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民
结节病是一种病因未明、可累及多系统的疾病,临床表现随受累脏器不同而呈多样性,皮肤表现也多种多样.环状型皮肤结节病较少见,而同时并发白癜风者更为少见.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赵娜;马东来;宿斌;晋红中;王宝玺;方凯 刊期: 2008年第11期
对有口唇色素沉着的皮肤病,如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Laugier-Hunziker 综合征、Carney 复合症、固定性药疹、吸烟者色素沉着斑等作一综述.了解这些疾病所具有的特殊形态有助于临床上更好地认识和鉴别有口唇色素沉着表现的疾病.
作者:常建民 刊期: 2008年第11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45岁.因口腔溃疡5个月,全身红斑、丘疹及鳞屑2个月,加重1个月,于2007年2月收治入院.患者2006年9月开始出现口腔溃疡及疼痛,12月起胸部及背部出现红色丘疹,不断增多、融合,并有脱屑,蔓延到四肢,皮损逐渐融合成大的斑块,面颈部出现斑丘疹,肛周、包皮及龟头糜烂.
作者:贺旭;伍津津;谭闯;吴先林;朱堂友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了解麻风愈后者其原受累及部位是否存在角质层生理功能障碍.方法:利用多功能皮肤生理仪对麻风患者痊愈后前臂原皮损处角质层含水量、酸碱度、透过皮肤水分丢失率及屏障功能的恢复速度进行测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麻风愈后者原皮损处角质层含水量明显降低(P<0.002),以瘤型麻风患者降低幅度大;皮肤表面的pH明显增高(P<0.000 1),界线类偏结核型患者pH改变不甚明显;麻风愈后者原皮损处的基础表皮通透屏障功能好于正常人,以界线类偏瘤型患者水分丢失量降低明显;麻风愈后者原皮损处表皮通透屏障功能的恢复速度元明显改变.结论:麻风患者痊愈后仍然有角质层生理功能障碍.
作者:宋顺鹏;吕成志;李兆研;郭晨雁;(問)茂强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我科于2004年3月~2008年3月,采用微波多功能治疗机定位治疗86例腋臭患者,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86例腋臭患者均为我科门诊就诊者,均为双侧发病,不脱衣即可闻及明显异味.86例均在不同时间外用过西施兰夏露等外用药治疗.治疗前均告知患者手术注意事项,并排除患者有局部炎症、瘢痕体质等情况,签署手术同意书.
作者:黄亚强;毛翀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患者女,67岁.因左侧乳房斑块2个月,于2007年11月12日来我科就诊.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左侧乳头上方出现红色丘疹,上覆少许鳞屑,其后丘疹不断向上和左右蔓延成片状,边界清楚,无自觉症状,未予诊治.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毒物接触史及外伤史,否认家族成员中有类似疾病.
作者:乔树芳;肖尹;王红梅;纪华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报告1例须部假性毛囊炎.患者男,25岁.右侧颏部出现-3 cm长的线状限局性、复发性红色丘疹及脓疱4个月.经检查证实该线状损害是一根在真皮浅层潜行的毛发.根据病史及皮肤科检查确诊为须部假性毛囊炎.
作者:何威;吴军;闫国富;杨玲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急性白血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肿瘤,常表现为发热、贫血、出血、肝脾及淋巴结增大,一般诊断不难.但对于首发表现以皮肤结节、斑块、溃疡为主者临床罕见,较易误诊.现报告1例.
作者:张凡;杨勇;董玉君;李若瑜;涂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报告1例浅表性大疱型坏疽性脓皮病.患者女,58岁.四肢红斑、水疱、溃疡伴疼痛9 d入院.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内有一大脓疱,脓疱两侧表皮内有较多中性粒细胞侵入,两侧表皮有明显细胞间及细胞内水肿,真皮浅层及中层有弥漫性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明显核尘,核碎裂,真皮胶原纤维间水肿,皮下组织有部分区域出血.类似于典型坏疽性脓皮病,但是在真皮中的位置更表浅.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米诺环素,雷公藤多苷治疗,2个月后痊愈.
作者:刘平;唐妮娜;王琼玉;彭振辉;王俊民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浅部真菌病病原菌菌种分布特点.方法:对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集的2135例浅部真菌病临床标本进行直接镜检、培养及菌种鉴定.结果:镜检阳性率为66.5%,培养阳性率为55.7%.菌种分布丰要为:红色毛癣菌872株(68.2%),犬小孢子菌50株(3.9%),须癣毛癣菌48株(3.8%),念珠菌及酵母样菌173株(13.5%),曲霉26株(2.0%),青霉11株(O.9%).结论:①重庆地区浅部真菌感染中,皮肤癣菌仍占主导地位.男性皮肤癣菌的镜检及培养阳性率均高于女性,冬季癣菌的检出率低于春、夏、秋三季.②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致病菌,但其在15岁以下年龄组患者中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
作者:熊亚;周村建;李芹阶;黄秀英;黄元辉;钟白玉;唐书谦;戴玮;郝飞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报告1例脐息肉.患儿男,12岁.脐窝起-黄豆大红色丘疹伴反复出血6年余,组织病理示皮损表皮缺如,局部含有大量肠腺腺腔和血管.诊断为脐肠系膜管残留致脐息肉.
作者:杨玲;何威;黎智;何云志;胡学强;余小勤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评价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简品名:爱贝芙,artecoll)治疗皱纹、轮廓塑形和软组织凹陷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使用爱贝芙注射填充剂(主要有效成分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对463例患者1162处进行注射治疗,以改善皱纹、组织凹陷及面部轮廓塑形.所有患者均在注射前以及注射后即刻、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进行随访和照像,由皮肤科医生和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所有注射部位均在注射后即刻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有效率为98.1%;注射后1周、3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的综合评分分别为:3.78、2.91、2.82、2.79分,有效率为:97.1%、68.3%、64.3%、63.O%.未发生肉芽肿、过敏反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爱贝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永久性注射填充剂.
作者:费烨;陈向东;刘健航;汪蓓青;沈征宇;徐慧;张振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报告1例具有水疱及脓疱的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肤病.患者女,41岁.全身出现红色丘疹、斑块、水疱及脓疱伴疼痛1 d.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下水疱形成,真皮全层有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诊断: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肤病.
作者:胡学强;何威;杨玲;何云志;付秋红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报告1例进行性肢端黑变病.患者男,15岁.双手(足)、指(趾)甲、面颊、耳郭出现褐色斑疹9年.皮肤科检查示双手(足)背侧及掌(跖)侧缘、面颊、耳郭、指(趾)甲弥漫分布暗褐色斑疹及斑片,双手(足)背关节处及耳郭皮肤轻度萎缩、变硬,手指间关节屈侧可见黑褐色色素性条纹,指(趾)甲有纵行的黑褐色色素线.4个月后手(足)背、掌(跖)侧缘、面颊及耳郭弥漫性暗褐色斑疹稍减退,耳郭呈现蛛网状线状褐色斑.组织病理检查示基底层黑素细胞增多,透明细胞呈簇状,黑素增加,真皮浅层见大量噬黑索细胞及黑素颗粒.
作者:潘敏;朱文元;骆丹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患者男,47岁.因双下肢散发数片红褐色斑2年,于2007年10月来我科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左小腿中段内侧皮肤出现一绿豆大扁平红褐色丘疹,逐渐天呈离心性扩大似环状.
作者:周源;黎智;何威;杨玲;杨进清;任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寻常型进展期白癜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45例寻常型进展期白癜风患者和24例正常人外周血CD4+、CD25+、Foxp3+、CD4+CD25+、CD4+CD25+Foxp3+T细胞水平.结果:寻常型进展期白癜风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和CD4+CD25+Foxp3+nTreg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寻常型进展期白癜风患者外周血Treg水平发生变化,使体内免疫功能处于失衡状态,细胞免疫尤其是Treg可能参与了白癜风的发病.
作者:李泓馨;王华;高天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患者男,40岁.双侧眉部红斑、剧烈瘙痒2个月,于2007年12月13日来诊.曾在外院及本院门诊多次诊断为神经性皮炎,给予糠酸莫米松乳膏、复方酮康唑霜等外用后均无好转.皮肤科检查:双侧眉部红斑,少许抓痕.眉毛排列整齐,表面有淡褐色细小附着物(图1).
作者:李秀丽;高飞;戴玲源;廖万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报告1例掌黑癣.患儿男,2岁.右手掌棕褐色斑疹半年,无自觉症状.皮肤科检查见右掌大鱼际处钱币大棕褐色斑片,边缘清楚,鳞屑较少.直接镜检见棕色菌丝,有分枝、弯曲及不规则分隔.沙堡培养基25℃恒温培养见柏油状菌落.镜下观察见大量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棕色孢子和分隔菌丝,部分孢子中央有分隔.诊断:威尼克外瓶霉引起的掌黑癣.外搽角质剥离剂及抗真菌药后皮损消退.
作者:王小兵;李智华;叶发舜;李彦 刊期: 2008年第11期
作者:龙振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研究中波紫外线(UVB)慢性辐射BALB/C小鼠后皮肤的组织病理改变、表皮细胞凋亡情况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其的影响.方法:EGCG局部外用于小鼠耳、背部皮肤后分别给予不同强度的UVB辐射,每日1次,连续1个月,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不同处理条件下皮肤组织病理变化,同时应用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门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小鼠表皮中的凋亡细胞.结果:UVB慢性辐射对BALB/C小鼠皮肤有明显影响,主要表现有表皮过度角化、棘层肥厚、海绵样水肿、晒斑细胞、真皮乳头层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炎性细胞浸润等.EGCG预处理能减轻UVB诱导的上述组织病理变化.另外,对慢性低剂量UVB辐射组,EGCG有一定的促细胞凋亡作用.结论:不同剂量UVB慢性辐射后小鼠皮肤组织病理改变明显,EGCG可保护UVB辐射诱导的光损伤作用,并对低剂量慢性UVB辐射后BALB/C小鼠皮肤细胞有促进凋亡作用.
作者:徐丽贤;骆丹;徐晶;林向飞;吉玺;朱洁;吴迪;李巍 刊期: 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