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先伟;林志淼;张黎黎;李岩;陈丽;吴红萱;杨勇
由朱文元和倪容之教授主编的<疑难皮肤病彩色图谱>一书出版了.读后欣喜万分.本图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本图谱共收集414例疑难皮肤病例,1264张照片.
作者:常建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临床上将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与其他外用制剂混合或稀释使用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往往缺乏规范性和理论依据,故存在争议.该文综述了国外有关混合或稀释使用外用制剂之利弊的相关文献,旨在提请临床皮肤科医师关注这一问题.建议皮肤科医师应与从事外用制剂研究的药学专业人员合作,共同开展复方外用制剂的研究,以避免随意混合使用外用制剂的弊端,乃至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作者:曹元华;崔盘根;申国庆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为探讨蒿甲醚治疗光敏性皮肤病的机制,观察一定剂量的中波紫外线(UVB)照射HaCaT细胞后,不同浓度蒿甲醚对HaCaT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其表达凋亡相关蛋白Fas和Bcl-2的影响.方法:采用45.00 mJ/cm2剂量UVB照射培养的永生化HaCaT角质形成细胞,以羟氯喹及不同浓度的蒿甲醚进行干预处理,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及免疫组化检测紫外线照射及经羟氯喹和篙甲醚处理后HacaT细胞活性变化及其Fas和Bcl-2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①羟氯喹及小剂量(≤50mg/L)蒿甲醚对细胞活性影响不明显,而≥100mg/L蒿甲醚增加细胞活性.但浓度超过200mg/L,可见大量细胞悬浮于培养液上;②与未照射组相比UVB照射可使HaCaT细胞表达Fas增加;③与UVB组相比,UVB+羟氨喹(Q)组、UVB+25 mg/L蒿甲醚(H1)组、UVB+50mg/L蒿甲醚(H2)组、UVB+100mg/L蒿甲醚(H3)组使HaCaT细胞表达Fas减少;④与未照射组相比,UVB照射可使HaCaT细胞表达Bcl-2减少;⑤与UVB组相比,UVB+Q组、UVB+H1组、UVB+H2组、UVB+H3组可以使HaCaT细胞表达Bcl-2增加.结论:小剂量(25 mg/L、50 mg/L、100 mg/L)蒿甲醚可以抑制HaCaT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蒿甲醚可能通过影响与凋亡相关的Fas和Bcl-2表达,减少紫外线诱导的HaCaT细胞凋亡.
作者:严慧;邓丹琪;王金焕;苏伟婷;樊应俊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患者男,48岁.因掌跖角化性丘疹4年半,右掌红斑4年,于2006年12月3日就诊.患者有银屑病病史30年,5年前开始服用含雄黄的中药汤剂,服用半年后双掌跖出现散在点状角化,未治疗.
作者:代永霞;李冬芹;张洁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组织病理特征图1的主要特征是:表皮大致正常,真皮中下部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有泡沫样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以及较多的多核巨细胞.泡沫细胞主要位于真皮上部,细胞较大,胞质淡染,呈气球状:多核巨细胞核多位于边缘,形成花环状外观,胞质呈嗜酸性.
作者:常建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检测2个板层状鱼鳞病家系TGM1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采用PCR-DNA直接测序方法明确两个家系TGM1基因突变位点,并以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其中一家系患者皮肤中转谷氨酰胺酶的活性.结果:在1个家系的患者中发现TGM1基因第13号外显子第2060位碱基发生G→A纯合突变,使密码子CGT→CAT,导致R687H突变:在另一个家系的患者中发现TGM1基因第4号内含子第一个核苷酸发生G→T及第5号外显子第760位碱基发生G→A杂合突变,分别导致IVS4+1G>T及D254N的复合杂合突变,其父母均为相应突变的携带者.在50名无关正常人中未发现相同突变.R687H纯合突变患者皮肤转谷氨酰胺酶的活性降低.结论:R687H纯合突变及D254N和IVS4+1G>T复合杂合突变为新发现的TGM1基因突变位点,可能是引起两家系板层状鱼鳞病患者的病因.
作者:曹先伟;林志淼;张黎黎;李岩;陈丽;吴红萱;杨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患者男,17岁.因右肩胛皮肤出现水疱、血疱1个月,于2006年12月11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右肩胛部出现少量簇集性水疱,约针尖至米粒大,疱壁厚,疱液清,无瘙痒及疼痛,未予诊治.上述水疱逐渐增多,部分水疱转变为血疱.
作者:陈小玫;李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诱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与人皮肤自然衰老的关系.方法:收集整形外科植皮手术中非曝光部位的皮肤标本60例,采用反转录(RT)-PCR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皮肤组织中iNOS的表达水平,根据年龄分为青少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3组,分析不同年龄组之间iNOS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青少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iNOS mRNA表达的相对量分别为0.372 7±0.037 1、0.601 4±0.052 5和0.711 0±0.050 7,3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示iNOS蛋白在青少年组主要为低度阳性,中年组主要为中度阳性.老年组主要为中高度阳性,3组之间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OS在皮肤组织中的表达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其可能与人皮肤的自然衰老有密切关系.
作者:李吉;王琦;谢红付;陈明亮;陈潇;唐桦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患者女,23岁.因全身反复出现红斑、水疱、糜烂20余年,于2007年7月14日就诊.患者自出生后不久四肢、躯干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红斑上有水疱,多为孤立分布.
作者:张豫凤;赵东利;李竹茜;杨艳;王泽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紫外线照射对皮肤产生一系列急性或慢性损伤,预防紫外线损伤越来越引起公众的注意.口服防晒剂的作用不依赖于局部应用因而更加稳定,易于调控,除了可在人群中普遍应用外,还可以用于敏感人群对紫外线损伤的预防.该文就口服抗氧化剂抗紫外线的损伤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李敏;朱文元;骆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患者男,61岁.因颜面部暗红色斑丘疹、结节伴轻度瘙痒2年余,于2006年5月8日至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就诊.
作者:刘靖;杨爱成;查旭山;李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皮肤清洁剂具有去污、保湿、滋润及维护皮肤屏障功能等多种作用.对敏感性皮肤及面部有皮肤疾患的人群需慎重选用皮肤清洁剂.该文就皮肤清洁剂的成分、类型、应用及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作者:潘敏;朱文元;骆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影响脱发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量化分析,采取适当的心理治疗与其他治疗相结合.方法:应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对507例脱发患者进行调查评估,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507例脱发患者DLQI和CES-D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DLQI与CES-D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31,P<0.01).结论:脱发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而且给患者心理带来负面作用,所以应及早进行联合治疗.并加大宣传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作者:王磊;范卫新;曹蕾;许文嵘;刘莉萍;李子海;尹晓晴;储小燕;唐唯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足癣是皮肤癣菌侵犯足部所引起的浅部真菌感染性疾病,因其顽固易复发,外用给药患者的依从性差,难以达到预期疗效,因此笔者于2006年6月-2007年6月采用特比萘芬(商品名:兰美抒,北京诺华公司)口服联合特比萘芬乳膏(天津中美史克制药)外用治疗足癣94例,获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琛;陈保江;陈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1 病例资料例1.女,36岁.因左拇趾红肿4d加重2d,于2006年9月21日入院.患者4d前无明显诱因左拇趾背侧出现红肿,中央一米粒大黄白色丘疱疹,外用鱼石脂软膏后,效果较差.2d前肿块明显增大,红肿明显,轻微压痛,无发热.
作者:李囡;范红;陈慧莉;冉玉平;郭在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患者男,26岁.双手(足)指(趾)末端增生、肥厚7年,额部及头皮皮肤增厚5年,并进行性加重,于2007年4月2日来我科就诊.患者7年前无明确诱因双手(足)指(趾)末端出现增生、肥厚,渐呈鼓槌状,膝关节肿胀,有间断性关节疼痛,随后双手及双踝、足背肿胀,无明显疼痛.
作者:任蓉;陈宏翔;张晶;杨凌云;李家文;王椿森;涂亚庭;黄长征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我科自2006年10月-2007年9月采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白癜风,并进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娟;陈周;徐前喜;张建中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报告1例表现为面部结节的皮肤栅栏状包囊性神经瘤.患儿男,10岁.下颏部淡红色无痛性丘疹、结节半年就诊.根据临床和组织病理改变诊断为皮肤栅栏状包囊性神经瘤.该病诊断主要依靠特异性的组织病理改变.
作者:钟华;杨希川;钟白玉;叶庆佾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报告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伴腹膜后Castleman瘤.患者男,29岁.口腔、龟头反复糜烂1年,周身起皮疹半年,双眼有分泌物1周.结合病史、皮损特点、皮损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组织病理改变、右腹膜后肿物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该病.
作者:马蕾;郑松;张丽;夏立新;郭哲;林俊萍;耿龙;陈洪铎;高兴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笔者于2007年1-5月采用特比萘芬(商品名:兰美抒)口服联合2%克霉唑霜外用治疗足癣,并进行了随机对照试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晓芳;王琴;成蓓;高慧;陈菲菲;翁晓芳;冯永山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