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清解消痤汤加减治疗寻常痤疮80例临床疗效分析

薛清梓;朱卫星

关键词:痤疮, 寻常, 清解消痤汤
摘要:我们于1998年7月-2004年1月采用清解消痤汤加减治疗80例寻常痤疮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80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15~33岁;病程1周~3年;皮损类型:丘疹型30例,脓疱丘疹型22例,囊肿结节型12例,混合型16例;近1个月来均未接受过任何治疗.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观察及血清细胞因子变化

    目的:研究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程、近期不良反应及预后;观察照射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浓度改变,探讨治疗机制.方法:给予86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每周3次,共26次.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2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8(IL-8)、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86例患者治疗后15例痊愈,临床有效率为93.2%.32例患者治疗前血清IL-8水平较健康对照者水平高,照射后显著下降.治疗前仅斑块状银屑病患者血清VEGF水平较正常人为高,照射后显著下降.结论:NB-UVB治疗银屑病疗效高、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IL-8水平升高可能为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之一.VEGF水平升高可能是斑块状银屑病致病的因素之一.

    作者:冯舸;张美华;毕志刚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重叠综合征34例临床分析

    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OS)为2种或2种以上结缔组织病组成的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我们收集1999-2003年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皮肤科收治的34例重叠综合征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邱实;谭升顺;李菊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肿胀性红斑狼疮1例

    患者女,33岁.面部出现肿胀性红斑3个月,发病前有牙龈肿痛.面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网状层胶原束间有大量黏蛋白沉积.查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Sm、抗Ro/SSA、抗La/SSB抗体均为阴性.光敏试验显示皮肤对UVA和UVB有异常反应.诊断为肿胀性红斑狼疮.经外用17-α丁酸氢化可的松、硅油炉甘石霜(硅炉霜),口服泼尼松1mg/(kg·d)和羟氯喹8 mg/(kg·d)治疗,皮损得到控制.

    作者:陈敏;陈晓艺;宋舟;王洪生;刘训荃;林麟;曹元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冷冻和激光治疗尖锐湿疣复发率的比较

    冷冻和激光是治疗尖锐湿疣(CA)的两种有效方法,但治疗后易复发,为预防复发往往在冷冻或激光治疗后再配合全身或局部用药.2001-2003年我们对121例CA患者单纯使用液氮冷冻或CO2激光治疗,并对两种方法治疗尖锐湿疣的复发情况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其学;谢霞;张晓彬;徐继鹏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人毛乳头细胞条件培养基对毛乳头细胞的作用

    目的:研究人毛乳头细胞条件培养基对高传代人毛乳头细胞的生物作用.方法:通过体外培养低传代的人毛乳头细胞,收集其上清配制成条件培养基,用此条件培养基培养高传代人毛乳头细胞,观察其细胞的3H-TdR计数值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用低传代人毛乳头细胞上清液培养过的高传代人毛乳头细胞3H-TdR计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电镜下可见高传代人毛乳头细胞核糖体丰富、内质网分泌成池.结论:低传代人毛乳头细胞条件培养基有明显促进高传代人毛乳头细胞活性的作用.

    作者:罗洋;郝飞;钟白玉;宋志强;杨希川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慢性湿疹50例临床疗效观察

    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商品名:布特,同联集团沈阳抗生素厂)是一种外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等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皮炎、湿疹及带状疱疹等疾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小.2003年12月-2004年5月,我们采用布特治疗慢性湿疹5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殷炳忠;穆华;殷玉俊;吴蔚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1%克林霉素磷酸酯搽剂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

    2003年9月上海华山医院、上海中山医院、上海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皮肤性病医院、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仁济医院、上海瑞金医院、上海新华医院、上海曙光医院、上海长征医院、上海长海医院11家医院皮肤科对克林霉素磷酸酯搽剂治疗寻常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方丽华;焦圣;李明;吴瑞勤;张伟;刘健航;徐亚伟;郑捷;陈仁贵;潘祥龙;温海;顾军;郑志忠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先天性皮肤松弛症1例

    患儿男,9个月.患儿自出生后1个月开始,面部呈水肿性改变,未经治疗,渐发展至全身,呈松弛下垂,多皱褶,呈老人外貌.系第2胎,足月顺产,母乳喂养,父母健康,非近亲结婚.其父母颜面、双耳皮肤松垂,呈早老像.患儿姐已5岁,健康.体格检查:营养、发育良好,智力正常,体重10.5kg.毛发、甲正常,双耳垂松垂,双鼻翼塌陷,眼距短,鼻梁平坦,颊黏膜松软增厚,乳齿已萌出,腭垂松弛延长,上唇稍长,面、颌、颈、胸、腰部皮肤及双乳房松垂(图1).无腹股沟疝、脐疝,外生殖器发育正常.全身无黄色皮疹.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12 g/L,白细胞6.0×109/L,大单核细胞0.05,淋巴细胞0.46,多核0.46,杆状0.02,嗜酸性粒细胞0.01,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176×106/L,尿常规正常.肝功能正常,血清总蛋白72 g/L,白蛋白49 g/L,球蛋白23 g/L.胸部X线片示:双肺、心脏及横膈无明显异常,心电图正常.

    作者:苗青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油性皮肤和皮脂腺分泌的调控

    皮脂腺是产生皮脂的主要部位,皮脂过多不但不美观,而且会导致一些皮肤疾病.因此调控皮脂腺功能对于油性皮肤、寻常痤疮和脂溢性皮炎的防治均有一定帮助.

    作者:吴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疗效观察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复杂,治疗棘手.自2002年7月以来,我们应用HG-2000P体外高频热疗机(珠海市和佳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爱民;杨斌;刘巧;段争跃;王玲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强迫性神经性表皮剥蚀1例

    强迫性神经性表皮剥蚀是一种不自觉的、习惯性抠挖或搔抓某些部位皮肤的行为,导致明显的表皮剥蚀.我们在门诊诊治1例大面积表皮剥蚀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莉;张晓鸣;喻楠;汪京峡;尚元元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早期梅毒96例临床分析

    近年来,梅毒发病率逐年上升.现将2003年1月-2004年7月我院门诊梅毒患者的患病情况作一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96例均为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梅毒患者,男53例,女43例,男女之比为1.23:1;年龄40 d~72岁,<20岁2例,21~30岁22例,31~40岁36例,41~50岁26例,50岁以上10例;其中当地患病者85例,外地流动至本地患病者11例;病程5 d~7周;传染来源:有非婚性生活史68例,性伴传染21例,不明原因传染6例,胎传1例.职业:个体14例,工人17例,服务性行业人员38例,司机3例,干部8例,民工8例,其他8例.

    作者:丁克云;包为政;张宇;钱正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裴氏着色芽生菌病1例

    患者女,40岁.10年前无明显诱因,左踝部出现米粒大红色结节,渐增大、增多,自觉轻微痛痒.部分皮损表面破溃,有分泌物及黄色痂皮.曾外用糖皮质激素、抗真菌药及口服抗结核药物治疗,均无效.于2003年12月11日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左侧小腿远端近踝部可见绿豆至黄豆大结节及斑块,结节质地硬,表面结灰黄色痂皮,挤压后可见脓性分泌物渗出,部分皮损融合.

    作者:惠海英;王香兰;冯义国;陈庆秀;王俊民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着色性干皮病伴发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

    患儿女,9岁.全身皮肤色素斑8年余伴肿物3个月.检查:面部、颈部、胸背上部曝光部位及四肢皮肤弥漫性色素沉着斑,颜色呈暗棕色及黑色,深浅不一,间杂白色萎缩性斑点.鼻部、背部、前臂可见大小不等疣状赘生物,触之易出血.背部赘生物作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毛细血管呈片状和结节状增生,排列紧密,内皮细胞增生,聚集成实性束或团块,部分呈短梭形,有轻度异形性,可见少量核分裂像;部分区域血管扩张,形状不规则,管壁较薄,内皮细胞增生不明显,管周可见稀疏淋巴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CD31呈灶性阳性(+),CD34阳性(++).诊断:着色性干皮病伴发血管内皮细胞瘤.

    作者:徐阳;杨蓉娅;苏有明;王文岭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解脲脲原体基因型之间耐药性差异的初步探讨

    目的:初步探讨解脲脲原体(Uu)基因型之间耐药性的差异.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的多态性(PCR-SSCP)技术鉴定60株Uu临床菌株的生物群和基因型.结果:虽然尚不能认为Uu两大生物群对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氧氟沙星、红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差异存在显著性,但如果以基因型分组考虑,基因型1和基因型4对多西环素、氧氟沙星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33、0.027和0.024),其余各基因型之间的耐药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Uu各个基因型之间可能存在生物学性状差异.

    作者:朱国兴;陆春;刘毅;冯佩英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卤米松乳膏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

    2002年7月-2004年2月我们采用卤米松乳膏(商品名:澳能,香港澳美制药厂有限公司)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崔法新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对称性线状表皮痣1例

    线状表皮痣临床上并不少见,但皮损对称分布,且局限于面、颈部者罕见,现将我们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赵梓纲;吕世超;刘军连;胡慧渊;雷鹏程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女性黄褐斑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检测及疗效观察

    2001年5月-2003年12月我科在应用谷胱甘肽合并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的同时,对其中60例患者做了性激素水平的检测,以探讨黄褐斑患者发病与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健;王新燕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伴自发性疼痛的神经纤维瘤病1例

    患者男,15岁.出生时躯干部、右上肢即有大片褐色斑.5岁时右上臂出现米粒大结节,并逐渐增多,无自觉症状.近2~3年在右上臂成片小结节部位出现深在肿块,并进行性增大,时有阵发性闪电样刺痛.疼痛发作时右上肢不能抬举,不能握拳,每天发作7~8次,每次持续5~6 s,能自行缓解.以后疼痛发作次数日渐频繁,每日30次左右,程度也日渐加重,于2003年10月来我院就诊.既往无癫癎、头痛、耳聋等病史,家族中亦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裘水珍;罗燕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1例

    报告1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男,57岁.四肢反复出现丘疹、血疱伴间断发热半年入院.既往有慢性结肠炎病史20年.入院检查外周血和骨髓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淋巴结组织病理改变符合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结改变.给予糖皮质激素、抗感染和支持对症等治疗18 d后出院.出院后1个月死于心力衰竭.

    作者:周春丽;宋志强;向明明;叶庆佾;郝飞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