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皮肤性病学书目提要及著者传略》征文及研修班招生

关键词:
摘要:
中华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第七届全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皮肤科治疗学》第3版邮购信息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6年第49卷作者索引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本刊法定计量单位的书写规则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甲损害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甲损害情况及其与银屑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9月1日至2014年4月1日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门诊的315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甲损害情况和特点,甲损害发生与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代谢综合征的关系。结果315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中,156例(49.5%)有甲损害,其中甲凹点(57.7%)常见,甲床角化过度(37.8%)、甲纵脊(34.0%)、甲剥离(28.2%)较为常见,而油甲(12.8%)及甲营养不良(3.8%)则相对较少。与无甲损害的患者相比,有甲损害的患者病程长(>10年)且病情重(PASI>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4、14.200,均P<0.01),且有甲损害者PASI评分(中位数为9.10,P25、P75为3.88、18.38)明显高于无甲损害者[4.35(2.50,11.28)](W=21350.50,P<0.001)。有甲损害者头皮、上肢、躯干及下肢皮损面积大于无甲损害者(W=21744.0、23135.0、22743.5、22797.0,均P<0.01),且甲损害与头皮皮损面积有相关性(Pearson列联系数rc c=0.224,P=0.01)。有甲损害者中代谢综合征的伴发比例(9.0%,13/145)与无甲损害者(6.5%,10/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3,P=0.423)。但银屑病甲损害与性别、银屑病家族史、发病早晚及实验室指标、代谢指标、BMI等无明显关联。结论寻常性银屑病甲损害常见,与病程长短、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余晓玲;舒丹;吴超;李峰;何春霞;乔菊;晋红中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2016年阿维A(方希)治疗特殊皮肤病病例有奖病例征集活动揭晓

    为期10个月的方希(阿维A胶囊)有奖病例征集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本次活动得到了广大皮肤科医生的密切关注,大家积极参与,共收集到13份有效病例。为保证评审的专业性,我们邀请了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孙建方教授、广州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张锡宝教授与华邦市场部、医学部成员一起参加评审,对每份病例进行点评和打分,综合计算评审结果,评出一、二、三等奖,现将获奖名单公布如下。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肛周、脐部、趾间扁平湿疣伴玫瑰疹和硬下疳梅毒一例

    患者女,22岁,未婚。肛周、脐部、趾间疣状增生物20 d。20 d前发现肛周散在绿豆大小扁平丘疹,皮疹表面湿润,无瘙痒、疼痛等不适。次日患者在脐、左足3、4趾间发现类似皮疹,之后皮疹逐渐增多、增大,部分融合,表面糜烂。3d前趾间糜烂面散发恶臭。患者2个月前有非婚性行为,约40 d前右侧大阴唇上部一黄豆大小丘疹,无疼痛、瘙痒,丘疹扩大,表面坏死形成溃疡。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输血史及吸毒史。

    作者:尹光文;沙珂;潘信信;夏仙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皮肤科原料药等供应消息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情况看皮肤病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冷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近30年来,一直本着“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不仅造就了一大批新兴科研人才,还促进了我国各基础学科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以及人们需求的改变,科学问题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有些科学问题相对来说是重大的健康问题,得到了较多的投入和支持,即所谓的“热点”;而有些科学问题暂时没有得到很多的支持,可能是因为其重要性相对较小或是暂时未被意识到,即所谓的“冷点”。皮肤病学相关科研项目的申请大多数在医学科学部H11(一级代码)申请代码下管理,近年来受到资助的热点冷点科学问题相信也是广大皮肤科医师和从事皮肤病研究的科研人员所关注的。为此,我们通过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isisn.nsfc.gov.cn/egrantweb/)对2011—2015年H11代码下的资助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以帮助广大科研工作者了解近年来皮肤病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冷点。

    作者:李吉;赵苒;裴俊瑞;祝慧萍;张作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果酸剥脱联合八白散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果酸剥脱联合八白散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确诊的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果酸组。联合组采用果酸剥脱每2周治疗1次,共4次,每次治疗视患者耐受程度递增果酸浓度或停留时间(高浓度为70%,长停留时间为5 min),每次果酸剥脱治疗1周后,予以八白散外敷。果酸组单纯应用果酸剥脱治疗。两组于治疗8周后进行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MASI)评分及皮肤特征定量评价。结果治疗前,联合组MASI评分为19.16±2.34,果酸组为20.27±2.1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联合组为9.36±1.44,果酸组为15.13±1.78,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联合组MASI评分降低差值(9.56±1.31)明显高于果酸组(4.78±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为83.3%,果酸组为5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ISIA皮肤图像分析数据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面部色素斑、皱纹、纹理、毛孔和紫质等得到明显改善,但与果酸组比较,联合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果酸剥脱联合八白散治疗黄褐斑安全、有效,而且还能改善肤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唐志铭;翟晓翔;李敬果;单霄;荆梦晴;李永聪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弹性假黄色瘤一例ABCC6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报告1例弹性假黄色瘤,并检测ABCC6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分析1例弹性假黄色瘤先证者的临床资料,并收集其父母、儿子及100例无亲缘关系的健康对照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ABCC6基因编码区31个外显子,并进行DNA直接测序与ABCC6编码蛋白质功能预测。结果先证者父母及儿子表型均正常。基因突变分析显示,先证者存在ABCC6基因c.373G>A(p.E125K)和c.3703C>T (p.R1235W)的复合杂合突变,先证者母亲为c.3703C>T(p.R1235W)杂合突变携带者,先证者父亲和儿子为c.373G>A(p.E125K)杂合突变携带者,而100例无亲缘关系的健康对照均未检测到该两种突变。物种间序列比对分析发现,ABCC6编码蛋白质第125位谷氨酸和第1235位精氨酸为进化高度保守的序列,SIFT和Polyphen?2软件预测c.373G>A(p.E125K)和c.3703C>T(p.R1235W)突变为有害变异位点。结论 ABCC6基因c.373G>A(p.E125K)和c.3703C>T(p.R1235W)的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该例弹性假黄色瘤患者发病的原因。

    作者:李敏;周乃慧;宋琳毅;杨子良;王淼淼;余秀琴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2015年我国皮肤科学研究回顾

    2015年我国皮肤性病学在临床和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某些领域获得了国际瞩目的成就,如发现了新的疾病、新的致病基因和新的皮肤病发病机制,提出了某些皮肤病诊断标准等。我们收集了2015年以来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的我国皮肤科医生撰写的论文,对我国皮肤性病学2015年的部分研究成果进行简要回顾。

    作者:刘萍;张建中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6年第49卷主题词索引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中国皮肤性病学书目提要及著者传略》征文及研修班招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儿童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在皮肤镜及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下的特征

    目的:探讨临床表现为色素减退的儿童蕈样肉芽肿在皮肤镜及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下的特征,分析皮肤镜联合RCM与组织病理诊断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的一致性。方法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皮肤科门诊收集皮肤镜及RCM下疑似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患者15例,获取并分析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及相关检查。结果皮肤镜联合RCM诊断疑似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15例,其中13例经病理证实为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皮肤镜下特征表现为皮纹明显,可见白色糠秕状鳞屑;色素减退呈网格状、斑马样或波点状模式;血管呈点状、短细线状、精子样或星状模式。RCM特征为表皮各层及真表皮交界处较多高折光细胞,部分可见Pautrier微脓疡,基底层色素环折光减弱,色素环外较多高折光细胞分布。结论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在皮肤镜和RCM下有特征性表现,可作为儿童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早期筛查及辅助诊断的方法。

    作者:章玲玲;黄骏;许爱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沉痛悼念刘季和教授

    2016年10月26日,刘季和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深圳逝世,享年90岁。消息传来,我们深感悲痛。刘教授是中国皮肤病理界的一位大师,他的离去是中国皮肤病理学界的损失,他为中国皮肤病理所做出的贡献,我们将永记心里。

    作者:孙建方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高γ球蛋白血症型紫癜并发干燥综合征一例

    患者女,40岁。因双下肢反复水肿、紫癜半年,于2015年5月8日就诊。患者2014年11月于公交车上持续站立半小时后出现双下肢肿胀、紫癜,无发热、头痛、腹痛等症状,近1个月双膝关节偶有隐痛。患者休息时水肿、紫癜可消退,行动后复发。初步疑诊过敏性紫癜。患者一般情况可,起病以来,精神、胃纳、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口腔干燥20余年,双眼异物感6年,1年前发现4颗龋齿。否认乙型肝炎、结核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作者:谢杰;王宇;薛汝增;杨斌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沙利度胺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及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沙利度胺对健康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及Ⅰ、Ⅲ型胶原蛋白α1 mRNA和Ⅰ型胶原蛋白α1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沙利度胺抗真皮纤维化的潜在作用。方法原代培养人正常真皮成纤维细胞,选用第4代成纤维细胞用于后续试验。细胞分为3组,分别用10?3、10?4、10?5 mol/L沙利度胺处理,同时设空白对照组(仅用DMEM培养基处理)。24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荧光定量PCR法检测Ⅰ、Ⅲ型胶原蛋白α1 mRNA表达,Western印迹法测定Ⅰ型胶原蛋白α1表达。结果10?3、10?4 mol/L沙利度胺组细胞存活率为77.40%±4.25%、88.56%±6.43%,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100.00%±6.74%,均P<0.05),但10?5 mol/L沙利度胺组(96.66%±1.098%)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3、10?4、10?5 mol/L沙利度胺组Ⅰ型胶原蛋白α1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279±0.025、0.427±0.040、0.658±0.032,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1.016±0.003,均P<0.05),Ⅰ型胶原蛋白α1表达水平亦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Ⅲ型胶原蛋白α1 mRNA表达水平在10?3、10?4、10?5 mol/L沙利度胺组分别为0.551±0.039、0.756±0.025、0.826±0.018,与空白对照组(0.988±0.012)比较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沙利度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抑制健康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并抑制Ⅰ型胶原蛋白α1 mRNA和蛋白表达及Ⅲ型胶原蛋白α1 mRNA表达。

    作者:李玉平;张晓光;郭兵申;白艳芝;张丽华;武辰楠;李素月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泛素连接酶Cbl-b在黑素瘤组织和细胞系A375、M14、MV3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泛素连接酶Cbl?b在皮肤黑素瘤组织及黑素瘤细胞系A375、M14、MV3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69份黑素瘤、30份色素痣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bl?b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黑素瘤细胞系A375、M14、MV3及黑素细胞中Cbl?b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69份皮肤黑素瘤标本中,52份(75.36%)表达Cbl?b;30份色素痣标本中,4份(13.33%)表达Cbl?b,两组Cbl?b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45,P<0.01)。黑素瘤组织中Cbl?b表达水平与肿瘤进展程度、Clark分级和Breslow厚度均呈正相关(rs分别为0.569、0.654、0.727,均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A375、M14、MV3细胞Cbl?b 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537,P<0.01)。免疫印迹法显示,A375细胞Cbl?b蛋白表达水平高,黑素细胞低。结论 Cbl?b蛋白在皮肤黑素瘤组织及其细胞株中均高表达。

    作者:王小坡;温斯健;粟倩雅;宋昊;倪娜娜;姜祎群;陈浩;孙建方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婴幼儿血管瘤的局部药物治疗进展

    目的:婴幼儿血管瘤是婴幼儿常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优于传统的糖皮质激素,但口服普萘洛尔可导致系统性并发症。局部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成为婴幼儿血管瘤治疗研究的新热点,如局部外用0.5%噻吗洛尔滴眼液、0.1%噻吗洛尔凝胶、普萘洛尔纳米水溶胶等。另外,局部外用5%咪喹莫特软膏、局部注射药物以及联合不同波长激光等均可作为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选择。本文简要综述婴幼儿血管瘤局部药物治疗方法。

    作者:孙彩虹;顾恒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