的敏感指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00例2型DM患者和4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和韦氏记忆量表(WMS-R)评定及事件相关电位(ERP)测定,分析其认知功能、P300波的潜伏期(P3PL)与病程、治疗状况和糖化血红蛋白(GhbA1)的关系.结果 2型DM组MMSE和WMS-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N2PL和P3PL较对照组均显著延长(P<0.001),且与MMSE和WMS-R呈负相关(r=-0.513,P<0.01;r=-0.898,P<0.001).病程≥10年组患者的P3PL长于病程5~10年组,后者又长于病程≤5年组;未治疗和未进行正规治疗的患者P3PL长于正规降糖治疗者(P<0.01);GhbA1与P3PL呈正相关(r=0.718,P<0.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ERP和其他量表一样能反映认知功能损害的程度;2型DM的病程、治疗以及血糖控制状况均与认知功能显著相关.
作者:张巧俊;谢璇;向丽;王俊宏;金玉坤;赵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糖皮质激素常用于神经内科尤其是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其不良反应较常见,但尚未见治疗期出现低血糖反应的报道,现报告2例如下.
作者:郭艳敏;刘晓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新型羟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安慰剂对照试验,选择发病48 h内的ACI患者63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31例)及安慰剂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静脉滴注,每日2次,共14 d,同时给予维脑路通、阿司匹林作为基础治疗;对照组用等量安慰剂替代依达拉奉,余均同治疗组.治疗前后定期对患者进行欧洲卒中评分(E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和常规检查,以治疗第21 d ESS增分率和第90 d ADL增分率作为主要疗效判断标准.结果 21 d 后治疗组、对照组ESS增分率分别为(60.3±28.2)%、(35.1±23.6)%,两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90 d 后治疗组、对照组ADL增分率分别为(71.5±29.8)%、(44.1±40.9)%,两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治疗ACI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狄晴;葛剑青;陈道文;徐肖;陈惠玲;过燕萍;李继民;石静萍;张颖冬;李作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Wolfram综合征临床少见,国外至1987年仅报道102例,我国自1994年以来共报道9例,现将我们遇见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立平;王宪灵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分期双侧多靶点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PD)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将387例需手术治疗的PD患者按年龄、手术方式、两次手术的间隔时间、毁损电极粗细4项进行分组,探讨上述因素与疗效、并发症的关系.结果二次手术近期疗效显著,分期双侧苍白球腹后内侧部(PVP)毁损术是应用多的术式;双侧丘脑腹中间(Vim)核毁损术并发症的发生率高(100%);55岁以上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9.70%)明显高于55岁以下的患者(12.66%)(P<0.05);二次手术间隔时间在半年以内者并发症的发生率(41.67%)高于间隔半年以上者(P<0.05);1.8 mm电极的治疗效果(98.01%)好于1.1 mm电极(96.61%),但并发症的发生率却高于1.1 mm的电极,达28.48%(P<0.05).结论分期双侧PVP毁损术相对安全;分期一侧PVP加对侧Vim核毁损可减少并发症;术前选好手术适应证、术中控制毁损灶大小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二次手术应以单靶点毁损为宜,时间间隔宜在半年以上.
作者:郭效东;高国栋;李维新;李立宏;王学廉;张华;梁秦川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