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裴氏着色芽生菌病1例

惠海英;王香兰;冯义国;陈庆秀;王俊民

关键词:着色芽生菌病, 裴氏
摘要:患者女,40岁.10年前无明显诱因,左踝部出现米粒大红色结节,渐增大、增多,自觉轻微痛痒.部分皮损表面破溃,有分泌物及黄色痂皮.曾外用糖皮质激素、抗真菌药及口服抗结核药物治疗,均无效.于2003年12月11日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左侧小腿远端近踝部可见绿豆至黄豆大结节及斑块,结节质地硬,表面结灰黄色痂皮,挤压后可见脓性分泌物渗出,部分皮损融合.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观察及血清细胞因子变化

    目的:研究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程、近期不良反应及预后;观察照射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浓度改变,探讨治疗机制.方法:给予86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每周3次,共26次.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2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8(IL-8)、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86例患者治疗后15例痊愈,临床有效率为93.2%.32例患者治疗前血清IL-8水平较健康对照者水平高,照射后显著下降.治疗前仅斑块状银屑病患者血清VEGF水平较正常人为高,照射后显著下降.结论:NB-UVB治疗银屑病疗效高、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IL-8水平升高可能为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之一.VEGF水平升高可能是斑块状银屑病致病的因素之一.

    作者:冯舸;张美华;毕志刚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强迫性神经性表皮剥蚀1例

    强迫性神经性表皮剥蚀是一种不自觉的、习惯性抠挖或搔抓某些部位皮肤的行为,导致明显的表皮剥蚀.我们在门诊诊治1例大面积表皮剥蚀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莉;张晓鸣;喻楠;汪京峡;尚元元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

    1病历摘要患儿男,5岁.因间歇性发热1个月余,头痛、呕吐半个月,于2003年10月25日入住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科治疗.患儿1个月余前因发热用青霉素等药物治疗,体温未控制,时高时低.10月1-24日在外院2次住院治疗,期间出现头痛、呕吐,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为21.3×109/L,中性粒细胞0.34,淋巴细胞0.18,嗜酸性粒细胞0.43,血沉78 mm/l h.骨髓穿刺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查血未查到微丝蚴,寄生虫全套检查阴性.胸部X线片示:两肺有感染灶.骨髓、血培养见新生隐球菌生长.腰椎穿刺脑脊液墨汁涂片查到隐球菌,诊断为隐球菌性肺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给予头孢呋辛、氟康唑等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后又出现发热、头痛、呕吐,以播散性隐球菌病入住我科治疗.既往体健,未喂养过鸽子.

    作者:陈丽娜;赖建平;温海;潘炜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疗效观察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复杂,治疗棘手.自2002年7月以来,我们应用HG-2000P体外高频热疗机(珠海市和佳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爱民;杨斌;刘巧;段争跃;王玲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型鱼鳞病1例

    患者男,17岁.因躯干、四肢反复起水疱,皮肤增厚、色素沉着17年,于2003年10月来我院就诊.患者出生1个月起全身皮肤粗糙、干燥脱屑,大约1周岁时,躯干及四肢反复起红斑、水疱,绿豆至拇指头大,3~5 d后水疱干涸结痂,上覆干燥鳞屑.随着年龄增长,水疱逐渐增多,鳞屑逐渐增厚呈深褐色、铠甲状,肤色变深,时有痒感,如强行剥离鳞屑则感疼痛,冬季、早春季节症状加重,夏季则明显好转.患者12岁以后出现水疱的次数逐年减少,现仅偶发米粒至绿豆大水疱,症状亦有所减轻.平素身体健康,智力正常,父母非近亲结婚,其母患有寻常型鱼鳞病,其他家族成员无类似病史.

    作者:潘健楷;曾学思;陈爱英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0.05%卤米松治疗皮炎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0.05%卤米松(商品名:澳能)为新一代超强效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笔者2003年7月-2004年3月采用澳能乳膏治疗103例慢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患者,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武;李静;谈英;武秀芹;魏京淑;王昕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皮肤纤维瘤皮损处表皮出现基底细胞癌样变化1例

    患者男,42岁.因右上肢皮疹5年于2001年3月在本科就诊.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上臂出现一米粒大丘疹,不痛,不痒,逐渐增至黄豆大.患者因要求手术切除遂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上臂伸侧可见一直径约0.8 cm的结节,呈红褐色,表面光滑(图1),触之较硬.临床诊断:皮肤纤维瘤.在局麻下行结节切除术.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突呈杵状增生,表皮内色素增加,尤以基底层明显,真皮内可见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的结节.病理特征符合皮肤纤维瘤改变.在切除组织的中部,表皮基底层出现了浅表型基底细胞癌样改变,基底细胞成栅栏状排列,细胞核明显增大,胞质呈嗜碱性,基底层上细胞排列紊乱,可见异形细胞.表皮与真皮间出现明显的间隙,在真皮间质中,可见许多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图2A、B).

    作者:常建民;吴意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1例

    报告1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男,57岁.四肢反复出现丘疹、血疱伴间断发热半年入院.既往有慢性结肠炎病史20年.入院检查外周血和骨髓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淋巴结组织病理改变符合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结改变.给予糖皮质激素、抗感染和支持对症等治疗18 d后出院.出院后1个月死于心力衰竭.

    作者:周春丽;宋志强;向明明;叶庆佾;郝飞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解脲脲原体基因型之间耐药性差异的初步探讨

    目的:初步探讨解脲脲原体(Uu)基因型之间耐药性的差异.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的多态性(PCR-SSCP)技术鉴定60株Uu临床菌株的生物群和基因型.结果:虽然尚不能认为Uu两大生物群对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氧氟沙星、红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差异存在显著性,但如果以基因型分组考虑,基因型1和基因型4对多西环素、氧氟沙星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33、0.027和0.024),其余各基因型之间的耐药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Uu各个基因型之间可能存在生物学性状差异.

    作者:朱国兴;陆春;刘毅;冯佩英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伴自发性疼痛的神经纤维瘤病1例

    患者男,15岁.出生时躯干部、右上肢即有大片褐色斑.5岁时右上臂出现米粒大结节,并逐渐增多,无自觉症状.近2~3年在右上臂成片小结节部位出现深在肿块,并进行性增大,时有阵发性闪电样刺痛.疼痛发作时右上肢不能抬举,不能握拳,每天发作7~8次,每次持续5~6 s,能自行缓解.以后疼痛发作次数日渐频繁,每日30次左右,程度也日渐加重,于2003年10月来我院就诊.既往无癫癎、头痛、耳聋等病史,家族中亦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裘水珍;罗燕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油性皮肤和皮脂腺分泌的调控

    皮脂腺是产生皮脂的主要部位,皮脂过多不但不美观,而且会导致一些皮肤疾病.因此调控皮脂腺功能对于油性皮肤、寻常痤疮和脂溢性皮炎的防治均有一定帮助.

    作者:吴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裴氏着色芽生菌病1例

    患者女,40岁.10年前无明显诱因,左踝部出现米粒大红色结节,渐增大、增多,自觉轻微痛痒.部分皮损表面破溃,有分泌物及黄色痂皮.曾外用糖皮质激素、抗真菌药及口服抗结核药物治疗,均无效.于2003年12月11日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左侧小腿远端近踝部可见绿豆至黄豆大结节及斑块,结节质地硬,表面结灰黄色痂皮,挤压后可见脓性分泌物渗出,部分皮损融合.

    作者:惠海英;王香兰;冯义国;陈庆秀;王俊民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糖原累积病Ⅰ型1例

    报告1例糖原累积病Ⅰ型.患者男,35岁.身高142 cm,体重40 kg,肝脾大,臀部、四肢、双手足有浅红及浅黄色丘疹、结节,约100多枚,米粒至核桃大,质硬,无压痛,无破溃.病史5年余,皮损逐渐增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有尿酸盐结晶.血液生化检查示血糖低、血脂高、血尿酸高.腹部B超检查示肝脏脂肪样变,下肢X线检查示胫、腓骨骨质疏松.

    作者:朱小红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病1例及家系调查

    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病(poikilodermalike cutancous amyloidosis,PCA)是一种少见的皮肤病,属遗传性、原发性淀粉样变.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及家系调查报告如下.

    作者:陈珺怡;汪蓓青;陈向东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例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是一种少见的皮肤软组织肿瘤.我科于2003年6月收治1例成年男性腹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培森;戴耕武;刘刚;袁涛;万慧颖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重叠综合征34例临床分析

    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OS)为2种或2种以上结缔组织病组成的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我们收集1999-2003年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皮肤科收治的34例重叠综合征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邱实;谭升顺;李菊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慢性湿疹50例临床疗效观察

    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商品名:布特,同联集团沈阳抗生素厂)是一种外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等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皮炎、湿疹及带状疱疹等疾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小.2003年12月-2004年5月,我们采用布特治疗慢性湿疹5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殷炳忠;穆华;殷玉俊;吴蔚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肿胀性红斑狼疮1例

    患者女,33岁.面部出现肿胀性红斑3个月,发病前有牙龈肿痛.面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网状层胶原束间有大量黏蛋白沉积.查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Sm、抗Ro/SSA、抗La/SSB抗体均为阴性.光敏试验显示皮肤对UVA和UVB有异常反应.诊断为肿胀性红斑狼疮.经外用17-α丁酸氢化可的松、硅油炉甘石霜(硅炉霜),口服泼尼松1mg/(kg·d)和羟氯喹8 mg/(kg·d)治疗,皮损得到控制.

    作者:陈敏;陈晓艺;宋舟;王洪生;刘训荃;林麟;曹元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卤米松乳膏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

    2002年7月-2004年2月我们采用卤米松乳膏(商品名:澳能,香港澳美制药厂有限公司)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崔法新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女性黄褐斑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检测及疗效观察

    2001年5月-2003年12月我科在应用谷胱甘肽合并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的同时,对其中60例患者做了性激素水平的检测,以探讨黄褐斑患者发病与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健;王新燕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