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冷冻和激光治疗尖锐湿疣复发率的比较

姜其学;谢霞;张晓彬;徐继鹏

关键词:尖锐湿疣, 冷冻, 激光, 复发
摘要:冷冻和激光是治疗尖锐湿疣(CA)的两种有效方法,但治疗后易复发,为预防复发往往在冷冻或激光治疗后再配合全身或局部用药.2001-2003年我们对121例CA患者单纯使用液氮冷冻或CO2激光治疗,并对两种方法治疗尖锐湿疣的复发情况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疗效观察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复杂,治疗棘手.自2002年7月以来,我们应用HG-2000P体外高频热疗机(珠海市和佳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爱民;杨斌;刘巧;段争跃;王玲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先天性皮肤松弛症1例

    患儿男,9个月.患儿自出生后1个月开始,面部呈水肿性改变,未经治疗,渐发展至全身,呈松弛下垂,多皱褶,呈老人外貌.系第2胎,足月顺产,母乳喂养,父母健康,非近亲结婚.其父母颜面、双耳皮肤松垂,呈早老像.患儿姐已5岁,健康.体格检查:营养、发育良好,智力正常,体重10.5kg.毛发、甲正常,双耳垂松垂,双鼻翼塌陷,眼距短,鼻梁平坦,颊黏膜松软增厚,乳齿已萌出,腭垂松弛延长,上唇稍长,面、颌、颈、胸、腰部皮肤及双乳房松垂(图1).无腹股沟疝、脐疝,外生殖器发育正常.全身无黄色皮疹.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12 g/L,白细胞6.0×109/L,大单核细胞0.05,淋巴细胞0.46,多核0.46,杆状0.02,嗜酸性粒细胞0.01,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176×106/L,尿常规正常.肝功能正常,血清总蛋白72 g/L,白蛋白49 g/L,球蛋白23 g/L.胸部X线片示:双肺、心脏及横膈无明显异常,心电图正常.

    作者:苗青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观察及血清细胞因子变化

    目的:研究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程、近期不良反应及预后;观察照射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浓度改变,探讨治疗机制.方法:给予86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每周3次,共26次.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2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8(IL-8)、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86例患者治疗后15例痊愈,临床有效率为93.2%.32例患者治疗前血清IL-8水平较健康对照者水平高,照射后显著下降.治疗前仅斑块状银屑病患者血清VEGF水平较正常人为高,照射后显著下降.结论:NB-UVB治疗银屑病疗效高、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IL-8水平升高可能为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之一.VEGF水平升高可能是斑块状银屑病致病的因素之一.

    作者:冯舸;张美华;毕志刚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女性黄褐斑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检测及疗效观察

    2001年5月-2003年12月我科在应用谷胱甘肽合并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的同时,对其中60例患者做了性激素水平的检测,以探讨黄褐斑患者发病与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健;王新燕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冷冻和激光治疗尖锐湿疣复发率的比较

    冷冻和激光是治疗尖锐湿疣(CA)的两种有效方法,但治疗后易复发,为预防复发往往在冷冻或激光治疗后再配合全身或局部用药.2001-2003年我们对121例CA患者单纯使用液氮冷冻或CO2激光治疗,并对两种方法治疗尖锐湿疣的复发情况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其学;谢霞;张晓彬;徐继鹏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90Sr-90Y敷贴治疗耳部瘢痕疙瘩66例疗效观察

    瘢痕疙瘩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各异,治愈率不高.我们于1995年6月-2003年12月对66例耳部瘢痕疙瘩患者采用90Sr-90Y敷贴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治疗结果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计学理;耿建;肖来华;王胜利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裴氏着色芽生菌病1例

    患者女,40岁.10年前无明显诱因,左踝部出现米粒大红色结节,渐增大、增多,自觉轻微痛痒.部分皮损表面破溃,有分泌物及黄色痂皮.曾外用糖皮质激素、抗真菌药及口服抗结核药物治疗,均无效.于2003年12月11日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左侧小腿远端近踝部可见绿豆至黄豆大结节及斑块,结节质地硬,表面结灰黄色痂皮,挤压后可见脓性分泌物渗出,部分皮损融合.

    作者:惠海英;王香兰;冯义国;陈庆秀;王俊民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着色性干皮病伴发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

    患儿女,9岁.全身皮肤色素斑8年余伴肿物3个月.检查:面部、颈部、胸背上部曝光部位及四肢皮肤弥漫性色素沉着斑,颜色呈暗棕色及黑色,深浅不一,间杂白色萎缩性斑点.鼻部、背部、前臂可见大小不等疣状赘生物,触之易出血.背部赘生物作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毛细血管呈片状和结节状增生,排列紧密,内皮细胞增生,聚集成实性束或团块,部分呈短梭形,有轻度异形性,可见少量核分裂像;部分区域血管扩张,形状不规则,管壁较薄,内皮细胞增生不明显,管周可见稀疏淋巴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CD31呈灶性阳性(+),CD34阳性(++).诊断:着色性干皮病伴发血管内皮细胞瘤.

    作者:徐阳;杨蓉娅;苏有明;王文岭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0.05%卤米松治疗皮炎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0.05%卤米松(商品名:澳能)为新一代超强效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笔者2003年7月-2004年3月采用澳能乳膏治疗103例慢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患者,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武;李静;谈英;武秀芹;魏京淑;王昕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卤米松乳膏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

    2002年7月-2004年2月我们采用卤米松乳膏(商品名:澳能,香港澳美制药厂有限公司)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崔法新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相对分子质量60 000 Ro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血清学特征是血清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1].Xue等[2]研究表明,抗相对分子质量60 000Ro抗体与SLE有关.鉴于此,我们检测了56例SLE患者的抗相对分子质量60000 Ro抗体,并对其临床意义作一初探,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美萍;张美华;芮刚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油性皮肤和皮脂腺分泌的调控

    皮脂腺是产生皮脂的主要部位,皮脂过多不但不美观,而且会导致一些皮肤疾病.因此调控皮脂腺功能对于油性皮肤、寻常痤疮和脂溢性皮炎的防治均有一定帮助.

    作者:吴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幼年型皮肌炎研究进展

    幼年型皮肌炎(JDM)是一种发生于儿童、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与遗传、自身免疫、感染及环境等因素相关.近来磁共振和高频超声波逐步用于该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治疗上应及早使用足量的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物理治疗亦是一种改善肢体功能的重要方法.JDM预后较成人皮肌炎好.

    作者:刘林菁;杨森;张学军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清解消痤汤加减治疗寻常痤疮80例临床疗效分析

    我们于1998年7月-2004年1月采用清解消痤汤加减治疗80例寻常痤疮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80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15~33岁;病程1周~3年;皮损类型:丘疹型30例,脓疱丘疹型22例,囊肿结节型12例,混合型16例;近1个月来均未接受过任何治疗.

    作者:薛清梓;朱卫星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1例

    报告1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男,57岁.四肢反复出现丘疹、血疱伴间断发热半年入院.既往有慢性结肠炎病史20年.入院检查外周血和骨髓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淋巴结组织病理改变符合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结改变.给予糖皮质激素、抗感染和支持对症等治疗18 d后出院.出院后1个月死于心力衰竭.

    作者:周春丽;宋志强;向明明;叶庆佾;郝飞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对称性线状表皮痣1例

    线状表皮痣临床上并不少见,但皮损对称分布,且局限于面、颈部者罕见,现将我们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赵梓纲;吕世超;刘军连;胡慧渊;雷鹏程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慢性湿疹50例临床疗效观察

    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商品名:布特,同联集团沈阳抗生素厂)是一种外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等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皮炎、湿疹及带状疱疹等疾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小.2003年12月-2004年5月,我们采用布特治疗慢性湿疹5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殷炳忠;穆华;殷玉俊;吴蔚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型鱼鳞病1例

    患者男,17岁.因躯干、四肢反复起水疱,皮肤增厚、色素沉着17年,于2003年10月来我院就诊.患者出生1个月起全身皮肤粗糙、干燥脱屑,大约1周岁时,躯干及四肢反复起红斑、水疱,绿豆至拇指头大,3~5 d后水疱干涸结痂,上覆干燥鳞屑.随着年龄增长,水疱逐渐增多,鳞屑逐渐增厚呈深褐色、铠甲状,肤色变深,时有痒感,如强行剥离鳞屑则感疼痛,冬季、早春季节症状加重,夏季则明显好转.患者12岁以后出现水疱的次数逐年减少,现仅偶发米粒至绿豆大水疱,症状亦有所减轻.平素身体健康,智力正常,父母非近亲结婚,其母患有寻常型鱼鳞病,其他家族成员无类似病史.

    作者:潘健楷;曾学思;陈爱英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皮肤纤维瘤皮损处表皮出现基底细胞癌样变化1例

    患者男,42岁.因右上肢皮疹5年于2001年3月在本科就诊.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上臂出现一米粒大丘疹,不痛,不痒,逐渐增至黄豆大.患者因要求手术切除遂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上臂伸侧可见一直径约0.8 cm的结节,呈红褐色,表面光滑(图1),触之较硬.临床诊断:皮肤纤维瘤.在局麻下行结节切除术.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突呈杵状增生,表皮内色素增加,尤以基底层明显,真皮内可见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的结节.病理特征符合皮肤纤维瘤改变.在切除组织的中部,表皮基底层出现了浅表型基底细胞癌样改变,基底细胞成栅栏状排列,细胞核明显增大,胞质呈嗜碱性,基底层上细胞排列紊乱,可见异形细胞.表皮与真皮间出现明显的间隙,在真皮间质中,可见许多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图2A、B).

    作者:常建民;吴意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例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是一种少见的皮肤软组织肿瘤.我科于2003年6月收治1例成年男性腹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培森;戴耕武;刘刚;袁涛;万慧颖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