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玉芬;王兴宁
乳牙根尖周炎是儿童口腔科常见疾病之一,来自于牙髓的感染是乳牙根尖周炎的主要病原.由于乳牙的结构特点,牙髓感染多呈慢性,且易扩散至根尖周组织,临床常见患牙深龋,根分叉附近已形成脓肿、甚至瘘管,对于距离替换尚早的乳牙,拔除将影响后继恒牙的萌出.目前,通过根管治疗保存患牙仍是首选治疗方案,本研究自2005年至2006年,对100例乳牙慢性根尖炎的儿童采用Metapex糊剂及氧化锌碘仿糊剂作根管治疗,经过1 a临床跟踪观察,比较治疗效果.
作者:肖云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黄芪、丹参对川崎病(简称KD)患儿血浆P-选择素的影响.方法:对40例KD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常规治疗,B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黄芪、丹参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同时用ELISA法分组测定血浆P-选择素的含量,并与正常儿童相比较.结果:治疗前A、B两组患儿血浆P-选择素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儿童,治疗后发现A、B两组血浆P选择素含量均较治疗前下降,但B组比A组下降更显著,并且它们之间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黄芪、丹参对川崎病患儿血浆P-选择素含量有明显调节作用,故二药联合应用对KD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易晓青;卫荣江;毛云英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临床难以触及的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常规对需要检查的乳腺进行扫查,记录临床未触及的肿块的位置、大小、数目等,并判断其性质.结果:共检查乳腺病人746例,在104例病人中检查出未触及的肿块130个,检出率13.9%,其中90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结论:高频超声对临床难以触及的乳腺肿块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乳腺常规检查的重要检查方法.
作者:王军里;杨敏良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对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进行生活指导及安全教育.方法:选择锁骨下静脉穿刺送入起搏电极,在右胸上部皮下制作襄袋埋入起搏器.结果:全部患者术后起搏功能正常,症状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发生.
作者:杨文丽;柴炜红;屈艳玲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1例肺撕裂伤病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单发6例,多发5例.除1例合并出现肺血肿外,其余均表现为气囊肿及气液囊肿.囊肿表现为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囊腔,气液囊肿可见液平.肺血肿表现为球形高密均匀度影.11例中5例合并肋骨骨折,3例合并气胸,2例合并血气胸.治疗后复查CT显示肺撕裂伤均逐渐吸收消失.结论:CT是明确肺撕裂伤诊断及严重程度的敏感特异的检查手段.在判断临床预后及治疗效果上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李玉香;肖海松;高文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挫伤性视神经病变是目前眼科门诊较为复杂、难治的一种眼病,我院眼科采用复方樟柳碱颞侧皮下注射治疗挫伤性视神经病变,效果显著,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周妍丽;吴京莉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对急性肺不张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35例急性肺不张患者在局部表面麻醉下,用纤维支气管镜吸引阻塞支气管开口处的分泌物及痰栓、血凝块,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结果:22例患者在24h内复张,11例在48 h内复张,2例在72h后复张.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吸引治疗急性肺不张的方法针对性强、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作者:郑贤勇;林洪珊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为观察一种新型的u型阿片受体激动剂-瑞芬太尼的作用,以及评价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分别微量静脉泵注用于腹腔镜手术中麻醉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进行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R和F两组,F组为对照组,每组20例.麻醉快速诱导后,R组以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分别微量静脉泵入维持麻醉,F组以静吸复合维持麻醉,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术毕苏醒拔管时间.同时记录并比较术中体动反应及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并观测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及肌僵现象的发生结果: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分别微量静脉泵注用于腹腔镜手术全麻,苏醒快,但可抑制心血管系统,出现心动过缓、血压降低,但可通过控制速率及剂量来控制.仍可发生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性.结论: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分别微量静脉泵注用于腹腔镜手术是可行的,且安全有效.
作者:鲁明芳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对官腔内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宫腔内异常回声的声像图特征,进行鉴别诊断,并与临床结果相对照.结果:宫腔内残留物25例;宫腔息肉9例;黏膜下肌瘤5例;子宫内膜癌2例;子宫内膜增生5例;葡萄胎2例.结论:经阴道超声诊断宫腔内病变是一种很好的诊断方法[1],它具有操作简便、准确率较高等优点.
作者:李玉玲;沙吾列 刊期: 2008年第08期
1个例简介无偿献血者高XX,女,于2005年9月6日在街头献血,9月15日该血液在输注前配血时发现次侧凝集,配血不合送我室进行检查.经查发现该献血者血液含有IgG抗-E抗体,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中国;马晓旭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研究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与同期172例溃疡及胃黏膜病变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既往史、出血前服药史、临床症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治疗及预后的情况.结果: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占上消化道出血的25.2%(58/230),多发生在服药后2周内,NSAIDs组年龄偏大、多有心脑血管病吏、出血前临床症状不明显、Hp感染可能加剧NSAIDs诱发胃肠黏膜损害,两组性别、消化道溃疡史、治疗及预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易发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无腹痛性消化道出血是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应加强预防措施.
作者:岳蓉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气管内插管是临床麻醉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病人呼吸道通畅,保证病人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危重病人的抢救及治疗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原因致使插管径路上发生解剖异常,造成插管困难.
作者:丁建国;李涛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现察超早期治疗中枢性协调障碍的疗效.方法:将98例(0岁~1岁)中枢协调障碍患儿,其中36例(0个月~4个月)患儿为超早期治疗组,32倒(4个月~1岁)患儿为时照组130倒不愿接受或拒绝综合康复治疗的患儿接收药物治疗为单一疗法组(对照组2),均做治疗前后做Gesell评估并做对比.结果:经治疗后超早期治疗组及对照组1患儿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异常姿势纠正和控制,各项发育正常化.单一疗法组(对照组2)患儿各项发育进展缓慢,超早期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及单一疗法组.结论: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有效干预和中枢性协调障碍进一步发展,同时可使惠儿各项发育趋向正常化.
作者:郑爱华;黄义平;张振华;李飞燕;胡梦虹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急性脑血管病与癫痫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 a多来经头部CT或外院MRI检查证实的157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12例继发性癫痫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发病率为7.64%(12/157),其中部分发作发展为全身强直阵孪发作(sGTCS)6例,单纯部分性发作(sps)3例,复杂部分发作(cps)2例,癫痫持续状态(SE)1例.2周内癫痫发作7例,占58.33%,均临时或短期用抗癫痫药.2周后癫痫发作5例,占41.67%,需长期服抗癫痫药.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是老年人继发癫痫的重要原因之一,脑出血和脑梗死后癫痫的发生率与病灶部位(皮质/皮质下)有明显的相关性(P<0.01);早期发作较易控制,晚期发作由于大多数有致痈灶存在,需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
作者:李建锋;陆丽珍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本文采用玻璃离子垫底,光固化树脂修复楔状缺损190例,220个患牙,随访观察,疗效满意.
作者:李日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耻骨联合分离的临床特征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至2005年10年间我院10例孕产妇耻骨联合分离的临床表现,诊断、处理及预后.结果:经积极治疗、处理均恢复正常;结论:积极处理一般不会有后遗症.
作者:康孔枝;许会玲;张锦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病理技术工作中从登记、编号、取材、固定、包理、制片等全过程中,每一个步骤注意点,及具体规范质量标准,执行规范化质量操作的良好工作习惯.建立质控组织是保证病理切片优良的有效手段,质控-人控-控人,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根本.
作者:杨元发;李秀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妊娠妇女妊娠期贫血的类型,推断妊娠期贫血发生的原因.方法:研究对象系我院体检的围生期孕妇,共计4500例.采用CA-8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细胞各参数检测.结果:正常细胞性贫血:RBC/HGB、MCH、MCV、MCHC和RDW正常.小细胞低血色素性贫血:HGB降低较RBC明显、MCV、MCH、MCHC降低,RDW增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RBC降低HGB明显,MCV、MCH增高,MCHC正常,RDW增大.结论:通过对中晚期孕妇的血液中MCV、MCH、MCHC和RDW的测定,可以初步判断妊娠期妇女贫血的类型.
作者:鲁力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本文探讨应用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MCV<70FI时对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的影响,并与传统的手工计数法相比较.结果表明,30例MCV<70fl标本.两法血小板计数有显著差别,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结果偏高,P<0.05.可见,仪器计数时,对于MCV<70fl并且有血小板直方图异常标本,应注意手工法复核.
作者:刘克宇 刊期: 2008年第08期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糖的代谢及意义.方法:乙型肝炎患者组为本院住院和门诊就诊患者,经临床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共143例;对照组为正常体检的健康人,乙型肝炎标志物均为阴性,共150例,进行空腹血糖及尿糖的测定并比较.结果:在14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中,合并血糖测定值增高有53例,阳性率为37%,其中在高血糖患者中尿糖(++)者有13例,阳性率为24.52%;在150例健康人对照组中,血糖增高有3例,阳性率为2%,尿糖测定全为阴性.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空腹血糖增高,肝脏损害能引起糖代谢异常.
作者:呼巧玲;梁爱玲 刊期: 200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