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彩红;张广平;李敏;段明坤
目的 研究在B超监测下宫腔异物钳在困难取器术中的应用.方法 本组86例均为经常规方法取器失败者,然后在B超监测下用宫腔异物钳行取器术.结果 86例患者均顺利取出IUD,包括断裂、部分残留的IUD 25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B超监测下使用宫腔异物钳取IUD具有经济、简单、安全和实用的特点.
作者:孟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应用负压吸引器持续胃肠减压引流对以消化道吸收为中毒途径的急性有机磷中毒治疗价值及护理.方法 洗胃后留置胃管,连接负压吸引器反复小剂量注入生理盐水,利用负压和虹吸原理将洗胃后胃内残留毒物及时引流出体外.结果 通过细心观察及护理,洗胃后加用负压吸引器持续胃肠减压引流,同时配合应用解毒药物治疗,明显缩短了病程,提高了治愈率.结论 洗胃后进行持续胃肠负压吸引辅助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是有效的和必要的.
作者:徐月莲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多种传染性疾病,均可经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笔者于2006年11月5日晚对1例急性阑尾炎患者,行急诊手术前四项常规快速检测中检出抗-HIV、抗-HCV、抗-TP同时阳性,报告如下.
作者:张晓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的一组疾病,其中以压迫或刺激脊髓而出现脊髓神经感觉、运动、反射与排便功能障碍为主者,称为脊髓型脊椎病,也是严重的一种颈椎病,多需手术解除压迫,恢复脊髓功能[1].
作者:赵辉;张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NVB联合DDP化疗3周期白细胞下降规律,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治疗及小刺量G-CSF进行干预后情况.方法 第1周期第1、8天使用NVB 25 mg/m2,第2~4 天用DDP 30 mg/m2,粒细胞减少后予G-CSF150μg治疗,第2、3周期第1~5 天用NVB,第2周期粒细胞减少后予G-CSF150 μg治疗,粒细胞缺乏、粒细胞减少者第3周期化疗结束后48 h即予G-CSF 75μg干预.结果 NVB、DDP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长,强度高,常需延期化疗,5天给药法配合小剂量G-CSF干预能综合粒细胞缺乏时间,降低相关发热以及减少抗生素使用量.结论 NVB第1、5天给药+小剂量G-CSF干预对粒细胞缺乏更为有利,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陈卓明;苏贞栋;杨谨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近年来,早产儿的体位变化对心肺功能的影响一直受到临床重视,国内有报道,早产儿取俯卧位为适宜体位.为进一步探讨早产儿仰俯卧位对心肺功能的影响,本文对40例健康早产儿仰俯卧位时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现将报告如下.
作者:薛文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应用口外前方牵引环托式矫治器矫治替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的效果.方法 选择7~13 岁安氏Ⅲ类替牙期骨性反(牙合)18例.应用口外前方牵引环托式矫治器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反(牙合)解除,凹面型改善,上下颌骨关系渐趋向正常.结论 应用口外前方牵引环托式矫治器矫治替牙期骨性反(牙合)有效.
作者:王德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左氧氟沙星静滴,治疗组加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咳嗽及痰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为79.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疗效好.
作者:李广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18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恢复良好生活能够自理86例,遗留一定神经功能障碍生活需要照顾62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29例,手术死亡率为15.9%.结论 早期及时手术,根据不同的出血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可以提高手术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作者:孙二平;刘红章;周伟;田艳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胸腔积液临床较为常见,以结核性及癌性胸水为常见,随着肿瘤发病率的提高,鉴别胸腔积液的性质更为重要,而临床上病理资料往往难以获得,根据症状又很难鉴别.我们对收治的116例胸腔积液患者的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值进行分析,以探讨ADA在诊断和鉴别结核性及癌性胸水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付少兵;孙可勋;李守银;雷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肝脏纤维化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诊断参数,肝活检是评价肝纤维化进展程度的金标准,但肝活检属于损伤性检查,并不适合所有病人.我们观察了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发生过程中生化指标的变化,期望找到评价肝脏纤维化的方便、实用、价廉无创伤性指标.
作者:孙玉红;和殿峰;冯红玉;郭云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PAG)、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全自动锥板式血流变仪、血小板凝聚仪和全自动血凝仪对46例糖尿病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和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 糖尿病患者组的全血高切、低切粘度、血小板聚集功能及纤维蛋白原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的血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纤维蛋白原升高,其血液处于高粘、高凝状态,是其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以上项目检测,有利于早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詹前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和比较无症状与有症状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利用胃镜检查在发现胃癌早期中的作用.方法 将612例胃癌患者分为无症状组和有症状组,对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胃癌组织的大小、部位以及病理分型分别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83.4%的有症状患者以上腹痛或上腹不适为主要症状;88.2%的胃癌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无症状组癌组织小于有症状组[(3.1±2.1) cm vs(5.5±3.3) cm];无症状组低分化腺癌的比例明显低于有症状组,高分化腺癌的比例明显高于有症状组.结论 无症状胃癌多为早期胃癌,有更多治疗机会;40岁以上无症状人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有助于胃癌的早期发现.
作者:董彩红;张广平;李敏;段明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外感热病1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达菲组30例及病毒唑组30例,治疗组给予痰热清注射液20 ml静滴,每日1次;达菲组口服达菲片75 mg,每日2次;病毒唑组予病毒唑注谢液100~500 mg静滴,每日1次.合并有细菌感染者给予相应的抗生素治疗.结果 治疗组、达菲组及病毒唑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8.89%、83.33%及53.33%.治疗组与达菲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病毒唑组.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具有退热快、疗效好、价格低廉的特点,值得临床使用.
作者:李宏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对透析室历年新进护理人员的阶段性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环境,熟练掌握透析室的各项操作技术和专业护理,为病人服务.方法 对护理部调配到透析室的18名新进护理人员进行为期3个月(每周5次,每次2小时)的分阶段、有计划、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培训结束时进行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结果 18名新进护士中,在3个月后的理论与操作考核中,成绩优秀的有14名,2名良好,均能在透析室独立上岗,其余2名不合格.结论 对透析室新进护士进行护理操作与技能阶段性培训,能使其迅速掌握设备的操作技能和病人的治疗护理,综合技能大大提高.尤其有临床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比新毕业的护校学生更容易掌握透析室的护理操作.
作者:程巧玲;常淑莹;常雯雯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骨折后病人血清酶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集骨折后即入住我院的病人血清标本,进行碱性磷酸酶(ALP)、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四种酶学的检测.结果 745例骨折患者中血清酶阳性率CK-MB>CK>ALP>LDH.结论 血清酶的检测对骨折后体内情况的判断及预后的观察有重要的辅助价值.
作者:罗晓璐;卢惠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加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72例,观察组82例,应用辛伐他汀20 mg,每晚1次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顿服.对照组90例,应用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顿服.观察两组治疗1年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检测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1年内脑梗死再发率(6.1%)与对照组(25.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CRP、TC、TG和LDL-C水平治疗后均下降,HDL-C水平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用,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复发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
作者:朱宝霞;王维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手术后气管切开的护理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回顾分析30例严重颅脑外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愈26例,植物人1例,死亡3例.结论 护理人员感染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认真、科学、严谨的护理措施,是防止气管切开术后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的保障.
作者:冯香珍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病人感染相关因素及其预防和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7例因感染性疾病住院糖尿病病人的易感因素、感染部位、细菌学及抗生素应用、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117例感染病人中年龄>70岁的45例(38.5%)、病程>10年的53例(45.3%)、合并糖尿病肾病的39例(33.3%)、应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74例(63.2%)、血糖控制不佳的72例(61.5%);肺及呼吸道感染37例(31.6%)、足感染33例(28.2%)、泌尿系感染13例(11.1%);金黄色葡萄球菌(36%)、埃希氏大肠杆菌(15%)、霉菌(15%);头饱霉素应用80例(68%)、左氧氟沙星应用57例(47%);117例病人中因感染死亡9例,占所有病人的7.7%,其中肺部感染4例、足部感染4例、胆系感染1例.结论 高龄、病程长、合并糖尿病肾病、血糖控制不佳可能是感染的易患因素;肺及呼吸道、足是易感染部位,而且可能是导致死亡的原因.
作者:崔国敏;刘国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急性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的早期临床表现及护理观察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中间综合征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及护理资料.结果 中间综合征发生于急性有机磷中毒后12~102 h,发生率为4.81%,其特点是屈颈肌、肢体近端肌、部分颅脑神经支配肌和呼吸肌无力以至麻痹.发生呼吸肌麻痹时需立即机械通气.结论 中间综合征应重点观察肌力的改变,及时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综合治疗和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基础.
作者:赵玉真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