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皮肤假性血管炎为突出表现的SLE一例

陈小建;谢立夏;施辛;陈玲玲;吴文雅;季江;苏玉华;刘秀丽;冷红

关键词:皮肤假性, 关节疼痛, 类风湿性关节炎, 近端指间关节, 治疗情况, 脱发, 四肢, 患者, 关节肿胀, 关节肿痛, 持续时间, 弥漫性, 对称性, 大关节, 医院, 下肢, 无油, 头皮, 分布
摘要:患者女,49岁,因四肢关节疼痛12年、脱发12个月、下肢青斑8个月、疼痛1个月于2010年12月来本院就诊.患者1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关节疼痛,对称性分布,累及大关节,有时有近端指间关节和膝关节肿胀,伴晨僵,约半小时可自行缓解,关节肿痛及晨僵持续时间不超过6周.当地医院考虑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情况不详,关节仍时有疼痛.12个月前出现弥漫性脱发,头皮无油屑.
中华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皮肤光损伤模型的研究进展

    皮肤是保护人体诸多组织、器官免受物理、化学、微生物等侵袭的天然屏障,其作为人体的外层,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之下,尤其是紫外线的照射会使皮肤出现一系列的光损伤,如红斑、免疫抑制、光老化、各种皮肤良恶性肿瘤等.为此成功建立皮肤光损伤的各种模型,对研究光损伤的机制,制定一系列治疗及防护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丽;何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强脉冲光及射频对BALB/c小鼠皮肤胶原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强脉冲光和射频对BALB/c小鼠皮肤的外观不良反应、组织病理、真皮厚度变化及胶原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强脉冲光照射组(IPL组)、射频照射组(RF组)、强脉冲光+射频联合照射组(IPL联合RF组)及正常对照组.以强脉冲光和射频处理BALB/c小鼠皮肤,于各时间点观察各组小鼠皮肤外观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取小鼠皮肤行HE染色观察各组皮肤组织病理及真皮厚度变化,Masson染色分析各组小鼠皮肤组织胶原纤维的表达.结果 强脉冲光和射频照射后小鼠皮肤局部无不良反应,处理8周后,IPL组、RF组及IPL联合RF组的真皮层均较正常对照组渐进性增厚趋势,胶原纤维增厚、增加,排列致密,细胞间基质逐渐增加,IPL联合RF组较IPL组、RF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皮未见明显增厚.结论 强脉冲光和射频均可刺激真皮胶原纤维增加,联合强脉冲光和射频技术可以增强对胶原纤维的生物刺激作用.

    作者:潘敏;蒋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特应性皮炎患儿外周血Th17细胞与CD4+CD25+T细胞失衡的研究

    目的 探讨Th17细胞和Treg细胞失衡在特应性皮炎(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52例AD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频率、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6、TGF-β1的表达水平.同时以3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 AD组外周血Th17细胞(CD3+CD8-IL17+)占CD33+细胞的百分比为(1.20±0.41)%,高于对照组的(0.54±0.28)%(f=2.58,P<0.05);Treg(CD4+CD25+)细胞的百分比为(2.29±0.67)%,低于对照组(5.95±0.45)%,(t=15.23,P< 0.01).关键调控因子测定结果:IL-6水平,AD组(5.12±0.45)ng/L高于对照组(3.89±0.38) 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9,P<0.05);而TGF-β1的表达水平AD组(57.65±10.78) ng/L低于对照组的(81.18±7.78) ng/L,(t=5.41,P< 0.01).结论 特应性皮炎患儿外周血Th17、Treg细胞水平及其关键的调控平衡因子IL-6、TGF-β1发生变化,其比例的失平衡可能参与特应性皮炎的发病.

    作者:高宇;陈仕胜;马新华;金宛宛;黄嫦嫦;应斌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组胺及其受体对角质形成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

    通常认为组胺是一种炎症介质,通过与组胺受体结合影响炎症的形成、疼痛、瘙痒、自身免疫及感染等[1-3].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角质形成细胞不仅合成组胺,而且组胺通过角质形成细胞上的组胺受体调节角质形成细胞的功能[4-6].干预组胺与其受体的结合已成为防治多种疾病的手段[7-8].现就组胺及其受体对角质形成细胞功能的调节做一简述,旨在为皮肤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作者:(蕳)茂强;Peter M.Elias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氨基肽酶N抑制剂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

    研究表明,微血管异常增生与银屑病发病有关,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促血管新生蛋白因子-2在慢性炎症阶段发挥一定作用.氨基肽酶(APN/CD13)抑制剂能抑制血管生成,可用于银屑病的治疗.现报告CD13抑制剂治疗银屑病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刘太华;王骏;张忠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抗BP180NC16A IgG亚型检测方法的建立以及在大疱性类天疱疮中的意义

    目的 建立抗BP180NC16A IgG亚型的检测方法,并探讨其在大疱性类天疱疮(BP)中的意义.方法 原核表达GST-NC16A融合蛋白,并采用亲和层析法纯化.优化ELISA关键环节,建立抗BP180NC16A IgG各亚型的ELISA检测方法,并对10例未经治疗的BP、5例妊娠疱疹、1例成人线状IgA大疱性皮病、2例天疱疮患者血清分别进行检测.结果 通过方阵测定法确定GST-NC16A融合蛋白的包被浓度为500 μg/L,包被条件为4℃12h,血清稀释倍数为1∶100,酶标二抗为1∶2000,孵育条件为37℃1h,底物反应条件37℃20 min.10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10例IgG1阳性,9例IgG2阳性,5例IgG3阳性,9例IgG4阳性.2例寻常型天疱疮、1例成人线状IgA大疱性皮病均阴性.5例妊娠疱疹所有亚型均阳性,以IgG1和IgG3亚型为主.结论 抗BPI80NCI6A ELISA检测法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是检测BP和妊娠疱疹患者抗BP180NC 16A抗体亚型的半定量方法.

    作者:左亚刚;LIU Zhi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左下颌结缔组织痣一例

    患儿男,5岁.因左下颌无症状斑块6个月余,于2011年3月15日来我科就诊.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局限性硬皮病,局部外用喜辽妥和口服活血中药(具体成分不详)治疗2个月,皮损无明显好转.患者既往体健,发育和智力正常,无癫痫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刘广悦;刘佳玮;马东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单侧多发线状汗孔角化症一例

    患者男,20岁.因左侧躯干和上肢条带状棕褐色斑20年就诊.患者出生时左侧肩部有少许米粒大小的淡褐色斑,未引起重视.此后,随年龄的增长,皮损逐渐增多、增大,颜色加深,并波及左侧躯干和上肢,呈带状分布,不伴有疼痛和瘙痒等自觉症状.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王新君;马东来;方凯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青鹏软膏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观察

    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银屑病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的特点,但也不可避免地对患者造成各种不良反应.青鹏软膏是一种藏药,它由9味传统天然高原药材组方而成,经证实其具有抗炎、抑菌、止痒等作用.我们使用青鹏软膏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银屑病,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海丽;肖传顺;孙乔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ABCG2在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及A431侧群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干细胞相关因子三磷酸腺苷(ATP)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2,ABCG2)在人皮肤鳞状细胞癌(鳞癌)组织及A431侧群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培养人A431细胞,流式细胞仪分选侧群细胞,噻唑蓝(MTT)实验比较侧群、非侧群细胞生长的增殖能力,逆转录PCR检测ABCG2在两者中的表达.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人鳞癌组织中ABCG2表达情况.结果 A431细胞系中存在侧群细胞,约占总细胞数的1.1%.侧群细胞具有较强的生长能力以及克隆形成能力,侧群组和非侧群组24孔板内每孔克隆形成数分别为114.8±4.95和44.5±3.67(t=27.92,P<0.01),且侧群细胞ABCG2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非侧群细胞(t=5.22,P< 0.01).在人鳞癌组织中存在少量ABCG2阳性细胞,ABCG2蛋白主要表达在细胞胞质和胞膜上.结论 人鳞癌细胞A431中存在具有干细胞特性的侧群细胞,高表达ABCG2.ABCG2可作为鳞癌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物之一.

    作者:李泓馨;赵勇;管海宏;林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HPV16E6蛋白与hDaxx在HeLa细胞的定位及对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外源人乳头瘤病毒16型E6蛋白(HPV16 E6)与人Daxx蛋白(hDaxx)在HeLa细胞内的亚细胞定位及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Western印迹法检测融合蛋白DsRed-HPV 16 E6和EGFP-hDaxx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PV16 E6和hDaxx的亚细胞定位.将HeLa细胞分为对照组、TNF-α处理组、转染空载体组、转染HPV16 E6组、共转染HPV16 E6和hDaxx组.后4组均经TNF-α诱导.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8与Caspase-3的相对活性.结果 融合蛋白DsRed-HPV16E6和EGFP-hDaxx在细胞内表达并分布于胞质与胞核,出现共定位现象,且部分hDaxx从胞核转移至胞质.转染E6组凋亡率(21.4%±1.1%)低于转染空载体组(27.0%±0.9%,P< 0.01);与转染E6组相比较,共转染组凋亡率(32.5%±2.1%)显著升高(P<0.01).转染E6组Caspase-8和Caspase-3相对活性分别为0.057±0.003、0.054±0.006,均低于空载体组(0.092±0.012、0.093±0.005,均P<0.01);与转染E6组相比较,共转染组Caspase-8和Caspase-3相对活性(0.109±0.013、0.110±0.004)均显著升高(P值均< 0.01).结论 HPV16 E6使部分hDaxx从胞核转位至胞质,二者发生共定位.HPV16E6蛋白可抑制TNF-α诱导的HeLa细胞凋亡,bDaxx高表达可下调HPV16 E6蛋白这种作用.

    作者:陈苏芳;朱翠明;唐双阳;余敏君;粟盛梅;阳帆;万艳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蒙古族寻常性银屑病与HLA-Cw及DRB1位点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蒙古族人群寻常性银屑病与HLA-Cw及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为银屑病病因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对蒙古族寻常性银屑病患者81例及正常蒙古族100例进行HLA-Cw及DRB1位点的等位基因进行分型.结果 银屑病组HLA- Cw*06,DRB1*07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HLA- Cw*04、DRB1 *04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c< 0.05或0.01).在发病年龄<40岁银屑病及家族史阴性患者中HLA- Cw*06、DRB1 *07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而HLA- Cw*04、DRB1 *04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c< 0.05).在发病年龄≥40岁的银屑病及家族史阳性患者中只有HLA- Cw*06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c< 0.05).结论 HLA- Cw*06、DRB1*07等位基因可能是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群寻常性银屑病的易感基因.HLA- Cw*04、DRB1*04等位基因可能是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群寻常性银屑病发病的保护因子.HLA- DRB1*07可能是发病年龄<40岁的银屑病的易感基因,而HLA- Cw*04、DRB1*04则可能是发病年龄<40岁银屑病的保护因子.

    作者:赵文超;孙立;韩建文;海荣;乌日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梅毒螺旋体重组蛋白Tp0136的表达、纯化及免疫活性分析

    目的 克隆并表达梅毒螺旋体Tp0136基因,对其表达产物进行纯化以及免疫活性分析.方法 全基因合成Tp0136基因,构建E,coli表达载体;诱导表达并纯化重组蛋白,用SDS-PAGE和Western 印迹鉴定.用纯化的重组蛋白Tp0136免疫新西兰兔,并以重组Tp0136作为包被抗原建立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以鉴定其免疫原性,Western印迹检测梅毒阳性血清鉴定其免疫反应性.结果 成功构建E.coli表达载体pET28a-Tp0136,并表达和纯化出膜蛋白Tp0136,相对分子质量为50 000,纯度>95%.用重组蛋白Tp0136免疫新西兰兔,能刺激其产生高滴度抗体,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Western印迹显示其能与梅毒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具有较好的免疫反应性.结论 成功表达具有Tp0136全基因和较强免疫活性的膜蛋白,Tp0136可能在梅毒螺旋体的免疫致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龙福泉;王千秋;张津萍;龚匡隆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冻疮临床观察

    冻疮是以寒冷为主的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引起的末梢部位组织的局限性瘀血性红斑性皮肤炎症损害,是一种常见的冬季皮肤病,年老体弱、缺少运动者易罹患此病.受冻皮肤出现苍白、红肿、紫斑、灼痒、麻木、局部肿痛结块、受热时瘙痒胀痛难忍、甚至发生溃烂、皲裂,这些症状可延续1~2个月直至天气转暖方渐痊愈,部分患者来年冬天会在原部位再度复发,给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不便.我们总结杭州第三人民医院和江西宜丰县人民医院2005-2009年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头面部及上肢Ⅱ度冻疮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涂祈国;伍小敏;张华;商海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对糖尿病患者出现的皮肤干燥症进行治疗的重要性

    根据Gilgor和Lazarus的描述,皮肤并发症在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大约30%的患者在糖尿病患病过程中可发生皮肤损害.甚至有的时候,皮肤损害可作为糖尿病诊断的早期线索.像其他多种内分泌疾病一样,糖尿病破坏了皮肤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导致皮肤在结构和功能上产生了一些改变.伴有瘙痒和硬皮病样皮肤改变的干燥症是糖尿病为常见的皮肤损害,发生率超过40%.糖尿病可以导致真皮中终末糖化产物的增多.这一现象可能参与了很多高血糖患者皮肤损害的发生,并且可能是并发微血管、神经损害以及蛋白尿的提示线索.

    作者:陈旭甄;雅贤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银屑病患者抗氧化能力及8-异前列腺素F2α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 探讨银屑病患者血清及皮损中8-异前列腺素F2α的水平和血清抗氧化防御水平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分光光度法测定5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及抗氧化酶包括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的活性.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患者及健康对照血清、皮损中8-异前列腺素F2α的表达水平.结果 银屑病患者血清T-AOC水平为(12.78±7.75) U/ml,SOD活性为(28.91±9.35) U/ml,GSH-Px活性为(180.64±47.70)U,较健康对照组[T-AOC (23.17±8.81) U/ml,SOD(51.36±7.92) U/ml,GSH-Px(244.20±66.68) U]显著下降(P值均<0.01),且重度患者组T-AOC水平[(9.06±5.30) U/ml]、SOD活性[(21.63±5.28)U/ml]较轻中度患者组[T-AOC(15.27±8.18)U/ml,SOD (33.76±8.28) U/ml]下降更为明显(P值均< 0.01),轻中度患者CAT活性[(36.92±11.31) U/ml]显著高于对照组[(28.55±8.57)U/ml,P< 0.05]及重度患者[(24.15±9.36) U/ml,P< 0.01],患者血清及皮损中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88.77±25.27) ng/L,0.0186±0.0082]较健康对照组[(38.34±8.94) ng/L,0.0027±0.0014]升高(P值均<0.01),且重度患者组[(114.24±13.93) ng/L,0.0279±0.0027]较轻中度患者组[(71.78±14.35) ng/L,0.0125±0.0030]升高更为明显(P值均<0.01).患者T-AOC水平以及SOD、CAT活性与银屑病面积和皮损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84、-0.573、-0.444,P值均<0.01.血清及皮损中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均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10、0.783,P值均<0.01.结论 银屑病患者血清及皮损处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较以往的氧化应激指标或许更能反映机体氧化应激状态.

    作者:焦晓燕;郭在培;陈涛;张宇虹;李萌萌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中药对白癜风患者T细胞亚群及Fas/FasL系统表达的调节

    目的 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联合中药白癜风颗粒治疗白癜风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的调节作用.方法 流式细胞仪和ELISA法检测BCG-PSN联合白癜风颗粒治疗白癜风前后T细胞亚群及外周血淋巴细胞Fas及FasL的表达水平,并与BCG-PSN及白癜风颗粒单一治疗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BCG-PSN联合白癜风颗粒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2.86%,明显高于BCG-PSN对照组的40.63%(P<0.01).各组治疗前外周血CD3+、CD3+CD4+、CD3+CD8+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CD4+/CD8+比值升高(P<0.01),Fas表达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CD3+、CD3+CD4+、CDTCD8+治疗前升高(P<0.05),CD4+/CD8+比值下降(P<0.05),Fas明显上升(P<0.01).结论 BCG-PSN可通过逆转外周血淋巴细胞的Fas/FasL表达异常,诱导淋巴细胞的正常凋亡,与中药合用起协同作用.

    作者:吴蓓玲;孙洁;杨晓红;汤国根;刘改荣;陈琼;王虹;程立峰;戴文静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甲磺酸伊马替尼对黑素瘤细胞Hs294T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对黑素瘤细胞Hs294T生物学活性及其Wnt/β-连环蛋白通路的的影响.方法 用甲磺酸伊马替尼作用黑素瘤细胞Hs294T后,用MTT实验、Annexin V-PI双染色法、基质胶侵袭实验分别观察细胞增殖活性、凋亡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中Wnt通路关键性蛋白分子β-连环蛋白定位的改变.用Western印迹和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β-连环蛋白,靶基因细胞周期蛋白D1蛋白的表达变化,及通路转录因子LEF1、靶基因C-myc的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4~10 μmol/L浓度药物能使细胞增殖活性呈梯度下降(P<0.05);用10μmol/L药物可使细胞增殖能力呈时间梯度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细胞早期及晚期凋亡比例均明显增加,细胞侵袭能力显著降低约48%(P<0.05),同时β-连环蛋白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变化,但其胞核定位相对减少,LEF1、C-myc、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均下调.结论 甲磺酸伊马替尼可能通过下调Wnt/β-连环蛋白通路而抑制黑素瘤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并降低侵袭力.

    作者:刘启方;周晓燕;徐玉荣;廖文俊;李承新;高天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2001-2010年中国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2001-2010年中国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2001-2010年全国麻风病流行病学资料,开展描述和比较性分析.结果 2001-2010年共新发现麻风病例15 507例,年平均发现率为0.118/10万,其中儿童占2.7%、多菌型占86.5%、2级畸残占22.5%.2001-2010年共发现复发病例1 506例,其中464例为联合化疗后复发.高流行区与低流行区相比,新发现麻风病例中的儿童患者、女性患者、流动人口患者和复发病例中的联合化疗后复发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至2010年底全国尚有现症病例6032例,患病率为0.450/10万,其中2886例在接受联合化疗.结论 2001-2010年全国麻风病发现率继续下降,但分布不均衡,麻风病高流行省份为云南、贵州、四川、广东、湖南、西藏.建议进一步加强麻风病管理、降低麻风病患者畸残.

    作者:余美文;张国成;严良斌;沈建平;孙培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17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177例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患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研究177例SSSS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年龄和地区分布、发病诱因、临床特征、详细的实验室检查、病原菌分离培养和药敏、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本组共177例,发病年龄中位数约为1岁3个月23天,多见于婴幼儿期,男女性别比约为8∶9,71.2%于夏秋季节患病.患儿多来自农村,148例(83.6%)无明确的发病诱因,多起病于颜面部(71.6%).129例检查心肌酶谱104例(80.6%)异常,142例中38.7%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近3年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试验结果分析显示,头孢菌素类和阿莫西林/棒酸的敏感率分别为95.2%和95.0%.72.9%双联抗生素治疗有效,36.2%患儿早期予以丙种球蛋白,对于心肌酶异常患儿早期给予保护心肌药物,所有患儿痊愈且不留瘢痕.结论 对于出现颜面部的急性红斑和表皮脱屑的婴幼儿应高度怀疑为SSSS,且予以及时的抗生素治疗,头孢菌素类和半合成青霉素复合制剂应是首选有效的药物,同时早期合用丙种球蛋白和保护心肌药物有利于疾病恢复.

    作者:李明勇;魏光辉;邱林;傅跃先;田晓菲;吴清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