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白念珠菌卵黄免疫球蛋白对白念珠菌生长及黏附的影响

张文平;谢水祥;傅颖媛;况南珍

关键词:白念珠菌, 抗白念珠菌卵黄免疫球蛋白, 黏附
摘要:白念珠菌黏附于宿主上皮是其在宿主中形成集落及入侵体内的第一步,也是其具有强致病性的标志[1],因此,抑制其黏附和生长是防治念珠菌病的有效途径.抗白念珠菌卵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of egg yolk,IgY)是白念珠菌免疫产蛋母鸡后从鸡蛋中提取的一种卵黄抗体,能与白念珠菌特异性结合.为此,笔者通过黏附试验观察了IgY对白念珠菌黏附于人口腔颊黏膜细胞的影响,并观察IgY对体外培养白念珠菌生长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p16基因甲基化状态研究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及中性粒细胞(PMNL)的p16基因甲基化状态,探讨其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的PCR方法对25例活动期SLE患者PBMC及PMNL的p16基因甲基化状态进行分析,并与21名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SLE患者PBMC p16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为76.0%(19/25),对照组为47.6%(10/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MNL p16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54.3%(12/25)和45.7%(11/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BMC p16基因高甲基化的SLE患者中,IgG升高者占78.9%(15/19),与该细胞系p16基因甲基化阴性的SLE患者IgG平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患者PBMC p16基因甲基化明显异常,IgG升高与之相关,p16基因高甲基化可能在SLE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崔盘根;季江;李遇梅;周武庆;陈敏;陈志强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以尖锐湿疣就诊的艾滋病1例

    患者男,37岁.因持续发热伴咳嗽、恶心、呕吐3个月,外阴部赘生物2个月,于2004年10月25日就诊于我科.患者3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不规则发热,体温37.5~39.5℃,伴有咳嗽,恶心、呕吐,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胸部X线片检查示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予以输液等对症处理,效果不佳.2个月前发现阴茎包皮上有灰褐色丘疹,渐增大、增多,融合成乳头状.患者自发病以来乏力、纳差,体重下降15 kg.既往史:5年前患肺结核,4年前患面瘫,3年前患头颈部带状疱疹,2年前患荨麻疹,1年前头颈部带状疱疹复发.否认有献血、输血及使用血制品史,否认静脉吸毒史,有非婚性生活史并有多个性伴.

    作者:季福玲;刘素琴;李家锋;何勤;陈永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侵袭性曲霉病

    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人群的逐渐增多和侵入性诊疗方法的应用,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A)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明显升高.早期诊断IA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本研究应用曲霉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试剂盒对48例临床可疑IA患者的血清进行曲霉抗原检测,以评价其在IA早期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剑磊;余进;王爱平;王丽;李若瑜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两种氯雷他定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氯雷他定(loratadine)是一种无嗜睡作用的H1受体拮抗剂,具有良好的抗组胺和抗炎作用.为评价两种氯雷他定片剂(一种商品名为百为坦,河南三门峡赛诺维制药有限公司;另一种商品名为开瑞坦,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笔者于2003年10-12月采用多中心、开放、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对120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分别采用百为坦与开瑞坦治疗,并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赖维;朱国兴;杨慧兰;程文海;陆春;黄怀球;万苗坚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真皮嗜伊红物质沉积分析

    1组织病理读片和分析图1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表皮灶性角化过度,其下棘层轻度肥厚,皮突消失,真皮乳头层可见团块状分布的均一红染的无定形物质(图1A),表皮下有一明显的裂隙.团块内有少量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并可见残留的细胞核和小的裂隙(图1B).表皮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其下方真皮浅层有载色素细胞,毛细血管扩张,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团块与周围正常胶原组织有明显的分界.

    作者:马慧军;朱文元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及治疗前后血清白三烯水平检测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过程中有多种炎症递质参与,如组胺、花生四烯酸代谢物白三烯等,其中白三烯可能与迟发相过敏反应有关.笔者采用咪唑斯汀(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治疗54例慢性荨麻疹,并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清白三烯水平,同时观察其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林新瑜;段西凌;董巍;杨雁;王尚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多发性脂囊瘤1例

    患者男,33岁.因颈部、躯干、双上肢结节14年,加重4年,于2004年10月就诊.患者14年前发现面部起结节,稍高出皮面,豆粒至花生米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无任何不适,未予治疗.嗣后结节逐渐增多,延及颈部、躯干、双上肢.有时部分结节出现红肿、疼痛,自行挤压后可见有奶酪状物质溢出,伴有臭味,愈后留有凹陷性瘢痕.患者既往健康,无烟酒等嗜好.其父及两兄弟均患有同样疾病.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颈部、躯干、双上肢有118个玉米粒至栗子大的结节、囊肿,呈肤色(图1A),表面光滑,无压痛,结节与皮下组织无粘连,可移动,较大的结节柔软,有囊性感,较小者硬如橡皮.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为真皮内囊肿,囊壁由数层复层鳞状上皮组织构成,厚薄不一,可见多个皮脂腺小叶(图1B).诊断:多发性脂囊瘤.

    作者:苏鹏;王宗山;王炜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白癜风102例临床疗效观察

    2000年-2004年我科采用自体表皮移植法治疗白癜风患者102例,并进行了长期随访,临床上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俊;徐雁;赵岩;刘敏;关颖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多中心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报告1例多中心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男,50岁.四肢关节疼痛1年,头面部、躯干、四肢起丘疹、结节4个月.皮损组织病理改变符合多中心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给予雷公藤多苷片、泼尼松治疗后好转.

    作者:曾敏帆;姜美英;任诗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皮肤僵硬综合征1例

    报告1例皮肤僵硬综合征.患儿女,14岁.幼年起左下肢外侧自髋部至踝上方出现大片褐色斑,边界清楚,质坚如石,皮损表面毛发增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增厚,胶原纤维增粗,呈均质化,胶原束间阿新蓝染色阳性.

    作者:崔炳南;刘跃华;孔令荣;王家璧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他扎罗汀凝胶治疗寻常痤疮临床疗效观察

    笔者于2002年10月-2003年10月使用他扎罗汀凝胶(炔维)治疗寻常痤疮60例,并与阿达帕林凝胶(达芙文)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邵成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抗惊厥药所致药物超敏综合征19例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抗惊厥药所致药物超敏综合征(DH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9例抗惊厥药所致DHS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并发症及预后.结果:抗惊厥药所致DHS潜伏期长,皮损形态多样,以发疹型为主,常伴有紫癜样斑疹、皮肤肿胀及反复脱屑,多有发热、黏膜损害、浅表淋巴结增大及血常规异常.脏器受累以肝脏为主,肾脏次之.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DHS为具有特征性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病程较长,早期、足量地应用糖皮质激素有助于预后的改善.

    作者:付涛;温海;陈裕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喜读《杨国亮皮肤病学》

    由杨国亮、王侠生主编的<现代皮肤病学>问世9年后,现又由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的同道们集体编撰,王侠生、廖康煌任主编的该书第二版于2005年7月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印刷出版,现更名为<杨国亮皮肤病学>.杨国亮教授是我国皮肤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皮肤科学界德高望重.

    作者:虞瑞尧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Kaposi肉瘤1例

    患者男,51岁.因右上肢结节、斑块1年半,红肿、破溃10个月,于2004年5月3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患者1年半前右手起紫红色结节,不痛,渐增多,皮损外伤后易出血.随后扩展至整个右上肢,近10个月结节破溃,局部肿胀.自发病以来无不适,否认有非婚性生活史.

    作者:卜素玲;谢勇;晋红中;王宝玺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鳞样小汗腺导管癌

    患者男,48岁.主诉:左额部出现肿块2年.现病史:患者于2年前发现左额部出现花生米大肿块,逐渐增大,无任何不适.曾在当地医院就诊,并行手术切除,当时未做组织病理学检查.术后半年皮损复发,生长较快,于2004年11月23日来我院就诊.

    作者:成志明;刘明生;张仁亚;宋化著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带状疱疹后发生多器官残毁1例

    患者男,82岁.因进行性视力、听力减退伴牙齿脱落10个月,于2004年5月在我科住院治疗.患者1年前因左额部片状红斑,簇状绿豆大群集性水疱,伴刺痛,皮损沿三叉神经呈带状分布,曾在外院就诊,被诊断为带状疱疹,给予口服阿昔洛韦、罗红霉素、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药物治疗.

    作者:李振英;翟成;李景云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并发皮肤黏膜病变1例

    患者男,34岁,未婚.肛周赘生物3周,肛周疱疹,牙痛1周,双眼疼痛5 d,于2004年7月23日来院就诊.患者1年前有同性恋史,有多次肛交性行为,近3周自觉肛周疣状赘生物增多较快.2周前疲倦,腹泻,之后肛周又出现灼热痛性疱疹,牙痛、牙齿松动.近5 d双眼畏光、流泪,有异物感并疼痛.

    作者:任昌贵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银屑病患者血浆中白介素-18结合蛋白水平的临床检测

    银屑病病因不明,临床治疗困难,目前认为其是以Th1反应为主的一种免疫失衡性疾病.白介素-18结合蛋白(IL-18BP)是Th1反应的主要抑制因子,IL-18BPa是表达丰富的亚型,与IL-18以1:1的高亲和力结合,抑制IL-18的生物功能.笔者检测了银屑病患者血浆中IL-18Bpa的水平,探讨其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黄琼;郑志忠;项蕾红;祝绿川;苏玮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一家系调查

    先证者男,56岁.因皮肤皱褶部位反复发生浸渍、糜烂26年,于2004年6月就诊于本院.患者30岁时自觉肛周易潮湿,伴轻度瘙痒,对症处理后可愈合,但皮损反复发作.10年后,双侧腹股沟反复出现浸渍、糜烂.

    作者:黄淑琼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犬小孢子菌致成人头癣1例

    患者女,30岁.头部出现红斑20 d,于2004年11月1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20 d前梳头时被他人发现头部有一红斑,约1 cm×1 cm大,无明显自觉症状,未治疗,皮损逐渐扩大.患者近期常到外地出差.家中未饲养猫、狗等宠物.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头发浓密,枕部可见一约2.5 cm×3.0 cm圆形红斑,边界清楚,上有少许鳞屑,无脱发及断发(图1).实验室检查:真菌镜检可见发外有镶嵌状、成堆分布的圆形孢子及少数分隔菌丝.真菌培养:在沙堡琼脂培养基27℃培养,第4天可见黄色绒毛样菌落生长;2周后,菌落充满大部分斜面,似羊毛状,中央呈白色粉末状.菌落正面呈桔黄色,背面呈棕红色(图2A).镜下形态:可见大分生孢子、结节菌丝及小分生孢子.大分生孢子壁厚,呈纺锤形,有6~12个分隔,末端似帽样增大(图2B).鉴定为犬小孢子菌.

    作者:康瑞花;朱敬先;高顺强;林元珠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