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 和 MRI 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高慎永

关键词: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TOLF)诊断方面应用 CT 和 MRI 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2年10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30例 TOLF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 MRI 及 CT 检查,并在影像学诊断结果指导下实施手术治疗。结果30例 TOLF 患者中共计包括26例多阶段连续性,4例单节段。其中26例多节段连续性 TOLF 均确诊为弥漫型,4例单节段患者则包括2例结节型和2例外侧型。MRI 横轴位扫描显示:在骨化黄韧带单节段存在高密度/低信号,呈“U”形或“V”形;矢状位扫描显示:多节段存在高密度/低信号,呈锯齿状或波浪状;术后评估显示,10例优均为Ⅰ度椎管狭窄,包括6例多节段,4例单节段;12例良和6例可均为椎管Ⅱ度狭窄,2例差则均为Ⅲ度狭窄。结论 CT 联合 MRI 是一种有效的诊断 TOLF 的方法,不仅可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同时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Modified Kugel 术与 Lichtenstein 术在成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 Modified Kugel 术与 Lichtenstein 术应用于成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84例成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2例。对照组给予 Lichtenstein 术治疗,观察组给予 Modified Kugel 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住院花费、术后 VAS 评分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住院花费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 VAS 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除局部异物感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局部异物感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术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Lichtenstein术手术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且治疗费用较低;而 Modified Kugel 术的复发率更低,但治疗费用较高,适用于术后复发高危因素者。

    作者:武小斌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与心电图 ST 段回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平均血小板体积与心肌再灌注的相关性。方法入选162例成功行急诊 PCI 的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术后2 h 心电图 ST 段的回落幅度分为 STR≥50%组和 STR <50%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血小板体积。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心电图 ST 段回落不良的相关因素。结果 MPV 升高是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2 h ST 段回落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 MPV 升高、发病至开通罪犯血管时间延长、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前降支和术后 TIMI 血流<3级是 STEMI 患者术后心电图 ST 段回落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诊 PCI 术前MPV 的升高可作为术后 ST 段回落不良的预测指标之一。

    作者:陈龙;楚英杰;贺文奇;许文克;杨蕾;董淑娟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醒脑静联合肌氨肽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醒脑静联合肌氨肽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肌氨肽苷治疗,治疗组给予醒脑静联合肌氨肽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MBI 评分、NIHSS 评分、血清及血脂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 MBI 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但NIHSS 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 <0.05);治疗后,治疗组 MBI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NIHS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 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 TC、TG、LDL-C、CRP 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HDL-C 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醒脑静联合肌氨肽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杨怀芹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宫腹腔镜联合及经阴道手术治疗子宫瘢痕憩室的临床对比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联合及经阴道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80例剖宫产后子宫瘢痕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A 组90例患者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B 组90例患者采用经阴道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全部患者治疗后月经淋漓不尽情况均消失,经期均较治疗前缩短,两组治疗后经期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大于 B 组,手术费用高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术后症状缓解率为94.1%,B 组为94.6%,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宫腹腔镜联合及经阴道手术均可有效治疗子宫瘢痕憩室,显著改善患者症状,但后者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费用低,手术器械要求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娟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美沙拉嗪肠溶片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采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与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及对白细胞介素-8(IL-8)、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符合研究标准的溃疡性结肠炎110例患者随机分为美沙拉嗪组和联用组,每组55例。美沙拉嗪组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1 g,3次/ d;联用组采用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1 g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500 mg,3次/ d。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检测对比两组MDA、TNF-α、IL-8、SOD 等细胞因子变化情况。结果联用组临床疗效(89.09%)高于美沙拉嗪组(6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联用组改善情况优于美沙拉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 IL-8、TNF-α、MDA、SOD 等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联用组改善效果与美沙拉嗪相比优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采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与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 MDA、TNF-α、IL-8、SOD 等因子水平,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文圣恩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在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1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的临床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的临床药物治疗,并分别对两组血脂水平变化情况、颈动脉彩超变化情况、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进行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胆固醇[(4.17±0.59)mmol/ L]、三酰甘油[(1.72±0.22)mmol/ 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32±0.65)mmol/ L]水平均显著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93±0.42)mmol/ L]水平则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治疗后斑块大小[(0.069±0.020)cm2]、斑块厚度[(1.86±0.30)mm]、斑块数量[(3.15±0.81)个]、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28±0.33)mm]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 NIHSS 评分[(7.54±0.50)分]明显降低,而 MoCA 评分[(25.78±3.15)分]则明显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超敏 C-反应蛋白[(2.24±0.96)mg/ L]、白细胞介素-6[(48.54±10.27)×10-6 mg/ L]、肿瘤坏死因子-α[(10.12±2.39)×10-6 mg/ L]水平均显著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够全面提升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并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炎性反应。

    作者:秦润祥;武红斌;许海宁;何文杰;许成岗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经皮肾镜碎石联合前列腺电切术对良性前列腺增生伴膀胱结石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碎石联合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伴膀胱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10月良性前列腺增生伴膀胱结石患者66例,随机分组,每组33例。对照组经尿道电切镜钳取膀胱结石联合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肾镜碎石联合前列腺电切术,比较两组评分指标及手术指标。结果观察组 QOL[(4.7±0.9)分]、IPSS[(3.5±2.3)分]及大尿流率[(20.2±4.1)ml/ s]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81.4±14.9)min]、住院时间[(11.8±1.6)d]、术中出血[(127.5±32.1)ml]和肠功能恢复时间[(40.8±5.5)h]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肾镜碎石联合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伴膀胱结石,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有助于肠功能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石奇刚;孙永恒;任艳胜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胰岛素抵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共62例,根据 HOMA-IR 值将其分为胰岛素抵抗(IR)组(n =33例)和非胰岛素抵抗(N-IR)组(n =29例)。平均随访302(41~360)d,以再住院和心源性死亡为观察结果。结果随访期间45例患者心血管事件再发(27例再住院、18例心源性死亡),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胰岛素抵抗是反映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重要预测因子,Kaplan-Meier 法分析显示,胰岛素抵抗组生存率低。结论胰岛素抵抗增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改善胰岛素抵抗应成为治疗心力衰竭的重要方向。

    作者:王晓兰;安琴;韩丽华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ERK1/2及 Bid 对老年急诊 PCI 术无复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及 Bid 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老年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无复流发生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 PCI 的老年患者作为病例组,根据 TIMI 分级筛选出无复流患者12例为无复流组,同时选择同期有效灌注者19例为再灌注组,15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利用 RT-PCR 方法测定各组单个核细胞 ERK 信号通路及 Bid mRNA 的表达活性。同时测定各研究对象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等生化指标。结果病例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ERK1/2信号通路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Bid 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无复流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ERK1/2信号通路的表达较再灌注组明显降低,Bid 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ERK1/2与 Bid 呈负相关(r =-0.69,P <0.05)。结论 ERK1/2在老年急诊 PCI术后无复流患者中表达活性下降,Bid 表达增加;ERK1/2活性降低及促凋亡蛋白 Bid 活性增强可能参与了老年患者急诊 PCI 术后无复流的发生。

    作者:姚宗芹;付存玉;石运香;张志刚;周纪星;李海德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经皮肾镜取石术中肾盂压力升高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中肾盂压力升高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354例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术中肾盂压力升高将其分为升高组105例和对照组249例。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术后随访,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釆用简单相关分析经皮肾镜取石术中肾盂压力升高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升高组休克、术后高热、败血症、肾盂破裂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呼吸功能障碍、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术后休克、高热、败血症、肾盂破裂发生与术中肾盂升高呈正相关(r 值分别为0.786、0.864、0.871、0.453,P <0.05)。结论休克、术后高热、败血症、肾盂破裂发生与术中肾盂压力升高具有相关性,手术过程中应该加强患者肾盂压力监测,对于肾盂压力升高患者,给予积极的治疗。

    作者:甘露;赵磊;段启林;黄桂晓;李伟东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评估右美托咪定对喉罩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深度及苏醒质量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喉罩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深度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入院的80例喉罩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静脉输注氯化钠注射液,实验组输注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患者各时段血压、心率水平、苏醒时各项恢复时间、镇痛效果与麻醉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 T1、T3时收缩压、舒张压显著高于对照组,T4时显著低于对照组;T1~ T4心率水平低于对照组。恢复自主呼吸、睁眼、握拳时间与 V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Ramsay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总体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喉罩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深度及苏醒质量影响显著,具有借鉴性。

    作者:王昭斌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血站血液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及管理探讨

    目的:探讨质量控制及管理在血站血液检验室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加强质量控制与管理的资料,共取血样1000份,与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常规管理的1000份血样资料进行对比。结果管理后1000份血检中,标本质量不合格3份,结果异常4份。管理前标本质量不合格16份,结果异常15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血站血液检验实验室日常工作,加强质量控制及管理,对保障标本质量,减少结果异常意义重大,对保障预后意义显著。

    作者:陈艳萍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治疗小儿热性哮喘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治疗小儿热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双盲法将100例热性哮喘患儿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症候体征积分及肺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82.0%),P <0.05)。两组治疗后咳嗽、喘息、痰鸣及哮鸣音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肺活量分别为(2.95±0.55)L、(3.45±0.70)L,显著高于对照组[(2.08±0.37)L、(2.73±0.67)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治疗小儿热性哮喘疗效明确,安全性高,能明显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促进其肺功能恢复。

    作者:宋银俏;孔林河;张璘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单胎头位、无产科相关并发症、阴道试产初产妇360例,ASA 分级 I ~Ⅱ级。根据有无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分为两组,镇痛组102例,对照组258例。统计两组产妇产程时长、缩宫素使用率、顺产率、产钳助产率、剖宫产率及新生儿1、5 min Apgar 评分。结果镇痛组活跃期时长(170±44)min,长于对照组的(149±3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镇痛组缩宫素使用率为91.0%(93/102)、顺产率为71.5%(73/102),高于对照组,而剖宫产率[17.7%(18/10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产妇产钳助产率及新生儿1、5 min Apgar 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可以延长产程活跃期,降低剖宫产率,而对新生儿未见不良影响,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作者:邢文予;赵军博;姜丽华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压及尿蛋白变化特点及期待治疗的适用性研究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压及尿蛋白变化特点及期待治疗的适用性研究。方法选取30例重度子癫前期患者及同期来院体检的30例健康孕妇为研究对象,30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为观察组,30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观察两组血压及尿蛋白变化情况,并观察两组围产儿不良结局总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24 h 平均血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24 h 尿蛋白定量值为(4532.13±9.36)mg,高于对照组[(140.35±1.32)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期待治疗后围生儿不良结局总发生率为16.67%,高于对照组(6.67%),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重度子痫前期患者24 h 动态血压平均值及24 h 尿蛋白定量值均呈现明显升高的趋势,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经过期待治疗后对围产儿的不良结局具有改善作用。

    作者:王瑞歌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重度子痫前期病情发展与衍变分析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sPE)患者疾病的衍变与发展,寻找避免不良结局与严重并发症、延缓疾病发展、减少疾病发生的方法。方法选取产科住院并妊娠终止,出院时诊断为 sPE 的患者280例。根据是否发生并发症及病情衍变对患者进行分组,即不伴有严重并发症组(I-sPE 组,n =233),伴有严重并发症组(C-sPE 组, n =23),由轻度子痫前期发展为 sPE 组(M-sPE 组,n =16),入院时无疾病入院后发展为 sPE 组(N-sPE 组,n =8)。对患者的病情衍变、产前检查及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C-sPE 组规律产检率低(5.1%),M-sPE 组的规律产检率高(50.0%);重症首诊患者中,C-sPE 组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 I-sPE 组(77.5%比42.5%,P <0.05)。首发征象到诊断时间 N-sPE 组短,M-sPE 组长;C-sPE 组入院孕周晚,出现首发征象早;首发征象到诊断时间 N-sPE 组短,M-sPE 组长。入院至分娩时间 C-sPE 组短,N-sPE 组长;诊断至分娩时间 C-sPE 组短, N-sPE组长。23例(100.0%)C-sPE 患者在入院时伴有严重并发症,M-sPE 组无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所有8例N-sPE 患者都存在至少一个预警信息;6例患者进行了规律产检,5例患者在入院前出现临床首发征象。入院到sPE 诊断时间为8.1(5.2~16.3)d,sPE 诊断到分娩的时间为2.6(0.9~8.6)d。结论重度子痫前期疾病可由不同发病状况衍变而来,早期识别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的重要方法是注重临床预警信息;对于具有子痫前期高风险因素的孕妇,在其期待治疗过程中应尽早进行识别,防范重度疾病发生;而产前检查的质量是影响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的重要因素。

    作者:巨霞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空气压力波循环治疗仪在预防剖腹产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空气压力波循环治疗仪对预防剖腹产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200例剖腹产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空气压力波循环治疗仪。治疗7 d 后观察两组患者 DVT 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经空气压力波循环治疗仪治疗后,发生 DVT 的例数明显减少,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空气压力波循环治疗仪预防剖腹产术后患者 DVT 的形成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林丽苹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血清 CysC、Cr、UREA 对早期肾功能损伤的诊断效果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 CysC)、肌酐( Cr)及尿素( UREA)对早期肾功能损伤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12月肾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90例,根据肌酐清除率(Ccr)将其分为三组,对照组(肾功能正常,Ccr≥80 ml/ min,n =41),轻肾损组(肾功能储备下降期和肾功能不全,Ccr 20~80 ml/ min,n =35),重肾损组(肾功能衰竭期和尿毒症期,Ccr ≤20 ml/ min,n =14)。入院即刻测定三组 CysC、Scr、UREA 检测值,分析其诊断精度。结果随着 Ccr 指标的减少,CysC、Scr、UREA 三项指标检测值均增加。肾功能正常期的血清 CysC、Cr、URE-A 的单项检测,CysC 阳性率(65.9%)高于 Cr(52.1%)及 UREA(51.1%)。以 CysC 为评测目标,联合检测(CysC +Cr + UREA)阳性率(82.7%)高于单指标检测(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ysC 早期诊断精度高于另两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ysC 灵敏度与准确度高于 Cr、UREA,可用于肾功能损伤的早期诊断。

    作者:黎东;李文军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CT 定位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评价 CT 定位下对三叉神经痛疾病患者行射频温控热凝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三叉神经痛疾病患者100例,均行 CT 定位下射频温控热凝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治疗当天,患者完全缓解度为94%,总缓解率为100%。手术1周、1个月、3个月后,患者完全缓解度分别为92%、87%、80%。结论 CT 定位下行射频温控热凝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张立冬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不同入路方式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在采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过程中入路方式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椎间孔镜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侧后方椎间孔入路,观察组患者采用后路椎板间入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术后观察组82.35%的患者功能及疼痛得到显著改善,对照组则为79.41%,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其术中出血量及 C 臂照射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见明显的椎间隙感染或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椎间孔镜不同入路方式均是有效的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但经椎板间入路可有效简化手术操作,降低手术风险,有利于患者术后及早恢复。

    作者:冯居平;杨娜;曲良烨;杨留志;喻溪 刊期: 2016年第24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