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脑外伤急诊手术的麻醉处理

张金宏;刘明利

关键词:颅脑外伤, 急诊, 麻醉处理
摘要: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患者的麻醉处理及总结麻醉经验.方法 本组60例患者,快速静脉麻醉诱导下行气管插管术,麻醉维持用瑞芬太尼、异丙酚,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结果 48例患者术毕时血流动力学稳定,各种反射良好,拔管回病房.结论 对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及时全面的评估病情,麻醉处理力求诱导平稳,合理选用全身麻醉药;维持呼吸、循环的稳定,积极控制颅内高压,加强麻醉管理,是降低手术麻醉风险,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鲍氏不动杆菌(ABA)医院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3株鲍氏不动杆菌分离培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菌株鉴定采用细菌生化管进行;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依据CLSI2007年折点判读结果.结果 ABA分离率居前4位的临床科室依次为ICU 26.1%、神经内科19.7%、呼吸内科18.7%、脑外科14.7%;ABA在呼吸道标本中检出率高,达77.8%;药敏结果表明,ABA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耐药性,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21.2%和23.6%,泛耐药ABA菌株检出率为3.4%.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多药耐药十分严重,医院应重视ABA耐药性的监测与控制,预防多药耐药ABA医院感染.

    作者:郭晓霞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磁共振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与进展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造成人类死亡和致残的第三大原因.其主要病理基础是各种原因导致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脑组织血流呈不同程度的低灌注状态.近年来,脑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被证实可以显示脑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逐步应用于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理状态的评价[1].由于神经系统的大多数病变主要与微血管相关联,PWI能充分显示小血管的特点,可以准确、无创地评价脑组织内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是一种实用的血流动力学检测技术,为脑缺血性疾病诊断提供必要的血流动力学参数.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参数可以了解和掌握脑组织的血液供给情况.

    作者:张文博;程敬亮;张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流行分析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病原菌流行、季节变化,以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ON)的检出情况,为临床治疗和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在我院ICU住院患者送检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按照<全国临床操作规程>进行细菌鉴定到种,对检出的菌株的构成、季节性构成,应用WHONET 5.5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789株病原菌,主要是醋酸不动杆菌71株(9.0%),金黄色葡萄球菌62株(7.8%),鲍曼不动杆菌51株(6.4%),铜绿假单胞菌37株(4.7%),肺炎克雷伯菌27株(3.4%);不同季节病原菌无明显变化;ESBLS、MRSA、MRCON在ICU检出较高.结论 醋酸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是ICU感染的主要病原菌;ICU感染的病原菌不会因季节不同而有明显变化,但存在某种病原菌阶段性院内感染爆发.

    作者:徐进;孟彩华;张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椎板截骨减压回植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应用

    椎体爆裂骨折是椎体骨折的常见类型,常发生在脊椎的胸腰段.这种骨折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损伤;尽快的恢复椎管形态、彻底减压、稳妥的固定,都有利于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后路手术操作简便,创伤较少,易于掌握,基层医院应用较多.以往多行全椎板切除减压,但其并发症如脊椎不稳、神经粘连、瘢痕导致的二次医源性椎管狭窄等,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近年来,我们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患者,采用椎板截骨减压后原位回植加后路固定植骨的方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姬淅弘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椎管内肿瘤术后脑脊液漏治疗方法的选择

    目的 探讨椎管内肿瘤术后脑脊液漏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椎管内肿瘤术后脑脊液漏可行局部加压包扎加体位调节及药物应用,持续蛛网膜下腔引流或皮下引流,脑室腹腔分流术.结果 13例椎管内肿瘤术后脑脊液漏患者中11例患者采取局部加压包扎,持续蛛网膜下腔的方法获得痊愈;2例患者因合并脑积水,高颅压症状,采取上述方法无效后,选择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10 d漏口愈合.结论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合并脑积水,颅内压增高症状的椎管内肿瘤术后脑脊液漏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邓强;王树凯;段晓光;董留建;陈志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甘露聚糖肽联合顺铂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42例

    目的 探讨腔内注入甘露聚糖肽和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经病理或胸水细胞学确诊为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共42例,随机分为联合组21例,胸腔内注入甘露聚糖肽50 mg+0.9%生理盐水20 ml+顺铂50~60 mg+0.9%生理盐水40 ml+地塞米松10 mg.单药组21例,胸腔内注入等量顺铂和地塞米松.均为每周2次或每2周3次,多重复4次,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有效率90.5%,单药组有效率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白细胞降低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甘露聚糖肽联合顺铂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是晚期恶性肿瘤姑息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任双平;蔚惠芳;李拉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DR胸部正侧位片对斜裂积液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DR胸部正侧位片对斜裂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比斜裂积液在CR胸部正侧位片和DR胸部正侧位片的X线表现.结果 正位:三角形17例,其中10例为DR,7例为CR;片状5例,全部为CR;边缘清晰20例,其中10例为DR,10例为CR;边缘不清晰2例,全部为CR;密度均匀21例,其中10例为DR,11例为CR;不均匀1例为CR;边缘掩盖征8例,其中2例为DR,6例为CR.侧位:梭形22例;边缘清晰22例;密度均匀22例;位于前肋膈角分角线以下22例,上缘超过肺门14例,未超过肺门8例.结论 DR胸部正侧位片对斜裂积液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吕贻民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血生化和血常规指标变化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生化和血常规指标变化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生化指标及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常规.结果 脑梗死患者红细胞(RB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容积(MCV)、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血生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健康体检者的生化指标低于脑梗死患者(HDL、FBG除外).结论 血生化和血常规检测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预后判断有明显指导作用.

    作者:张红岩;王利军;崔光跃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外科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LR)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技术抢救的27例失血性及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者休克得到不同程度纠正,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入ICU病房进一步治疗,救治成功22例,约占81.3%,死亡5例,约占18.7%.结论 对有活动性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及以失血为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优于积极液体复苏法,对以失血为主的严重创伤的抢救成功作用明显;对限制性液体复苏适宜临界血压及远期疗效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作者:郭磊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颅脑外伤急诊手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患者的麻醉处理及总结麻醉经验.方法 本组60例患者,快速静脉麻醉诱导下行气管插管术,麻醉维持用瑞芬太尼、异丙酚,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结果 48例患者术毕时血流动力学稳定,各种反射良好,拔管回病房.结论 对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及时全面的评估病情,麻醉处理力求诱导平稳,合理选用全身麻醉药;维持呼吸、循环的稳定,积极控制颅内高压,加强麻醉管理,是降低手术麻醉风险,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张金宏;刘明利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肌钙蛋白Ⅰ测定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意义

    目的 探讨肌钙蛋白I(cTnI)测定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检测cTnI,并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加以比较.结果 AMI后发病12 h内cTnI诊断效率为90.00%,CK-MB(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对cTnI检测有利于AMI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胡建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椎体成形术治疗早期非典型脊柱结核2例

    在骨关节结核中脊椎结核的发病率高,约占50%[1],脊椎的任何节段均可发生结核,其中腰椎为好发部位(约60%).该部位负重及活动度大,受结核菌侵蚀后脊椎结构易遭到破坏,影响脊椎的完整性及稳定性,从而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如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预后极差.临床上典型脊椎结核的诊断一般不困难,患者有结核中毒症状.出现邻近椎体和椎间盘的破坏、椎体塌陷、后凸畸形、椎旁脓肿、脊髓受压等.

    作者:梁维;王珏;桌瑞立;原涟靖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联合检测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水平的临床意义

    降钙素原(PCT)是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的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calcitonin, CT)前体物.正常情况下PCT mRNA在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粗面内质网内翻译成含141个氨基酸的前PCT进入内质网膜, 经糖基化和特异酶的作用, 生成PCT.产生PCT的主要部位在肝脏, 其他如单核细胞、脾、肺或小肠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也可以产生.内毒素可刺激降钙素原的释放[1].PCT来自定位于第11号染色体上(11P15,4)的单拷贝基因,该基因由2800个碱基对组成,含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基因全长Mr约7600.转录后在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粗面内质网内翻译成降钙素原前体(proprocalcitonin),包括N端84个氨基酸、活性降钙素(CT,32肽)和降钙蛋白(katacalcin,21肽)三部分,分别由2肽(2Lys2A rg2)及4肽(2Gly2Lys2Lys2A rg2)连接.降钙素原前体在内源多肽酶作用下剪掉nPro2CT端单一序列,生成116个氨基酸的PCT.PCT在血液中的半衰期为25~30 h,体内外稳定性较好,易于检测.在全身感染后4 h即可检测到,6 h急剧上升,并在6~24 h维持在该水平[2].C -反应蛋白(CRP)是由肝细胞所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蛋白[3].

    作者:王会琴;徐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中晚期肺癌支气管动脉内灌注化疗的疗效

    目的 探讨肺癌支气管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的疗效.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对61例中晚期肺癌患者进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结果 本组61例患者共进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179例次,均顺利完成治疗,其中完全缓解8例(13.11%),部分缓解40例(65.57%),稳定10例(16.39%),进展3例(6.49%).缓解率为78.68%(48/61),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30例有轻度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和胸闷等症状,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术后6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78.68%(48/61)、63.77%(45/61)、36.06%(22/61).结论 支气管动脉灌注抗癌药治疗中晚期肺癌可增加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张福红;魏铁垒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内瘘术后并发症诊治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内瘘术后并发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术后因内瘘口失用或内瘘处包块而申请彩色多普勒检查的15例患者.结果 发现吻合口狭窄6例,吻合口血栓2例,引流静脉假性血管瘤2例,穿刺部位血肿2例,引流静脉瘤合并血栓1例,供血动脉粥样硬化1例.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发现内瘘术后的大多数并发症,可对临床诊治提供较大价值的信息.

    作者:李晓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联合中药排石汤治疗上尿路结石123例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联合中药排石汤治疗各类型肾结石和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方法 在肩胛下线和腋后线之间,12肋下或12 肋尖或11 肋间处为穿刺点,筋膜扩张器从 F6 隔号扩张到 F16~F18,留置相同大小的 peel-away薄鞘,输尿管镜(Wolf F8/9.8)经此通道进入肾盏肾盂并以气压弹道和(或)U100激光碎石.术后复查有小结石残留(直径1 cm以下)者予中药排石汤治疗1~2个月.结果 一期结石清除率为 85.37%(105/123),2~3个月后结石清除率为 95.12%(117/123).结论 MPCNL联合中药排石汤治疗各类型肾结石及输尿管上段结石,具有残石率低、创伤小、安全有效、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可以使绝大多数上尿路结石患者避免开放手术.

    作者:李文华;刘全明;徐俊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侵袭上矢状窦脑膜瘤手术治疗93例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侵袭上矢状窦脑膜瘤的手术方案,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93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方法、上矢状窦的重建方案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Simpson Ⅰ级切除71例(76.3%),Ⅱ级切除12例(12.9%),Ⅲ级切除10例(10.7%).术后随访1~2年,平均22个月,无手术死亡及复发患者.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侵袭上矢状窦脑膜瘤可明显减少术后严重神经功能损伤,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高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眼眶骨折后眼球内陷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眶骨骨折后眼球内陷的手术治疗.方法 治疗眼眶骨折后眼球内陷畸形17例,术前常规行眶部轴面及冠状位CT扫描,了解眶骨骨折及眶内容物移位嵌顿情况.术中首先将移位的骨折块复位、小夹板坚强内固定,重建正常的眶缘,然后用人工材料植入,同时修复眶壁.结果 所有患者眼球内陷畸形均获明显改善或矫正.结论 眶骨骨折所致后期眼球内陷畸形可通过骨复位及植骨的手段重建眶缘,修复眶骨各壁的缺损,缩小扩大的眶腔而得以有效矫正.

    作者:康深松;张栋益;张正文;丑海燕;翟宏峰;谢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开腹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原因、处理、诊断及预防的方法.方法 将我科开展的1700余例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5 例胆道损伤,其中行胆管损伤处修补+T管支撑引流者2例,行胆总管空肠Roux-Y 吻合术、T管引流长臂通过吻合口2例及胆囊床毛细胆管漏1例,行B超引导下穿刺放置引流管引流2周,均治愈.结论 全新认识胆囊切除手术,选择适宜的胆囊切除术式可以降低胆管损伤的发生率.

    作者:王加印;何建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产后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产后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例患者采用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结果 20例患者中18例有效止血,术后子宫复旧好,无并发症.结论 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简单,安全,有效.

    作者:任红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