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刚;余开梅;刘美琳
目的探讨毛囊闭锁性三联征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方法对1例毛囊闭锁性三联征继发鳞状细胞癌的特殊病例,在临床检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家系调查和系谱分析.结果此家系共有13例,于20岁左右发病,先证者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符合毛囊闭锁性三联征的诊断.结论遗传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本病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作者:徐薇;赵俊英;赵绘;顾菲;黄笑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近年来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vulvovaginal candidosis,VVC)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大约有5%左右的成年妇女患有反复发作的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RVVC).RVVC患者虽然较VVC少见,但由于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对妇女的身心影响更大.
作者:赵敬军;童华;张正华;刘维达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69岁,因全身皮肤红肿、瘙痒2个月,咳嗽及痰中带血1周于2003年11月21日入院.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背部及腋下皮肤潮红肿胀,瘙痒剧烈.院外按过敏性皮炎给予抗组胺药及地塞米松10 mg/d治疗,略有缓解,停药后即复发.
作者:李垣君;邓列华;赵刚;李丽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儿,女,3岁,因左下肢带状皮疹,左足畸形3年就诊.患儿出生时左足仅有2趾,分别向足背和足掌侧屈曲.出生后3d无明显诱因左下肢出现带状红斑,遂至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不详.予外用药治疗(具体不详)后,皮损未消退,渐扩大并在数月内累及左足、外阴左侧,左手背和左上肢亦出现类似皮损.自觉瘙痒,搔抓后皮损表面溃破,结痂.
作者:李筱芳;常宝珠;刘维达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银屑病真皮内有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并分泌大量的Th1细胞因子,引起表皮过度增生.为探讨黏附分子CD44s及其配体透明质酸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我们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CD44s的表达和血清透明质酸水平进行了测定.
作者:陈琪枫;顾军;郭峰;花美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我们应用0.05%卤米松乳膏(商品名澳能乳膏)与他扎罗汀凝胶(商品名炔维凝胶)联合治疗寻常性银屑病,观察其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徐刚;余开梅;刘美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47岁.发现左前臂结节逐渐增大2年.14年前因交通事故,皮肤被水泥地面擦伤,伤口自行愈合后留轻度瘢痕和色素沉着.2年前该处出现皮下小结节并逐渐增大,轻度压痛,服用消炎药及外涂皮炎平软膏无效.个人史及家族史无异常.
作者:劳力民;俞玲玲;朱可建;茅晓红;孙国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72岁,以面、颈部多发性褐色斑10年,数目明显增多、增大伴乏力、食欲减退3个月为主诉就诊.患者缘于十余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部开始出现褐色斑,状如指甲大小,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老年疣,因无明显自觉症状和不适,当时未治疗.
作者:李久宏;李萍;李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phakomatosis pigmentovascularis)主要特征是皮肤血管瘤(主要为鲜红斑痣)伴黑素细胞痣或表皮痣,较少见.2002年我科报道了1例[1],现将所见的另1例报道如下.
作者:齐焕英;张文娟;张建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启动子部分(-440~-1)碱基序列的差异以及ERG11基因启动子突变与白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分别提取从同一亲本来源、对氟康唑敏感性不同的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基因组DNA,根据ERG11基因启动子序列及其编码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对ERG11基因上游启动子部分碱基序列(-503~53)进行PCR扩增,经PCR产物直接测序比较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启动子序列(-440~-1)的差异以及对氟康唑敏感性不同的白念珠菌ERG11基因启动子序列的差异.结果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启动子序列未发现差异.氟康唑敏感株白念珠菌ERG11基因启动子的-365,-353,-328,-310,-308,-299,-295,-293,-292,290,-289位点为杂合状态,且在-284位点有一等位基因发生单碱基缺失(-284 delT);而在白念珠菌氟康唑剂量依赖性敏感和耐药株上述杂合现象消失.结论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启动子-440~-1区碱基序列无差异;ERG11基因启动子突变可能与白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有关.
作者:乔建军;张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及其受体(PACAP-R)在银屑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及非皮损部位PACAP及PACAP-R的原位表达情况.结果银屑病患者皮损部位PACAP及PACAP-R的原位表达均明显低于非皮损部位,表现为皮损组PACAP及PACAP-R的面积密度及平均吸光度值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组(均为P<0.01);与正常人相比,非皮损部位PACAP及PACAP-R的原位表达也呈下调表达,即非皮损组的PACAP及PACAP-R的面积密度及平均吸光度值明显低于正常人对照组(P<0.05).结论 PACAP及PACAP-R在银屑病皮损中下调表达,提示PACAP可能与银屑病表皮细胞的过度增殖有关.
作者:张力军;杨雪琴;孟如松;李铀;江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银屑病关节炎作为一种独立疾病的概念已被大家广泛接受,目前归为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脊柱关节病.此病并不罕见,可发生于7%~40%的银屑病患者中[1].关节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能延缓或阻止关节损害.为此,我们分析38例银屑病关节炎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影象学特点.
作者:吴华香;李军;郑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自测健康是个体对其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价和期望,这一概念早是由Suchman等提出,他们认为自测健康是一个敏感的、可信的健康测量方法.
作者:徐娟;贾随旺;许军;钟绮丽;杨慧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例1女,25岁;例2为例1之女,11个月.于2002年9月27日因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首次来我院就诊,均无症状及皮损.
作者:杨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有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TNF-o)与银屑病关系密切[1],TNF-α基因极可能是银屑病的一个重要候选基因.在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内存在着多态性位点,尤以-238、-308位点的G→A碱基变化较为多见,通常将该位点为G时定义为TNF1,为A时定义为TNF2[2].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直接测序法,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多态性位点,探讨其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龙福泉;李学平;邓丹琪;周晓鸿;冒长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山东汉族人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GPP)与HLA-DQ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对38例山东汉族人GPP与94例健康对照进行HLA-DQB1等位基因分型.结果 GPP患者组HLA-DQB1*0201、0603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OR=8.10,Pc=0.005;OR=5.06,Pc=0.013),而HLA-DQB1*0604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OR=0.08,Pc=0.039).原有寻常性银屑病病史的GPP与HLA-DQB1*0201、0603强相关(OR=32.31,Pc=0.005;OR=12.42,Pc=0.005);而原无寻常性银屑病病史的GPP与HLA-DQB1*0602相关(OR=5.60,Pc=0.039).结论山东汉族GPP与HLA-DQB1*0201、0603等位基因高度关联,原有寻常性银屑病病史的GPP与原无寻常性银屑病病史的GPP具有遗传异质性.
作者:付洪军;张福仁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检测p27kip1和ki-67在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银屑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p27kip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在寻常性银屑病皮损及正常人皮肤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慢性斑块状与滴状皮损中p27kipl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组(P<0.05和0.001),而慢性斑块状与滴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斑块状与滴状皮损中ki-67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均<0.01);慢性斑块状皮损中ki-67表达水平低于滴状(P<0.01).在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p27kipl表达和ki-67表达未发现相关性(r=0.08,P>0.05).结论银屑病的发生可能与p27kipl下调有关;而ki-67的表达水平反映了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状态.
作者:郜玉玲;王桂芝;林桂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2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和15例正常人皮肤组织VEGF mRNA和其蛋白、VEGF受体2(KDR蛋白)、微血管密度(MVD),分析其表达情况.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VEGF水平.结果①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处的VEGF mRNA及其蛋白、KDR和MVD表达明显强于正常人对照组(P<0.001);皮损处与非皮损组相比,VEGFmRNA和其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KDR、MVD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期与静止期比较四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高密度组(MVD≥17.88)与低密度组(MVD<17.88)的VEGF mRNA及其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KDR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PASI评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结论①VEGF及其受体在银屑病新生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②MVD值可反映寻常性银屑病的严重程度,可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指标.
作者:张锡宝;罗权;吴志华;陈绍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53岁.因左足跟部溃疡反复不愈2年就诊.患者于2年前左足跟外伤后出现红肿破溃,上有脓性分泌物,在外院给予局部换药,口服黄连解毒冲剂,未见好转.
作者:高春芳;陈敏;毕新岭;顾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D-半乳糖诱导皮肤衰老大鼠的皮肤形态学改变及与衰老相关的生化指标变化.方法 26只SD雌雄大鼠随机分为2组:D-半乳糖组每天给予D-半乳糖皮下注射120 mg·kg-1·d-1,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喂养100 d后处死大鼠,观察血液和皮肤中与衰老相关的生化指标,并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表皮厚度、弹力纤维的面积.结果 D-半乳糖组大鼠表皮变薄,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减少,排列疏松,呈现与人类皮肤衰老相似的表现.D-半乳糖组大鼠皮肤中羟脯氨酸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加,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红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结论 D-半乳糖120 mg·kg-1·d-1皮下注射100d可导致大鼠皮肤衰老样改变.
作者:石丽君;吴铁;吴志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