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永霞;李冬芹;张洁
患者女,61岁.外阴红斑、鳞屑伴瘙痒7年,加重半年,于2007年5月22日来我院就诊.7年前患者右侧大、小阴唇上部出现境界清楚的红色斑片,随后表面有渗出、结痂,皮损缓慢向周围扩大,自觉瘙痒,严重时表面溃烂,皮损渐蔓延至阴蒂、阴阜及左侧大、小阴唇的上部,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湿疹,长期给予抗过敏药、局部湿敷、外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无效.
作者:刘斌;杨凌云;张晶;李家文;王椿森;涂亚庭;黄长征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毛发经常暴露于日光中,紫外线的辐射会造成毛发光损害,其损害的程度与紫外线波长、光线强度及毛发黑素类型有关.毛干本身的特殊结构有一定的光防护作用,但作用有限.染发剂会引起毛小皮和毛皮质黑素沉着,所以能够提供一定的光防护.许多护发产品,如洗发水、护发素、头发造型剂等,由于添加了遮光剂也有一些光防护作用.
作者:李梅云;朱文元;范卫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患者男,17岁.因右肩胛皮肤出现水疱、血疱1个月,于2006年12月11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右肩胛部出现少量簇集性水疱,约针尖至米粒大,疱壁厚,疱液清,无瘙痒及疼痛,未予诊治.上述水疱逐渐增多,部分水疱转变为血疱.
作者:陈小玫;李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患者男,61岁.因颜面部暗红色斑丘疹、结节伴轻度瘙痒2年余,于2006年5月8日至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就诊.
作者:刘靖;杨爱成;查旭山;李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表皮通透屏障功能破坏后表皮CD44的表达.方法:外用胶带破坏裸鼠躯干部表皮通透屏障功能,分别于30min、1 h、3 h、6 h、24 h和48 h后取皮肤标本,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CD44在表皮的表达.结果:在表皮通透屏障功能破坏后30 min,表皮CD44的表达明显上调;1 h和3 h后,恢复至正常水平;6 h后,表皮CD44的表达又明显增强,并持续到48 h;人为地纠正屏障功能(封包)对表皮CD44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结论:表皮通透屏障功能破坏后,表皮CD44的表达增强,其表达的改变与屏障功能本身无显著相关性.
作者:Mona Man;吕成志;辛淑君;Kenneth R Feingold;Peter M Elias;(蔄)茂强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临床上将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与其他外用制剂混合或稀释使用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往往缺乏规范性和理论依据,故存在争议.该文综述了国外有关混合或稀释使用外用制剂之利弊的相关文献,旨在提请临床皮肤科医师关注这一问题.建议皮肤科医师应与从事外用制剂研究的药学专业人员合作,共同开展复方外用制剂的研究,以避免随意混合使用外用制剂的弊端,乃至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作者:曹元华;崔盘根;申国庆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由朱文元和倪容之教授主编的<疑难皮肤病彩色图谱>一书出版了.读后欣喜万分.本图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本图谱共收集414例疑难皮肤病例,1264张照片.
作者:常建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报告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伴腹膜后Castleman瘤.患者男,29岁.口腔、龟头反复糜烂1年,周身起皮疹半年,双眼有分泌物1周.结合病史、皮损特点、皮损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组织病理改变、右腹膜后肿物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该病.
作者:马蕾;郑松;张丽;夏立新;郭哲;林俊萍;耿龙;陈洪铎;高兴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银屑病治疗较为棘手,尤其是寻常性静止期斑块状银屑病顽固难愈.笔者采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9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同时在治疗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探讨其治疗效果与血液流变学变化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应用传统治疗方法提供现代医学的理论依据.
作者:刘国海;张晓云;刘俊敏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患者男,16岁.因脊柱、胸廓畸形2年余,于2007年3月13日收住我院骨科.患者出生时背部即出现咖啡斑,逐渐扩大.1年前于咖啡斑上出现簇集状绿豆大丘疹,无自觉症状.2年前出现胸廓畸形.平素体健,智力正常,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胡大雁;邓丹琪;周晓鸿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患者女,23岁.因全身反复出现红斑、水疱、糜烂20余年,于2007年7月14日就诊.患者自出生后不久四肢、躯干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红斑上有水疱,多为孤立分布.
作者:张豫凤;赵东利;李竹茜;杨艳;王泽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紫外线照射对皮肤产生一系列急性或慢性损伤,预防紫外线损伤越来越引起公众的注意.口服防晒剂的作用不依赖于局部应用因而更加稳定,易于调控,除了可在人群中普遍应用外,还可以用于敏感人群对紫外线损伤的预防.该文就口服抗氧化剂抗紫外线的损伤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李敏;朱文元;骆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皮肤清洁剂具有去污、保湿、滋润及维护皮肤屏障功能等多种作用.对敏感性皮肤及面部有皮肤疾患的人群需慎重选用皮肤清洁剂.该文就皮肤清洁剂的成分、类型、应用及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作者:潘敏;朱文元;骆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笔者于2007年1-5月采用特比萘芬(商品名:兰美抒)口服联合2%克霉唑霜外用治疗足癣,并进行了随机对照试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晓芳;王琴;成蓓;高慧;陈菲菲;翁晓芳;冯永山 刊期: 2008年第07期
黑头粉刺痣是临床少见的皮肤疾病,好发于面部、颈部、胸部,呈带状或单侧分布.笔者诊治2例发生于耳部且呈两侧分布的黑头粉刺痣.现报告如下.例1.男,11岁.两侧耳郭后毛囊性丘疹、黑头粉刺伴不适7年余,于2006年7月10日来我中心就诊.
作者:张俊;胡飞虎;郦黎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为探讨蒿甲醚治疗光敏性皮肤病的机制,观察一定剂量的中波紫外线(UVB)照射HaCaT细胞后,不同浓度蒿甲醚对HaCaT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其表达凋亡相关蛋白Fas和Bcl-2的影响.方法:采用45.00 mJ/cm2剂量UVB照射培养的永生化HaCaT角质形成细胞,以羟氯喹及不同浓度的蒿甲醚进行干预处理,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及免疫组化检测紫外线照射及经羟氯喹和篙甲醚处理后HacaT细胞活性变化及其Fas和Bcl-2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①羟氯喹及小剂量(≤50mg/L)蒿甲醚对细胞活性影响不明显,而≥100mg/L蒿甲醚增加细胞活性.但浓度超过200mg/L,可见大量细胞悬浮于培养液上;②与未照射组相比UVB照射可使HaCaT细胞表达Fas增加;③与UVB组相比,UVB+羟氨喹(Q)组、UVB+25 mg/L蒿甲醚(H1)组、UVB+50mg/L蒿甲醚(H2)组、UVB+100mg/L蒿甲醚(H3)组使HaCaT细胞表达Fas减少;④与未照射组相比,UVB照射可使HaCaT细胞表达Bcl-2减少;⑤与UVB组相比,UVB+Q组、UVB+H1组、UVB+H2组、UVB+H3组可以使HaCaT细胞表达Bcl-2增加.结论:小剂量(25 mg/L、50 mg/L、100 mg/L)蒿甲醚可以抑制HaCaT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蒿甲醚可能通过影响与凋亡相关的Fas和Bcl-2表达,减少紫外线诱导的HaCaT细胞凋亡.
作者:严慧;邓丹琪;王金焕;苏伟婷;樊应俊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影响脱发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量化分析,采取适当的心理治疗与其他治疗相结合.方法:应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对507例脱发患者进行调查评估,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507例脱发患者DLQI和CES-D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DLQI与CES-D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31,P<0.01).结论:脱发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而且给患者心理带来负面作用,所以应及早进行联合治疗.并加大宣传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作者:王磊;范卫新;曹蕾;许文嵘;刘莉萍;李子海;尹晓晴;储小燕;唐唯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报告1例静脉内化脓性肉芽肿.患者男,75岁.因左手拇指结节3年就诊.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内一扩张静脉,内有大量毛细血管增生.增生的血管被纤维组织分隔形成典型分叶状结构.诊断为静脉内化脓性肉芽肿.
作者:王雷;杨励;廖文俊;高天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检测2个板层状鱼鳞病家系TGM1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采用PCR-DNA直接测序方法明确两个家系TGM1基因突变位点,并以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其中一家系患者皮肤中转谷氨酰胺酶的活性.结果:在1个家系的患者中发现TGM1基因第13号外显子第2060位碱基发生G→A纯合突变,使密码子CGT→CAT,导致R687H突变:在另一个家系的患者中发现TGM1基因第4号内含子第一个核苷酸发生G→T及第5号外显子第760位碱基发生G→A杂合突变,分别导致IVS4+1G>T及D254N的复合杂合突变,其父母均为相应突变的携带者.在50名无关正常人中未发现相同突变.R687H纯合突变患者皮肤转谷氨酰胺酶的活性降低.结论:R687H纯合突变及D254N和IVS4+1G>T复合杂合突变为新发现的TGM1基因突变位点,可能是引起两家系板层状鱼鳞病患者的病因.
作者:曹先伟;林志淼;张黎黎;李岩;陈丽;吴红萱;杨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吡美莫司是一种强效的大环内酯类局部免疫调节剂,至今吡美莫司治疗白癜风的文献报道仅有十几篇.有作者报道每日外用1%吡美莫司乳膏2次治疗白癜风,3个月后平均复色率为25%,6个月后平均复色率为72.9%.躯干部复色效果佳,其次为四肢和面部.1%吡美莫司乳膏局部外用偶有灼热感.
作者:曹妍;朱文元;骆丹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