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中一些特殊问题的探讨

靳培敏;周成国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后再梗死, 肾上腺皮质激素, 急性溶栓治疗, 一过性低血压, 再灌注损伤, 治疗过程, 应用, 研究体会, 心律失常, 利多卡因, 急诊溶栓, 急性梗死, 鉴别, 病人
摘要:随着急性梗死(AMI)发作时急性溶栓治疗日益广泛应用,溶栓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一过性低血压、再灌注损伤心律失常的鉴别和治疗,利多卡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及溶栓后再梗死等问题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我们将近年收治的AMI病人在急诊溶栓治疗过程中涉及的上述问题的研究体会总结如下.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氧氟沙星治疗肺部感染60例

    目的 观察氧氟沙星治疗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肺部感染病人分为两组,一组用氧氟沙星治疗,另一组用氨苄青霉素治疗.结果 氧氟沙星效果好,耐药性小.结论 氧氟沙星治疗肺部感染具有良好疗效.

    作者:魏怀兰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机械通气呼吸道的管理

    机械通气是抢救危重患者一种有效的重要手段,做好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的护理,可使患者减少并发症,尽早恢复健康.2003年3月至2006年10月我科接受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患者92例,由于我们做好了气道湿化和气囊管理,采用正确的方法吸痰,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刘东英;王玉琴;何小京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109例滋养细胞疾病的超声诊断及观察

    自1998年6月至2007年6月,鹿邑县人民医院应用B型超声结合尿或血HCG测定,对109例滋养细胞疾病进行了诊断和观察,现介绍如下.

    作者:苏德民;陈绍英;谭宪洲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股骨干骨折术后内固定物失效的原因分析

    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具有无痛康复、减少畸形愈合,达到解剖复位,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及费用等优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内固定物问题,手术操作或选材不当,病人过早负重以及外伤等原因造成内固定物失效的病例近年来愈来愈多,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由此引起的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问题处理十分棘手[1].因此,作者将自2005年2月至2007年2月我院发生的股骨干骨折术后内固定物失效的32例病例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关的防治措施,以减少或避免该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培林;耿孟录;张继锋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病35例

    退变性椎间盘病(DDD)是中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而腰椎DDD是腰腿痛常见的病因,主要病理改变是椎间盘退行性变突出,同时椎间小关节增生、内聚及不稳定.2003年8月至10月我科收治腰椎DDD患者35例,采用椎板减压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同时植骨融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毛卫权;孙改生;杨勇;居来提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手外伤的早期处理及功能康复

    手外伤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损伤,其创伤的处理在每个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对于治疗效果起着直接的影响,两院自2002年至2006年共收治较为复杂的手外伤且均进行早期处理的病人82例,这些病人经创伤后早期处理,术后恢复功能锻炼,且有随诊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峰;游洪波;曹惠萍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不同麻醉方法对食管癌手术患者红细胞膜ATP酶活性的影响

    本文以N+-K+ATPase、Ca2+-ATPase和Mg2+-ATPase三种酶为指标,观察异氟醚复合胸段硬膜外麻醉和异氟醚吸入麻醉两种麻醉方法对红细胞膜酶活性的影响,为临床麻醉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作者:史文生;孙德月;李新茂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总结

    目的 评价复合干扰素α(c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22例疗效.方法 对46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复合干扰素22例,对照组应用普通干扰素(IFNα-2b)24例,两组均按以下方法双盲治疗:前4周经皮下注射1次.后20周每周注射3次.研究分两个阶段:治疗周期为24周,停药后随访24周,治疗组CIFNα每次9μg,对照组IFNA-2 b每次3 MU.结果 治疗24周时,治疗组完全应答率、部分应答率和总应答率分别为31.8%、27.3%和59.1%,对照组分别为16.7%、12.5%和29.2%.两组相比治疗组抗病毒总应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JFNα治疗CHB在抗病毒应答率持续抗病毒应答率及诱导HBeAg/抗-Hbe血清转换方面均优于普通IFNα-2 b,并且安全性较好应推广应用.

    作者:魏子英;王丽华;沈学敏;杨淼;王剑桥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葛根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

    目的 探讨葛根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方法 对采用葛根素治疗的86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①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总有效率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②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葛根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好,无明显副作用,同时对病人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改善具有显著效果.

    作者:毛晓红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乐杜治疗小儿症状性腹泻90例

    目的 观察乐杜(消旋卡多曲)在小儿症状性腹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腹泻患儿应用乐杜对症治疗,按患儿年龄,体重分别给予相应剂量,3 d后观察疗效.结果 90例患儿治愈总有效率达92.5%.结论 乐杜具有减少肠道分泌,治疗小儿症状性腹泻缓解病情较快的特点,且疗效满意,是治疗小儿症状性腹泻的理想药物.

    作者:罗淑颖;卫海燕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264例乳腺肿块微小切片组织学与涂片细胞学诊断比较分析

    目的 比较经皮细针乳腺肿块微小碎片组织学(简称微小切片)与涂片细胞学(简称涂片)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有组织学对比的264例乳腺肿块微小切片与涂片细胞学结果.结果 ①微小切片对恶性肿瘤诊断敏感性88.1%,对良性肿瘤诊断特异性100%,总准确率89.8%;涂片分别为82.7%、93.2%和84.5%;涂片结合微小切片分别为91.6%、93.8%和92.0%.②微小切片与涂片对恶性肿瘤组织分型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2.9%、6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良性病变的组织分类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6.7%和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小切片和涂片的诊断准确性均高,两者结合更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微小切片对恶性肿瘤组织学分型、良性病变分类诊断价值高.

    作者:程向华;陈建华;吴景芝;李铮荣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83例肝血管瘤超声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3例肝血管瘤患者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检查,总结其结果和特点.结果 83例肝血管瘤患者二维显像清晰,病灶检出率高,但病灶直径<2.5 cm者,多不能显示肿块周边或内部血流信号,血流显示以彩色多普勒能量图为优.结论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相结合,可以提高肝血管瘤的检出率,并有助于定性诊断,具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陶士瑛;杨平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硝苯吡啶联合速尿治疗58例高血压急症的初步观察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内科高血压急症的治疗方法.方法 应用硝苯吡啶舌下含化联合速尿静脉推注治疗高血压急症(高血压危象、高血压性短暂性缺血发作、脑出血、脑梗死、高血压并发左心衰、恶性高血压).结果 58例高血压急症病例中,显效41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96.55%.结论 硝苯吡啶联合速尿治疗高血压急症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尤其在基层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付享征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低浓度布比卡因硬腰联合麻醉在新式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新式剖宫产术特点为手术时间短,自切皮至胎儿娩出仅需约5 min,全过程约需20~25 min,故而要求麻醉诱导快、止痛好,肌肉松弛,对全身及胎儿呼吸无影响.为顺应这些特点,对麻醉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减少剖宫产术中各种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我院近2年将低浓度布比卡因硬腰联合麻醉(CSEA)试用于新式剖宫产,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瑞侠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膀胱鳞状细胞癌6例报告

    膀胱鳞状细胞癌是较少见的恶性肿瘤.文献报道约占膀胱癌的3%~6.7%.我院1991年1月至2006年1月共收治膀胱鳞状细胞癌患者6例,占同期膀胱恶生肿瘤的3.4%(6/175).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孔德宝;孙建忠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黄芪注射液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36例

    目的 评价黄芪对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7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黄芪注射液治疗14 d;对照组常规治疗14 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芪注射液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

    作者:尚伟民;马敏芳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注射用胸腺肽致过敏性哮喘4例

    注射用胸腺肽是由胸腺α1及其他小分子多肽组成的一种细胞免疫调节剂,主要作用于T淋巴细胞成熟,从而调节细胞免疫功能,增加机体的防病和抗病能力,用于治疗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胸腺免疫功能缺陷病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对肿瘤的辅助治疗等[1].有报道显示抗感染药物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占第一位,免疫调节剂中的胸腺肽注射液发生不艮反应居第二位,其主要表现为:发热、荨麻疹、皮疹[2]及心律失常[3].致过敏性哮喘笔者未见相关报道,现将我科静脉滴注胸腺肽致患者过敏性哮喘4例报道如下:

    作者:朱光竹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慢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20例诊治体会

    糖尿病和肝炎都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糖尿病是一种尚未完全阐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代谢性疾病,2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糖尿病患病率达3.21%.我国以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高,其中10%发展为慢性肝炎,部分可发展为肝硬化,是难治性疾病.近年来临床上越来越多地出现肝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两者合并常常相互影响,治疗困难,且预后较差.本院2002至2005年收住慢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0例,现将其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白立炜;索新华;李拉克;张清贵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二甲双胍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由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临床综合征,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中心,多种代谢异常的集合,主要包括高血糖、向心性肥胖、脂代谢异常等.由于MS包含一系列促进心血管发生发展的危险因子,MS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上升[1],我国11省市队列人群研究结果:MS患者心脑管病患病率是无MS者的3.12倍[2].而胰岛素抵抗(IR)是MS的主要原因,二甲双胍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3],联合应用二甲双胍治疗心血管疾病,有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作者:林雪芳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外固定支架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一种常见的骨折,目前公认应积极手术治疗[1].其手术方式很多,常采用的有动力髋螺钉(DHS)及股骨近端钉(PFN),但这些术式都较复杂、手术时间长、出血多,对年龄偏大及多病体质弱的患者损伤较大、手术风险高,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多,将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2].1996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们利用外固定支架治疗高龄及体质较弱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47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运亮;王升 刊期: 2007年第23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