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士瑛;杨平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左主干病变的心电图特点.方法 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左主干病变11例,与同期造影的非左主干病变的152例对比,分析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ST段变化.结果 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和其他导联ST段压低导联数≥6个,左主干病变组占90.9%,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测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98.7%.结论 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和其他导联ST段压低导联数≥6对左主干病变有预测价值.
作者:楚强;田连亮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比较经皮细针乳腺肿块微小碎片组织学(简称微小切片)与涂片细胞学(简称涂片)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有组织学对比的264例乳腺肿块微小切片与涂片细胞学结果.结果 ①微小切片对恶性肿瘤诊断敏感性88.1%,对良性肿瘤诊断特异性100%,总准确率89.8%;涂片分别为82.7%、93.2%和84.5%;涂片结合微小切片分别为91.6%、93.8%和92.0%.②微小切片与涂片对恶性肿瘤组织分型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2.9%、6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良性病变的组织分类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6.7%和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小切片和涂片的诊断准确性均高,两者结合更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微小切片对恶性肿瘤组织学分型、良性病变分类诊断价值高.
作者:程向华;陈建华;吴景芝;李铮荣 刊期: 2007年第23期
退变性椎间盘病(DDD)是中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而腰椎DDD是腰腿痛常见的病因,主要病理改变是椎间盘退行性变突出,同时椎间小关节增生、内聚及不稳定.2003年8月至10月我科收治腰椎DDD患者35例,采用椎板减压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同时植骨融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毛卫权;孙改生;杨勇;居来提 刊期: 2007年第23期
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由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临床综合征,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中心,多种代谢异常的集合,主要包括高血糖、向心性肥胖、脂代谢异常等.由于MS包含一系列促进心血管发生发展的危险因子,MS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上升[1],我国11省市队列人群研究结果:MS患者心脑管病患病率是无MS者的3.12倍[2].而胰岛素抵抗(IR)是MS的主要原因,二甲双胍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3],联合应用二甲双胍治疗心血管疾病,有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作者:林雪芳 刊期: 2007年第23期
唇裂是一种复杂的胚胎发育畸形,不但累及皮肤、肌肉、黏膜,还累及骨和软骨的发育.接受Ⅰ期唇裂修复手术的患儿,可能由于小儿解剖发育不完全、手术技术、局部手术区域狭小、患儿幼小手术时间要求短等因素,常在若干年后随患儿年龄的增长,面中1/3的发育等,而出现多种明显的唇裂继发畸形,促使患者再次就医.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经手术矫正各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畸形48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王璐;陈旻静;刘林嶓 刊期: 2007年第23期
膀胱鳞状细胞癌是较少见的恶性肿瘤.文献报道约占膀胱癌的3%~6.7%.我院1991年1月至2006年1月共收治膀胱鳞状细胞癌患者6例,占同期膀胱恶生肿瘤的3.4%(6/175).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孔德宝;孙建忠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糖尿病和肝炎都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糖尿病是一种尚未完全阐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代谢性疾病,2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糖尿病患病率达3.21%.我国以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高,其中10%发展为慢性肝炎,部分可发展为肝硬化,是难治性疾病.近年来临床上越来越多地出现肝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两者合并常常相互影响,治疗困难,且预后较差.本院2002至2005年收住慢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0例,现将其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白立炜;索新华;李拉克;张清贵 刊期: 2007年第23期
本文以N+-K+ATPase、Ca2+-ATPase和Mg2+-ATPase三种酶为指标,观察异氟醚复合胸段硬膜外麻醉和异氟醚吸入麻醉两种麻醉方法对红细胞膜酶活性的影响,为临床麻醉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作者:史文生;孙德月;李新茂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对我院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流行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2004至2006年微生物实验室的痰、血、尿、脓、分泌物等标本的检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至2006年血培养检出病原微生物248株,假丝酵母菌25株,占10.1%,年均上升2 2%.痰标本检出病原微生物3098株,假丝酵母菌580株,占18.7%,年均上升0.8%.尿标本检出病原微生物644株,假丝酵母菌170株,占26.4%,年均上升1.4%.胸水、引流液、分泌物等标本未检出假丝酵母菌.结论 在病原微生物中假丝酵母菌有上升的趋势,血培养的检出率明显逐年增高.在临床感染和院内感染中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征.
作者:郝金中;韩晶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干扰素治疗小儿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的疗效,并不了解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 将90例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等抗感染、止咳、祛痰、平喘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同时,每日肌注γ-干扰素100万IU,连用3 d.结果 在体温恢复时间、止咳时间、气急与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有5例不良反应,对照组有5例不良反应.结论 γ-干扰素治疗小儿呼吸道病毒性感染能明显缩短病程,提高疗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帅桂红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评价复合干扰素α(c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22例疗效.方法 对46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复合干扰素22例,对照组应用普通干扰素(IFNα-2b)24例,两组均按以下方法双盲治疗:前4周经皮下注射1次.后20周每周注射3次.研究分两个阶段:治疗周期为24周,停药后随访24周,治疗组CIFNα每次9μg,对照组IFNA-2 b每次3 MU.结果 治疗24周时,治疗组完全应答率、部分应答率和总应答率分别为31.8%、27.3%和59.1%,对照组分别为16.7%、12.5%和29.2%.两组相比治疗组抗病毒总应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JFNα治疗CHB在抗病毒应答率持续抗病毒应答率及诱导HBeAg/抗-Hbe血清转换方面均优于普通IFNα-2 b,并且安全性较好应推广应用.
作者:魏子英;王丽华;沈学敏;杨淼;王剑桥 刊期: 2007年第23期
目的 观察奥平栓配合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方法 单纯微波烧灼糜烂面治疗62例;微波治疗后加用奥平栓阴道给药,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66例,两组分别于治疗后观察疗效.结果 单纯微波治疗组治愈率为8.1%,奥平栓配合微波治疗组治愈率为43.9%,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奥平栓配合微波治疗宫颈糜烂效果显著.
作者:罗靖 刊期: 2007年第23期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率高,并发症多.我院自2000至2005年收治新鲜的青壮年股骨颈骨折28例,均在C臂X线机下闭合复位双向加压空心螺钉(简称空心螺钉)内固定,疗效满意.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永辉 刊期: 2007年第23期
手外伤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损伤,其创伤的处理在每个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对于治疗效果起着直接的影响,两院自2002年至2006年共收治较为复杂的手外伤且均进行早期处理的病人82例,这些病人经创伤后早期处理,术后恢复功能锻炼,且有随诊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峰;游洪波;曹惠萍 刊期: 2007年第23期
肝性脊髓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病变所致的脊髓病变,多见于手术或自然形成的门-体静脉分流术后,因发病率低且多数病例与肝性脑病共存,其症状常被肝性脑病的意识和运动障碍所掩盖,常常误诊.我院自1980年至2005年共收治该病患者4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康艳丽;段亚洁;杨海平 刊期: 2007年第23期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近年来青年人肺癌呈上升趋势,且误诊率极高,临床上误诊、漏诊时有发生.本文就我院1992年1月至2007年1月诊治的40例原发性肺癌分析如下:
作者:郝凌云 刊期: 2007年第23期
自1998年6月至2007年6月,鹿邑县人民医院应用B型超声结合尿或血HCG测定,对109例滋养细胞疾病进行了诊断和观察,现介绍如下.
作者:苏德民;陈绍英;谭宪洲 刊期: 2007年第23期
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具有无痛康复、减少畸形愈合,达到解剖复位,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及费用等优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内固定物问题,手术操作或选材不当,病人过早负重以及外伤等原因造成内固定物失效的病例近年来愈来愈多,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由此引起的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问题处理十分棘手[1].因此,作者将自2005年2月至2007年2月我院发生的股骨干骨折术后内固定物失效的32例病例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关的防治措施,以减少或避免该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培林;耿孟录;张继锋 刊期: 2007年第23期
随着急性梗死(AMI)发作时急性溶栓治疗日益广泛应用,溶栓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一过性低血压、再灌注损伤心律失常的鉴别和治疗,利多卡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及溶栓后再梗死等问题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我们将近年收治的AMI病人在急诊溶栓治疗过程中涉及的上述问题的研究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靳培敏;周成国 刊期: 2007年第23期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管理技术的进一步深化,信息化的浪潮已覆盖整个医疗卫生领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已成为医院科学管理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成为医院管理决策者对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必要手段之一.
作者:魏晓 刊期: 2007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