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久华;张炜;刘雪军;姚东伟
目的:分析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胎盘滋养细胞凋亡特征,探讨滋养细胞凋亡现象与子痫前期病因及病理生理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电镜扫描、原位细胞凋亡标记(TUNEL)及流式细胞仪技术,以正常妊娠妇女胎盘滋养细胞为对照,检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的滋养细胞凋亡.结果:①电镜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胎盘滋养细胞的超微结构均存在细胞核形态不规则、核膜固缩、异染色质异常分布、细胞质内线粒体基质变深、嵴模糊或排列紊乱、滋养细胞空泡化等凋亡形态学变化;②TUNEL法检测发现,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存在较多凋亡滋养细胞,而正常胎盘组织中少见凋亡滋养细胞;③正常胎盘滋养细胞流式细胞检测图中凋亡细胞峰(Apo峰)不明显,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胎盘滋养细胞的流式细胞检测图中均存在较明显的亚二倍体DNA含量细胞峰(Apo峰).结论: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胎盘存在滋养细胞凋亡特征,可能与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孙丽洲;杨娜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肿瘤抗原MUC4 HLA-A*0201限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肽负载树突状细胞诱导CTL的体外免疫效应.方法: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诱导树突状细胞(DC).用之前表位预测法预测并合成的五种肽分子分别脉冲成熟的DC,并刺激HLA-A*0201+健康人自体CD8+T细胞成为CTL.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CTLIFN-γ的分泌.同时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其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人PBMC可在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被诱导称为DC.肽P01204诱导的CTL,在不同的效靶比可特异性杀伤P01204脉冲的T2细胞[5∶1时为(9.03±0.24)%,10∶1时为(19.62±0.44)%,20∶1时为(27.93±2.22)%]和MUC4+、HLA-A2+的HCT-116细胞[5∶1时为(7.26±0.18)%,10∶1时为(16.83±0.40)%,20∶1时为(25.23±1.35)%],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能够产生IFN-γ的细胞数(130.33±6.58)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相关抗原MUC4的HLA-A*0201限制性CTL表位P01204,能诱导入外周血单核细胞的CTL反应,该活化的CTL能分泌免疫活性物质诱导特异性靶细胞的凋亡.
作者:孟凯;吴峻立;高文涛;苗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早期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动态变化与全身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多发伤住院患者15例按照APACHE Ⅱ评分将患者分为重创组(≥15分)7例与一般伤害组(<15分)8例.分别于入院后第1、3、5、7天进行NT-proBNP与hs-CRP动态检测.结果:多发伤患者第1天血浆NT-proBNP与hs-CRP呈正相关(r=0.556,P<0.001),且重创组两指标较一般伤害组升高更为显著(P<0.01);两组患者血浆NT-proBNP、hs-CRP浓度均值第1天即有升高;其中一般伤害组血浆NT-proBNP与hs-CRP浓度高峰均出现在第3天,然后持续下降;重创组血浆NT-proBNP浓度均值持续升高,第7天仍然呈升高趋势,而hs-CRP浓度呈现双峰(第3天出现第1峰后于第7天再次升高).结论:多发伤患者早期NT-proBNP动态变化与全身炎症反应有关,重创患者动态变化趋势可能存在更多影响因素.
作者:郑志强;罗亮;张婷;王昕华;韩曙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声带息肉摘除术时间很短,通常只有数分钟,但其手术操作刺激了咽喉部神经末梢分布密集处,极易引起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剧烈变化,因此对麻醉的要求很高,既要有足够的麻醉深度,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又能使患者在术后迅速苏醒,达到较为满意的清醒程度.
作者:张雷波;宫炼;王冬青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新生儿肠旋转不良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上消化道梗阻原因之一,其原因系胚胎期肠道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的正常旋转运动发生障碍致十二指肠、空肠受压和肠扭转等病变所致.本病主要见于新生儿期,发病率居新生儿上消化道梗阻首位,现就本院1990年1月~2005年12月治疗的39例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
作者:黄益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孕中期血浆脂联素水平与妊娠糖尿病(GDM)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5名孕妇于孕24~28周做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空腹血样的检测指标包括血浆脂联素、血糖、胰岛素、游离脂肪酸(FFA)及血脂水平,OGTT 1 h、2 h血样检测指标包括血糖、胰岛素水平.结果:GDM孕妇孕中期血浆脂联素浓度明显低于糖耐量正常组(P=0.014);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排除了血浆脂联素和FFA影响因素外,母亲孕前体重指数(BMI)和GDM仍保留着明显的相关性(P=0.017);肥胖妇女孕中期的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非肥胖组;在正常糖耐量组,血浆脂联素水平与空腹胰岛素浓度、甘油三酯浓度、OGTT 1 h血糖水平、BMI(孕中期和分娩时)呈显著负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在GDM组,血浆脂联素水平与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和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负相关.结论:孕中期低脂联素水平与GDM高风险相关.
作者:徐宜清;韩晓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肿瘤抑制基因BARDI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的方法检测422例中国汉族女性乳腺癌患者和476名正常女性对照者BARD1基因Pro24Ser(rs1048108)和Arg378Ser(rs2229571)位点的基因型,以SAS9.1.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Pro24Ser(rs1048108)和Arg378Ser(rs2229571)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病例对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与野生型(24CC,378GG)相比,Pro24Ser位点突变基因型(CT/Tr)和Arg378Ser位点的杂合型(GC)均能够显著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调整OR和95%CI分别为0.64,0.49~0.84;0.54,0.3~0.86).并且位点间还存在协同作用,携带一个以上保护等位基因者与携带0-1个者相比,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显著降低(调整OR=0.67,95% CI=0.51~0.87).分层分析表明,Pro24Ser位点的保护作用在52岁以下年龄组、绝经前妇女、无肿瘤家族史者和Arg378Ser位点发生突变者中更强.结论:BARD1基因Pro24Ser(rs1048108)和Arg378Ser(rs2229571)单核苷酸多态性改变能够显著降低中国人群乳腺癌的发病风险,这一结论有待进一步大样本、不同种族人群的关联研究以及功能学研究的证实.
作者:秦建伟;唐金海;霍翔;张建;王艳;马红霞;钮菊英;胡志斌;沈洪兵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眶距增宽症是颅面发育不良的一种综合征,是国际公认的颅颌面严重畸形之一.鼻部畸形严重影响外貌和功能,因此鼻部的整形在眶距增宽症中尤为重要.本院从1992年至今已为6例眶距增宽症实行了眶周截骨加鼻额整形手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崔杰;王刚;陈建兵;王顺荣;沈卫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结合冠状动脉造影(CAG)探讨下壁导联ST变化和左前降支(LAD)形态和梗死位置的关系.方法:78例急性前壁心梗患者,根据入院时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改变分为2组:A组为下壁导联(Ⅱ、Ⅲ、AVF)ST段抬高组;B组为下壁导联ST段压低组.比较二组临床特点和梗死相关血管(IRCA).结果:IRCA部位A组90.63%为LAD远端,B组80.43%为LAD近端;LAD折返在A组占81.25%,B组中占0%.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下壁导联ST段压低提示LAD近端梗死,此组患者急诊PCI术成功率高.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ST段抬高提示LAD远端梗死且大部分存在LAD返折.
作者:施红;宋杰;王书礼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对17例巨大左心室(EDD>80 mm)瓣膜替换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围术期的处理及手术治疗,评估其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施行瓣膜替换术的巨大左心室患者,术前平均EDD 96.1 mm,ESD 86.1 mm,EF0.38,FS0.20;心功能Ⅲ级9例,Ⅳ级8例.MVR 8例,AVR 5例,AVR+MVR 4例.结果:无围术期死亡,术后早期发生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并发症3例,出现精神异常3例,室性心律失常5例,室上性心律失常6例,1例出现心动过缓,1例患者出现低心排.术后3个月~3年随访超声心动图.1例患者术后3年死亡.目前生存的16例患者心功能Ⅰ级7例,Ⅱ级7例,Ⅲ级1例,Ⅳ级1例;其中12例1年后患者左心室EDD、ESD均较术前有显著缩小,EF和FS显著增高至正常范围;4例患者左心室EDD、ESD虽较术前有所缩小,EF和FS提高,但未达到正常范围,3例患者一般体力活动无不适,1例患者术后3年又出现左心衰竭,一般体力活动受限.结论:合理选择患者、围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加强左心功能的保护和支持对中远期存活率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作者:叶生爱;陈振强;张辉;赵扬;杨海基;程亮;张颖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海人酸(KA)致(癎)大鼠模型海马及脑脊液内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的变化,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二组,KA组:KA(2 μg/kg)海马杏仁核注射后分为6 h、1、3、7天组,每组8只;9 g/L盐水对照组(n=8).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大鼠海马组织及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Glu和Asp)水平变化.结果:海马中Glu、Asp的水平在观察的24 h内随时间推移呈逐步增长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3天后仅Glu较对照组明显上升.脑脊液中Glu、Asp的水平在致(癎)后6 h便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且7天内保持上升趋势.结论:癫(癎)大鼠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水平变化较海马组织内早.其中Glu更具有代表性.
作者:吴春风;黄松明;郑帼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周围血管疾病发病率正逐年增高.预防、诊断、治疗该病,已成为临床密切关切的课题.过去在外科治疗前主要依靠血管造影的方法诊断[1-3].自动移床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RA)的出现,为腹部、盆腔及双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作者:杨亚芳;田俊;韩晖云;刘剑;李海歌;华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颈神经受压后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及神经末梢在背根神经节(DRG)及脊髓中的分布变化,探讨颈神经受压后致颈肩痛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选用1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选用直径1 mm硅胶管,纵形切开,于接近背根神经节远端套入颈6脊神经根,以丝线在硅胶管外结扎;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4周后取双侧颈4~7背根神经节及相应节段脊髓,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一氧化氮(NO)阳性神经元的形态特点,并应用图像分析,分析NOS1阳性神经元及神经末梢在颈部背根神经节及颈髓中的分布,比较两组NOS1阳性细胞数的平均面积和及平均光密度.结果:大鼠颈神经受压4周后,实验组背根神经节中NOS1阳性神经元明显增多,脊髓背角NOS1阳性神经元及神经末梢明显增多,细胞以中、小神经元为主,实验组阳性细胞数、阳性神经末梢的平均面积和及平均光密度始终多于对照组.结论:NO参与外周及中枢水平的痛觉调制,可能与大鼠颈神经受压致颈肩痛的产生有关.
作者:杨惠光;周枫;张云庆;方有生;陈德松;彭裕文;王劼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18F-FDG符合线路(DHC)显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手术和131I治疗后复发转移的临床随访价值.方法:对28例临床经手术和131I清甲治疗后的DTC患者行18F-FDG DHC显像及131I全身显像,计算其诊断复发转移灶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与甲状腺球蛋白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28例患者中DHC显像真阳性8例,真阴性13例,假阳性1例,假阴性6例,其诊断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7.1%、92.8%、75.0%、88.9%、68.4%.当HTg≥10 ng/ml,DHC显像探测复发转移灶以颈淋巴结、骨灵敏度较高.结论:18F-FDG DHC显像对术后和131I清甲治疗后的DTC复发转移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少华;王自正;姚薇萱;王峰;蒋娥;孟庆乐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环扎垫压术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142例(142眼)应用环扎垫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术后随访、观察视网膜复位的情况,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结果:视网膜复位131眼(92.3%),失败11眼(7.7%),术后视力提高118眼(83.1%),不变13眼(9.2%).术后佳矫正视力≥0.1者106眼(74.6%),与术前的47眼(33.1%)相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眼压升高4眼(2.9%),用药后恢复正常.结论:环扎垫压术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简单可靠,应用间接检眼镜直视下手术可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朱丽萍;张振才;孙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建立紫外损伤的细胞模型并探讨中药杜仲抗紫外线损伤的效果.方法:DMEM液培养的胚鼠细胞经紫外线照射处理建立细胞损伤模型,比较不同浓度杜仲提取液预处理后细胞存活率;比较对照组、UC组(紫外照射30 min)、UE组(杜仲培养并紫外照射30 min)细胞形态学的不同,用噻唑蓝(MTT)法测细胞存活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细胞线粒体ATP含量.结果:紫外照射30 min是建立细胞损伤模型的佳时间,杜仲浓度在0.4 mg/ml时能够大程度地保护细胞;电镜观察发现紫外照射30 min后细胞发生凋亡;线粒体跨膜电位检测结果显示UE组比UC组下降的幅度要小;ATP含量由高至低排列依次为:UC组,UE组和对照组.结论:成功构建了紫外损伤细胞模型,紫外照射30 min为适宜时间;0.4 mg/ml杜仲提取液预处理能够有效地抗紫外损伤.
作者:高璀乡;常唐喜;王树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观察及其疗效分析.方法:32例PDA患者于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测量动脉导管大小,在透视下经传送装置将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置入动脉导管内,使之在动脉导管窄处固定,即刻造影,术后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主动脉弓造影即刻无分流26例;5例存在微量或少量残余分流,经UCG复查,其中4例术后48h分流消失,1例术后3个月分流消失;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平均压由封堵前(40.0±15.3)mmHg下降至(33.0±14.1)mmHg(P<0.05);术后3个月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均较术前缩小(92.0±29.4)ml vs(110.0±30.2)ml,(54.0±11.3)ml vs(63.0±15.0)ml,P<0.05.结论:应用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操作方法简便,治疗范围广,成功率高,不失为很有前途的代替进口封堵器的介入性治疗方法.
作者:金恒;赵刚;吴红萍;王毅;马明;管耘园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腺样体肥大和分泌性中耳炎(SOM)是儿童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且前者与后者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1],是儿童听力损害的主要原因.本科自2004年~10月2006年10月对82例腺样体肥大患儿在鼻内镜下用电动微型切割器经口咽行腺样体切除术,对合并SOM患儿行中耳置管术,对合并扁桃体炎或肥大的患儿行单侧或双侧扁桃体切除,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朱鹃芬;毕致;俞海滨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较传统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肺损伤的优越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2例因急性肺损伤需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32例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30例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将两组患儿的呼吸机参数氧浓度(FiO2)、吸气峰压(PIP)和肺氧合功能指标在0、2、6、12、24 h进行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患儿平均上机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多少.结果:SIMV组在上机后6 h FiO2、PIP有显著下降(P<0.05).而IPPV组在上机12 h FiO2开始下降、上机24 h PIP才有显著下降(P<0.05).上机2 h SIMV组肺氧合功能指标较上机前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5),而IPPV组在上机后6 h出现显著改变.SIMV组平均上机时间明显缩短(P<0.05),机械通气并发症也较IPPV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需用机械通气的新生儿,SIMV通气方式能更快地降低FiO2和PIP,改善通气和氧合,缩短上机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王崇伟;吴玲;刘登礼;赵幽燕;平鹦;周晓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SP)是一种生长发育异常,表现为青春期特征提前出现,同时生长加速,由于骨骼生长加速,骨骺提前闭合,患者开始身材虽较同龄儿高,但成年后往往比正常人矮小,多见于女孩.近年来由于发病率较前提高,越来越引起家长关注[1].本文应用二维超声动态监测45例中枢性性早熟治疗前后子宫、卵巢的形态学变化,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昕;左维嵩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