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士玲;高翔
目的:探讨BIT1(Bcl-2 inhibitor of transcription1)基因在伴淋巴结转移的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食管鳞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30例食管鳞癌、30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30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BIT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BIT1基因的表达在癌组织中均高于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食管粘膜组织(P<0.05),而其在不典型增生及正常食管粘膜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BIT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浸润深度均无明显相关(P>0.05),但其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TNM分期有关.BIT1基因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01);BIT1基因在TNMⅢ/Ⅳ期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组(P<0.05).结论:BIT1基因高表达可能与食管鳞癌的侵袭、转移有关.
作者:柯洋;范天黎;高峰;程道博;赵立群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及控制性升压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159例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例,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85例和正压液体复苏组74例,入院后给与液体复苏,记录复苏液量、时间、复苏后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压积、凝血酶原时间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统计入院2周内本组病例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在入院2周内发生并发症及病死率上低于正压液体复苏组,所需复苏液量小、复苏时间短,凝血酶原时间更短、C-反应蛋白的水平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及控制性升压治疗出血未控制性休克疗效显著.
作者:段伟生;吕伟;张晚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近20年来早产儿的出生率明显增加,与早产相关的疾病成为重要社会问题.早产儿脑发育极度不成熟,容易发生损伤,遗留神经、运动后遗症的概率明显高于正常足月儿,约8% ~ 10%存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脑瘫[1],15%存活的极早早产儿发生脑瘫,曾被认为发生不良预后风险相对低的晚期早产儿即胎龄在34~ 36周的早产儿,脑瘫发生率是正常足月儿的3倍[2].
作者:段璐琦;朱长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调强适形放疗联合吉西他滨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21例,采用调强适形放疗(IMRT),总量50.4~56Gy;同步化疗方案为:吉西他滨1000mg/m2,第1、8、15天静脉滴注,28d为1周期,与放疗同时开始,同步放化疗结束后1个月巩固化疗2~4周期.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同步放化治疗.有效率为57.14%,局部控制率为90.48%.疼痛缓解率85.71%(18/21),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无治疗相关性死亡;1、2年生存率分别为66.67%和23.85%,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结论:调强适形放疗同步吉西他滨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疗效显著,能提高局部控制率,延长生存期,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且毒副反应能够耐受.
作者:陈淅涓;张景伟;陆寓非;刘英强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评价银增强原位杂交(SISH)用于乳腺癌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扩增状态检测的可行性和17号染色体多体的发生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对90例手术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标本行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检测HER2蛋白表达,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SISH检测HER2基因状态及17号染色体多体的发生率.结果:在IHC(3+)、(2+)、(1+/0)3组中,SISH检测与FISH检测在检测HER2基因扩增方面的总体符合率为96%.17号染色体多体的发生率在IHC(3+)、(2+)、(1+/0)3组中分别为44%,26%和0.02%,其总的发生率为18%.结论:SISH技术用于乳腺癌HER2基因状态检测结果与FISH相当,具有可行性和实际使用价值;17号染色体可能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有关.
作者:楚广民;白睿华;张建波;孙淼淼;于庆凯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有效的预防改进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了2011年1月~1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987例中心静脉置管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的发生率及其原因.结果:987例患者中发生CVC-RI46例,感染率为4.66%,感染主要与年龄、置管部位、留置天数、白细胞计数、静脉高营养、病情轻重、合并症、应用激素等有关.结论: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术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CVC-RI难以完全避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缩短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加强导管护理依从性的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小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唇腭裂是新生儿口腔颌面部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发育畸形,其发病率因地域、人种和民族而异,我国的发生率约为0.182%,居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的首位[1].唇腭裂分为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两种,综合征型唇腭裂是指以某综合征的表型之一出现的,通常多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而非综合征型唇腭裂(nonsydromic cleft of lip with or without palate,NSCL/P),是指单发的唇裂、腭裂或唇裂合并腭裂,是一种排除了其他系统畸形和综合征的唇腭裂,占唇腭裂的70%以上.
作者:梁硕;史辛艺;王志斌;关方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早产儿生后3d内血气分析值对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影响.方法:按照我国卫生部在2004年制定的《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中所规定的筛查对象,396例患儿生后初3d血气分析被收集,统计分析患儿的PaO2、PCO2及pH值对ROP影响.结果:ROP患儿中占下四分位数PaO2、pH值比率、上四分位数PaO2、PCO2比率明显高于无ROP患儿,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3期以上ROP患儿与无ROP患儿不同出生体重、胎龄、血气分析四分位值例数,经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出生体重小于1000 g、出生胎龄小于27周早产儿,与血气分析上下四分位数PaO2、上四分位数PCO2、下四分位数pH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是发生ROP高危因素.结论:低PaO2、pH值及高PaO2、高PCO2使发生ROP的危险性增加.
作者:孙慧清;熊虹;康文清;时富枝;金娟;许邦礼;郭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了解社区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相关因素,以及治疗用药情况,作为进一步制定对哮喘患儿健康教育、疾病防治工作的依据.方法:采用普查的方式对社区0~16岁儿童进行哮喘筛查,共筛查出42例哮喘患儿.结果:该社区中儿童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3%,以春季多见,占47.6%(20例);哮喘患儿首次出现喘息的年龄<3岁者69.0%(29例);近12个月内有过发作占78.6%(33例);诱发因素以呼吸道感染多见,占66.7%(28例);家族中有哮喘及其他过敏史者为38.1%(16例);患儿有湿疹和/或过敏性鼻炎等过敏史者占28.6%(12例).正确规范用药的患儿只有4例(9.5%),无1例病人记录哮喘日记与使用峰流速仪.治疗上100%患儿均使用过抗生素.结论:哮喘发病与年龄、季节、家族史及个人过敏史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哮喘患儿的用药和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应加强宣传和交流,提高哮喘的防治水平.
作者:谭凤萍;沙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TGF-β(transformation growth factor-β)是一类在结构上相关的转化生长因子,在哺乳动物中,TGF-β家族有超过30个细胞因子,包括TGF-β、活化素(Activin)、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ic proteins,BMPs)等.它们广泛参与各种细胞作用,比如调节细胞增殖与分化、细胞凋亡、细胞迁移和细胞间粘连.另外,它们在胚胎发育、维持组织平衡、免疫监督以及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1-3].Smad蛋白是早被证实的TGF-β受体激酶的底物,参与TGF-β超家族信号在细胞内的传导[4].
作者:史辛艺;梁硕;王志斌;关方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下睑袋形成的解剖学原因,寻求合适的手术方法.方法:针对600例患者下睑局部的不同解剖形态特点,采用皮肤径路法或下睑结膜径路法进行手术.结果:5例因眶脂去除不够,经再次手术后获得满意结果;4例术后下睑轻度外翻,3个月内自行恢复正常;3例切口瘢痕,6个月内消失;其它效果均满意.结论:根据不同的下睑解剖学形态采用不同的眼袋整形手术方法.
作者:王小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临床血液快速检查实验室主要针对需要创伤性诊疗,如胃镜、肠镜、气管镜、喉镜等,又不能使用一次性器材进行检查的患者,进行血液传染性疾病HBsAg、抗HCV和抗HIV抗体的三项快速血液检查.由于直接接触病人且需要进行静脉采血,所以实验室做好有效防护,预防院内医源性感染,使患者得到快速、安全的诊治,杜绝血液传染性疾病在医院内的传染显得十分重要.
作者:王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妈富隆)和结合雌激素片治疗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3例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实验组使用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治疗,对照组使用雌激素片治疗.比较2组患者控制出血时间、完全止血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患者控制出血时间、完全止血时间及副反应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妈富隆)治疗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效果显著,且副作用少.
作者:杨晓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了解郑州市2005年至2010年志贺菌血清型别的变化.方法:依照《痢疾防治手册》开展志贺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监测腹泻病患者2851例,检出志贺菌183株(6.42%),其中福氏菌145株(79.2%);宋内菌38株(占20.8%).145株福氏菌中,F4c亚型55株(30.0%),F2a亚型39株(21.3%),F1a亚型36株(19.7%),F2b亚型6株(3.3%),Fx变种4株(2.2%),F4a亚型2株(1.1%),Fy变种1株(0.5%),F1b亚型1株(0.5%),F6亚型1株(0.5%);宋内Ⅰ型30株(16.4%),宋内Ⅱ型8株(4.4%).结论:F4c亚型志贺菌为本市2005年和2006年菌株流行的优势菌株,2007至2010年逐渐被F2a亚型和宋内菌相取代.
作者:程春荣;李伟;田宏茹;赵慧霞;安戈;罗琦;刘战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脑梗死患者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 OPG)、骨钙素(osteocalcin OC)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方法:对234例男性脑梗死患者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评估有无斑块,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根据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检测血浆OPG、OC水平.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OPG、OC与颈动脉斑块分别成正相关(OR=1.407,P<0.05)和负相关(OR=0.928,P<0.05).稳定斑块组血浆OPG水平低于不稳定斑块组,而OC水平高于不稳定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男性OPG值越高,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性越大,可能与不稳定斑块相关;OC可能具有抗动脉粥样斑块作用且与稳定斑块相关.
作者:刘园园;滕军放;焦淑洁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胱抑素C(Cys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231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有无斑块分为斑块组和对照组,同时对两组患者血浆CysC及hs-CRP进行检测.结果:斑块组CysC及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CysC与hs-CRP呈正相关,二者均与双侧crouse积分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sC、hs-CRP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浆CysC及hs-CRP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也许可以作为预测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程度的因子之一.
作者:冯凌霄;滕军放;李春;焦淑洁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应对输血科医院感染的管理对策,保障输血生物安全.方法:定期检测输血科室内环境、空气、储血冰箱和工作人员手的微生物情况,收集并分析卫生消毒质量的监测结果.结果:各检测点的卫生消毒效果不同,储血室内空气质量、储血冰箱内壁和其内空气生物学监测结果较好.结论:目前输血科的消毒方法可以保障卫生质量;加强卫生消毒质量的监控可有效降低输血相关的医院感染.
作者:董晓锋;周健;王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宫颈癌是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发病例高达50余万,我国每年新发宫颈癌14余万例,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的28.8%[1].宫颈癌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虽不完全明确,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德国科学家zur Hausen等[2,3 ]首次从宫颈癌细胞中分离出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HPV)并提出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这一见解之后,围绕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关系这一热点课题,已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岚;宋一民;张云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56例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8例用格列齐特降糖治疗,治疗组2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疗程15 d.于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变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3%)显著高于对照组(75.0%)(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舒血宁注射液)能够降低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是治疗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有效药物.
作者:郭慧;杨科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降钙素原(PCT)对肝移植患者术后感染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0例健康对照和63例资料完整的肝移植患者术前1天、术后第1、3、5、7天血清PCT水平,分析PCT变化与肝移植感染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移植患者术前PCT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PCT水平显著升高(P<0.05);合并感染组升高幅度大于非感染组(P<0.05),且1周内各时点血清PCT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控制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PCT水平变化可用于肝移植患者术后感染的监测,指导抗生素应用,协助预测肝移植患者预后.
作者:刘旭华;戚润鹏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