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云南独蒜兰的化学成分研究

王晓娟;崔保松;王超;李帅

关键词:山慈菇, 云南独蒜兰, 二氢菲类, 联苄类, 三萜类
摘要: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薄层制备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对中药山慈菇来源之一——云南独蒜兰假鳞茎的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其中二氢菲类5个,联苄类4个,三萜类2个,苯丙酸类3个;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4,7-二羟基-2-甲氧基-9,10-二氢菲(1),4,7-二羟基-1-(p-羟苄基)-2-甲氧基-9,10-二氢菲(2),(2,3-trans)-2-(4-hydroxy-3-methoxyphenyl)-3-hydroxymethyl-10-methoxy-2,3,4,5-tetrahydro-phenanthro[2,1-b]furan-7-ol(3),pleionesin B (4),blestriarene A(5),山药素Ⅲ(6),3,3 '-二羟基-2-(p-羟苄基)-5-甲氧基联苄(7),3',5-二羟基-2-(p-羟苄基)-3-甲氧基联苄(8),3,3 '-二羟基-2,6-二(p-羟苄基)-5-甲氧基联苄(9),triphyllol (10),pholidotin(11),对羟基反式桂皮酸(12),反式阿魏酸(13),反式阿魏酸二十六烷基酯(14).化合物5,10~14为首次从独蒜兰属分离得到.
中国中药杂志相关文献
  • HPLC测定复方熊胆胶囊中牛磺熊去氧胆酸的含量

    目的:鉴定并测定复方熊胆胶囊中人工熊胆的含量,以保证药品质量.方法:参考《中国药典》质量标准部分,采用HPLC鉴定并测定人工熊胆在每粒胶囊中的含量.结果:HPLC实验结果显示,样品与牛磺熊去氧胆酸对照品在相同时间出现对应色谱峰;复方熊胆胶囊中人工熊胆含量不低于10 mg/粒.结论:通过HPLC可以有效地鉴定复方熊胆胶囊中的人工熊胆,并且能精确地测定人工熊胆的含量.

    作者:陈菲;龙海林;雷海民;李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辛热药药性表达与钙调蛋白之间关系的实验研究

    目的:在观察辛热药附子、仙茅、肉桂和苦寒药黄柏对阳虚状态大鼠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调节的基础上,通过体内外研究其对钙调蛋白的作用,以期阐释辛热药药性表达的实质.方法: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粉针剂肌肉注射复制阳虚大鼠模型,辛热药附子、仙茅、肉桂和苦寒药黄柏对其干预7d后,检测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4(T4)、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皮质醇(COR)、睾酮(T)、雌二醇(E2)等相关指标及Western blot 法检测各组肝脏和体外培养的L02细胞中钙调蛋白的表达.结果:辛热药附子、仙茅、肉桂对阳虚状态的下丘脑-垂体-靶腺轴指标、钙调蛋白均有明显的纠正作用,而苦寒药黄柏对其作用不明显.结论:初步确定辛热药药性表达与钙调蛋白密切相关.

    作者:刘欣;胡燕;崔一然;刘小青;唐炳华;张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中药材中农药多残留样品普查与监控建议

    该研究根据中药材基质性质进行合理分类,采用已建立的中药材前处理平台和气质联用检测法对120种333批次常用中药材中的198种农药进行了检测.普查结果表明333批药材中有158批检出,但绝大部分处于很低水平,且不同药用部位的药材检出的农药品种各有偏向性.后通过总结常用中药材中农残污染的现实情况,为限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并建议《中国药典》应针对性的对部分农药指标和药材品种进行监控.

    作者:王莹;金红宇;姜艳彬;孙磊;马双成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金复康口服液二次开发总体研究思路与技术体系框架

    已上市中成药大多具有良好临床疗效和应用基础,但基础研究不足,物质基础不清,工艺水平落后,产品价值难以体现,质量控制指标选择不明,产品质量水平难以保持.中成药金复康口服液是临床中成药的典型代表.以金复康口服液作为模型药物,以中药整体观和系统论为指导,构建现代中药二次开发研究思路和技术体系.该体系包括“基础研究——明晰组分结构和作用机制”、“工艺提升——优化工艺提高质量”、“拓展产业——形成产业链”3个内容层次.该研究思路和技术体系立足现代中药物质基础与开发,以中药组分结构为向导,以临床需求为依归,为中药二次开发提供策略和方法.

    作者:成旭东;封亮;贾晓斌;丁淑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中华大蟾蜍蟾酥中蟾毒内酯类化学成分研究

    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等方法从蟾酥的二氯甲烷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2个蟾毒内酯类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脂蟾毒配基(1)、蟾蜍它灵(2)、去乙酰华蟾蜍精(3)、19-氧去乙酰华蟾蜍它灵(4)、华蟾蜍它灵(5)、1β-羟基蟾蜍灵(6) 、12α-羟基蟾蜍灵(7)、蟾蜍它里灵(8)、嚏根草配基(9)、远华蟾蜍精(10)、嚏根草醇(11)及华蟾蜍精-3-辛二酰甲酯(12).化合物7和12为首次从蟾酥中分离得到,且为新天然产物.

    作者:张鹏伟;江仁望;叶文才;田海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对镉处理下黄花蒿内参基因稳定性的分析

    研究选取黄花蒿的Actin,18S rRNA,PAL,GAPDH,CPR作为候选内参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利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Delta CT以及RefFinder软件和方法对5种内参基因在不同浓度镉处理下黄花蒿叶片中的表达稳定性进行分析,为黄花蒿基因差异表达研究提供可靠的内参基因,确保黄花蒿基因表达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镉处理下,黄花蒿叶片中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存在差异,综合分析得出候选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顺序依次为Actin> 18S rRNA> PAL> GAPDH> CPR.因此,在黄花蒿基因差异表达分析中,可以考虑选取Actin,18S rRNA,PAL作为内参基因,采用多内参校正结果.此外,研究还发现同浓度镉处理下黄花蒿叶片中的候选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也存有差异,这说明即使在同一处理条件下也有必要进行内参基因的筛选.总之,该研究首次提供了在不同浓度镉处理下黄花蒿叶片中比较理想的内参基因,也为其他条件下黄花蒿的基因表达分析提供了参考.

    作者:周良云;莫歌;王升;唐金富;岳红;黄璐琦;邵爱娟;郭兰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基于TPC的中药质量信号传递机制的研究和制定——中药企业质量信誉指数和等级

    中药市场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Lemons”效应.第三方认证(third-party certification,TPC)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道地药材和规格等级认证开始作为重要的补充机制进行推广.然而中药市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并非在资源市场环节,而是在药品市场环节.彻底解决中药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需要建立一种机制,将质量信号传递到终端药品市场中.该文研究制定了中药企业质量信誉指数作为质量传递信号,该指数可以从专业角度综合反映中药质量,具有现实可行性.该文对中药经济和管理具有参考意义.

    作者:杨光;王诺;郭兰萍;黄璐琦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德国鸢尾化学成分研究

    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ODS反相柱色谱等分离技术对鸢尾科Iridaceae植物德国鸢尾Iris germanica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采用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该植物根茎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商陆素(1),5,3,3'-三羟基-7,4'-二甲氧基黄烷酮(2),5,7,4'-三羟基双氢黄酮(3),cirsiliol-4'-glucoside (4),3β,4'-dihydroxy-7,3 '-dimethoxy flavomone-5-O-β-D-glucopyranoside(5),染料木素(6),irilin D(7),muningin(8),5,7,4'-三羟基-6,3 ',5'-三甲氧基异黄酮(9),鸢尾苷元(10),野鸢尾苷元(11),鸢尾苷(12),野鸢尾苷(13),芒果苷(14),irisxanthone(15),焦谷氨酸(16),2,4',6-trihydroxy-4-methoxybenzophenone-2-O-β-D-glucoside (17),茶叶花宁(18),草夹竹桃苷(19),β-谷甾醇(20),胡萝卜苷(21).其中化合物1~9,16,17为首次从德国鸢尾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9为首次从鸢尾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17为首次从鸢尾科植物中获得.

    作者:谢国勇;陈雨洁;温锐;许静远;吴洒洒;秦民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牵牛子酒提取物对Lewis肺癌的抗肿瘤和抗转移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牵牛子酒提取物对Lewis肺癌生长和转移的影响,研究其抗肿瘤机制.方法:体外采用MTT法和划痕实验检测牵牛子酒提取物对Lewis肺癌细胞生长和迁移的影响,吖啶橙染色检测细胞自噬,荧光黄传输检测细胞间连接通讯,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体内建立小鼠Lewis肺癌皮下移植模型和实验性肺转移模型评价牵牛子酒提取物的抗肿瘤和抗转移作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荷瘤小鼠血清癌胚抗原(CEA)和β2微球蛋白(β2-MG),免疫组化法检测肺转移小鼠肺脏AQP1和缝隙连接蛋白Cx43表达.结果:牵牛子酒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Lewis肺癌细胞呈剂量依赖性生长抑制,明显阻止细胞迁移,降低细胞AQP1蛋白,促进细胞间连接通讯,减少癌细胞无血清自噬.体内实验,与未治疗的模型小鼠比较,牵牛子酒提取物呈剂量依赖性减缓肿瘤生长、阻止肿瘤转移、延长荷瘤小鼠存活时间,同时,牵牛子酒提取物也降低荷瘤小鼠血清CEA和β2-MG水平,能增强荷瘤肺组织间隙连接蛋白Cx43的免疫组化染色深度,减弱水通道蛋白AQP1的阳性染色密度.结论:牵牛子酒提取物能够阻止Lewis肺癌生长和转移,其机制可能与增强细胞间连接通讯和下调细胞水通道AQP1有关.

    作者:李佳桓;杜钢军;刘伟杰;刘迎辉;赵贝;李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黄酮类多药耐药相关蛋白抑制活性的构效关系研究

    该文应用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法(comparative molecular similarity index analysis,CoMSIA)对29个黄酮类成分的结构与其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hidrug-resistance associated protein,MRP) MRP1和MRP2的抑制活性进行了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 strucu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研究.通过考查不同分子力场组合对CoMSIA建模的影响,获得了对MRP1和MRP2抑制活性起重要作用的分子力场,构建了优QSAR模型,并探讨了黄酮类多药耐药相关蛋白抑制剂的结构修饰方法.研究结果不仅可为新药研发提供指导,也有助于部分探讨MRP1和MRP2的受体结构和含黄酮类中药的协同作用机制.

    作者:乔连生;贺昱甦;张燕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催眠睡茄Withania somnifera毛状根的诱导及睡茄素A的合成

    睡茄素A是存在于催眠睡茄的根和叶中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之一.该实验以催眠睡茄的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利用发根农杆菌C58C1诱导催眠睡茄毛状根,诱导率达30%.同时,利用HPLC测定野生催眠睡茄植株的根、茎、叶和30d液体悬浮培养的毛状根中睡茄素A的含量结果表明,毛状根中睡茄素A平均质量分数为1.588 mg·g-1,是野生植株平均含量的1.96倍;其中,毛状根系M3的睡茄素A含量高,质量分数达到1.783 mg·g-1,是野生型催眠睡茄植株根含量的1.51倍.因此,可以培养催眠睡茄毛状根来获得睡茄素A.

    作者:王凤英;孙一铭;吕翠萍;程孟琪;张来;孙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补骨脂与木蝴蝶的本草考证及性状鉴别

    通过对补骨脂及木蝴蝶原植物的本草考证,明确补骨脂及木蝴蝶临床使用的正名,为临床用药提供文献依据,确保中医临床疗效.以谢宗万先生创立的中药品种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品种本草考证的思路与方法,对这2个品种从古至今的发展进行系统的考证研究;利用文献考证与植物标本、药材标本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补骨脂及木蝴蝶药材品种的基原植物古今大致相同,早期文献中对几种药材的名称并未作严格区分,造成异物同名相互混用.其药材性状不尽相同.补骨脂及木蝴蝶2种常见中药属同名异物,疗效不同.

    作者:白宇明;郝近大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芍药苷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影响

    研究芍药苷(paeoniflorin,PF)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糖皮质激素受体(GCR)的影响.采用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大鼠模型,初次免疫后第14天灌胃给予PF 25,50,100 mg·kg-1或雷公藤甲素20 μg·kg-1或PF 50 mg·kg-1+RU486 15 mg·kg-1,每天1次,连续给药28 d.末次给药后第2天,除PF+ RU486组外所有实验大鼠摘眼球取血,处死并取所有大鼠未免疫关节,ELISA法检测PBMCs中GCRα,GCRβ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析PBMCs中GCRα,GCRβ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分析关节滑膜组织IL-1β,NF-κB p65,TNF-α,PGE2的表达.PF 50,100mg·kg-1可抑制CIA大鼠关节滑膜组织IL-1β,NF-κB p65,TNF-α,PGE2的表达(P <0.05,P <0.01),而RU486 15 mg· kg-1可明显影响PF 50 mg·kg-1的这一作用(P <0.05);PF 50,100 mg·kg-1可上调GCRα,GCRα mRNA的表达、下调GCRβ和GCRβmRNA的表达(P<0.01),PF抑制CIA大鼠关节滑膜炎性介质可能与其调节GCR表达有关.

    作者:易剑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红茴香甲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研究红茴香茎部甲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运用HP-20、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高效制备液相等分离技术,对甲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MS)、波谱数据分析(1H,13C-NMR)进行结构鉴定.从甲醇部位分离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1),4-羟基-苯乙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2),3-甲氧基-4-羟基-苯丙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3),3-甲氧基-4-O-β-D-吡喃葡萄糖基-苯甲酸甲酯(4),4-O-β-D-吡喃葡萄糖基-苯甲酸甲酯(5).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贺兰云;黄海疆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吴茱萸次碱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Rut)是吴茱萸中提取的一种吲哚喹唑啉类生物碱,研究表明吴茱萸次碱有抗高血压、抗癌、抗炎、抗血栓形成等多种药理学作用,目前许多学者正致力于将其开发成一种全新作用机制的抗高血压、抗炎药物,但是研究发现吴茱萸次碱属于既难溶于水又难溶于油的高脂溶性药物,Rut的高度难溶性是其口服吸收应用的主要障碍,极大的降低了吴茱萸次碱的生物利用度,因此本实验以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为包合材料制备Rut包合物,以提高吴茱萸次碱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该实验采用搅拌法-冷冻干燥法制备Rut-HP-β-CD包合物,以包合率为指标,运用正交试验法,以主客分子摩尔比、包合温度、包合时间、搅拌速度为影响因素,优化Rut-HP-β-C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通过考察表观溶解度、薄层色谱、显微鉴别和熔点测定、溶出度考察等方法验证包合物.结果显示当Rut与HP-β-CD摩尔比为1∶1,温度60℃、包合时间4h、搅拌速度600 r·min-1的条件下制备Rut-HP-β-CD包合物,包合率达91.04%,工艺优化成功.因此以佳工艺条件制备的Rut-HP-β-CD包合物制备工艺简便、易行,包合率高,重复性好,能显著提高Rut的溶解度及生物利用度,为吴茱萸次碱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实验基础.

    作者:严春临;张季;侯勇;薛贵平;王树;赵青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喷雾干燥处理对丹参酮组分物性和体外溶出的影响

    该文通过喷雾干燥法处理丹参酮组分,以期提高组分的体外溶出度,采用比表面积测定(BET)、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镜法(SEM)、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等技术对喷雾干燥后的丹参酮粉末进行物性表征,并考察其体外溶出度.表征结果显示喷雾干燥后的丹参酮粉末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大、药物主要以非晶形式存在;在4h内丹参酮组分中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累积溶出度分别达到78.3%,81.9%.因此采用喷雾干燥法处理丹参酮组分有利于提高其溶出度.

    作者:蒋艳荣;张振海;丁冬梅;严红梅;孙娥;贾晓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樟科药用植物山鸡椒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山鸡椒是樟科木姜子属植物,其根、茎和果实均可入药,具有祛风散寒、理气止痛等功效,在民间应用广泛.该植物主要含有生物碱类,特别是阿朴啡生物碱,也含有少量的黄酮、木脂素及其他类成分.相关药理研究显示,山鸡椒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炎、提高免疫力、平喘抗过敏、抗氧化、抗菌、杀虫等多方面都有较好的效果.该文对山鸡椒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了全面的归纳,以期对本种药用植物的综合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张水英;郭强;高小力;郭志琴;赵云芳;柴兴云;屠鹏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补气活血药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梗死心肌边缘区域新生血管的影响

    目的:探讨补气活血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梗死心肌边缘区新生微血管数目以及VEGF,bF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构建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黄芪(1∶2)组、丹参-黄芪(1∶1)组、川芎-黄芪(1∶2)组、丹参组、川芎组、赤芍组、麝香保心丸组,每组5只.各给药组按照13.5 g·kg-1 ·d-1灌胃,每日1次,共给药3周.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心肌组织中vWF的表达,计数微血管数目(MVC);采用Western blotting印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VEGF,bFGF蛋白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模型组、各给药组大鼠梗死心肌边缘区域均可见vWF因子标记染色的新生微血管,假手术组大鼠心肌中新生微血管不明显,模型组大鼠梗死心肌边缘区域可见到少量新生成的微血管,各给药组大鼠梗死心肌边缘区域可见较多新生微血管.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假手术组大鼠心肌中的VEGF,bFGF的蛋白表达少,模型组与之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较,VEGF,bFGF的蛋白表达有较显著的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丹参、川芎、赤芍、丹参-黄芪(1∶2)组、丹参-黄芪(1∶1)组、川芎-黄芪(1∶2)组药物可以促进血管的生成,推测这些药物促进血管生成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VEGF,bFGF的蛋白表达,从而增加VEGF,bFGF的含量以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

    作者:臧文华;殷沈华;唐德才;李冰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云南独蒜兰的化学成分研究

    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薄层制备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对中药山慈菇来源之一——云南独蒜兰假鳞茎的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其中二氢菲类5个,联苄类4个,三萜类2个,苯丙酸类3个;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4,7-二羟基-2-甲氧基-9,10-二氢菲(1),4,7-二羟基-1-(p-羟苄基)-2-甲氧基-9,10-二氢菲(2),(2,3-trans)-2-(4-hydroxy-3-methoxyphenyl)-3-hydroxymethyl-10-methoxy-2,3,4,5-tetrahydro-phenanthro[2,1-b]furan-7-ol(3),pleionesin B (4),blestriarene A(5),山药素Ⅲ(6),3,3 '-二羟基-2-(p-羟苄基)-5-甲氧基联苄(7),3',5-二羟基-2-(p-羟苄基)-3-甲氧基联苄(8),3,3 '-二羟基-2,6-二(p-羟苄基)-5-甲氧基联苄(9),triphyllol (10),pholidotin(11),对羟基反式桂皮酸(12),反式阿魏酸(13),反式阿魏酸二十六烷基酯(14).化合物5,10~14为首次从独蒜兰属分离得到.

    作者:王晓娟;崔保松;王超;李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超滤质谱技术筛选板蓝根中抗流感病毒的活性成分

    目的:筛选板蓝根中抗流感病毒的活性成分.方法:采用超滤质谱技术,筛选板蓝根中具有抗流感病毒的活性成分,并以体外神经氨酸酶活性实验进行验证.结果:通过超滤质谱筛选并鉴定出与神经氨酸酶结合的成分主要是精氨酸、告依春和腺苷,其结合常数分别为(36.23 ±1.12)%,(32.54±1.02)%,(9.38±0.47)%;该结果与体外酶活性实验结果一致.精氨酸、告依春的IC50分别为(1.16±0.02),(1.20±0.02)g·L-1,腺苷的IC50大于500g·L-1.结论:精氨酸和告依春可能是板蓝根抗流感病毒的活性成分,为板蓝根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亦为中药药效物质的发现提供了一种适宜技术.

    作者:马丽娜;章从恩;鄢丹;谭曼容;李寒冰;张乐乐;熊吟;肖小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主管:中药通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