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D-UCG联合血清h-FABP、cTnI水平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符合率的影响

王孝力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心肌肌钙蛋白Ⅰ, 急性心肌梗死
摘要: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UCG)联合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符合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10月民权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2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2例设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CD-UCG检查及血清h-FABP、c附水平检测.比较两组不同时间段(发病/入院0~3、3~6、6~24 h)血清h-FABP、cTnI水平,并分析CD-UCG检查与血清h-FABP、cTnI水平检测联合与否对AMI的诊断符合率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病0~3、3~6、6~24 h血清h-FABP、cTn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相应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CD-UCG联合血清h-FABP、cTnI水平检测对AMI的诊断符合率为100%,高于三者单独检测诊断符合率(86.54%、84.62%、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UCG联合血清h-FABP、cTnI水平检测诊断AMI,可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减少漏诊,为临床尽早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河南医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观察分析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1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取针灸治疗;观察组采取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11.79±4.67)分低于对照组(17.45 ±5.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87%高于对照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能改善其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的针灸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郝丹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气管插管全麻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气管插管全麻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漯河市中医院接受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治疗的患者220例,根据术后有无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86例)和无感染组(134例),对患者各暴露因子行疾病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插管过深、插管不熟练、拔管延迟>3h、拔管指征不完全与气管插管全麻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管插管全麻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高,可能与插管过深、操作不熟练、拔管时机选择不正确、指征不明确有关,因此,麻醉及术中各项操作均需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标准进行,以降低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作者:杨亚琴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3D打印技术在复杂初次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复杂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拟行复杂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研究组辅以3D打印技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HSS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股骨与胫骨机械轴夹角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复杂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过程中,辅以3D打印技术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彭高峰;杨良锁;徐向峰;李付彬;李杰峰;金艳南;王庆东;康乐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新生儿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安钢职工总医院收治的45例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给予免疫治疗及抗巨细胞病毒治疗,观察患儿血常规、肝功能及肺纹理情况.结果 在45例患儿中,有16例(35.6%)白细胞降低,26例(57.8%)血红蛋白降低,21例(46.7%)血小板减少,17例(37.8%)白蛋白降低,14例(31.1%)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7例(82.2%)直接胆红素升高,40例(88.9%)总胆红素升高,25例(55.6%)碱性磷酸酶降低,15例(33.3%)双肺纹理增粗.结论 新生儿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不具有特异性,极易误诊,一旦发现新生儿血小板减少、肝脏肿大或贫血,应及早进行确诊和治疗,及时排除其他疾病,以采取适宜的方案,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作者:赵新华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右美托咪定对结直肠癌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目的 分析右美托咪定对结直肠癌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11月叶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88例,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研究组予以右美托咪定.统计对比两组术后POCD发生率及不同时间段(术前、术后1d、术后3d)认知功能评分(MMSE量表).结果 术后1d、术后3d研究组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POCD总发生率4.54%(2/44)低于对照组27.27% (1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显著减少结直肠癌手术后POCD发生率,提高其术后认知功能.

    作者:郭超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究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 选取焦作市人民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参照组.比较两组人群相关临床指标检查结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及其中A、B和C3个亚组患者中高回声型、不规则型及溃疡型斑块所占比率高,且发生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较高,两项指标可用于急性脑梗死的辅助诊断并指导治疗.

    作者:韩凯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益母草颗粒联合米非司酮片对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及子宫内膜厚度变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益母草颗粒联合米非司酮片对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及子宫内膜厚度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5-12月在巩义市人民医院接受药物流产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米非司酮片+米索前列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益母草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阴道出血量、阴道出血时间及子宫内膜厚度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阴道出血量少于对照组,阴道出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母草颗粒联合米非司酮片可减少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量,缩短阴道出血时间,增加子宫内膜厚度,促进患者恢复.

    作者:张彩红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早中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给予早中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患者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早中期TAO患者9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前列腺素E1及瑞潘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疗效、踝肱指数(ABI)及症状体征情况.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2%,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BI、皮肤温度、间歇性跛行、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但观察组的ABI、间歇性跛行、疼痛评分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早中期TAO患者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症状,减轻疼痛,提高ABI,促进痊愈.

    作者:胡运勤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神经内科护士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究神经内科护士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护理认知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1月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工作的60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使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观察神经内科护士康复护理知识、态度及活动得分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护士的康复护理知识得分为(61.33±10.57)分,护理态度得分为(70.54±8.97)分,护理活动得分为(59.65±11.01)分;年龄越大分值越高,本科以上学历分值高于专科及中专,已育护士得分高于未育护士,职称越高分值越高,已婚护士分值高于未婚及离异护士,继续教育时间越长得分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内科护士对脑卒中偏瘫康复的护理态度积极,理论知识较差,康复护理针对性活动较少.年龄、学历、职称、生育情况、婚姻情况及继续教育时间是影响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的主要因素.需针对性加强健康教育,强化其技能训练,建立脑卒中偏瘫康复护士的培养体系.

    作者:董翠芹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外科术后疼痛的影响分析

    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外科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栾川县中医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拟行外科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给予对照组外科术后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止痛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24h的睡眠时间.结果 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及止痛药物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24 h的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外科手术患者中可有效降低术后的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程爱敏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全程护理干预在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在民权县人民医院手术室进行手术的患者98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接受全程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抑郁、焦虑占比,术中应激性以及术后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术前焦虑、抑郁患者占比低于对照组,术中应激性良好患者占比和术后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手术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术中应激性,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增强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苏婧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及漏诊分析

    目的 分析血液细胞形态学的误诊及漏诊原因,探讨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70例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血液形态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发生误诊以及漏诊的原因,并探索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 20例患者经形态学检查诊断为肝细胞性黄疸,生化检查+形态学检查确诊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误诊、漏诊10例,误诊、漏诊率50%;误诊为双性贫血20例患者联合检查诊断为冷凝集综合征,误诊漏诊12例,误诊漏诊率60%;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17例患者联合检查诊断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误诊、漏诊6例,误诊、漏诊率35.3%;误诊为急性白血病13例患者联合检查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误诊、漏诊5例,误诊、漏诊率38.5%.结论 血液细胞形态学中的误诊及漏诊现象在各医疗机构中较为常见,主要与检验科室人员的素质、管理制度缺失存在相关性,临床实践中要以此为基础采取措施进行改进,进而提高血液形态学检验的精准度.

    作者:王琦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品管圈活动对手术室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手术室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手术室2015年10-12月参与手术的护士856人次为品管圈前组(A组).2016年3-5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参与手术的护士923人次为品管圈改进组(B组).比较两组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率.结果 品管圈活动实施后,B组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手术室开展品管圈活动,可降低手术室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率,提高手术室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水平.

    作者:李慧霞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清开灵中药制剂辅助头孢类药物治疗老年肺气肿的临床效果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清开灵辅助头孢类药物治疗老年肺气肿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汝阳县人民医院128例老年肺气肿伴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采用头孢呋辛钠治疗,试验组6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开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炎症因子水平及其生活质量.结果 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9%,高于对照组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试验组CRP、IL-8水平下降,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升高,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开灵辅助头孢类药物对老年肺气肿临床效果佳,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生活质量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谢大亮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表皮干细胞复合羊膜构建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糖尿病难愈创面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 对表皮干细胞复合羊膜构建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糖尿病难愈创面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选取60只体质量250 ~300 g的雄性SD大鼠,建立糖尿病SD大鼠创面模型,分离培养大鼠皮肤表皮干细胞(ESCs),使用5-溴脱氧尿嘧啶(5-BrdU)对其进行标记.使用随机数表法将大鼠分为A、B、C组,A组大鼠皮肤创面接受羊膜负载BrdU标记的ESCs组织工程皮胶移植;B组大鼠皮肤创面接受羊膜移植;C组大鼠皮肤创面不接受处理.观察3组大鼠皮肤创面的愈合情况.结果 A组大鼠治疗7、14 d后的PCNA阳性细胞积分光密度平均值以及创面愈合率均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表皮干细胞复合羊膜构建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糖尿病难愈创面安全可行.

    作者:狄海萍;李晓亮;薛继东;李强;曹大勇;韩大伟;夏成德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优质护理干预在宫颈糜烂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分析优质护理干预对宫颈糜烂患者治疗效果、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120例宫颈糜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床号单双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接受相同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干预,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理状态(焦虑、抑郁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8.3%高于对照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8.3%高于对照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干预应用子宫颈糜烂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其抑郁、焦虑等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亢慧敏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转移性肾癌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究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治疗转移性肾癌(MRCC)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评价.方法 选取2010年3月1日至2013年3月15日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MRCC患者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单一组18例,予以单纯CIK细胞治疗,联合组17例,予以CIK细胞联合吉西他滨化疗.观察对比两组的疾病控制率、1年生存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单一组和联合组的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67%和82%,1年生存率分别为72%和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组和联合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和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K细胞单纯应用或与化疗联合应用治疗MRCC均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雨晴;贾建伟;姚毅波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快速康复外科干预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分析快速康复外科干预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清丰县人民医院2013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80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快速康复外科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肠道排气恢复时间、术后出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肠道排气恢复时间、术后出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5%低于对照组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干预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可缩短肠道排气恢复时间及术后出院时间,利于疾病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韩学英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接种流感疫苗及肺炎疫苗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接种流感疫苗及肺炎疫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 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种流感疫苗及肺炎疫苗.每2周随访1次,持续6个月,比较两组接种疫苗前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FEV1/FVC)]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前,两组FEV1、FVC、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EV1、FVC、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接种流感疫苗及肺炎疫苗可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蔺江玲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CD-UCG联合血清h-FABP、cTnI水平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符合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UCG)联合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符合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10月民权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2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2例设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CD-UCG检查及血清h-FABP、c附水平检测.比较两组不同时间段(发病/入院0~3、3~6、6~24 h)血清h-FABP、cTnI水平,并分析CD-UCG检查与血清h-FABP、cTnI水平检测联合与否对AMI的诊断符合率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病0~3、3~6、6~24 h血清h-FABP、cTn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相应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CD-UCG联合血清h-FABP、cTnI水平检测对AMI的诊断符合率为100%,高于三者单独检测诊断符合率(86.54%、84.62%、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UCG联合血清h-FABP、cTnI水平检测诊断AMI,可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减少漏诊,为临床尽早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作者:王孝力 刊期: 2017年第16期

河南医学研究杂志

河南医学研究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河南省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