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娟;贾随旺;许军;钟绮丽;杨慧倩
为进一步了解趋化因子受体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我们用RT-PCR法检测了银屑病患者皮损部位表皮及真皮中趋化因子受体CXCR2的表达情况,并将其表达水平与PASI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作者:杨桂兰;郑家润;陈志强;李新宇;陈沄;李遇梅;高建明;冯华;王晓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了解近10年来新疆南疆地区头癣致病菌的种类,我们于2001年对新疆南疆喀什地区确诊头癣患儿88例的病发标本,采用改良的KANE/FISCHER鉴定系统结合镜下形态,进行菌种鉴定,并与10年前头癣流行菌种比较,了解病原菌的变迁情况.并进一步将上述头癣分离菌中的31株紫色毛癣菌采用RAPD方法进行DNA分型,分析新疆地区紫色毛癣菌的DNA型特点,探讨其流行病学规律,为进一步防治打下基础.
作者:邓淑文;李若瑜;惠艳;王端礼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例1女,25岁;例2为例1之女,11个月.于2002年9月27日因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首次来我院就诊,均无症状及皮损.
作者:杨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银屑病关节炎作为一种独立疾病的概念已被大家广泛接受,目前归为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脊柱关节病.此病并不罕见,可发生于7%~40%的银屑病患者中[1].关节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能延缓或阻止关节损害.为此,我们分析38例银屑病关节炎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影象学特点.
作者:吴华香;李军;郑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检测p27kip1和ki-67在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银屑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p27kip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在寻常性银屑病皮损及正常人皮肤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慢性斑块状与滴状皮损中p27kipl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组(P<0.05和0.001),而慢性斑块状与滴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斑块状与滴状皮损中ki-67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均<0.01);慢性斑块状皮损中ki-67表达水平低于滴状(P<0.01).在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p27kipl表达和ki-67表达未发现相关性(r=0.08,P>0.05).结论银屑病的发生可能与p27kipl下调有关;而ki-67的表达水平反映了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状态.
作者:郜玉玲;王桂芝;林桂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47岁.发现左前臂结节逐渐增大2年.14年前因交通事故,皮肤被水泥地面擦伤,伤口自行愈合后留轻度瘢痕和色素沉着.2年前该处出现皮下小结节并逐渐增大,轻度压痛,服用消炎药及外涂皮炎平软膏无效.个人史及家族史无异常.
作者:劳力民;俞玲玲;朱可建;茅晓红;孙国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E)与银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HGF和GM-CSF水平.结果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HGF水平明显高于静止期及正常人对照(P<0.01),而静止期患者血清中HGF水平与正常人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期银屑病患者血清中GM-CS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及静止期(P<0.01),静止期患者血清中GM-CSF水平亦高于正常人对照(P<0.05);进行期泛发性与局限性皮损患者之间血清HGF及GM-CSF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者血清HGF和GM-CSF水平与PASI计分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0.38和r=0.30,P<0.002和P<0.02).结论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循环HGF和GM-CSF水平明显增高,HGF和GM-CSF可能参与银屑病发病.
作者:许冰;王勇刚;吴炜;吴灵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2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和15例正常人皮肤组织VEGF mRNA和其蛋白、VEGF受体2(KDR蛋白)、微血管密度(MVD),分析其表达情况.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VEGF水平.结果①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处的VEGF mRNA及其蛋白、KDR和MVD表达明显强于正常人对照组(P<0.001);皮损处与非皮损组相比,VEGFmRNA和其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KDR、MVD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期与静止期比较四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高密度组(MVD≥17.88)与低密度组(MVD<17.88)的VEGF mRNA及其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KDR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PASI评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结论①VEGF及其受体在银屑病新生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②MVD值可反映寻常性银屑病的严重程度,可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指标.
作者:张锡宝;罗权;吴志华;陈绍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及其受体(PACAP-R)在银屑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及非皮损部位PACAP及PACAP-R的原位表达情况.结果银屑病患者皮损部位PACAP及PACAP-R的原位表达均明显低于非皮损部位,表现为皮损组PACAP及PACAP-R的面积密度及平均吸光度值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组(均为P<0.01);与正常人相比,非皮损部位PACAP及PACAP-R的原位表达也呈下调表达,即非皮损组的PACAP及PACAP-R的面积密度及平均吸光度值明显低于正常人对照组(P<0.05).结论 PACAP及PACAP-R在银屑病皮损中下调表达,提示PACAP可能与银屑病表皮细胞的过度增殖有关.
作者:张力军;杨雪琴;孟如松;李铀;江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苦参素为豆科槐属植物苦参中提取的生物碱,临床已有成功治疗银屑病、皮炎湿疹、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报道.为了证明苦参素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我们用苦参素注射液与红霉素加甘草酸二铵联合治疗银屑病做一随机、单盲、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贾虹;林麟;杨雪源;宗文凯;陈敏;盛楠;王洪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近年来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vulvovaginal candidosis,VVC)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大约有5%左右的成年妇女患有反复发作的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RVVC).RVVC患者虽然较VVC少见,但由于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对妇女的身心影响更大.
作者:赵敬军;童华;张正华;刘维达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72岁,以面、颈部多发性褐色斑10年,数目明显增多、增大伴乏力、食欲减退3个月为主诉就诊.患者缘于十余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部开始出现褐色斑,状如指甲大小,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老年疣,因无明显自觉症状和不适,当时未治疗.
作者:李久宏;李萍;李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phakomatosis pigmentovascularis)主要特征是皮肤血管瘤(主要为鲜红斑痣)伴黑素细胞痣或表皮痣,较少见.2002年我科报道了1例[1],现将所见的另1例报道如下.
作者:齐焕英;张文娟;张建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我们应用0.05%卤米松乳膏(商品名澳能乳膏)与他扎罗汀凝胶(商品名炔维凝胶)联合治疗寻常性银屑病,观察其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徐刚;余开梅;刘美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例1 男,65岁.因双下肢红斑伴高血糖10年,皮肤黄染、瘙痒1个月于2003年1月22日收入院.
作者:王强;陈蕾;吴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析银屑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PAF-AH基因Val279Phe位点的多态性,并对含有突变等位基因的多态性片段进行DNA测序分析.采用PAF-AH活性检测试剂盒测定血浆PAF-AH的活性.结果所有研究对象中发现3例Val279Phe突变型杂合子,未发现突变型纯合子;银屑病组的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银屑病患者血浆PAF-AH活性低于健康献血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PAF-AH基因的Val279Phe 突变与银屑病无明显的相关关系,可能不是银屑病患者血浆PAF-AH活性降低的主要原因.
作者:林大东;毕新岭;朱克军;缪明永;米庆胜;顾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17岁,双足跖出现紫红色肿胀斑块1月余,于2004年1月14日来院就诊.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现双足跖中心部位皮肤发红,当时无明显不适感,但随着皮损逐渐扩大,形成稍肿胀的斑块,时有胀感,同时行走时感到轻度疼痛.
作者:张峻岭;靳培英;纪华安;肖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银屑病真皮内有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并分泌大量的Th1细胞因子,引起表皮过度增生.为探讨黏附分子CD44s及其配体透明质酸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我们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CD44s的表达和血清透明质酸水平进行了测定.
作者:陈琪枫;顾军;郭峰;花美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毛囊闭锁性三联征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方法对1例毛囊闭锁性三联征继发鳞状细胞癌的特殊病例,在临床检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家系调查和系谱分析.结果此家系共有13例,于20岁左右发病,先证者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符合毛囊闭锁性三联征的诊断.结论遗传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本病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作者:徐薇;赵俊英;赵绘;顾菲;黄笑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我科自2003年8月至2004年2月外用雷公藤内酯醇软膏治疗肥厚性斑块状银屑病,并与0.1%维A酸乳膏比较,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政霄;惠海英;纪泛扑;彭振辉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