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病人感染性并发症临床观察

崔国敏;刘国勤

关键词:糖尿病, 感染性并发症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病人感染相关因素及其预防和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7例因感染性疾病住院糖尿病病人的易感因素、感染部位、细菌学及抗生素应用、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117例感染病人中年龄>70岁的45例(38.5%)、病程>10年的53例(45.3%)、合并糖尿病肾病的39例(33.3%)、应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74例(63.2%)、血糖控制不佳的72例(61.5%);肺及呼吸道感染37例(31.6%)、足感染33例(28.2%)、泌尿系感染13例(11.1%);金黄色葡萄球菌(36%)、埃希氏大肠杆菌(15%)、霉菌(15%);头饱霉素应用80例(68%)、左氧氟沙星应用57例(47%);117例病人中因感染死亡9例,占所有病人的7.7%,其中肺部感染4例、足部感染4例、胆系感染1例.结论 高龄、病程长、合并糖尿病肾病、血糖控制不佳可能是感染的易患因素;肺及呼吸道、足是易感染部位,而且可能是导致死亡的原因.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外斜视V征的临床分析及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外斜视V征的临床特点及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外斜视V征患者并手术矫正,对手术前后眼位、眼球运动、双眼单视及代偿头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眼位正位者63例(93%),V征消失者66例(97%),其中11例患者术后获得双眼单视功能(16%).结论 下斜肌功能过强是外斜视V征发病的主要原因,矫正外斜视V征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是下斜肌减弱术和外斜视矫正术.

    作者:刘爱琴;郭素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小剂量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化疗后白细胞下降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NVB联合DDP化疗3周期白细胞下降规律,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治疗及小刺量G-CSF进行干预后情况.方法 第1周期第1、8天使用NVB 25 mg/m2,第2~4 天用DDP 30 mg/m2,粒细胞减少后予G-CSF150μg治疗,第2、3周期第1~5 天用NVB,第2周期粒细胞减少后予G-CSF150 μg治疗,粒细胞缺乏、粒细胞减少者第3周期化疗结束后48 h即予G-CSF 75μg干预.结果 NVB、DDP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长,强度高,常需延期化疗,5天给药法配合小剂量G-CSF干预能综合粒细胞缺乏时间,降低相关发热以及减少抗生素使用量.结论 NVB第1、5天给药+小剂量G-CSF干预对粒细胞缺乏更为有利,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陈卓明;苏贞栋;杨谨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急性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的早期观察及护理

    目的 探讨急性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的早期临床表现及护理观察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中间综合征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及护理资料.结果 中间综合征发生于急性有机磷中毒后12~102 h,发生率为4.81%,其特点是屈颈肌、肢体近端肌、部分颅脑神经支配肌和呼吸肌无力以至麻痹.发生呼吸肌麻痹时需立即机械通气.结论 中间综合征应重点观察肌力的改变,及时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综合治疗和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基础.

    作者:赵玉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钻孔并注入尿激酶引流治疗外伤性硬膜外血肿32例

    目的 分析钻孔并注入尿激酶引流治疗外伤性硬膜外血肿(TEDH)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钻孔并注入尿激酶引流治疗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临床症完全消失28例(87.5%);好转4例(12.5%),其中术后一侧肢体轻度瘫痪(肌力约3~4级)2例,癫痫1例,头痛、头晕1例.4例好转患者术前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脑挫裂伤.结论 钻孔并注入尿激酶引流治疗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有效、费用低,虽不能完全代替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但实为治疗部分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首选方法.

    作者:郑医;关凯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745例骨折病人血清酶变化分析

    目的 探讨骨折后病人血清酶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集骨折后即入住我院的病人血清标本,进行碱性磷酸酶(ALP)、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四种酶学的检测.结果 745例骨折患者中血清酶阳性率CK-MB>CK>ALP>LDH.结论 血清酶的检测对骨折后体内情况的判断及预后的观察有重要的辅助价值.

    作者:罗晓璐;卢惠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透析室新进护理人员阶段性培训的探讨

    目的 通过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对透析室历年新进护理人员的阶段性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环境,熟练掌握透析室的各项操作技术和专业护理,为病人服务.方法 对护理部调配到透析室的18名新进护理人员进行为期3个月(每周5次,每次2小时)的分阶段、有计划、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培训结束时进行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结果 18名新进护士中,在3个月后的理论与操作考核中,成绩优秀的有14名,2名良好,均能在透析室独立上岗,其余2名不合格.结论 对透析室新进护士进行护理操作与技能阶段性培训,能使其迅速掌握设备的操作技能和病人的治疗护理,综合技能大大提高.尤其有临床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比新毕业的护校学生更容易掌握透析室的护理操作.

    作者:程巧玲;常淑莹;常雯雯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美托洛尔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目的 探索依那普利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安全性及目标剂量.方法 常规利尿剂,必要时应用地高辛.在此基础上,应用依那普利及美托洛尔治疗CHF.依那普利起始剂量2.5 mg,1 次/d,一般每3~7 d剂量加倍,直至目标剂量(10 mg,2 次/d)或大耐受量(2.5 mg~10 mg,2 次/d),平均每天13.58±5.9 mg.美托洛尔起始剂量6.25 mg,2 次/d,每2~3天增加3.125~6.25 mg,2 次/d,直至大耐受量(12.5~87.5 mg,2 次/d),平均每天61.33±10.47 mg.两药均达大耐受量,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治疗前后监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心率、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53例CHF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6%,显效率32.1%;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无一例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结论 依那普利及美托洛尔联合治疗CHF安全、有效,其目标剂量尚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作者:张纪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30例小儿唇裂、腭裂修复术的麻醉

    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共施行30例唇裂、腭裂修复术,现将麻醉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吴聚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简易床旁血液滤过治疗脑出血后急性肾功能衰竭20例

    目的 观察简易床旁血液滤过治疗脑出血后急性肾衰竭的疗效.方法 利用血泵、血滤器和配置的置换液等进行床旁血液滤过.结果 20例患者血滤后肾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者7例(占35%),有所恢复的患者8例(占40%),无好转者5例(占25%),总有效率75%.结论 简易床旁血液滤过对于治疗脑出血后急性肾衰竭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陈海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蛛网膜下腔置管脑脊液外引流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

    我院于2002年10月至2006年8月,采用蛛网膜下腔置管脑脊液外引流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焦玉卿;李天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48例

    目的 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左氧氟沙星静滴,治疗组加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咳嗽及痰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为79.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疗效好.

    作者:李广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脑血管病偏瘫社区康复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社区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60例病程在15~40 d,首次在社区接受脑梗死偏瘫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接受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对康复组同时进行康复训练,时间为6个月,每日1次,由家属帮助训练.并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定.结果 无论康复组还是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肢体瘫痪均有恢复,说明在6个月内基础治疗都有一定帮助.但两组相比对照组疗效不如康复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康复对防止脑血管病的继发性障碍、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提高生活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作者:王黎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不同体位对早产儿心肺功能的影响

    近年来,早产儿的体位变化对心肺功能的影响一直受到临床重视,国内有报道,早产儿取俯卧位为适宜体位.为进一步探讨早产儿仰俯卧位对心肺功能的影响,本文对40例健康早产儿仰俯卧位时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现将报告如下.

    作者:薛文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和FIB检测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PAG)、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全自动锥板式血流变仪、血小板凝聚仪和全自动血凝仪对46例糖尿病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和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 糖尿病患者组的全血高切、低切粘度、血小板聚集功能及纤维蛋白原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的血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纤维蛋白原升高,其血液处于高粘、高凝状态,是其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以上项目检测,有利于早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詹前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宫腔异物钳在困难取器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研究在B超监测下宫腔异物钳在困难取器术中的应用.方法 本组86例均为经常规方法取器失败者,然后在B超监测下用宫腔异物钳行取器术.结果 86例患者均顺利取出IUD,包括断裂、部分残留的IUD 25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B超监测下使用宫腔异物钳取IUD具有经济、简单、安全和实用的特点.

    作者:孟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经鼻内进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鼻内进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的诊疗方法.方法 对68例鼻前庭囊肿患者,在鼻内镜下经鼻前庭囊肿切除,切缘微波凝固治疗,术后用涂有红霉素眼膏的明胶海绵压迫治疗.结果 全部病人随访6个月~3年,未见复发,无并发症.结论 鼻内镜下经鼻内进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病人痛苦小等优点.

    作者:曹银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慢性肥厚性鼻炎四种术式对鼻黏膜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四种不同术式对鼻黏膜传输功能的影响.方法 74例行鼻内窥镜下鼻甲黏膜下成形术(A组),35例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B组),41例行下鼻甲微波治疗(C组),65例行下鼻甲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D组),应用糖精试验法分别测定患者术前、术后的糖精清除时间(SCT),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A、B、C、D四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两组SCT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术后SCT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鼻内窥镜下鼻甲黏膜下成形术和下鼻甲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较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黄毅平;李卫东;张均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手术围术期整体护理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的一组疾病,其中以压迫或刺激脊髓而出现脊髓神经感觉、运动、反射与排便功能障碍为主者,称为脊髓型脊椎病,也是严重的一种颈椎病,多需手术解除压迫,恢复脊髓功能[1].

    作者:赵辉;张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口外前方牵引环托式矫治器矫治替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18例

    目的 总结应用口外前方牵引环托式矫治器矫治替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的效果.方法 选择7~13 岁安氏Ⅲ类替牙期骨性反(牙合)18例.应用口外前方牵引环托式矫治器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反(牙合)解除,凹面型改善,上下颌骨关系渐趋向正常.结论 应用口外前方牵引环托式矫治器矫治替牙期骨性反(牙合)有效.

    作者:王德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晴尔治疗进展型脑梗死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晴尔注射液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共72例,随机抽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晴尔注射液,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其余治疗两组相同,疗程14 d.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1.67%,对照组有效率66.67%,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晴尔注射液治疗进展型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朱涛;陆相萍;张永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