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明
目的 研究在B超监测下宫腔异物钳在困难取器术中的应用.方法 本组86例均为经常规方法取器失败者,然后在B超监测下用宫腔异物钳行取器术.结果 86例患者均顺利取出IUD,包括断裂、部分残留的IUD 25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B超监测下使用宫腔异物钳取IUD具有经济、简单、安全和实用的特点.
作者:孟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病人感染相关因素及其预防和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7例因感染性疾病住院糖尿病病人的易感因素、感染部位、细菌学及抗生素应用、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117例感染病人中年龄>70岁的45例(38.5%)、病程>10年的53例(45.3%)、合并糖尿病肾病的39例(33.3%)、应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74例(63.2%)、血糖控制不佳的72例(61.5%);肺及呼吸道感染37例(31.6%)、足感染33例(28.2%)、泌尿系感染13例(11.1%);金黄色葡萄球菌(36%)、埃希氏大肠杆菌(15%)、霉菌(15%);头饱霉素应用80例(68%)、左氧氟沙星应用57例(47%);117例病人中因感染死亡9例,占所有病人的7.7%,其中肺部感染4例、足部感染4例、胆系感染1例.结论 高龄、病程长、合并糖尿病肾病、血糖控制不佳可能是感染的易患因素;肺及呼吸道、足是易感染部位,而且可能是导致死亡的原因.
作者:崔国敏;刘国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胃镜、肠镜活检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在诊断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中的作用.方法 对有临床症状需要做胃镜或肠镜检查的病人采用常规病理组织学活检,进行组织学诊断和分类.结果 本组病例病理组织学检查示胃、肠壁结构存在,黏膜层、肌层、浆膜层均见大量散在或成团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腹水者细胞学检查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未见其他明显异型细胞.结论 对临床难以解释的胃肠道症状、腹水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周围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者,均需做胃镜或肠镜检查,并取组织做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这样可大大降低对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漏诊或误诊,提高早期诊断率.
作者:陈丽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加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72例,观察组82例,应用辛伐他汀20 mg,每晚1次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顿服.对照组90例,应用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顿服.观察两组治疗1年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检测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1年内脑梗死再发率(6.1%)与对照组(25.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CRP、TC、TG和LDL-C水平治疗后均下降,HDL-C水平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用,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复发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
作者:朱宝霞;王维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应用口外前方牵引环托式矫治器矫治替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的效果.方法 选择7~13 岁安氏Ⅲ类替牙期骨性反(牙合)18例.应用口外前方牵引环托式矫治器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反(牙合)解除,凹面型改善,上下颌骨关系渐趋向正常.结论 应用口外前方牵引环托式矫治器矫治替牙期骨性反(牙合)有效.
作者:王德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和比较无症状与有症状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利用胃镜检查在发现胃癌早期中的作用.方法 将612例胃癌患者分为无症状组和有症状组,对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胃癌组织的大小、部位以及病理分型分别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83.4%的有症状患者以上腹痛或上腹不适为主要症状;88.2%的胃癌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无症状组癌组织小于有症状组[(3.1±2.1) cm vs(5.5±3.3) cm];无症状组低分化腺癌的比例明显低于有症状组,高分化腺癌的比例明显高于有症状组.结论 无症状胃癌多为早期胃癌,有更多治疗机会;40岁以上无症状人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有助于胃癌的早期发现.
作者:董彩红;张广平;李敏;段明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的一组疾病,其中以压迫或刺激脊髓而出现脊髓神经感觉、运动、反射与排便功能障碍为主者,称为脊髓型脊椎病,也是严重的一种颈椎病,多需手术解除压迫,恢复脊髓功能[1].
作者:赵辉;张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NVB联合DDP化疗3周期白细胞下降规律,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治疗及小刺量G-CSF进行干预后情况.方法 第1周期第1、8天使用NVB 25 mg/m2,第2~4 天用DDP 30 mg/m2,粒细胞减少后予G-CSF150μg治疗,第2、3周期第1~5 天用NVB,第2周期粒细胞减少后予G-CSF150 μg治疗,粒细胞缺乏、粒细胞减少者第3周期化疗结束后48 h即予G-CSF 75μg干预.结果 NVB、DDP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长,强度高,常需延期化疗,5天给药法配合小剂量G-CSF干预能综合粒细胞缺乏时间,降低相关发热以及减少抗生素使用量.结论 NVB第1、5天给药+小剂量G-CSF干预对粒细胞缺乏更为有利,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陈卓明;苏贞栋;杨谨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四种不同术式对鼻黏膜传输功能的影响.方法 74例行鼻内窥镜下鼻甲黏膜下成形术(A组),35例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B组),41例行下鼻甲微波治疗(C组),65例行下鼻甲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D组),应用糖精试验法分别测定患者术前、术后的糖精清除时间(SCT),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A、B、C、D四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两组SCT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术后SCT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鼻内窥镜下鼻甲黏膜下成形术和下鼻甲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较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黄毅平;李卫东;张均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护士作为从事人类健康服务的群体,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作者对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压力源进行分析,找出原因,采取相对应的管理对策,使护士体现多元化的服务质量和价值.作为护理管理者,建议管理层换位思考,对护理人员实行人文关怀,提供人性化管理,从而达到调动护士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护理管理水平的目的.
作者:刘继萍;胡云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外斜视V征的临床特点及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外斜视V征患者并手术矫正,对手术前后眼位、眼球运动、双眼单视及代偿头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眼位正位者63例(93%),V征消失者66例(97%),其中11例患者术后获得双眼单视功能(16%).结论 下斜肌功能过强是外斜视V征发病的主要原因,矫正外斜视V征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是下斜肌减弱术和外斜视矫正术.
作者:刘爱琴;郭素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社区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60例病程在15~40 d,首次在社区接受脑梗死偏瘫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接受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对康复组同时进行康复训练,时间为6个月,每日1次,由家属帮助训练.并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定.结果 无论康复组还是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肢体瘫痪均有恢复,说明在6个月内基础治疗都有一定帮助.但两组相比对照组疗效不如康复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康复对防止脑血管病的继发性障碍、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提高生活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作者:王黎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左氧氟沙星静滴,治疗组加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咳嗽及痰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为79.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疗效好.
作者:李广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应用负压吸引器持续胃肠减压引流对以消化道吸收为中毒途径的急性有机磷中毒治疗价值及护理.方法 洗胃后留置胃管,连接负压吸引器反复小剂量注入生理盐水,利用负压和虹吸原理将洗胃后胃内残留毒物及时引流出体外.结果 通过细心观察及护理,洗胃后加用负压吸引器持续胃肠减压引流,同时配合应用解毒药物治疗,明显缩短了病程,提高了治愈率.结论 洗胃后进行持续胃肠负压吸引辅助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是有效的和必要的.
作者:徐月莲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指的是大脑整体水平的血液供应减少的一类疾病.中老年脑供血不足常见的原因有椎基底动脉、头颅内主要动脉的狭窄及血管痉挛、血压改变致血流动力学异常和血液流变学异常致微循环血液淤滞等因素引起[1].
作者:兰丙欣;王越圣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手术后气管切开的护理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回顾分析30例严重颅脑外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愈26例,植物人1例,死亡3例.结论 护理人员感染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认真、科学、严谨的护理措施,是防止气管切开术后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的保障.
作者:冯香珍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妇科腹腔内出血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常见的病因有异位妊娠、卵巢黄体破裂所致内出血,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的特点,一旦贻误诊治,后果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回顾我院近期收治的128例腹腔内出血病例,并探讨其发病因素,以提高诊断水平.
作者:王玉萍;任太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75例患者给予抗生素、止咳化痰以及病毒唑等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痰热清静滴.结果 75例中治愈61例,显效8例,好转4例,无效2例.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申孟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骨折后病人血清酶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集骨折后即入住我院的病人血清标本,进行碱性磷酸酶(ALP)、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四种酶学的检测.结果 745例骨折患者中血清酶阳性率CK-MB>CK>ALP>LDH.结论 血清酶的检测对骨折后体内情况的判断及预后的观察有重要的辅助价值.
作者:罗晓璐;卢惠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外感热病1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达菲组30例及病毒唑组30例,治疗组给予痰热清注射液20 ml静滴,每日1次;达菲组口服达菲片75 mg,每日2次;病毒唑组予病毒唑注谢液100~500 mg静滴,每日1次.合并有细菌感染者给予相应的抗生素治疗.结果 治疗组、达菲组及病毒唑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8.89%、83.33%及53.33%.治疗组与达菲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病毒唑组.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具有退热快、疗效好、价格低廉的特点,值得临床使用.
作者:李宏云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