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英;陈仙英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56例前列腺增生患者采用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术治疗,给予术前、术中、术后的整体护理.结果 56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整体护理到位,均痊愈出院.结论 对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除术的患者给予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手术的成功、患者的痊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马艳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严重感染的发病率、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2010年5月至2012年9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22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收集所有患者有关感染的详细数据,对患者的感染和感染细节特点进行描述.在调整相关的临床变量并设感染率为时间相关的协变量,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罹患感染及未患感染患者90 d内的临床结果.结果 53例(24%)患者发生了感染,其中大部分为单一部位感染.确诊感染的中位时间(第25、75百分位数)为3(1,6)d.常见的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感染部位为血液.与未患感染的患者相比这些患者通常合并症较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比较低,严重感染与90 d内病死率[HR:5.6;95%可信区间(CI):3.8~8.4]和死亡、心肌梗死率(HR:4.9;95%CI:3.4~7.1)显著升高相关.结论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感染的情况不常见,但与较差的90d内预后结果显著相关.需要早期明确高危患者并提供降低其感染风险的策略.
作者:邓红胜;孙喜文;陈炎;朱秀龙;莫观海;张灿;邱国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痰热清注射液对脓毒症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及其疗效.方法 将22例脓毒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痰热清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前及治疗后7d,采用血细胞计数仪F-820和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WBC计数和CRP,同时记录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II)评分和ICU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外周血WBC计数、CRP水平及APACHEI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两组WBC计数和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与常规组相比,痰热清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痰热清组较常规组APACHEII评分下降及ICU住院时间缩短更为显著(P<0.05).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能够降低脓毒症患儿的炎症反应程度,改善临床症状及缩短ICU住院时间,具有一定治疗价值.
作者:韩秀明;孙德胜;王钰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对肛瘘患者术后疼痛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将46例肛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22例,实验组24例.对照组行肛瘘患者常规护理.实验组在肛瘘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优质护理,让护士分管患者,对患者进行责任制整体护理,责任护士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环境干预、合理止痛等全方位护理服务.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分别于术后6h、术后第1~3天连续评分4次,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程度并在患者出院前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6h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优质护理服务的实验组术后1~3d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肛瘘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张英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MRI和M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8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和20例健康者行颅脑MRI平扫和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 病例组多数显示MRI或(和)MRA异常表现,其中在MRI上显示颅内腔隙性梗塞灶40例(69%);MRA显示动脉闭塞5例,动脉狭窄7例,扭曲9例,管腔变细22例.对照组管腔变细4例,扭曲1例,狭窄1例.病例组与对照组MRA两组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74.14%存在椎基底动脉病变,MRA能直观地显示双侧椎基底动脉的粗细、走行、扭曲、狭窄和闭塞,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一个重要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MRA与MRI检查相结合,从不同角度提供了脑血管病变的证据,对诊断、治疗、预后评估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邵永;李晓光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应用容积重建技术、多平面重建、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显示等后处理软件诊断61例临床怀疑头颈部血管性疾病患者.结果 发现颅内动脉瘤24例,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36例.结论 SCTA可以作为临床怀疑动脉瘤及身体素质较差、手术评估风险较大的需要了解脑血管情况的患者的首选.SCTA可以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提高身体条件一般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
作者:魏全杰;李小燕;井志强;蔡林波;牛建西;卫亚南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高危新生儿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120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脑瘫及可疑脑瘫高危新生儿均进行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康复评定采用Gesell量表、小儿神经系统检查法及脑瘫功能评定等综合方法.结果 经过约18个月的康复治疗和追踪观察,46例治疗前明确诊断脑瘫的患儿,65.8%治愈,19.2%临界正常,15.0%异常.可疑脑瘫早期的74例高危新生儿,除7例失访外,67例全部成为正常儿.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窒息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等高危新生儿的脑瘫发生率也明显降低.结论 对高危新生儿的早期干预可以降低脑瘫后遗症的发生率.脑瘫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作者:唐军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关系,为OSAHS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OSAHS患者38例为实验组,另选择健康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IL-6、TNF-α、MMP-9水平.结果 OSAHS组患者血清IL-6、TNF-α、MMP-9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34,0.459,4.395,P<0.05);OSAHS组血清IL-6、TNF-α与MMP-9呈正相关(r=0.441,0.357,P<0.05).结论 OSAHS可能是一种炎症相关性疾病,炎症因子IL-6、TNF-α、MMP-9与OSAHS密切相关.
作者:李建华;范光磊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不同护理管理模式在晨间首台择期手术患者中的管理效果及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新泰市第二人民医院行择期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按传统接手术患者流程提前30 ~40 min接患者到手术室,观察组按改良后的护理模式,将患者接入手术室后在麻醉复苏室进行手术患者无缝隙护理模式,由两名护士集中护理管理,并进行相应的人文关怀等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麻醉复苏室等候手术期间的焦虑恐惧状态、安全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行手术患者无缝隙护理模式,术期患者集中护理管理,并实施相应的人文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的情绪反应,减轻其紧张焦虑恐惧心理,增强安全感,提高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米君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防治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晚期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导致晓期产后出血发生的病因是:子宫复旧不良、胎盘胎膜残留、剖宫产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等.结论 加强对孕龄妇女宣教,避免多次人工流产手术;做好产前保健、产时第三产程的处理以及加强产褥期护理是防止期产后出血发生主要措施.
作者:马瑞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高龄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对策,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高龄乳腺癌患者的护理体会.结果 高龄乳腺癌患者45例接受手术治疗后均治愈出院.结论 加强高龄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能够增强患者抵抗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周毅娟;王方;高亚娜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直肠腺瘤(CR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35例CRA行EMR治疗患者的资料,选择直径≥10 mm的平坦型腺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大小、治疗经过及内镜和病理特征,统计病灶残留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局部复发率.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1±12)岁,35例患者中发现38个病灶,病变平均(18±8)mm,病变多数位于盲肠/升结肠(44.7%,17/38).整块切除术占60.5%,病变直径>20mm的病灶具有较高的分片切除率(P<0.01)和切除后病灶残留率(P<0.05).内镜下完整切除率达到92.1%.组织学分类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占多数(78.9%),并发症发生率为5.7%,平均随访时间(16±9)个月,局部复发率为17.2%(5/29).结论 EMR治疗平坦型CRA是有效和安全的.病变>20mm分片切除术,虽没有导致较高的复发率,但病灶残留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较整块切除高,术前应做认真细致的评估.
作者:段淑芬;高扬;范兆红;于静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输卵管造影检查的护理配合及处理措施,以提高其检查成功率,减少患者不适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47例经阴道三维超声输卵管造影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通过护理人员与超声造影医生密切配合,4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成像质量高,检查结果满意,其中3例患者诉头晕、心慌,5例诉有便意,4例出现轻度的腹部不适及疼痛(其中2例伴头晕),2例患者出现较剧烈的腹部疼痛且伴头晕、心慌、恶心,休息30~ 120 min后不适均消失,安全离开检查室.结论 经阴道三维超声输卵管造影是一项较新且不良反应相对较传统输卵管造影少的检查方法,其操作成功与否,离不开护理工作的密切配合,整个检查过程中护理人员给予的心理支持、知识宣教、熟练操作、密切观察是检查成功的前提.
作者:祖倩丹;朱好辉;李丽娜;田青;程佳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时仿生骨植入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52例颈椎后路双开门、梯形、纳艾康仿生骨植入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JOA评分法、左右手10 s握力实验、左右手平均握力实验及颈椎前凸度数等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得到改善,JOA评分平均改善率(84.4±9.2)%.左右手10 s握力、左右手平均握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前凸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时颈部轴性疼痛VAS评分(2.1±1.1)分.影像学随访示椎管减压充分.结论 在颈椎后路双开门成形术中应用纳米骨具有良好的效果及应用价值.
作者:范富有;杨勇;卢中道;孙宜保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 术前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术中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紧密配合,准确传递器械及工具.结果 91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5~2h,围术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关节正常,功能良好.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护士高度的责任心及娴熟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吴宜;周玉琴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法在脊柱结核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照组(15例)脊柱结核手术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15例)脊柱结核手术患者采用术前心理支持、肢体功能行动训练、术后预防并发症等综合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早下床时间、切口愈合时间、肢体周径、疼痛指数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早下床时间、切口愈合时间、肢体周径、疼痛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1、5.33、6.12、5.66,P均<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4,P<0.05).结论 综合护理法应用于脊柱结核手术患者中具有康复快,不良事件少等优点.
作者:陈风云;李平安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比较加长型人工关节置换术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5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伴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PFNA组26例,关节置换组25例,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关节置换组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的优良率明显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的术中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及加长型人工关节置换术均为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有效方法,对于骨质较好的患者可选择PFNA,但对于合并症多,骨质疏松患者选择人工关节置换术更为合理.
作者:靳艳斌;罗润明;李兵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总结老年骨折患者的临床整体护理体会.方法 对197例老年骨折患者入院时、术前及术后不同阶段实施有针对性的整体护理.结果 192例(97.46%)老年骨折患者经住院治疗、精心护理后取得满意效果顺利出院.结论 针对老年骨折患者的特点,加强临床整体护理,能够调动老年骨折患者战胜疾病的能动作用,从而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作者:季艳玲;费萍;张守荣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谷红注射液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GM1)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77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降血糖、改善微循环、稳定脂质斑块及抗血小板等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谷红注射液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单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两组治疗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84%,对照组为6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谷红注射液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对改善神经功能及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确切.
作者:卢岚敏;张丽萍;尹亚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肌钙蛋白Ⅰ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两组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测定溶栓后2、24h的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rI),溶栓后24 h、48 h、7d的C-反应蛋白.结果 两组治疗后24h的CK-MB和2、24h的cTnI及治疗后48 h、7d的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可明显减轻再灌注损伤,改善AMI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
作者:沈桂彬 刊期: 2013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