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刘明;贾少薇
目的评价乙撑双半胱氨酸二乙酯(99mTc-ECD)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对眩晕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9例眩晕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结果突发性耳聋组和诊断未明确组的患者全部出现局部脑血流量下降,且多数分布在颞叶;梅尼埃病患者组则较少出现局部脑血流量下降(40%,2/5);正常对照组未发现局部脑血流量下降.结论 99mTc-ECD 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有助于眩晕患者的病因学研究,以及在临床治疗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伟;刘明;贾少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在神经肌肉疾病的病理诊断和研究中,应用酶组织化学的方法显示肌球蛋白ATP酶的技术(Dubowitz V,et al.Bailliere Yindall,1985)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ATP酶染色的着色能力逐渐褪色以致于原着色完全消失,从而给回顾性研究神经肌肉疾病产生了很大的困难.我们在开展日常肌肉检查和研究中,在对存放了1~7年后的ATP酶染色完全褪色的玻片进行常规HE染色,结果发现部分切片不但可再显现肌纤维的类型,而且稳定性较好,延长保存时间.现将其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张巧全;张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为了观察盐酸纳洛酮对重症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我们作了一组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1998年7月~199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42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CT证实.均为首次发病,病程在3日之内,按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均≥31分.分为二组:(1)治疗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48~80岁,平均65.1±10.02岁.其中脑基底节区梗死11例,脑叶梗死3例,多发性脑梗死5例,脑干梗死1例,小脑梗死1例.(2)对照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48~75岁,平均63.55±9.57岁.其中脑基底节区梗死12例,脑叶梗死4例,多发性脑梗死4例,脑干梗死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治疗前NDS均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张虹桥;章成国;罗韶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癫痫是反复发作的神经元异常放电而表现为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的疾病或综合征.现就当前癫痫诊治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陈芷若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脂质斑纹在10~20岁时即可发现,20~40岁后脂质斑纹发展成纤维斑块,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一时期可有心绞痛、TIA 和间歇性跛行,但在血栓形成以前多无症状,斑块破裂后血小板活化、聚集形成血栓,致缺血性脑卒中、心梗或血管性猝死等.抗血小板治疗可预防血栓形成,防止血管性事件的发生.
作者:温仲民;包仕尧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和神经元型NO合酶(nNOS)是否参与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发病机理.方法采用栓线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观察脑组织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变化及 nNOS抑制剂7-硝基吲唑(7-NI)对再灌注期两者的影响.结果缺血30分钟NO含量和NOS活性显著升高,缺血3小时两者下降;再灌注30分钟NO和NOS再次升高,而再灌注3小时两者又下降.7-NI能显著降低再灌注期升高的NO含量和NOS活性.结论 NO和nNOS在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姜德华;金男革;玄汉石;李在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高血钾性周期性麻痹者甚罕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男,29岁,初中文化,农民.因反复发作性双下肢乏力、疼痛16年于1999年10月12日来诊.平均每年发作10次,大多在劳累后出现,每次持续1周左右自行缓解.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病史及其它遗传病史.查体:内科检查无异常,神志清楚,脑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容积正常,双下肢肌力近端4级,远端5级,双侧腓肠肌有压痛,双下肢腱反射减弱,深浅感觉正常,病理征阴性.查血CK256U/L,LDH180.2 U/L,血K+6.73 mol/L.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57次/分),高血钾改变(T波对称高尖).肌电图未见特征性改变.
作者:罗贻春;吴卫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我院研究了脑血管造影时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以期为减少并发症提供可靠的临床指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48例常规脑血管造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30例,女18例.年龄16~64岁,平均32±6岁.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脑室出血3例,脑梗死9例,颈动脉海绵窦瘘4例,脑膜动静脉瘘2例.
作者:周亮;王映红;曹晶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甲状腺素水平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应用磁性酶联免疫定量分析法检测15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24~72小时及存活者伤后2周的血清T3、游离T3(FT3)、T4、游离T4(F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的改变,并与100名正常对照者比较.结果伤后患者早期血清T3、FT3水平显著降低(P<0.001),而T4、FT4显著升高(P<0.01);颅脑损伤愈重,昏迷程度愈深,上述指标变化愈明显;经治疗后存活者受伤2周后上述指标值逐渐恢复正常.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早期甲状腺功能有明显异常.密切观察其改变,对判断病情,估计预后,指导治疗,评定疗效均有重要参考意义.
作者:龚德生;夏为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神经营养因子在保护神经元存活并促进其突起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出现基因表达的时相变异,对不同种类的神经元有明显的作用选择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作为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的一员,广泛分布于大脑中,是一类可促进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基底节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皮层神经元、海马神经元、多巴胺能神经元等的存活和生长发育并能防止它们受损死亡,改善神经元病理状态、促进受损伤神经元再生及分化成熟等生物效应的多肽或蛋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的损伤修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其理化性质、生物学特性及在中枢神经修复与再生中的作用等进行综述.
作者:姜晓丹;宋文光;徐如祥;李铁林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与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抗癫痫作用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戊四氮(PTZ)急性致痫大鼠海马内TRH的含量.结果急性致痫后,海马内TRH表达水平在2小时未见明显变化,48小时显著升高.卡马西平预处理组在痫性发作后48小时海马内TRH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及假模型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卡马西平能显著升高痫性发作对TRH的诱导表达,TRH与卡马西平的作用可能有重迭效应和添加效应.
作者:唐吉友;李湘萍;迟兆富;冯亚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合并慢性扩张性脑内血肿(CEIH)的CT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误诊,后经手术、病理诊断的脑血管畸形合并CEIH 10例患者的头颅CT及临床资料.结果 10例临床表现及CT所见均显示一般占位性病变的征像,CT平扫见脑皮质下区髓质内的高、次高、低等混杂密度块影,三面水肿较重而一面较轻;增强扫描见环状、结节状或不规则强化,有较完整包膜,其占位效应较一般单纯出血略显著者其临床病程较长,有反复发作及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论本病根据临床和CT诊断较难,有上述CT及临床特点者应考虑脑血管畸形合并CEIH的可能,但后须病理检查确诊.
作者:许金虎;顾迅;胡波;蔡宗尧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脑内血管炎性肉芽肿极为罕见,临床诊断比较困难,现将我们近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1 病例女,35岁.诉经常困倦、四肢乏力2个月,于1999年5月14日入院.据称1个月前淋雨后出现头痛、轻微发热,服抗感冒药,未见好转.头部CT检查发现右基底节区大片低密度灶,MRI提示右基底节大面积长T1、长T2异常信号,累及额叶并有点状强化,左基底节也可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
作者:闫晓波;王维治;张宏茹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高颈段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4例高颈段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例行脊髓MRI检查均清晰显示肿瘤,大多采取坐位(13例)、枕下颈后正中切口(22例)手术,6例借助显微外科技术进行,24例均行肿瘤全切除.结果21例痊愈,3例留有轻度感觉运动障碍,随访1~3年均无肿瘤复发.结论 MRI是本病首选的诊断方法,根据肿瘤特点灵活选用恰当的手术体位、入路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显著提高手术效果.
作者:朱进;史继新;王汉东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患者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42例VP、35例帕金森病(PD)、30例多发性脑梗死(MCI)患者及30名正常对照者血浆β-EP含量并对照分析.结果①VP与PD组血浆β-EP含量较MCI及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②VP组血浆β-EP含量降低不如PD组明显,但差别不明显(P>0.05).③高龄、病情重、伴痴呆和抑郁的VP患者,血浆β-EP含量降得更明显(P<0.05).④MCI组血浆β-EP含量较正常对照组低,差别亦不明显(P>0.05).结论 VP患者血浆β-EP含量明显降低,其机理可能与基底节区MCI导致多巴胺系统功能降低、慢性脑血管病脂质过氧化和自由基损伤、免疫功能异常、应激能力减弱和炎症反应有关.其意义在于判断病情程度、监测疾病进展、估计预后及指导治疗.
作者:张巍;雷征霖;张延军;谷玲;李敬;蔡新霞;张华丽;杨春;张万琴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闭合性颅脑外伤患者病程与P300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此类患者作P300测定的佳时间.方法应用Medicid-03E脑诱发电位仪测定518例闭合性颅脑外伤患者的视觉(图像)刺激诱发的P300波之潜伏期和波幅.对其中异常的385例与214例正常对照组作比较,并比较不同伤情、伤后不同时间患者的P300波.结果病人组P300波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01),波幅亦明显降低(P<0.01),其P300改变在伤后25~48小时内明显,尤以伤后有昏迷者更为突出.随着时间的延长,P300 波异常程度有所改善.结论 P300波的变化可作为判断闭合性颅脑外伤患者脑认知功能变化的一项客观指标,其中伤后25~48小时内测定具有更高的价值,根据P300波的变化能判断患者的伤情和预后.
作者:赵向东;朱文华;张美莲;周冰玲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我们对9例伴有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MG)术后发生危象的患者,分析其原因并探讨其救治方法.
作者:江秀龙;季晓林;黄炼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近年来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很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许多药物治疗研究,其中飞速发展并有希望的领域之一是炎症在卒中中的作用,这种作用涉及:(1)缺血性损伤后形成部分炎性反应和参与病理生理级联的分子;(2)可能促使动脉血栓性卒中的炎症或感染过程.炎性细胞因子作为炎症介质,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谨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王宇卉;邵福源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对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0.4 ml,每12小时腹部皮下注射1次,连续10天为1疗程;并对另外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加复方丹参16 ml静滴,每日1次,连用10天为对照.治疗前后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能降低全血高切粘度、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等.CT检查显示治疗组病灶缩小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脑电地形图检测亦显示治疗后有明显改善.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
作者:李军荣;张正毅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