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并发血管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

张俊霞;陈道振;司花慧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 胫腓骨骨折, Ⅲ型, 软组织
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并发血管神经损伤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89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并发血管神经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 A、B 两组。A 组采取外支架固定治疗,B 组采取钢板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折恢复情况、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 组创面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23.2±2.5)d、(96.2±14.7)d,短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优良率为75.6%,B 组为68.2%,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低于 B 组的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并发血管神经损伤具有操作简便、减轻手术创伤的优点,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为开放性骨折并发血管神经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案。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硼替佐米皮下注射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皮下注射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血液科于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17例采用硼替佐米静脉推注联合化疗,观察组23例采用硼替佐米皮下注射联合化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5.2%,对照组为64.7%,两组对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0%,对照组为41.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硼替佐米皮下注射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效果优良,起效时间快,不良反应较多但是较为轻微,患者有较好耐受性,可提升长期生存率,有推广价值。

    作者:徐玉秀;张勇刚;许春玲;钟亚平;王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目的:研究和观察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时使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降糖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二甲双胍联合甘精胰岛素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餐后2 h 血糖、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餐后2 h 血糖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均﹤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红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糖皮质激素在肿瘤治疗中的合理应用

    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59例均采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的肿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着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的不断加大,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也不断升高。随着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肿瘤的天数增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结论使用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对肿瘤患者进行短期治疗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王文廉;王斌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手术的效果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指定专业技术人员完成90例垂体腺瘤患者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结果90例垂体腺瘤患者均顺利完成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治疗,手术时间(76.52±19.81)min,术中出血量(89.71±23.40)ml;肿瘤全切除率高达76.67%,显著高于肿瘤次全切除率(17.78%)及肿瘤部分切除率(5.56%),P ﹤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44%)与未发生并发症患者所占比例(95.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垂体腺瘤患者给予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外科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及预后,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作者:杨黎明;贾红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高龄股骨粗隆骨折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围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骨折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时的围术期护理要点。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的高龄股骨粗隆骨折患者32例,术前进行教育指导、心理护理、基础疾病的护理,术后加强生命体征观察、基础护理,进行康复指导,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生。结果32例高龄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基础疾病多,身体素质差,围术期护理至是保证整体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

    作者:宋丽霞;关彩艳;王晓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

    目的:研究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45例患者均接受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术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对患者进行1~2年的随访,45例患者中共有48例术眼,44例患者术后仅有少量云翳,或其角膜透明,不存在新生血管生长,即为痊愈;复发4例。结论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有利于彻底清除患者胬肉组织,有效降低手术的复发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马继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经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经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登封市人民医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保守治疗,观察组34例采用经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 NIHSS 评分与 BI 评分对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 NIHS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I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疗效显著,可对患者神经缺损状况与生活质量予以有效改善,安全可靠,能降低致残率与致死率,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张继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纳洛酮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肺功能的改善,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选择广灵县人民医院2010年6月至2014年8月 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48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呼吸机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纳洛酮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5 d 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PaO2、PaCO2和 pH 水平变化及并发症,评估患者的肺功能。结果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动脉氧分压(PaO2)、pH、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以及一秒用力呼气容积所占肺活量比值(FEV1/ FVC)分别为(51.62±0.58)mm Hg、7.13±0.16、(2.29±0.35)L和(60.52±0.39),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70.72±0.94)mm Hg、7.28±0.07、(2.65±0.44)L 和(66.95±0.65);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51.93±0.58)mm Hg,低于对照组治疗后(55.04±0.61)mm Hg;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42%(5/48),低于对照组22.92%(1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纳洛酮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老年 COPD 并发呼吸衰竭能够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及呼吸状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振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脓液菌种分布及药敏性分析

    目的:探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脓液菌种分布情况,作药敏性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指导。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5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患者中耳炎鼓室内脓液作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并记录结果,明确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脓液菌种分布与耐药率。结果15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脓液标本共检出病原菌172株,其中真菌22株(12.79%),厌氧菌32株(18.60%),需氧菌118株(68.60%);革兰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及哌拉西林药物敏感率为100.00%,奇异变形菌对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头孢西丁、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头孢他啶、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敏感率为100.00%;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生素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呋喃妥因敏感率为100.0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抗生素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呋喃妥因敏感率高。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脓液中菌种分布提示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在治疗方面,需严格参照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率高的抗生素,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

    作者:史凌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阿维A治疗严重类型银屑病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阿维 A 治疗严重类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82例严重类型银屑病患者,包括22例寻常斑块型,20例红皮病型,19例泛发性脓疱型及21例关节病型,分别将其标记为 A、B、C、D 四组,观察并记录阿维 A 对这四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A 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91%,B 组为85.00%,C 组为100.00%,D 组仅为52.38%;不良反应症状包括口干、唇炎、皮肤干燥、瘙痒以及脱发等,但经对症治疗,不良反应症状均消失。结论阿维 A 治疗严重类型银屑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与应用。

    作者:陈艳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益气养阴活血方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活血方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郸城县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7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6例,均予以西药降糖治疗,同时治疗组加服益气养阴活血方,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糖、血脂情况。结果治疗组经益气养阴活血方中西医结合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4.45%,而对照组为8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此外,治疗组在降低血糖方面亦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益气养阴活血方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优于仅用西药治疗。

    作者:张良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儿童脊髓脊膜膨出术后观察与护理

    目的:探讨儿童脊髓脊膜膨出术后观察要点与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5年4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一科经手术治疗的21例儿童脊髓脊膜膨出患者临床资料,对术后观察及护理体会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1例患儿术后切口甲级愈合,并发脑脊液漏1例,尿潴留2例,颅内压增高1例,大小便失禁2例,经对症处理后消失。出院时患儿均有较好改善,无大小便失禁者。结论预见性的观察与细致的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康复,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谭小欣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地氯雷他定联合白芍总苷对慢性荨麻疹患儿血清干扰素-γ和白细胞介素-4的影响

    目的:探讨地氯雷他定联合白芍总苷对慢性荨麻疹患儿血清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影响。方法将102例慢性荨麻疹患儿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采用地氯雷他定治疗,观察组5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白芍总苷,两组共治疗28 d。治疗前后测定血清 IFN-γ和 IL-4。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4%,观察组为92.2%,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血清 IFN-γ均有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 ﹤0.05);两组治疗后血清 IL-4均有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 ﹤0.05)。结论地氯雷他定联合白芍总苷可以更好的调节免疫平衡,提高慢性荨麻疹患儿的治疗效果。

    作者:胡卫彬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品管圈在降低胸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胸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由呼吸内科病房8名护士自愿组成“管管圈”,确立以“降低胸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患者胸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进行统计并进行要因分析,确定并落实质量改进措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胸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7.7%)较活动前(21.5%)明显降低,超出了预期目标(8.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每一位“圈员”在品管圈方法运用、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凝聚力、和谐程度、工作热情、责任与荣誉感、沟通配合能力、愉悦感、忠诚度9个方面的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能降低胸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还提高了“圈员”的团队精神和质量管理能力。

    作者:杨秀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胺碘酮在房颤患者非心脏手术中控制快心室率的急性应用

    目的:回顾性研究非心脏手术期间胺碘酮用于控制房颤(AF)快心室率的效果、不良反应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14年1月至12月急腹症手术161例,术中均出现 AF。心室率﹥160次/ min 行同步直流电复律。经中心静脉推注胺碘酮负荷量150 mg。推注第1次负荷量(A1)后,房颤心室率﹥120次/ min、或仍合并短阵室速时推注第2次负荷量(A2),以30 mg/ h 泵入胺碘酮维持剂量(配置为300 mg/50 ml)。观察给予胺碘酮负荷量前后心室率变化、收缩压变化区间。术后访视并记录胺碘酮相关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结果本组手术操作时间(118±25)min。3例患者心室率﹥160次/ min 同步直流电复律,1例转为窦律,2例仍为 AF 但心室率﹤100次/ min。离室时 AF 146例,12例转复窦律,3例结性心律。给予胺碘酮负荷量后 AF 心室率明显降低,区间下移;收缩压均有下降,但整体区间明显上移且趋于稳定;术后随访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胺碘酮能够有效控制房颤心室率,血流动力学稳定,短期静脉用药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职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个性化护理干预在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提高口腔颌面部创伤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作用。方法将2013年8月至2015年5月126例口腔颌面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口腔颌面部创伤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伤口一期愈合率、口腔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伤口一期愈合率、口腔功能恢复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 ﹤0.05)。结论表明个性化护理干预用于口腔颌面部创伤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新慧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手术治疗法配合定位放射治疗老年口腔颌面部肿瘤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法配合定位放射治疗老年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以确山县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90例老年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手术治疗配合定位放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8%(44/45),明显高于对照组(71.1%,3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6%(7/45),对照组为8.8%(4/45),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口腔颌面部肿瘤采取手术治疗配合定位放射治疗具有满意效果,不良反应轻微,为理想治疗模式,具有较大临床借鉴价值。

    作者:吕桂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超纯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项生化指标及炎症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超纯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6项生化指标及炎性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行MHD 的尿毒症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透析液的类型将患者分为超纯透析液组(48例)和常规透析液组(48例),观察透析3个月后两组患者贫血指标、生化指标和炎性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超纯透析组白蛋白浓度(Alb)、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Ca2﹢分别为(43.14±4.10)g/ L、(110.6±23.8)g/ L、(33.04±4.18)%、(2.51±0.08)mmol/ L,均显著高于常规透析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超纯透析液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 C-反应蛋白(hs-CRP)分别为(60.21±18.30)pg/ L、(5.72±1.86)mg/ L,均显著低于常规透析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纯透析液行维持血液透析治疗能够降低单核细胞活性,改善机体微炎症状态。

    作者:刘继红;李艳丽;孙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个体化护理干预改善恶性肿瘤行放疗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个体化护理干预改善恶性肿瘤行放疗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1年8月至2014年12月101例恶性肿瘤行放疗患者进行分组,常规组给予肿瘤科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干预组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问卷调查评价睡眠障碍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护理干预方法均能够改善睡眠障碍,但干预组睡眠质量(PSQI 评分)提高程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护理干预满意率(88.24%)明显高于常规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05,P ﹤0.05)。结论个体化宣教、个体化心理干预、个体化饮食指导、个体化疼痛护理能够改善恶性肿瘤行放疗患者睡眠障碍,在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穆培霞;张桂凌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不同康复计划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对比

    目的:探讨不同康复计划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脑卒中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住院系统康复治疗1个月以及家庭康复治疗2个月,观察组给予住院系统康复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功能恢复的效果。结果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 Barthel 指数和 Fugl-Meyer 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 Fugl-Meyer 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 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系统康复治疗对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具有明显作用,患者恢复期间采取家庭康复治疗能有效减少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从而减轻患者经济压力和负担。

    作者:许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