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大鼠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实验研究

周艳;陈吉庆;袁孝如;邵小松;陈荣华

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大鼠, 新生
摘要:目的: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与胆红素神经毒性的关系,为早期发现胆红素神经毒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给72只生后7天的大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胆红素,制成高胆红素血症动物模型,观察其神经行为,检测F-VEP。F-VEP检测后断头取脑,作冰冻切片,抽提脑组织胆红素。结果:随着腹腔注射胆红素量的增加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脑组织内胆红素含量逐渐增加,F-VEP主波潜伏期逐渐延长,除T1组外余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各实验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4 h、8 h之间无差异,但脑组织内胆红素含量、F-VEP主波潜伏期除T1组外余各实验组4 h、8 h之间相比有显著差异;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与脑组织内胆红素含量无相关关系,脑组织内胆红素含量与F-VEP潜伏期呈正相关;F-VEP反应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大鼠的胆红素神经毒性有较高的准确性。结论:F-VEP可早期并较灵敏地反映胆红素的神经毒性。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皖籍女性寻常型银屑病发病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皖籍女性寻常型银屑病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354例皖籍女性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同一地区的269例健康对照进行系统问卷调查,所获资料用EpiInfo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被调查的患者中95例有银屑病家族史,其暴露比率为26.84%。病情比较显示:有家族史患者呈中、重度发病的比例(18.95%和23.16%)高于无家族史患者(12.74%和 16 .60%);再发患者该比例(38.29%和33.71%)高于首发患者(34.12%和24.71%)。若干环境诱因的单因素分析表明,受潮、感染、精神紧张及食鱼虾等与其发病相关。结论:皖籍女性寻常型银屑病具有一定的遗传背景,环境诱因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安平;张学军;朱文元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造血干细胞采集、分离与冻存的研究

    目的:研究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分离、冻存及干细胞活性的检测。方法:用封闭式动脉采血法采集10例脐血,经Ficoll溶液分离获得干细胞,分成3组,分别用10%二甲亚矾(DMSO)、自配的5%DMSO+6%羟乙基淀粉(HES) +4%人体白蛋白及CP-1 3种不同的冷冻保存液冻存于 196℃的液氮和[ CD*2/3〗80℃的低温冰箱中,对冷冻后的样本进行单个核细胞(MNC)计数。锥虫蓝拒染试验及流式细胞仪CD+ 34细胞计数。结果:采集的血量平均数为(72.2±17.3)ml,3种不同冷冻保存液对造血干细胞的保存效果在1、3、6个月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着冷冻时间的延长,特别是6个月后,流式细胞仪对CD+34细胞检测的相对数逐渐增高。在6个月内,80℃低温冰箱中的冻存与196℃液氮内的冻存相比,对造血干细胞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自配的冷冻保存液效果良好,短期造血干细胞的冻存可以在80℃低温冰箱内进行,冷冻保存造血干细胞1、3、6个月对细胞的活性影响不大。

    作者:徐群;武正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宫颈分泌物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的检测对预测分娩的价值

    目前临床上尚未找到一种可靠的预测分娩的方法,仅能间接行宫颈评分评价宫颈成熟度及检测胎儿纤维结合素预测引产和分娩时机[1]。这些方法受客观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准确性不高。本文评价一种床边检测预测分娩的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 对象随机选择1999年6月~2000年6月本院产科待产的足月妊娠孕妇141例(无胎膜早破与产前出血,胎盘成熟,未临产并且年龄、胎龄、产次等指标基本相同)。所有孕妇同意检测。 方法检测宫颈分泌物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的试纸条,采用两种抗人 IGFBP-1单抗及免疫层析法。在试纸条中,一种抗体包被在蓝色乳胶颗粒上(检测标记),另一种固定在膜上作为特异性IGFBP-1的捕获线。将试纸条的浸渍区放入已萃取的标本中。如果存在IGFBP-1的话,其将与抗体标记的蓝色乳胶颗粒结合,并继续移动至捕获线与第2种抗体结合。试纸条还有1条含有抗免疫球蛋白的捕获线,无论标本中是否含抗原,总能捕获已标记的蓝色乳胶颗粒,形成一条蓝色线条。出现两条蓝线则表示标本中的IGFB P-1含量高于检测低限。检测范围:若IGFBP-1含量为24 μg/L,结果呈弱阳性,若大于 50~100 μg/L则结果呈强阳性。 采样和操作所有标本用规定的试剂盒进行采集。呢绒拭子在颈管内放置15 s后取出,放入 0 .5ml的萃取缓冲液试管中固定15 s,再取出拭子并将试纸条放在试管中充分吸取萃取液,直到液体到达反应区,时间约1 min。之后2~5 min内试纸条上若出现2条蓝线则为阳性,1 条蓝线则为阴性。

    作者:刘晓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医源性输尿管下段损伤17例处理分析

    医源性输尿管下段损伤,如未及时发现与处理,可引起患者严重的生理与心理损害。我院自1986年3月至2000年4月,收治输尿管下段损伤17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输尿管下段损伤17例,其中女16例,男1例,年龄24~62岁,平均39.5岁。妇科手术引起16例,其中子宫切除术9例,卵巢切除术4例,剖宫产2例,子宫破裂修补术1例;直肠癌根治术引起1例。单侧损伤16例,双侧损伤1例。术中及时发现6例,表现为手术野“渗出液”较多或见到切开的“管腔状结构”,另11例表现为腰痛、腹胀、发热、其中阴道漏尿 8例,切口漏尿1例,术后至确诊时间为2天至7个月。

    作者:庄海军;汤鹏;王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实验性豚鼠炎性胸膜腔积液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一种炎性胸膜腔积液(简称胸液)的动物模型。方法:选择40只豚鼠分为8组,第1~7组为试验组,第8组为对照组,试验组每只右胸膜腔内注入1%角叉菜胶(carrageenan)0.8~1.0 ml,分批处死观察。结果:胸液于1天内已经出现,2~3天积液量多,胸液中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病理切片中胸膜、肺的炎性改变亦达高峰,以后胸液逐渐吸收,第7天开始出现胸膜纤维化与粘连,第10天时明显,14天呈现胸膜包裹。结论:角叉菜胶是一比较理想的胸膜腔致炎剂;该动物模型的建立,为胸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作者:冯源;王祥;殷凯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紫杉醇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株生长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紫杉醇对食管癌细胞Eca109的影响。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实验、细胞形态学观察及流式细胞仪等方法对人食管癌细胞Eca109进行检测和观察。结果:MTT实验显示紫杉醇可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光镜及电镜可发现药物作用组细胞核固缩、解聚以及凋亡小体,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G1峰前有明显的凋亡峰。细胞周期分析提示紫杉醇可将Eca109细胞阻滞于 G2-M期,且与浓度相关。结论:紫杉醇对人食管癌细胞系Eca109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细胞分裂阻滞于G2-M期,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作者:侯俊民;束永前;赵志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不同浓度葡萄糖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动脉内皮细胞的培养,研究高浓度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葡萄糖在糖尿病(DM)大血管并发症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3H-TdR标记法,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MTT)法和锥虫蓝染色法。结果:①高浓度ox-LDL和高浓度葡萄糖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促进内皮细胞死亡,并且呈浓度依赖性;②高浓度葡萄糖增强ox-LDL对内皮细胞的增殖抑制及促进其死亡的作用。结论:在高浓度葡萄糖情况下ox-LDL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加强,提示DM高血糖促进了脂质异常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促进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作者:柴伟栋;崔毓桂;沈捷;陈家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呼气相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在诊断慢性气道疾病方面的应用

    目的:评价呼气相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在诊断慢性气道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临床确诊为慢性气道疾病的患者(病例组)及12例健康志愿者 (对照组),使用螺旋CT分别进行吸气末和呼气末的胸部CT扫描,测量和计算横断面积衰减分数(CLARS),肺密度衰减值(LDAV),象素指数(PI)。对两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横断面积衰减分数分别为25和48,肺密度衰减值分别为79 HU和186 HU,呼气末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的PI值分别为11.36%和0.13%,两组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呼气相CT对慢性气道疾病的诊断和定量有较大的帮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气道的功能,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检查方法。

    作者:吴飞云;张思全;冯源;刘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二磷酸盐对骨水泥微粒刺激单核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二磷酸盐类药物——阿可达(帕米磷酸钠)对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准备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17例。采集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每例标本分成5份;A组:仅单核细胞,为对照组;B组:单核细胞+骨水泥微粒;C组:单核细胞+骨水泥微粒+阿可达(5 μg/ml);D组:单核细胞+骨水泥微粒+阿可达(10 μg/ml);E组:单核细胞+骨水泥微粒+阿可达(20 μg/ml)。培养48 h后,放免法测定细胞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结果:单核细胞+骨水泥微粒组的TN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单核细胞+骨水泥微粒+阿可达组的TNF含量明显低于单核细胞+骨水泥微粒组(P<0.01)。而不同浓度阿可达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微粒可刺激单核细胞分泌TNF,而阿可达能有效地抑制单核细胞的这种分泌。二磷酸盐能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由TNF等溶骨性因子引起的人工关节周围的骨溶解,由此二磷酸盐有望成为防治人工关节松动的有效药物。

    作者:马益民;范卫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心脏瓣膜替换围术期血小板与纤溶系统的活化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对瓣膜替换患者围术期血小板、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心脏瓣膜替换患者12例,用ELISA法检测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 140)、D-二聚体含量,结合血小板计数等指标,比较瓣膜替换不同时点血小板与纤溶系统的活化程度。结果:CPB过程中及CPB后早期血浆GMP-140、D-二聚体明显升高,血小板计数在CPB中明显下降,CPB后短期内回升至正常范围,血浆GMP-140比血小板计数的恢复明显滞后。结论:CPB后早期机体处于低凝状态,血小板功能的恢复要晚于数量的恢复。临床应重视血小板计数正常的术后早期出血。

    作者:周源;陈亦江;陈广明;邵永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胰十二指肠及肾联合切取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胰十二指肠及肾联合移植尸体供移植物的获取、保存和修剪。方法:采用原位插管、低温灌注、整块快速切取及体外修剪获得可供移植的胰十二指肠及肾移植物。结果:8例尸体获取移植物,热缺血时间平均为4 min 50 s,获取时间为18 min 20 s,其中2例用于临床移植,胰肾移植物功能均于术后1周内恢复正常。第1例受体胰肾有功能存活2年余。结论:此方法适合于尸体供胰十二指肠及肾的获取和保存,应用于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徐泽宽;张炜;刘训良;吴宏飞;苗毅;刘华;徐正铨;眭元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系膜增殖性肾炎核因子-κB活化及其与系膜基质扩大的关系

    目的:探讨系膜增殖性肾炎(MsPGN)患儿肾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的活化及其与系膜基质扩大的关系,明确NF-κB在MsPG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及真彩色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观察MsPGN患儿肾活检组织中NF-κB的活化,并分析其与MsPGN病理改变的关系。结果:MsPGN患儿肾小球及肾小管中NF-κB的活性显著增加,且与MsPGN病变程度及肾间质中单核细胞浸润密切相关。肾小球中NF-κB的活化与系膜基质扩大呈直线相关。结论:NF-κB的活化在MsPGN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阻断NF-κB的活化将可能为防治MsPGN的发生和进展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丁桂霞;陈荣华;张爱华;黄松明;吴元俊;郭梅;蔡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及肿瘤标志物CA-50、CA19-9在诊断中的应用

    肿瘤标志物CEA、CA-50、CA19-9、AFP检查用于肿瘤的诊断和随访具有检测方便、可重复性强、费用低等优点。目前用于肿瘤诊断的上述标志物检查敏感性均不很高。近年来报道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对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13]。本文对1998年6月至2000年7月在我科诊疗的患者进行血清TSGF、CA50及 CA199的检测,以比较它们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结果如下。

    作者:薛绮萍;仇晓华;杨美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二○○○年度南京医科大学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科研成果奖项目

    二○○○年度南京医科大学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科研成果奖项目(一)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辅助生育技术的系列临床应用和研究第一附属医院刘嘉茵等2.扩展低频测听及其应用基础研究第一附属医院卜行宽等3.胰、肾联合移植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第一附属医院刘训良等4.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围术期死亡和近期预后的研究附属南京第一医院陈绍良等5.杀虫剂对昆虫的毒理联合作用及农药合理配伍的生物原则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肖杭等, 江苏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 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雄激素生成酶与转化酶的研究基础医学院沙家豪等国家计生委科研所2.缺血性脑卒中分子、遗传流行病学与遗传分析方法的研究公共卫生学院沈靖等宜兴市人民医院3.新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系列研究附属口腔医院殷新民等4.日本血吸虫病人群同种型抗体应答的特征及流行病学意义基础医学院张兆松等二○○○年度南京医科大学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科研成果奖项目(二)5.上下颌骨矢状关系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附属口腔医院王林等6.糖尿病胰岛素受体活性的研究第一附属医院何戎华等7.芬太尼对糖代谢的影响及机制第一附属医院钱燕宁等8.吖啶橙/溴乙锭双荧光染色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的方法与应用第一附属医院汪承亚等9.长江江苏段南岸主要供水水源水质评价研究及其推广应用公共卫生学院王宝玉等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南京检测站等10.I125-LUF-CH导向内照射化疗栓塞治疗肝癌第二附属医院许成平等启东市人民医院11.中药“接骨灵”促进骨折愈合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附属南京第一医院沈海琦等12.庚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和病理特征的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祖瑚等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新四军发展史》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社会科学部孟国祥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医务道德》党委办公室等冷明祥等2.引入市场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党委办公室冷明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2例的诊断和治疗

    近年国内学者提出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概念。结合我院22例病人的诊治经验,对该病的病因、诊断及处理方法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4~76岁,平均52.6岁。15例病人有两次以上手术史,多达5次。其他病人均有手术范围广,术中污染严重。以胃、结肠手术以及肠粘连松解术、脾切除术多见。 临床表现本组20例发生在术后7~12天内,平均7.8天。恶心、呕吐18例(82%),腹胀20例 (90.9%),停止排气22例(100%),腹痛8例(36%),腹部包块伴压痛14例(63.6%)。WBC平均1 2. 2×109/L,中性82%。X线平片见多个气液平,1例作腹部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见肠壁增厚水肿,肠襻扭曲成团,肠腔无显影剂。

    作者:夏建国;陈国玉;章希炜;杨力;杨宏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维库溴铵、阿曲库铵对兔离体气管平滑肌收缩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维库溴铵、阿曲库铵对气管平滑肌的直接影响。方法:用电刺激兔离体气管平滑肌张力的直接影响。结果:发现略高于临床浓度的维库溴铵(3×10-6 mol/L)和阿曲库铵(10-5 mol/L)对气管平滑肌张力无显著影响(P>0.05);更高浓度的维库溴铵(3×10-4 mol/L)可使气管平滑肌收缩力持续增加(P<0.05);而高浓度的阿曲库铵(10-3 mol/L)可使气管平滑肌收缩力先一过性增加,随后降低(P<0.05或P<0.01)。结论:在离体条件下,临床剂量范围内维库溴铵、阿曲库铵不增加气管平滑肌张力,但应避免大剂量快速使用。

    作者:周钦海;傅诚章;钱燕宁;刘存明;丁正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大鼠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与胆红素神经毒性的关系,为早期发现胆红素神经毒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给72只生后7天的大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胆红素,制成高胆红素血症动物模型,观察其神经行为,检测F-VEP。F-VEP检测后断头取脑,作冰冻切片,抽提脑组织胆红素。结果:随着腹腔注射胆红素量的增加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脑组织内胆红素含量逐渐增加,F-VEP主波潜伏期逐渐延长,除T1组外余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各实验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4 h、8 h之间无差异,但脑组织内胆红素含量、F-VEP主波潜伏期除T1组外余各实验组4 h、8 h之间相比有显著差异;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与脑组织内胆红素含量无相关关系,脑组织内胆红素含量与F-VEP潜伏期呈正相关;F-VEP反应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大鼠的胆红素神经毒性有较高的准确性。结论:F-VEP可早期并较灵敏地反映胆红素的神经毒性。

    作者:周艳;陈吉庆;袁孝如;邵小松;陈荣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仿真支气管内窥镜和三维重建在临床的应用

    1994年以来,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仿真支气管内窥镜(CTVB)开始应用于临床[1],并以其无创性和直观性受到医学界的极大关注,支气管三维重建(3D)包括多层面/曲面/ X线体积成像(MPR/CPR/XVR)、小密度投影(MinIP)、大密度投影(MaxIP)、表面遮盖成像 (SSD)等技术可提供多方面的信息[17],有利于病变的诊断。本研究探讨3D和C TVB在临床的应用。

    作者:杨春霞;范春瑛;许民;叶彬;王书智;顾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乳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血管生成是实体肿瘤生长的必要条件,理论上如果没有血管生成,实体瘤生长直径不会超过2 mm,只有血管化的肿瘤才能生长到具有临床意义的大小。新生的血管为肿瘤提供营养,带走代谢产物,为肿瘤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在肿瘤生长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血管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转移生长因子(T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等,刺激肿瘤周围血管的生长,其中VEGF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中重要、直接的因子,VEGF通过与其相应的受体结合发挥其促血管内皮增殖作用,它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1,2]。因此本文对乳腺癌标本中VEGF进行检测,并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骨髓微小转移相比较,分析其临床意义。

    作者:查小明;王水;范萍;武正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治疗前列腺癌24例分析

    自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共对24例前列腺癌致尿道梗阻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结合去势术及药物进行综合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24例,年龄59~80岁,平均69.5岁。均有不同程度排尿梗阻症状,大尿流率(MFR)(8.3±2.5) ml/s,平均尿流率(AFR)(5.2±1.8) ml/s,剩余尿30~560 ml,平均186 ml。肛门指诊前列腺质硬,有硬结20例。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12~171 ng/ml,平均56.5 ng/ml。15例行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或周围脏器转移,2例有骨痛症状经X线及同位素骨扫描(ECT)提示有骨转移。20例术前穿刺活检证实为前列腺癌,2例术中快速切片证实,2例术后石蜡切片证实。其中高分化腺癌5例,中分化腺癌8例,低分化腺癌11例。根据美国Jewett-Whitmore-Prout临床分期法,其中A期2例,B期1例,C期13例,D期8例。

    作者:刘伟民;陆曙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南京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