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红涛
目的 探讨传统鼻镜手术与影像导航下鼻镜手术对鼻窦骨瘤患者疗效及预后影响的差异.方法 选取59例鼻窦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就诊次序分成影像导航组(A组,n =30)和传统手术组(B组,n =29).A组予以传统鼻镜手术方案,B组在影像导航下行鼻镜手术.比对两组患者术程、术中出血量、总住院时间等治疗指标的差异,行为期2年的随访,记录其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①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为(81.5±7.0) min,长于B组[(61.9±6.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为期2年的随访中,A组无复发病例,B组额窦复发2例,筛窦复发4例,复发率为2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0.0%,与B组的4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鼻窦骨瘤患者予以影像导航下鼻镜手术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查潇逸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体表神经电刺激结合间歇导尿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55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电刺激组28例,对照组患者行间歇导尿训练治疗,电刺激组患者在间歇导尿的基础上行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进行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及尿路感染率比较,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治疗前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及尿路感染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2个月后电刺激组患者日平均单次尿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而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尿路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表神经电刺激结合间歇导尿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控尿、排尿能力,降低尿路感染率,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蔡西国;曹留拴;杨阳;庄卫生;马玉娟;邹丽丽;钱宝延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肾脏去交感神经化(RDN)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8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的20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行RDN治疗.观察术后1d、1周、2周、4周、2个月、3个月、0.5年、1年后的血压、肾功能、服药、心率的变化;双肾及肾动脉影像学的变化.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2周、4周、2个月、3个月、0.5年、1年时间节点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RDN术前平均应用降压药4.2种,术后1年应用降压药物2.9种;患者术前、术后3d、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1年肾功能变化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RDN术后第6个月心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7),术后1年心率减慢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7).结论 经导管射频消融肾脏去交感神经化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具有明显的降压效果.
作者:王平;毛治尉;刘毓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与置管吸引术联合治疗脑出血对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87例老年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行传统开颅清除术,观察组行微创手术联合置管吸引手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与术后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术前及术后2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术后7、15、30 d,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各条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手术联合置管吸引术治疗脑出血创伤小,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并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应用价值高.
作者:仇振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宫腔镜电切术对子宫内膜息肉导致的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异常出血患者126例,依据手术方案分为宫腔镜组63例和吸刮术组63例,宫腔镜组接受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吸刮术组接受传统的子宫吸刮术治疗.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宫腔镜组一次手术成功率为100%,吸刮术组为94.2%.宫腔镜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吸刮术组(P<0.05).宫腔镜组复发率及并发症则显著低于吸刮术组(P<0.05);宫腔镜组总有效率为100%,高于吸刮术组的90.5% (P <0.05).结论 宫腔镜电切术对子宫内膜息肉导致的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子宫吸刮术,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孟建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接受克罗米芬+补肾活血清肝方联合治疗对其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4月接收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64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行单纯性克罗米芬治疗、克罗米芬+补肾活血清肝方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激素水平改变.结果 实验组行克罗米芬+补肾活血清肝方联合治疗后临床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70.59%),黄体生成激素(LH)、血睾酮(T)、卵泡生成激素(FSH)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子宫内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行克罗米芬+补肾活血清肝方联合治疗能有效改善其激素水平,保证临床疗效,值得临床积极借鉴.
作者:杨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析剖宫产的影响因素及降低剖宫产率的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12月1 195例产妇为干预前组,选取2014年1月至12月行干预措施的1 280例产妇为干预后组.分析高剖宫产率的影响因素及降低剖宫产率的干预措施的效果.结果 2012年550例剖宫产产妇中胎儿因素220例(40.0%),包括宫内窘迫、巨大儿、双胎、臀位、胎位异常等因素;母亲因素207例(37.6%),包括妊娠并发症、瘢痕子宫、高龄初产、盆骨狭窄、产程异常等;社会因素123例(22.4%).干预前剖宫产率为46.0%,干预后降低至38.0%,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分娩为自然生理过程,值得提倡,可通过产前保健、提高产科质量、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心理干预与生理支持等干预措施来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王秋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4年收治的2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的资料,均符合2010年国际专家组《欧洲心脏杂志》再次修订的ARVC诊断标准,总结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结果 21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悸、头晕、胸闷、气促者11例,心悸、反复晕厥者7例,窦房结功能障碍l例,体检发现右心增大2例,均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右胸导QRS平均间期大于左胸导,12例患者V1 ~3导出现Epsilon波,超声心动图及MRI示右心室增大,室壁局灶性变薄,心肌致密化不全,右室心尖部、流出道、前壁脂肪浸润,收缩功能减弱.8例导管射频消融患者即刻成功5例,2例置入ICD后产生有效放电干预,其余患者长期应用药物治疗.结论 ARVC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应提高疾病认识,综合分析家族史、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影像学检查等,选择合适治疗方法,提高诊疗效果.
作者:王倩英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瑞替普酶与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与价值.方法 将1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瑞替普酶组(73例)和尿激酶组(73例).瑞替普酶组给予瑞替普酶20 mU,共2次,每次10 mU,间隔30 min静脉推注;尿激酶组先行尿激酶100×104U静脉推注,后将100×104U溶于氯化钠注射液150 ml内,30 min内静脉滴注.两组均周注射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余治疗相同.结果 溶栓后瑞替普酶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尿激酶组(P<0.05),溶栓后死亡及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再梗死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尿激酶组(P<0.05).结论 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优于尿激酶,可广泛应用.
作者:王玲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猝死原因并探讨应对措施.方法 对38例神经内科住院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猝死原因、猝死前临床表现、猝死时间等,将所得资料经专业软件分析(统计学)后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猝死的预防策略.结果 对38例神经内科住院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可知,高达81.58%的患者猝死前意识清醒(P<0.05);蛛网膜下腔出血复发是其主要猝死原因(占39.47%)(P<0.05);42.11%的患者猝死发生时间为凌晨0~6时.结论 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生猝死原因及猝死前症状,对高危人群积极给予干预措施降低猝死发生率,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作者:王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分析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 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7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诊疗资料,总结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 40例全脾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手术区积液8例、切口感染3例,经抗感染治疗后均痊愈;22例部分脾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手术区积液2例、切口感染2例,对症治疗后痊愈;8例均经非手术治疗后康复.术后所有患者随访半年,40例全脾切除术患者中20例感觉体力下降,22例部分脾切除患者中10例感觉体力下降,均伴有间歇性左上腹隐痛.8例非手术治疗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体力下降情况,均恢复到伤前状态.结论 对于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来说及时诊断是救治前提,首选手术治疗术式为脾切除术,如何选择安全、有效的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是提高预后的关键所在.
作者:张保远;曹素琴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结合甲氨蝶呤(MTX)治疗异位妊娠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早期异住妊娠患者100例,按照治疗药物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米非司酮联合MTX,常规组给予MTX,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高于常规组(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非司酮结合MTX可有效治疗异位妊娠,安全可靠,恢复及预后较好,对患者日后再妊娠无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郭菊梅;程清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0月31日治疗的26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记录比较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前后的肺功能以及相关指标,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脉搏血氧饱和、红细胞比容、6 min行走实验、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等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观察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更加显著(P<0.05);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综合性全面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纪素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在心血管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住院患者127例作为研究对象,取同期入院体检正常者40例作为正常组,均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Hcy水平及Hcy阳性率.结果 心血管疾病组血清Hcy为(23.94±5.87)μmol/L,高于正常组;Hcy阳性率为63.78%,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cy为(28.73±4.15) μmol/L,Hcy阳性率为83.33%,心绞痛患者血清Hcy为(20.46±6.16) μmol/L,Hcy阳性率为58.62%;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血清Hcy为(16.97±6.10) μmol/L,Hcy阳性率为38.46%,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cy及、Hey阳性率均高于无症状心肌缺血、心绞痛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心肌缺血、心绞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水平是评估心血管疾病及病情类型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戴战红;田晓君;耿红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急性肺栓塞患者治疗时机的选取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3月接收的68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为本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时机,将发病14 d内确诊并获取急救的34例患者为实验组,发病14 d后获取救治的34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疗效(91.18%)高于对照组(58.82%),且Pa02[(86.4 ±15.4) mm Hg]较对照组[(76.7±14.5) mmHg]明显增高,关键终点事件发生率(8.82%)低于对照组(3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肺栓塞发病14 d内进行及时救治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终点事件发生率,改善其预后,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杨国青;于法明;姜东亮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EG-IFN治疗过程中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5例,观察治疗后H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水平及HBV DNA、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的变化.结果 患者HBV DNA拷贝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不段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个月,患者HBeAg阳性率为84.00%,第6个月为36.00%,12个月后为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HBV特异性CTL水平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第3个月IFN-γ和TNF-α含量较治疗开始时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个月、第12个月IFN-γ和TNF-α含量均高于治疗第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个月和第12个月IFN-γ、TNF-α含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拷贝数与HBV特异性CTL水平、IFN-γ和TNF-γ呈负相关(P<0.05).治疗12个月后,HBeAg血清学转换23例,占30.67%,无HBeAg血清学转换52例,占69.33%;有无转换者之间,HBV特异性CT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IFN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有效抑制HBV的复制,降低HBeAg水平,H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功能随着治疗的延长而增强,治疗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发生与HB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水平升高有关.
作者:崔中峰;刘春礼;李广明;张莹;李格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1],早于1908年由日本学者Takayasu报道,故得名.TA多发于年轻女性,病因迄今尚不明确,常引起不同部位的动脉狭窄或闭塞,少数也可引起动脉扩张或动脉瘤.病变常累及肾动脉,其病理特征为肾动脉全层慢性炎症,以中层受累为主,中内膜弹力纤维和平滑肌广泛破坏,继之出现外膜广泛纤维增生,导致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或肾动脉闭塞(renal artery occlusion,RAO),出现以血压升高为主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甚至危及生命.对于TA合并RAS/RAO的治疗而言,疾病活动度及受累肾动脉的评价极为重要.然而,目前世界范围内尚无相关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已有的治疗证据水平较低,多来自开放性研究、个案报道和专家意见[2].
作者:刘丽君;刘升云;张磊;曾宏玲;关文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Bi-PAP无创呼吸机与持续低流量吸氧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90例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分为两组,均行常规治疗+BiPAP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持续低流量吸氧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测定患者FVC(肺活量)、FEV1(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FVC、6MWD(6 min步行距离)、SGRQ评分并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后各项肺功能指标均获得提高,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6MWD提高、SGRQ评分降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6MWD高于对照组,SGRQ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PAP无创呼吸机与持续低流量吸氧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可强化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简单易行,借鉴价值较高.
作者:董凤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早期颅骨成形术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骨瓣减压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骨瓣减压术,其中术后早期颅骨成形术40例,为早期组,术后3~6个月行颅骨成形术20例,为晚期组,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1)指数、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早期组术后4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为(14.3±3.2)分、(79.0 ±31.4)分,与晚期组的(19.4 ±4.8)分、(61.6±24.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与晚期组的5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两组术后1年GOS及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瓣减压后早期颅骨成形术能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郝大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实施普外科骨科后路内固定融合术的效果.方法 以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分别给予前路内固定术、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椎体后缘高度、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手术情况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体后缘高度、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相近,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实施普外科骨科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效果较好,适合普及应用.
作者:李金华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