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副肿瘤性天疱疮伴腹膜后Castleman瘤

马蕾;郑松;张丽;夏立新;郭哲;林俊萍;耿龙;陈洪铎;高兴华

关键词:天疱疮, 副肿瘤性, Castleman瘤
摘要:报告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伴腹膜后Castleman瘤.患者男,29岁.口腔、龟头反复糜烂1年,周身起皮疹半年,双眼有分泌物1周.结合病史、皮损特点、皮损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组织病理改变、右腹膜后肿物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该病.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调Q翠绿宝石激光治疗褐青色痣374例

    我科于2000年10月-2007年2月采用调Q翠绿宝石激光联合美白液治疗颧部褐青色痣374例,取得较好的疗效,并随访6个月以上,现报告如下.

    作者:华海燕;朱金土;王雅飞;车菲;余土根;陈玉凤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弥漫性掌跖角化病一家系调查

    先证者女,19岁.因双侧掌跖皮肤增厚、变硬19年,于2006年10月1日在华山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出生2个月时家人发现其双侧掌跖皮肤增厚、变硬、发红,未予治疗.三四年后患者双侧掌跖及指(趾)屈面皮肤弥漫性增厚,表面光滑、发亮,呈黄色.

    作者:祝伦;王侠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活血化瘀法治疗银屑病疗效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关系

    银屑病治疗较为棘手,尤其是寻常性静止期斑块状银屑病顽固难愈.笔者采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9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同时在治疗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探讨其治疗效果与血液流变学变化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应用传统治疗方法提供现代医学的理论依据.

    作者:刘国海;张晓云;刘俊敏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淋巴管瘤1例

    患者男,17岁.因右肩胛皮肤出现水疱、血疱1个月,于2006年12月11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右肩胛部出现少量簇集性水疱,约针尖至米粒大,疱壁厚,疱液清,无瘙痒及疼痛,未予诊治.上述水疱逐渐增多,部分水疱转变为血疱.

    作者:陈小玫;李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人皮肤自然衰老过程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探讨诱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与人皮肤自然衰老的关系.方法:收集整形外科植皮手术中非曝光部位的皮肤标本60例,采用反转录(RT)-PCR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皮肤组织中iNOS的表达水平,根据年龄分为青少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3组,分析不同年龄组之间iNOS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青少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iNOS mRNA表达的相对量分别为0.372 7±0.037 1、0.601 4±0.052 5和0.711 0±0.050 7,3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示iNOS蛋白在青少年组主要为低度阳性,中年组主要为中度阳性.老年组主要为中高度阳性,3组之间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OS在皮肤组织中的表达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其可能与人皮肤的自然衰老有密切关系.

    作者:李吉;王琦;谢红付;陈明亮;陈潇;唐桦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瘤型麻风误诊1例

    患者男,61岁.因颜面部暗红色斑丘疹、结节伴轻度瘙痒2年余,于2006年5月8日至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就诊.

    作者:刘靖;杨爱成;查旭山;李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口服抗氧化剂与日光防护

    紫外线照射对皮肤产生一系列急性或慢性损伤,预防紫外线损伤越来越引起公众的注意.口服防晒剂的作用不依赖于局部应用因而更加稳定,易于调控,除了可在人群中普遍应用外,还可以用于敏感人群对紫外线损伤的预防.该文就口服抗氧化剂抗紫外线的损伤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李敏;朱文元;骆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耳部黑头粉刺痣2例

    黑头粉刺痣是临床少见的皮肤疾病,好发于面部、颈部、胸部,呈带状或单侧分布.笔者诊治2例发生于耳部且呈两侧分布的黑头粉刺痣.现报告如下.例1.男,11岁.两侧耳郭后毛囊性丘疹、黑头粉刺伴不适7年余,于2006年7月10日来我中心就诊.

    作者:张俊;胡飞虎;郦黎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中药联合青霉胺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益气活血温肾中药联合青霉胺小剂量递加疗法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硬皮病患者分为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结合组,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肺和食管检查情况,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和不良反应观察.结果:中西药结合组对皮肤硬化、关节功能和肺纤维化改善均明显好于中药组和西药组,治疗前后雷诺现象和血内皮素积分差中药组和中西药结合组均大于西药组,血沉在治疗后中西药结合组较其他两组明显降低.中西药结合组治疗有效率较其他两组高,中药组不良反应小.结论:益气活血温肾中药联合青霉胺小剂量递加疗法治疗系统性硬皮病,对其皮肤硬化、雷诺现象、肺纤维化均有明显的改善,且不良反应较西药组低,疗效亦优于单用中药或西药.

    作者:郭敏骅;屠文震;陈冬冬;孙家英;石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隐性遗传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例

    患者女,23岁.因全身反复出现红斑、水疱、糜烂20余年,于2007年7月14日就诊.患者自出生后不久四肢、躯干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红斑上有水疱,多为孤立分布.

    作者:张豫凤;赵东利;李竹茜;杨艳;王泽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副肿瘤性天疱疮伴腹膜后Castleman瘤

    报告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伴腹膜后Castleman瘤.患者男,29岁.口腔、龟头反复糜烂1年,周身起皮疹半年,双眼有分泌物1周.结合病史、皮损特点、皮损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组织病理改变、右腹膜后肿物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该病.

    作者:马蕾;郑松;张丽;夏立新;郭哲;林俊萍;耿龙;陈洪铎;高兴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脱发患者生活质量调查

    目的:探讨影响脱发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量化分析,采取适当的心理治疗与其他治疗相结合.方法:应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对507例脱发患者进行调查评估,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507例脱发患者DLQI和CES-D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DLQI与CES-D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31,P<0.01).结论:脱发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而且给患者心理带来负面作用,所以应及早进行联合治疗.并加大宣传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作者:王磊;范卫新;曹蕾;许文嵘;刘莉萍;李子海;尹晓晴;储小燕;唐唯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1例

    患者男,16岁.因脊柱、胸廓畸形2年余,于2007年3月13日收住我院骨科.患者出生时背部即出现咖啡斑,逐渐扩大.1年前于咖啡斑上出现簇集状绿豆大丘疹,无自觉症状.2年前出现胸廓畸形.平素体健,智力正常,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胡大雁;邓丹琪;周晓鸿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一家系调查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epidermodysplasia verruciformis)临床较少见.2005年8月,我科诊治1例有家族发病史,并有指(趾)甲损害的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曾令济;宁娟;罗时艳;余轶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喜读《疑难皮肤病彩色图谱》

    由朱文元和倪容之教授主编的<疑难皮肤病彩色图谱>一书出版了.读后欣喜万分.本图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本图谱共收集414例疑难皮肤病例,1264张照片.

    作者:常建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乳房外Paget病误诊为湿疹7年1例

    患者女,61岁.外阴红斑、鳞屑伴瘙痒7年,加重半年,于2007年5月22日来我院就诊.7年前患者右侧大、小阴唇上部出现境界清楚的红色斑片,随后表面有渗出、结痂,皮损缓慢向周围扩大,自觉瘙痒,严重时表面溃烂,皮损渐蔓延至阴蒂、阴阜及左侧大、小阴唇的上部,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湿疹,长期给予抗过敏药、局部湿敷、外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无效.

    作者:刘斌;杨凌云;张晶;李家文;王椿森;涂亚庭;黄长征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特比萘芬口服联合外用治疗足癣疗效观察

    足癣是皮肤癣菌侵犯足部所引起的浅部真菌感染性疾病,因其顽固易复发,外用给药患者的依从性差,难以达到预期疗效,因此笔者于2006年6月-2007年6月采用特比萘芬(商品名:兰美抒,北京诺华公司)口服联合特比萘芬乳膏(天津中美史克制药)外用治疗足癣94例,获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琛;陈保江;陈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多发性丘疹型血管角皮瘤伴海绵状血管瘤

    患儿男,5岁.主诉:左肩部起多个红色丘疹40余天.现病史:40余天前家人发现患儿左肩部有2个粟粒大红色丘疹,随后邻近部位渐出现20余个类似的红色丘疹,渐增至绿豆或黄豆大,无自觉症状,部分皮损擦破后易出血.发疹前局部无外伤史.

    作者:尚进;何威;吴军;黎智;黄海;余小勤;付秋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砷角化病并发鲍恩病1例

    患者男,48岁.因掌跖角化性丘疹4年半,右掌红斑4年,于2006年12月3日就诊.患者有银屑病病史30年,5年前开始服用含雄黄的中药汤剂,服用半年后双掌跖出现散在点状角化,未治疗.

    作者:代永霞;李冬芹;张洁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艾滋病并发恶性梅毒

    报告1例艾滋病并发恶性梅毒.患者男,33岁.全身鳞屑性红斑、结节及破溃3个月.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移入表皮.真皮浅中层致密的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真皮层有明显的血管炎改变.实验室检查:血浆快速反应素试验(RPR)1:32;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HA)阳性;HIV抗体阳性.诊断:艾滋病并发恶性梅毒.

    作者:孙秋宁;马东来;方凯;李太生;刘跃华;俞宝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