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查小明;王水;范萍;武正炎

关键词:乳腺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摘要:血管生成是实体肿瘤生长的必要条件,理论上如果没有血管生成,实体瘤生长直径不会超过2 mm,只有血管化的肿瘤才能生长到具有临床意义的大小。新生的血管为肿瘤提供营养,带走代谢产物,为肿瘤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在肿瘤生长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血管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转移生长因子(T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等,刺激肿瘤周围血管的生长,其中VEGF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中重要、直接的因子,VEGF通过与其相应的受体结合发挥其促血管内皮增殖作用,它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1,2]。因此本文对乳腺癌标本中VEGF进行检测,并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骨髓微小转移相比较,分析其临床意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联用维生素C、E对高血压病人血管内皮活性物质和舒张功能的影响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抗氧化剂摄入减少或血浆中抗氧化剂水平降低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危险性增加有关。这可能由于体内的氧化应力增加,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本研究观察高血压病人单独服用利尿剂降压与利尿剂联用维生素(Vit)C、E治疗前后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内皮素-1(ET-1) 、一氧化氮(NO)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变化,并观察反应性充血前后肱动脉直径的变化率(FMD%),旨在探讨增加抗氧化维生素摄入对高血压病人体内内皮活性物质和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忠;桂鸣;周秀娟;程蕴琳;穆庆霞;吴爱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宫颈分泌物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的检测对预测分娩的价值

    目前临床上尚未找到一种可靠的预测分娩的方法,仅能间接行宫颈评分评价宫颈成熟度及检测胎儿纤维结合素预测引产和分娩时机[1]。这些方法受客观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准确性不高。本文评价一种床边检测预测分娩的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 对象随机选择1999年6月~2000年6月本院产科待产的足月妊娠孕妇141例(无胎膜早破与产前出血,胎盘成熟,未临产并且年龄、胎龄、产次等指标基本相同)。所有孕妇同意检测。 方法检测宫颈分泌物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的试纸条,采用两种抗人 IGFBP-1单抗及免疫层析法。在试纸条中,一种抗体包被在蓝色乳胶颗粒上(检测标记),另一种固定在膜上作为特异性IGFBP-1的捕获线。将试纸条的浸渍区放入已萃取的标本中。如果存在IGFBP-1的话,其将与抗体标记的蓝色乳胶颗粒结合,并继续移动至捕获线与第2种抗体结合。试纸条还有1条含有抗免疫球蛋白的捕获线,无论标本中是否含抗原,总能捕获已标记的蓝色乳胶颗粒,形成一条蓝色线条。出现两条蓝线则表示标本中的IGFB P-1含量高于检测低限。检测范围:若IGFBP-1含量为24 μg/L,结果呈弱阳性,若大于 50~100 μg/L则结果呈强阳性。 采样和操作所有标本用规定的试剂盒进行采集。呢绒拭子在颈管内放置15 s后取出,放入 0 .5ml的萃取缓冲液试管中固定15 s,再取出拭子并将试纸条放在试管中充分吸取萃取液,直到液体到达反应区,时间约1 min。之后2~5 min内试纸条上若出现2条蓝线则为阳性,1 条蓝线则为阴性。

    作者:刘晓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皖籍女性寻常型银屑病发病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皖籍女性寻常型银屑病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354例皖籍女性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同一地区的269例健康对照进行系统问卷调查,所获资料用EpiInfo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被调查的患者中95例有银屑病家族史,其暴露比率为26.84%。病情比较显示:有家族史患者呈中、重度发病的比例(18.95%和23.16%)高于无家族史患者(12.74%和 16 .60%);再发患者该比例(38.29%和33.71%)高于首发患者(34.12%和24.71%)。若干环境诱因的单因素分析表明,受潮、感染、精神紧张及食鱼虾等与其发病相关。结论:皖籍女性寻常型银屑病具有一定的遗传背景,环境诱因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安平;张学军;朱文元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仿真支气管内窥镜和三维重建在临床的应用

    1994年以来,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仿真支气管内窥镜(CTVB)开始应用于临床[1],并以其无创性和直观性受到医学界的极大关注,支气管三维重建(3D)包括多层面/曲面/ X线体积成像(MPR/CPR/XVR)、小密度投影(MinIP)、大密度投影(MaxIP)、表面遮盖成像 (SSD)等技术可提供多方面的信息[17],有利于病变的诊断。本研究探讨3D和C TVB在临床的应用。

    作者:杨春霞;范春瑛;许民;叶彬;王书智;顾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丙泊酚对心内传导系统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丙泊酚对心内传导系统的影响。方法:病人20例,随机分为两组(n=10),A组:丙泊酚1.5 mg*kg-1诱导,3.0 mg*kg-1*h-1持续泵注;B组:丙泊酚2.0 mg*kg-1诱导,4.0 mg*kg-1*h-1持续泵注。分别在麻醉前、后测定心率(HR)、窦房传导时间(SACT)、大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MAX)、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窦房结恢复时间指数(SNRTI)、文氏A-V传导频率(WB)、P-R间期、QRS波。结果:两组丙泊酚均使SACT明显延长(P<0.01),丙泊酚2.0 mg*kg-1诱导组,WB明显提前(P<0.05),其他参数无明显改变。结论:丙泊酚对窦房传导有抑制作用,并随剂量增加而加强,使WB明显提前。

    作者:蒋秀红;傅诚章;陈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逆行插置双J支架管治疗27例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分析

    目的:探讨双J支架管在治疗急性肾后性梗阻性肾衰中的价值。方法:总结27例应用双J管治疗的急性上尿路梗阻性无尿患者,并对逆行插管方法和术后并发症作了分析。结果:27例患者梗阻迅速解除,肾功能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逆行插置输尿管支架管不仅是作为上尿路梗阻无尿的术前检查确诊依据,更重要的是作为急诊解除梗阻的重要方法。

    作者:王增军;眭元庚;吴宏飞;徐正铨;程双管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复杂髋臼骨折16例手术治疗分析

    我院自1991年1月~1998年6月共收治复杂髋臼骨折16例,均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男15例,女1例,年龄22~47岁,平均31岁。左髋9例,右髋7例。车祸伤10 例,高处坠落伤6例,合并脑外伤3例,四肢骨折5例,臂丛损伤1例。根据Jadet-letournel 分类法[1],“T”型骨折3例,后壁后柱骨折5例,横型加后壁骨折、前壁加横型骨折各2例,双柱骨折4例。 治疗方法入院后常规股骨髁上牵引,有股骨头脱位者先行复位。1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Carnesale髋关节扩大切口4例,Smith-Petersen切口5例,髋关节后外侧切口7例。术中输血800~1 600 ml。平均1 200 ml。用钢板螺钉作内固定,术后伤肢皮肤牵引3周,2个月后扶双拐行走。 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0个月。摄片复查髋臼骨折均愈合。患髋活动度正常,无疼痛者8例;患髋活动部分受限,长时间行走后疼痛明显者5例;患髋明显活动受限,扶双拐行走者2例;股骨头坏死1例。异位骨化发生12例。

    作者:陈金福;胡辉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不同浓度葡萄糖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动脉内皮细胞的培养,研究高浓度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葡萄糖在糖尿病(DM)大血管并发症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3H-TdR标记法,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MTT)法和锥虫蓝染色法。结果:①高浓度ox-LDL和高浓度葡萄糖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促进内皮细胞死亡,并且呈浓度依赖性;②高浓度葡萄糖增强ox-LDL对内皮细胞的增殖抑制及促进其死亡的作用。结论:在高浓度葡萄糖情况下ox-LDL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加强,提示DM高血糖促进了脂质异常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促进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作者:柴伟栋;崔毓桂;沈捷;陈家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适宜游泳应激对衰老小鼠行为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适宜游泳应激对衰老小鼠行为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正常对照组、D-半乳糖(腹腔内注射D-半乳糖0.12 mg/g)致衰老组基础上,分别都予以游泳应激(于水温18℃,水深15 cm的水中游泳15 min)。8周后,对各组小鼠进行Y-迷宫、被动回避、平衡耐力等行为学测试,测定胸腺指数,并取脾脏用3H-TdR掺入法观察脾淋巴细胞对不同有丝分裂刺激原ConA和LPS的增殖反应。结果:衰老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平衡耐力、免疫功能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明显降低,但经过8周游泳应激后,正常组、衰老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平衡耐力都明显提高,胸腺指数增加,脾淋巴细胞对不同有丝分裂刺激原ConA和LPS的增殖反应能力明显提高。结论:适宜游泳应激可改善衰老小鼠行为表现和免疫功能以延缓衰老进程。

    作者:何海蓉;李平;孙秀兰;陈启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元在大鼠下丘脑中的分布观察

    目的:观察大鼠下丘脑各核团内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及分布特征。方法:用黄递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测NOS神经元在大鼠下丘脑各核团中的分布。结果:视上核、室旁核内密集的NOS阳性神经元为大细胞型神经分泌神经元;其他核团内的阳性神经元主要为小细胞型神经分泌神经元,其中弓状核密集,视前内侧核、Broca斜带核水平支次之,视前室周核、视前腹前核和视前外侧区内的密度低。第三脑室室管膜上皮下见一些NOS阳性“触液神经元”,其胞体或突起伸向室管膜上皮,甚至嵌入其中。在弓状核、视前内侧束内有密集的NOS阳性神经纤维。结论:下丘脑各核团内NOS神经元的分布有差异,NO在下丘脑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肖明;丁炯;左国平;吴凌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系膜增殖性肾炎核因子-κB活化及其与系膜基质扩大的关系

    目的:探讨系膜增殖性肾炎(MsPGN)患儿肾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的活化及其与系膜基质扩大的关系,明确NF-κB在MsPG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及真彩色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观察MsPGN患儿肾活检组织中NF-κB的活化,并分析其与MsPGN病理改变的关系。结果:MsPGN患儿肾小球及肾小管中NF-κB的活性显著增加,且与MsPGN病变程度及肾间质中单核细胞浸润密切相关。肾小球中NF-κB的活化与系膜基质扩大呈直线相关。结论:NF-κB的活化在MsPGN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阻断NF-κB的活化将可能为防治MsPGN的发生和进展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丁桂霞;陈荣华;张爱华;黄松明;吴元俊;郭梅;蔡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二磷酸盐对骨水泥微粒刺激单核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二磷酸盐类药物——阿可达(帕米磷酸钠)对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准备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17例。采集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每例标本分成5份;A组:仅单核细胞,为对照组;B组:单核细胞+骨水泥微粒;C组:单核细胞+骨水泥微粒+阿可达(5 μg/ml);D组:单核细胞+骨水泥微粒+阿可达(10 μg/ml);E组:单核细胞+骨水泥微粒+阿可达(20 μg/ml)。培养48 h后,放免法测定细胞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结果:单核细胞+骨水泥微粒组的TN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单核细胞+骨水泥微粒+阿可达组的TNF含量明显低于单核细胞+骨水泥微粒组(P<0.01)。而不同浓度阿可达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微粒可刺激单核细胞分泌TNF,而阿可达能有效地抑制单核细胞的这种分泌。二磷酸盐能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由TNF等溶骨性因子引起的人工关节周围的骨溶解,由此二磷酸盐有望成为防治人工关节松动的有效药物。

    作者:马益民;范卫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呼气相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在诊断慢性气道疾病方面的应用

    目的:评价呼气相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在诊断慢性气道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临床确诊为慢性气道疾病的患者(病例组)及12例健康志愿者 (对照组),使用螺旋CT分别进行吸气末和呼气末的胸部CT扫描,测量和计算横断面积衰减分数(CLARS),肺密度衰减值(LDAV),象素指数(PI)。对两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横断面积衰减分数分别为25和48,肺密度衰减值分别为79 HU和186 HU,呼气末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的PI值分别为11.36%和0.13%,两组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呼气相CT对慢性气道疾病的诊断和定量有较大的帮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气道的功能,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检查方法。

    作者:吴飞云;张思全;冯源;刘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医学名词术语使用规范

    医学名词以1988年以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方面的规范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简化字以国务院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为准,通常要参照新版《新华字典》。文中所用英文缩略语,必须在首次出现时注明中文或英文全称。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其化学名,不用商品名。(本刊编辑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Graves病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的研究

    目的:探讨Graves病患者的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 -2R)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RIA)对89例Graves病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SIL-2R和各种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行检测,比较并逐步回归。结果:治疗后Graves病患者除促甲状腺激素(TSH)外,各种甲状腺激素水平显著降低( P<0.05),并与SIL-2R的上升、下降显著相关。结论:SIL-2R水平能反映淋巴细胞的活化状态,可作为Graves病患者免疫活化的一项有用指标。

    作者:孙晓芳;俞晓芳;傅友恒;尹根娣;赵华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Bcl-2、Bax基因表达改变与禁食诱导的脂肪细胞凋亡研究

    目的:研究禁食对大鼠体重及外周脂肪湿重的影响,探讨禁食减脂减重与脂肪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禁食48 h,用DNA提取物凝胶电泳证实脂肪细胞凋亡的存在,逆转录(RT)-PCR探讨Bcl-2与Bax基因的表达。结果:①禁食能明显降低大鼠体重,组间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②禁食能减少外周脂肪组织湿重,但统计学意义不显著(P>0.05);③DNA提取物凝胶电泳结果证实脂肪细胞发生了凋亡;④外周脂肪组织中Bcl-2基因表达减少,Bax表达增加;⑤生殖器周脂肪组织对细胞凋亡的敏感性高于腹膜后。结论:降低Bcl-2与Bax的比值,诱导脂肪细胞凋亡可能是禁食减脂减重的重要机制。

    作者:龚海霞;郭锡熔;陈荣华;费莉;刘倩琦;李晓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血管内放射抑制猪髂动脉球囊损伤后狭窄形成的动态观察及机制探讨

    目的:评价血管内放射抑制猪髂动脉球囊损伤后狭窄形成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小型家猪13头,分为对照组7头及实验组6头。对照组左侧髂动脉先行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随后行球囊扩张成形术,后置入置源管。实验组在上述处理基础上,通过置源管送入192Ir高剂量后装源取20 Gy对受损髂动脉行放射治疗。术后第3天、第10天及第28天各处死2头猪,取损伤的髂动脉分别行苏木精-伊红及Masson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形态学及组织学变化。结果:对经球囊损伤后的猪髂动脉进行血管内放射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未见并发症发生。实验组在不同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较均可见新生内膜面积及厚度减少、血管腔面积及外弹力膜包绕面积增加现象;新生内膜中胶原含量有增生受抑现象。结论:在球囊扩张成形术后即刻应用血管内192Ir 20 Gy放射治疗,第3天起明显抑制新生内膜形成,第10天时新生内膜抑制达到高峰,血管发生有意义的正性重塑,到28天时血管正性重塑更加明显,从而达到有效抑制动脉损伤后狭窄形成的效果。

    作者:王连生;黄峻;马根山;杨志健;曹克将;冷静;彭韬;冯振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医源性输尿管下段损伤17例处理分析

    医源性输尿管下段损伤,如未及时发现与处理,可引起患者严重的生理与心理损害。我院自1986年3月至2000年4月,收治输尿管下段损伤17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输尿管下段损伤17例,其中女16例,男1例,年龄24~62岁,平均39.5岁。妇科手术引起16例,其中子宫切除术9例,卵巢切除术4例,剖宫产2例,子宫破裂修补术1例;直肠癌根治术引起1例。单侧损伤16例,双侧损伤1例。术中及时发现6例,表现为手术野“渗出液”较多或见到切开的“管腔状结构”,另11例表现为腰痛、腹胀、发热、其中阴道漏尿 8例,切口漏尿1例,术后至确诊时间为2天至7个月。

    作者:庄海军;汤鹏;王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造血干细胞采集、分离与冻存的研究

    目的:研究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分离、冻存及干细胞活性的检测。方法:用封闭式动脉采血法采集10例脐血,经Ficoll溶液分离获得干细胞,分成3组,分别用10%二甲亚矾(DMSO)、自配的5%DMSO+6%羟乙基淀粉(HES) +4%人体白蛋白及CP-1 3种不同的冷冻保存液冻存于 196℃的液氮和[ CD*2/3〗80℃的低温冰箱中,对冷冻后的样本进行单个核细胞(MNC)计数。锥虫蓝拒染试验及流式细胞仪CD+ 34细胞计数。结果:采集的血量平均数为(72.2±17.3)ml,3种不同冷冻保存液对造血干细胞的保存效果在1、3、6个月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着冷冻时间的延长,特别是6个月后,流式细胞仪对CD+34细胞检测的相对数逐渐增高。在6个月内,80℃低温冰箱中的冻存与196℃液氮内的冻存相比,对造血干细胞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自配的冷冻保存液效果良好,短期造血干细胞的冻存可以在80℃低温冰箱内进行,冷冻保存造血干细胞1、3、6个月对细胞的活性影响不大。

    作者:徐群;武正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局麻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18例报告

    自1999年9月至2000年9月,作者用局麻方法完成腹股沟疝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18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18例,均男性,年龄40~80岁,平均65.2岁,其中大于65岁的12例。18例均为腹股沟疝,其中斜疝15例,直疝3例,病程3个月至8年。 麻醉手术方法患者仰卧位,0.5%利多卡因“三点一线”法行腹股沟区局部浸润麻醉。沿腹股沟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打开腹外斜肌腱膜,游离精索,打开睾提肌,游离疝囊至腹膜外脂肪。置入巴德公司Perfix圆锥状充填物,使疝囊反向纳入腹腔。如疝囊过大,则在腹股沟管中间位离断后,关闭疝囊断面并游离至内环,同法置入充填物。嘱患者咳嗽以增加腹压,证实充填物位置正确适当,将充填物与内环缘的腹横筋膜断缘层固定数针。精索后平置Perfix平片,分层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和皮肤层。

    作者:蒋振善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南京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