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寿福;王筱霞;汪年松
目的:观察各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与钙、磷乘积的变化.方法:测定97例CKD患者、血液透析(HD)、腹膜透析(PD)患者及20例对照组血清iPTH、钙、磷等指标.结果:CKD3期、CKD 4期、HD及PD患者血磷水平高于对照组及CKD1、CKD2期患者(P<0.01),iPTH也明显升高(P<0.05).CKD3、CKD4期、HD患者血清钙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及CKD1、CKD2期(P<0.01).结论:CKD后期起iPTH明显升高.CKD患者钙、磷代谢紊乱.
作者:周海燕;俞文萍;骆方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联合缬沙坦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大量蛋白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6例2型糖尿病肾病大量蛋白尿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缬沙坦组,23例)和B组(联合治疗组,23例),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缬沙坦160 mg每日1次,B组在A组的基础上联合雷公藤多苷20 mg每日3次.服用雷公藤多苷2周内复查肝功能及血常规,如出现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值2.5倍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3.5×109 /L暂停用雷公藤多苷,经治疗后恢复正常后继续服用.疗程为3个月,治疗前后检测尿常规、24 h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等.结果:两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血白蛋白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经治疗后在减少24 h尿蛋白、升高血白蛋白方面均优于A组(P<0.01),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即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等指标)比较及相互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联合中等剂量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可能具有通过进一步降低糖尿病肾病的蛋白尿水平,从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润英;唐补生;施肖力;陆世凯;叶其考;林永强;王超超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组织中JAK-STAT-SOCS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变化,以期阐明阿托伐他汀对DN炎症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措施.方法:6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对照组)、DN模型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组),每组20只,利用单侧肾切除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50 mg/kg)建立DN大鼠模型,治疗组每日每只灌胃阿托伐他汀(8 mg·kg-1·d-1),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每日每只给予等量蒸馏水,连续给药12周.记录大鼠体重;观察尿微量白蛋白(MALB-U)、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变化;取肾组织行PAS、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肾组织中p-STAT3,p-JAK2,SOCS-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2周末,模型组大鼠MALB-U、24 h Upr、Scr、BUN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各指标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P<0.05).12周时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p-STAT3、p-JAK2、SOCS-1表达水平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阿托伐他汀治疗12周后,大鼠肾组织SOCS-1表达水平较同期模型组明显上调(P<0.05),而p-STAT3、p-JAK2的表达受到抑制,低于同期模型组(P<0.05).结论:JAK-STAT-SOCS负反馈调节机制可能参与DN的发病过程;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调节肾组织p-STAT3、p-JAK2、SOCS-1的表达,减轻DN大鼠的炎症反应,对肾脏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李苏芬;方敬爱;孙艳艳;张晓东;刘文媛;常沁涛;王蕊花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慢性肾衰竭[1]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尿酸水平升高,血尿酸水平与肾衰竭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高尿酸血症是慢性肾衰竭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因此慢性肾衰竭和高尿酸血症互为因果.监测血尿酸和治疗高尿酸血症为预防慢性肾脏病的一个重要策略.但是目前对慢性肾衰竭高尿酸血症认识上存在争议.
作者:毕礼明;朱冬云;马济佩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NS)的一个常见病因,且临床自然病程差异悬殊.有研究表明尿中蛋白成分的测定可以更加全面反应IgA肾病患者肾脏病变的程度[1].对膜性肾病(MN)患者尚无进行此类研究.本文旨在探讨IMN患者尿中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免疫球蛋白(IgG)、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浓度的变化与病理分期及其预后的关系.
作者:陈建胜;陈法东;叶瑞印;赵学智;罗彤;马志全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柴芩肾安方对IgA肾病(IgAN)大鼠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切除单侧肾并反复静脉注射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复制大鼠IgAN模型,分为正常组、切肾组、IgAN组、柴芩肾安方组和氯沙坦组.第12周末,检测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量(Upr),观察肾小球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变化,并采用免疫组化和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IgAN组大鼠Upr显著升高(P<0.01),肾小球系膜增生,足突融合明显,足细胞nephrin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P<0.01).经柴芩肾安方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与IgA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柴芩肾安方能减轻IgAN大鼠蛋白尿及肾小球病变,这可能与其恢复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表达有关.
作者:彭文;赵燕俐;刘育军;孙仲伦;王浩;王红婷;黄文政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前后甲状旁腺激素变化,探讨常规血液透析透前与透后甲状旁腺激素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记录22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常规血液透析前后甲状旁腺激素、钙、磷等变化并计算Kt/V值.结果:常规血液透析前后甲状旁腺激素、血磷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钙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血液透析通过纠正高磷血症可有效降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改变血液透析方式增加血磷的充分清除亦可以有效控制甲状旁腺激素水平.
作者:汤小芳;周玉坤;李康峰;石平;章亮;刘宁;严宁;洪冬梅;张玉新;严连喜;曹胜利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肾小球血管上皮细胞(足细胞)是高度分化、具有特异性分枝结构(足突)并且增生有限的特殊细胞,大量的足突是足细胞的一个显著特点.足细胞位于肾小球基底膜的尿腔侧,细胞相互交错的足突以及足突间的裂隙膜结构防止血液中大分子物质渗漏入原尿,是关键的肾小球分子滤过屏障.
作者:李肖瑛;顾乐怡 刊期: 2011年第09期
1 Notch机制研究 初在果蝇基因缺陷研究中发现Notch信号途径,1983年,果蝇的Notch被克隆出[1,2].Notch信号通路是进化中高度保守的信号转导通路,其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功能,几乎涉及所有组织和器官.Notch蛋白是位于细胞膜上的一个单次跨膜异二聚体受体,包括细胞外亚基(NEC)和跨膜亚基(NTM)二者以非共价二硫健结合.
作者:徐丽梨;王伟铭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联合银杏达莫与银杏达莫治疗糖尿病肾脏病(DK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DKD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检测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血尿素氮、肌酐和血液流变学,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后24 h 尿蛋白量、血尿素氮、肌酐、血液流变学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银杏达莫联合谷胱甘肽较单纯银杏达莫治疗DKD可增强治疗效果,缩短疗程,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单娟萍;王时敏;李青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感染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和引起其急性发作的常见诱因,也是导致慢性肾衰竭(CRF)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CKD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肾脏排泄和代谢功能障碍以及内环境紊乱,使机体对感染的应答反应异常,加之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受到种种限制等原因,导致这一特殊人群感染的防治依然是临床难以解决的问题.
作者:林燕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肾移植受者术后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并跟踪观察了266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受者的临床资料.65(65/266)例术前乙、丙肝炎病毒感染者作为阳性组,其中单一HBVM阳性者38例,单一抗HCV阳性者12例,HBVM/抗HCV双阳性15例;同期无病毒感染者201(201/266)例为阴性组.术后均采用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及护肝药物治疗,同时监测肝功能、HBVDNA、HCVRNA及CsA药物浓度.28例术后乙、丙型肝炎受者作肝组织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阳性组术后肝损害发病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单一HBV感染所致的肝功能损害程度重,肝组织炎性活动积分高,9例发生了纤维化瘀胆性肝炎.结论: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肾移植受者术后易出现肝脏损害,术前应对肝脏功能进行严格评估,单一HBV感染受者应防止纤维化瘀胆性肝炎的发生.
作者:兰天飙;任星峰;彭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老年心脏病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病情况、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了2001年12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心脏病患者出现AKI的发病情况,观察AKI发生的临床危险因素由此对住院的病死率的影响.结果:近10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各种老年心脏病人2 158例中,确诊AKI 136例(6.3%).老年心脏病人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心跳骤停/心律失常、严重呼吸衰竭需呼吸机辅助呼吸者出现(急性肾损伤)AKI的风险较高.合并AKI患者的住院死亡率为57.4%,其中死亡危险因素高的为CHF,其次为心跳骤停/心律失常,少尿无尿、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25%、肌钙蛋白(TNI)水平等与AKI的死亡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KI是老年心脏病患者常见的合并症,AKI会增加老年心脏病的死亡风险,而且心脏及心脏以外的因素与AKI的发病及死亡有关.
作者:张彦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过度运动对大鼠肾组织及肾损伤敏感标志物的影响,及人参总皂苷的防治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TL)、过度运动组(M2、M24两个亚组),人参总皂苷组(G2、G24两个亚组),每组7只.采用大鼠运动跑台建立过度运动致大鼠急性肾损伤模型,人参总皂苷组于运动前1周给予人参总皂苷100 mg·kg-1·d-1灌胃,模型组和对照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分别于运动后2 h,24 h检测尿蛋白、中性粒细胞明胶酶载脂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酶),腹主动脉采血检测肾功能变化,检测血浆及肾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SOD活性和MDA含量;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过度运动可引起大鼠尿蛋白、尿NAG酶和血尿素氮、血NGAL水平升高,血浆及肾组织中AngⅡ浓度升高;伴随血清及肾组织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病理学光镜可见少量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和脱落.人参总皂苷可明显降低大鼠过度运动后尿素氮水平,减少过度运动后蛋白尿和尿NAG酶排泄,抑制运动后肾组织AngⅡ升高,升高血清及肾组织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P<0.05),改善运动后肾脏病理损伤.结论:过度运动可引起尿蛋白及尿酶升高,及肾小管损伤;人参总皂苷对大鼠过度运动后AKI具有预防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及减少运动后肾组织AngⅡ含量有关.
作者:王会玲;李俊彦;许烨;张金元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益肾泄浊方对TGF-β1诱导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Ⅰ型胶原及FN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灌胃法分别给予健康大鼠益肾泻浊方冲剂、缬沙坦以及益肾泻浊方+缬沙坦联合治疗,取给药后大鼠的血清分组干预经TGF-β1刺激72 h后的大鼠肾小管上皮(NRK52E)细胞,用RT-PCR方法检测Ⅰ型胶原、FN mRNA的表达,用ELISA方法检测FN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益肾泻浊方、缬沙坦均能抑制TGF-β1诱导的NRK52E Ⅰ型胶原、FN的表达,而益肾泻浊方与缬沙坦联用后,对NRK52E细胞FN表达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结论:益肾泻浊方抑制TGF-β1诱导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Ⅰ型胶原及FN的表达,可延缓肾脏纤维化的进展.
作者:陈冬平;徐成钢;孙琳琳;须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黄葵胶囊对氨基核苷嘌呤霉素(PAN)诱导的大鼠慢性肾病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雄性,40只,130~140 g,SPF级,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蒙诺组、黄葵胶囊组.除假手术组外,各组均行颈静脉插管术缓慢推注PAN(40 mg/kg体重)后,再进行3次小剂量尾静脉追加(5 mg/kg体重)诱导大鼠慢性肾病,假手术组同样行颈静脉插管术和尾静脉追加给等容积0.9%生理盐水,观察56 d.颈静脉给药后第5、10、15、20、28、42、56天时检测24 h尿蛋白,第57天时处死动物检测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对肾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并对损害程度进行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黄葵胶囊对α-SMA蛋白在肾脏组织表达的影响;取脾脏、胸腺和睾丸,取脏器指数观察该药对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的影响.结果:黄葵胶囊对PAN诱导的尿蛋白大量排泄有降低趋势,对肾功能的损伤有所改善,对肾小球硬化有显著改善作用(P<0.01),对α-SMA蛋白在肾脏组织表达有所降低,脾脏、胸腺和睾丸指数没有变化.结论:黄葵胶囊对PAN诱导的大鼠慢性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对免疫系统、生殖系统未见毒副作用.
作者:董晞;罗月会;赵世萍;张浩军;郭景珍;李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与血管钙化的关系,探讨糖尿病肾病血管钙化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我院11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及对患者进行颈总动脉B超检查.28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结果:糖尿病无蛋白尿患者胎球蛋白A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Ⅲ、Ⅳ、Ⅴ期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合并血管钙化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胎球蛋白A水平明显低于非钙化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与血白蛋白水平(r=0.47,P<0.05)呈正相关,与血清磷(r=-0.32,P<0.01)、钙磷乘积(r=-0.45、P<0.01)、C反应蛋白(r=-0.43、P<0.01)呈负相关.结论:合并颈总动脉钙化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明显降低,低胎球蛋白A水平可能参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管钙化的发生发展.
作者:李相友;夏瑗瑜;张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提高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患者当时经治疗症状有改善,但终均发展为痴呆.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需注意排除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将逐渐发展为痴呆,值得国内同道加以注意.
作者:郑露;陆建勋;徐学康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终末期肾脏病(ESRD)应用肾脏替代治疗(RRT)已有大约50年的历史,世界各国需要接受RRT的ESRD患者逐渐增长,治疗质量及目标也逐年提高,但是至今人们对何时是开始血液透析的佳时机及早期导入透析是否有利于患者长期生存仍然存有争议.
作者:季大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CCN1又称为富半胱氨酸蛋白61(cysteine-rich 61,Cyr61),是由生长因子诱导产生的富含半胱氨酸的即刻早期基因产物,也是一种分泌性的肝素结合蛋白,它由379个氨基酸组成,表达于细胞表面、细胞外基质和结缔组织.CCN1是CCN蛋白家族成员之一,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整合素等结合,刺激细胞黏附、细胞移行、有丝分裂和分化,并促进人类血管内皮细胞DNA合成[1].
作者:田寿福;王筱霞;汪年松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