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伴大汗腺分化的乳房外Paget病

王涛;刘跃华;渠涛;方凯

关键词:Paget病, 乳房外, 大汗腺
摘要:报告1例伴大汗腺分化的乳房外Paget病.患者女,73岁.外阴皮肤增生性斑块伴瘙痒1年.体格检查:右侧大阴唇外侧一增厚的斑块,中央可见3 cm×2 cm鲜红色增生物.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全层可见散在的Paget细胞和巢状分布的肿瘤细胞团块,团块多处形成腺腔样结构.压迫周围的基底细胞呈Paget样现象,并可见顶浆分泌.免疫组化染色示:细胞角蛋白(CK)7(+++);癌胚抗原(CEA)(+);上皮膜抗原(EMA)(+);巨囊性病的液状蛋白(CCDFP)-15染色呈局灶性染色阳性.诊断为伴大汗腺分化的乳房外Paget病.治疗外科切除后给予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银屑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自发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1例

    目的:揭示1例银屑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自发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一核细胞,通过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全量换液和2次半量换液后(即培养9 d)流式细胞术鉴定正常对照细胞免疫表型,再培养2 d,采用流式细胞术和Dil-ac-LDL、FITC-UEA-1双荧光染色法,分别对患者的细胞和正常对照细胞进行内皮细胞鉴定.结果:患者细胞在培养11 d后大部分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而正常对照则仍为较纯的间充质干细胞.结论:该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自发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这一现象表明银屑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可能存在异常,其间充质干细胞有易于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倾向.

    作者:刘瑞风;冯海燕;张静;尹国华;张开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面部神经鞘瘤1例

    神经鞘瘤又名Schwann细胞瘤.是由周围神经神经鞘所形成的肿瘤.近期我们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45岁.因右侧面部结节6年于2009年2月17日来我院就诊.6年前患者被蚊虫叮咬后在右侧鼻翼旁出现一粟粒大皮色丘疹,缓慢增大,无自觉症状.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作者:张宇虹;陈涛;郭在培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水包油粉底对轻度痤疮皮损的影响

    目的:观察使用试验粉底对轻度痤疮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试验研究方法,选择面部有轻度痤疮的女性受试者40名.试验组使用含0.3%辛酰水杨酸和0.1%吡啶酮乙醇胺盐的水包油基质粉底,对照组仅使用水包油基质粉底,连续使用粉底6周.在0周、2周、4周和6周分别评估油脂分泌量、炎性皮损和非炎性皮损的数目和患者对痤疮严重程度的自我评分.结果:2组痤疮受试者在使用粉底后非炎症性皮损和炎症性皮损及皮肤表面油脂含量均较基线明显下降.结论:选择合适的粉底对于痤疮患者有很好的遮瑕效果,且不会加重痤疮.

    作者:陈璨;张金燕;仲少敏;张佶;吴艳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棘状角皮症

    患者男,59岁.主诉:双手多发对称性刺状突起15年.现病史:患者15年前无诱因双手掌及手指侧缘出现针状或刺状角化性突起,皮损逐渐增多、变大.触物时感轻微刺痛不适.当地医院未予明确诊断,给予糖皮质激素药膏外用疗效不佳.遂于2009年6月来我科就诊.既往史:患原发性高血压8年.一直口服降压药治疗.

    作者:杨敏;高小曼;常建民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儿童足部溃疡——溃疡性扁平苔藓

    诊断:儿童足部溃疡性扁平苔藓.皮损组织病理改变:镜下见一处表皮缺失,未缺失的表皮可见散在角化不全,部分颗粒层增厚,棘层增厚,棘层内可见散在的单一核细胞外溢,基底层液化变性明显,边缘增厚的表皮内部分细胞异形,真皮浅层淋巴细胞略呈带状浸润.并可见血管增生、扩张及充血.组织病理诊断:扁平苔藓;鳞状上皮异形增生.

    作者:任宏伟;高兴华;齐瑞群;李波;李久宏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地塞米松对HaCaT细胞核因子-κB/IκB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角质形成细胞核因子(NF)-κB活性及其抑制蛋白(IKB)α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反转录-荧光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印迹试验.观察经不同浓度及不同时间的地塞米松作用下.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的IκBα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用蛋白印迹试验检测NF-κB核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地塞米松可诱导HaCaT细胞IKBα的表达而抑制NF-κB核转位,此作用呈浓度依赖性效应,在36 h时作用明显.结论:糖皮质激素通过调控人角质形成细胞NF-κB/IκB信号通路.可抑制皮损局部的炎症反应.

    作者:郁博;何威;张斌;杨玲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小腿皮肤广泛钙质沉着症1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皮肤钙质沉着症(calcinosis cutis)临床上少见,文献偶有盘状红斑狼疮并发皮肤钙沉着症的报道[1-2].我们于2008年11月诊治1例SLE并发小腿皮肤广泛钙质沉着致溃疡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戴扬;王飞;王丽君;吴汉民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直肠癌皮肤转移1例

    患者女,65岁.因外阴部皮肤疣状结节并逐渐增多3个月余,于2009年8月24 13来我科门诊就诊.患者2005年5月确诊为直肠癌并行直肠癌根治术加结肠造瘘术.术后组织病理证实为直肠腺癌.给予化疗(具体药物不详).2008年5月患者发现腹股沟结节,活检示直肠癌淋巴转移.行淋巴结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周围淋巴结1/4转移.并再次给予化疗2个周期(具体药物不详).3个月前患者外阴部以及下腹部出现大片孤立抑或融合的大小不等的皮肤疣状结节,逐渐增多,并出现外阴部水肿,逐渐加重.

    作者:邓德权;桑红;胡文星;谢其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痤疮丙酸杆菌感染金黄地鼠皮脂腺斑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后金黄地鼠皮脂腺斑炎症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培养痤疮丙酸杆菌并接种于金黄地鼠皮脂腺,诱导炎症反应产生.以ALA-PDT和单纯红光照射皮脂腺斑,取局部皮肤行组织病理检查,以Western blot检测炎症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核因子(NF)-κB和STAT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LA-PDT和单纯红光照射均能减轻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性改变:同时,ALA-PDT和单纯红光照射后NF-κB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STAT3蛋白表达升高.ALA-PDT对皮脂腺斑组织的炎症和炎症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抑制效果显著强于单纯红光组.结论:ALA-PDT对于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引起的皮脂腺炎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作者:王丹;骆丹;闵玮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窝状角质松解症1例

    窝状角质松解症(pitted keratolysis)多认为是一种感染性皮肤病.临床上很少见,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54岁.因两足跖前部点状或沟状凹陷、浸渍发白伴恶臭2周,于2009年5月6日来镇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诊.2周前,患者外出旅游回来后,感觉足部异味难闻,并出现散在的点状凹陷,无任何自觉症状,未引起重视,未到医院就诊.后逐渐加重,且部分融合成沟状凹陷,同时伴有浸渍发白.患者有手、足多汗史,既往体健,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病史.

    作者:张俊;胡飞虎;蒋国方;韦珍;侯麦花;朱文元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Rowell综合征1例

    患者女,31岁.因面部水肿性红斑2个月,于2009年7月21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日晒后颧颊部出现红色水肿性红斑.伴烧灼感.1周后口腔黏膜出现无痛性溃疡,躯干、四肢散发粟米大丘疹.疑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予以泼尼松30 mg/d、羟氯喹0.4 mg/d治疗后皮疹消退,遗留淡红斑和浅灰色斑.入院前5 d面部红斑加重,入院后第2天,头面部出现疼痛性水疱和脓疱.当天躯干、四肢发生暗红色水肿性斑片,累及掌跖,有压痛.予以甲泼尼龙80 mg/d治疗.

    作者:周小勇;韩丽娟;李凯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

    报告1例新生儿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患儿男,2 d.出生后即发现双手、足皮肤缺损.皮肤科检查:双手足皮肤对称性缺损,腕踝处呈环状缩窄,手、足发育偏小.给予雷佛奴尔氧化锌油及新霉素软膏外用,加强支持治疗,14周后皮肤恢复,经整形矫正手术,手、足功能恢复.

    作者:陈萍;王飞;史迎春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白色纤维性丘疹病1例

    患者女,74岁.因颈、胸和肘部出现白色粟粒大丘疹18个月于2009年5月就诊.患者1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颈部出现成片群集白色粟粒大丘疹,无自觉症状.丘疹逐渐增多,扩大,累及胸部和肘部屈侧.无自然消退迹象.其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病史,无长期日晒及其他化学物质接触史.

    作者:李绍兴;伍友成;万慧颖;徐敏燕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伴大汗腺分化的乳房外Paget病

    报告1例伴大汗腺分化的乳房外Paget病.患者女,73岁.外阴皮肤增生性斑块伴瘙痒1年.体格检查:右侧大阴唇外侧一增厚的斑块,中央可见3 cm×2 cm鲜红色增生物.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全层可见散在的Paget细胞和巢状分布的肿瘤细胞团块,团块多处形成腺腔样结构.压迫周围的基底细胞呈Paget样现象,并可见顶浆分泌.免疫组化染色示:细胞角蛋白(CK)7(+++);癌胚抗原(CEA)(+);上皮膜抗原(EMA)(+);巨囊性病的液状蛋白(CCDFP)-15染色呈局灶性染色阳性.诊断为伴大汗腺分化的乳房外Paget病.治疗外科切除后给予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

    作者:王涛;刘跃华;渠涛;方凯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发疹型汗管瘤及其家系调查

    报告1例有家族史的发疹型汗管瘤病例,对其皮损进行详尽描述,并通过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临床诊断.还探讨了其遗传方式、对该家系进行调查分析.家系4代共22人,患病5例,男1例,女4例,每代均有发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认为发疹型汗管瘤可能与遗传有密切关系.

    作者:陆原;陈达灿;李清;何雯;翁翊;禢国维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面部多发性结节——丛状神经鞘瘤

    诊断:丛状神经鞘瘤(plexiform Schwannoma,PS).皮损组织病理改变:真皮内瘤结节边界清楚,有完整的纤维包膜.与周围组织有裂隙.结节内肿瘤细胞为梭形.密集,呈多个结节状、栅栏状或漩涡状排列,可见Verroeay小体.偶见核异形和核分裂象.病理诊断为丛状神经鞘瘤.

    作者:万逸枫;蒋献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视黄醛联合透明质酸抗皮肤老化功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观察外用0.05%视黄醛联合0.5%及1%透明质酸片段对中国人面部皮肤抗老化的功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研究.将受试者分为3组,分别于整个面部使用含0.05%视黄醛+0.5%透明质酸片段制剂;于深皱纹区域使用含O.05%视黄醛+1%透明质酸片段制剂及两种制剂联合应用.经90d观察期,评估包括照片分级评分、面部肤色均匀度、皮肤干燥度、色素沉着、皮肤弹性及局部皱纹程度等多项老化指标,对2种外用制剂进行耐受性评估.结果:3组老化指标均有改善.照片分级评分降低,面部肤色均匀度改善,皮肤干燥度、色素沉着、皮肤弹性等皮肤老化体征均有改善.除1组受试者眉间纹外局部深皱纹程度均有改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视黄醛联合透明质酸片段外用可改善多种皮肤老化征象,安全有效.

    作者:周成霞;李咏;何黎;杨蓉娅;许爱娥;项蕾红;吴艳;沈新;朱晓丹;Mery Sophie;李利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人毛乳头细胞在聚乙烯乙烯醇膜上的生长特征研究

    目的:观察人毛乳头细胞聚集性生长特征.方法:将人毛乳头细胞在聚乙烯乙烯醇(EVAL)膜上以不同的密度梯度进行体外培养,观察人毛乳头细胞聚集性生长特征,与普通细胞培养板培养作对照,并对膜上培养的人毛乳头细胞进行鉴定,电镜扫描观察.结果:将传代培养的人毛乳头细胞以(80~120)×103个/1.1 cm2接种至铺有EVAL膜上培养时.平均3~5 d后出现人毛乳头细胞的球形聚集体,对照组中人毛乳头细胞呈现平铺至多层聚集生长的特征,通过а-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及碱性磷酸酶对毛乳头细胞形成的球形聚集体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电镜扫描发现其与刚分离的人头皮毛囊毛乳头形态相似.将形成的毛乳头细胞微聚体在普通培养板中重新贴壁,仍具有多层平铺生长至多层聚集生长特征.结论:在EVAL膜上培养的人毛乳头细胞具有聚集成球形生长的能力,其比在普通培养基上培养更能体现毛乳头细胞聚集性生长的特征,且形态上与刚贴壁的人毛乳头相似,为研究毛乳头细胞聚集性生长特征及为毛乳头细胞诱导毛囊再生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李中明;范卫新;许文嵘;林永丽;崔毓桂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含马齿苋及牛油果树提取物的医学护肤品辅助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含马齿苋及牛油果树提取物的医学护肤品(简称保湿霜)辅助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临床研究,所有90例受试者在使用保湿霜前后对靶皮损作两侧对照观察的方法进行效果评价.靶皮损侧外用保湿霜,为期2周,并在用药的第0、3、7、14d进行随访.采用皮肤干燥程度评分、研究者总体评估(IGA)评分、IGA等级评分及总体效果前后比较,以观察患者皮损改善情况.结果:除1例外其余受试者皆能完成随访;治疗第3、7、14 d IGA评分、IGA等级评分、受试者皮肤干燥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随使用时间延长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结束时明显改善率67.42%(60/89);改善率93.26%(83/89);治疗成功率74.16%(66/89).研究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10%).结论:该保湿霜具有辅助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

    作者:杨雪源;徐丽敏;周爱民;温海;吴艳;郝飞;谢红付;尹锐;简丹;马骁;王飞飞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毛囊角化病1例及其家系调查

    先证者.男,54岁.因双耳后出现丘疹38年,泛发全身伴刺痒4个月,于2009年2月4日来我院住院治疗.患者38年前无明显诱因双耳后对称出现一钱币大范围、密集的针尖大淡褐色毛囊性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4个月前.类似丘疹较快泛发全身,且表面出现油腻性污痂,散发臭味.伴刺痒,日晒后尤为明显.

    作者:王海斌;罗保香;罗来华;胡敏;陈玉红;丁世伟 刊期: 2010年第07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