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逆行插置双J支架管治疗27例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分析

王增军;眭元庚;吴宏飞;徐正铨;程双管

关键词:肾功能衰竭, 输尿管梗阻
摘要:目的:探讨双J支架管在治疗急性肾后性梗阻性肾衰中的价值。方法:总结27例应用双J管治疗的急性上尿路梗阻性无尿患者,并对逆行插管方法和术后并发症作了分析。结果:27例患者梗阻迅速解除,肾功能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逆行插置输尿管支架管不仅是作为上尿路梗阻无尿的术前检查确诊依据,更重要的是作为急诊解除梗阻的重要方法。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肝炎肝硬化活动期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

    患者男,41岁。因反复腹胀、纳差3年,发热伴头痛1周于2000年5月28日入院。患者10余年前发现HBsAg阳性,3年前诊断为“肝炎肝硬变失代偿期”。2000年3月,患者因“肝硬化腹水”住外院治疗,5月底病情缓解出院。出院当日开始发热、头痛,伴恶心、呕吐,1周内逐渐加剧而来我院诊治。当时肝功能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57.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82.1 U/L,血清总胆红素(TBIL)正常。保肝治疗后,体温仍在38℃左右,头痛逐渐剧烈难忍,给予甘露醇、布瑞特等脱水剂仍较难控制。入院后两次上消化道出血,量达2 000 ml,使用施他宁等止血药物后缓解。8月1日腰穿,脑脊液生化检查:糖1.06 mmol/L ,蛋白0.25 mmol/L,氯化物133 mmol/L。8月11日脑脊液细胞计数350 /mm3。脑脊液墨汁涂片检查见到新型隐球菌。8月14日转入我科。体检:T37.8℃,BP 16.7/9.3 kPa。神志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双耳听力减退。肝掌(+),心肺(-)。腹部膨隆,无压痛,肝肋下未及,脾肋下2 cm。移动性浊音(+),双下肢轻度水肿。脑膜刺激征:颈稍强直,克氏征(+),布氏征(-)。辅助检查:ALT、AST正常,TBIL 51.4 μmol/L,A/G 31.8∶21.2。临床诊断:肝炎肝硬化活动期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给予保肝、支持,以及静脉给大扶康200 mg,1日 2次,和相应的对症处理,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头痛稍有缓解,腹水消失。患者于8月18日起再次出现上消化道反复出血,给予止血、输血等措施后有所控制。大扶康使用1个月后脑脊液检查:细胞计数65/mm3,糖2.91 mmol/L,蛋白0.91 mmol/L,氯化物122 mmol/L。墨汁涂片仍有较多新型隐球菌。9月6日患者突然昏厥,双侧瞳孔不等大,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作者:蔡洁;闵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医学名词术语使用规范

    医学名词以1988年以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方面的规范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简化字以国务院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为准,通常要参照新版《新华字典》。文中所用英文缩略语,必须在首次出现时注明中文或英文全称。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其化学名,不用商品名。(本刊编辑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大鼠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与胆红素神经毒性的关系,为早期发现胆红素神经毒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给72只生后7天的大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胆红素,制成高胆红素血症动物模型,观察其神经行为,检测F-VEP。F-VEP检测后断头取脑,作冰冻切片,抽提脑组织胆红素。结果:随着腹腔注射胆红素量的增加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脑组织内胆红素含量逐渐增加,F-VEP主波潜伏期逐渐延长,除T1组外余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各实验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4 h、8 h之间无差异,但脑组织内胆红素含量、F-VEP主波潜伏期除T1组外余各实验组4 h、8 h之间相比有显著差异;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与脑组织内胆红素含量无相关关系,脑组织内胆红素含量与F-VEP潜伏期呈正相关;F-VEP反应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大鼠的胆红素神经毒性有较高的准确性。结论:F-VEP可早期并较灵敏地反映胆红素的神经毒性。

    作者:周艳;陈吉庆;袁孝如;邵小松;陈荣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神经节细胞瘤的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表现(附9例分析)

    有关神经节细胞瘤的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目前报道较少,现将笔者遇到的9例CT和MRI特征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收集了1997~1998年共9例神经节细胞瘤,病人年龄和肿瘤分布见表1,平均年龄25岁,5例病人肿瘤是偶然发现的,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9例均做CT平扫加增强,8例病人做过MR I,其中4例做过MRI增强。CT机为西门子产Somatonplus24及GE sytec-4000i,扫描层厚10 mm连续,造影剂均为水溶性造影剂,造影方式采取高压注射(1.5 ml/s)和手推注射,造影剂总量70~100 ml;MRI也为西门子产Magneton Impact 1.0 T超导型及飞利浦GYROSCANT5- NT,所有病人均获轴位和矢状位相,少数加冠状位,扫描层厚7~10 mm,间隔1~2 mm,扫描序列为SET1WI(500/15)和T2WI(2000/90),增强MRI为静脉内注入Gd-DTPA 10~12 ml,行 T1WI。

    作者:张士贤;陈自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复杂髋臼骨折16例手术治疗分析

    我院自1991年1月~1998年6月共收治复杂髋臼骨折16例,均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男15例,女1例,年龄22~47岁,平均31岁。左髋9例,右髋7例。车祸伤10 例,高处坠落伤6例,合并脑外伤3例,四肢骨折5例,臂丛损伤1例。根据Jadet-letournel 分类法[1],“T”型骨折3例,后壁后柱骨折5例,横型加后壁骨折、前壁加横型骨折各2例,双柱骨折4例。 治疗方法入院后常规股骨髁上牵引,有股骨头脱位者先行复位。1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Carnesale髋关节扩大切口4例,Smith-Petersen切口5例,髋关节后外侧切口7例。术中输血800~1 600 ml。平均1 200 ml。用钢板螺钉作内固定,术后伤肢皮肤牵引3周,2个月后扶双拐行走。 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0个月。摄片复查髋臼骨折均愈合。患髋活动度正常,无疼痛者8例;患髋活动部分受限,长时间行走后疼痛明显者5例;患髋明显活动受限,扶双拐行走者2例;股骨头坏死1例。异位骨化发生12例。

    作者:陈金福;胡辉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联用维生素C、E对高血压病人血管内皮活性物质和舒张功能的影响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抗氧化剂摄入减少或血浆中抗氧化剂水平降低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危险性增加有关。这可能由于体内的氧化应力增加,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本研究观察高血压病人单独服用利尿剂降压与利尿剂联用维生素(Vit)C、E治疗前后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内皮素-1(ET-1) 、一氧化氮(NO)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变化,并观察反应性充血前后肱动脉直径的变化率(FMD%),旨在探讨增加抗氧化维生素摄入对高血压病人体内内皮活性物质和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忠;桂鸣;周秀娟;程蕴琳;穆庆霞;吴爱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局麻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18例报告

    自1999年9月至2000年9月,作者用局麻方法完成腹股沟疝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18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18例,均男性,年龄40~80岁,平均65.2岁,其中大于65岁的12例。18例均为腹股沟疝,其中斜疝15例,直疝3例,病程3个月至8年。 麻醉手术方法患者仰卧位,0.5%利多卡因“三点一线”法行腹股沟区局部浸润麻醉。沿腹股沟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打开腹外斜肌腱膜,游离精索,打开睾提肌,游离疝囊至腹膜外脂肪。置入巴德公司Perfix圆锥状充填物,使疝囊反向纳入腹腔。如疝囊过大,则在腹股沟管中间位离断后,关闭疝囊断面并游离至内环,同法置入充填物。嘱患者咳嗽以增加腹压,证实充填物位置正确适当,将充填物与内环缘的腹横筋膜断缘层固定数针。精索后平置Perfix平片,分层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和皮肤层。

    作者:蒋振善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Bcl-2、Bax基因表达改变与禁食诱导的脂肪细胞凋亡研究

    目的:研究禁食对大鼠体重及外周脂肪湿重的影响,探讨禁食减脂减重与脂肪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禁食48 h,用DNA提取物凝胶电泳证实脂肪细胞凋亡的存在,逆转录(RT)-PCR探讨Bcl-2与Bax基因的表达。结果:①禁食能明显降低大鼠体重,组间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②禁食能减少外周脂肪组织湿重,但统计学意义不显著(P>0.05);③DNA提取物凝胶电泳结果证实脂肪细胞发生了凋亡;④外周脂肪组织中Bcl-2基因表达减少,Bax表达增加;⑤生殖器周脂肪组织对细胞凋亡的敏感性高于腹膜后。结论:降低Bcl-2与Bax的比值,诱导脂肪细胞凋亡可能是禁食减脂减重的重要机制。

    作者:龚海霞;郭锡熔;陈荣华;费莉;刘倩琦;李晓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造血干细胞采集、分离与冻存的研究

    目的:研究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分离、冻存及干细胞活性的检测。方法:用封闭式动脉采血法采集10例脐血,经Ficoll溶液分离获得干细胞,分成3组,分别用10%二甲亚矾(DMSO)、自配的5%DMSO+6%羟乙基淀粉(HES) +4%人体白蛋白及CP-1 3种不同的冷冻保存液冻存于 196℃的液氮和[ CD*2/3〗80℃的低温冰箱中,对冷冻后的样本进行单个核细胞(MNC)计数。锥虫蓝拒染试验及流式细胞仪CD+ 34细胞计数。结果:采集的血量平均数为(72.2±17.3)ml,3种不同冷冻保存液对造血干细胞的保存效果在1、3、6个月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着冷冻时间的延长,特别是6个月后,流式细胞仪对CD+34细胞检测的相对数逐渐增高。在6个月内,80℃低温冰箱中的冻存与196℃液氮内的冻存相比,对造血干细胞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自配的冷冻保存液效果良好,短期造血干细胞的冻存可以在80℃低温冰箱内进行,冷冻保存造血干细胞1、3、6个月对细胞的活性影响不大。

    作者:徐群;武正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2例的诊断和治疗

    近年国内学者提出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概念。结合我院22例病人的诊治经验,对该病的病因、诊断及处理方法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4~76岁,平均52.6岁。15例病人有两次以上手术史,多达5次。其他病人均有手术范围广,术中污染严重。以胃、结肠手术以及肠粘连松解术、脾切除术多见。 临床表现本组20例发生在术后7~12天内,平均7.8天。恶心、呕吐18例(82%),腹胀20例 (90.9%),停止排气22例(100%),腹痛8例(36%),腹部包块伴压痛14例(63.6%)。WBC平均1 2. 2×109/L,中性82%。X线平片见多个气液平,1例作腹部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见肠壁增厚水肿,肠襻扭曲成团,肠腔无显影剂。

    作者:夏建国;陈国玉;章希炜;杨力;杨宏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血管内放射抑制猪髂动脉球囊损伤后狭窄形成的动态观察及机制探讨

    目的:评价血管内放射抑制猪髂动脉球囊损伤后狭窄形成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小型家猪13头,分为对照组7头及实验组6头。对照组左侧髂动脉先行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随后行球囊扩张成形术,后置入置源管。实验组在上述处理基础上,通过置源管送入192Ir高剂量后装源取20 Gy对受损髂动脉行放射治疗。术后第3天、第10天及第28天各处死2头猪,取损伤的髂动脉分别行苏木精-伊红及Masson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形态学及组织学变化。结果:对经球囊损伤后的猪髂动脉进行血管内放射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未见并发症发生。实验组在不同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较均可见新生内膜面积及厚度减少、血管腔面积及外弹力膜包绕面积增加现象;新生内膜中胶原含量有增生受抑现象。结论:在球囊扩张成形术后即刻应用血管内192Ir 20 Gy放射治疗,第3天起明显抑制新生内膜形成,第10天时新生内膜抑制达到高峰,血管发生有意义的正性重塑,到28天时血管正性重塑更加明显,从而达到有效抑制动脉损伤后狭窄形成的效果。

    作者:王连生;黄峻;马根山;杨志健;曹克将;冷静;彭韬;冯振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心脏瓣膜替换围术期血小板与纤溶系统的活化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对瓣膜替换患者围术期血小板、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心脏瓣膜替换患者12例,用ELISA法检测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 140)、D-二聚体含量,结合血小板计数等指标,比较瓣膜替换不同时点血小板与纤溶系统的活化程度。结果:CPB过程中及CPB后早期血浆GMP-140、D-二聚体明显升高,血小板计数在CPB中明显下降,CPB后短期内回升至正常范围,血浆GMP-140比血小板计数的恢复明显滞后。结论:CPB后早期机体处于低凝状态,血小板功能的恢复要晚于数量的恢复。临床应重视血小板计数正常的术后早期出血。

    作者:周源;陈亦江;陈广明;邵永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治疗前列腺癌24例分析

    自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共对24例前列腺癌致尿道梗阻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结合去势术及药物进行综合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24例,年龄59~80岁,平均69.5岁。均有不同程度排尿梗阻症状,大尿流率(MFR)(8.3±2.5) ml/s,平均尿流率(AFR)(5.2±1.8) ml/s,剩余尿30~560 ml,平均186 ml。肛门指诊前列腺质硬,有硬结20例。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12~171 ng/ml,平均56.5 ng/ml。15例行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或周围脏器转移,2例有骨痛症状经X线及同位素骨扫描(ECT)提示有骨转移。20例术前穿刺活检证实为前列腺癌,2例术中快速切片证实,2例术后石蜡切片证实。其中高分化腺癌5例,中分化腺癌8例,低分化腺癌11例。根据美国Jewett-Whitmore-Prout临床分期法,其中A期2例,B期1例,C期13例,D期8例。

    作者:刘伟民;陆曙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紫杉醇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株生长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紫杉醇对食管癌细胞Eca109的影响。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实验、细胞形态学观察及流式细胞仪等方法对人食管癌细胞Eca109进行检测和观察。结果:MTT实验显示紫杉醇可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光镜及电镜可发现药物作用组细胞核固缩、解聚以及凋亡小体,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G1峰前有明显的凋亡峰。细胞周期分析提示紫杉醇可将Eca109细胞阻滞于 G2-M期,且与浓度相关。结论:紫杉醇对人食管癌细胞系Eca109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细胞分裂阻滞于G2-M期,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作者:侯俊民;束永前;赵志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不同浓度葡萄糖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动脉内皮细胞的培养,研究高浓度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葡萄糖在糖尿病(DM)大血管并发症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3H-TdR标记法,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MTT)法和锥虫蓝染色法。结果:①高浓度ox-LDL和高浓度葡萄糖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促进内皮细胞死亡,并且呈浓度依赖性;②高浓度葡萄糖增强ox-LDL对内皮细胞的增殖抑制及促进其死亡的作用。结论:在高浓度葡萄糖情况下ox-LDL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加强,提示DM高血糖促进了脂质异常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促进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作者:柴伟栋;崔毓桂;沈捷;陈家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手术围术期血浆细胞粘附分子浓度的变化

    目的:观察瓣膜置换手术围术期外周血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连续随机地选取15例瓣膜置换病人,于体外循环(CPB)前、CPB开始后15 min、CPB结束、CPB结束后1 h及术后第1天晨5个时段抽取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 及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的血浆浓度。结果:本组病人外周血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浓度在CPB前在正常范围,CPB 结束后显著增高(P<0.05)。术后第1天晨,sICAM-1浓度下降至CPB前的基础水平,而s VCAM-1及sP-selectin仍维持较高水平(P<0.05)。结论:CPB可引起血浆多种粘附分子浓度增高,这可能与CPB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有关,并成为CPB术后再灌注损伤及术后心肺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

    作者:邵永丰;朱秉智;陈广明;陈亦江;陈亮;周元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乳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血管生成是实体肿瘤生长的必要条件,理论上如果没有血管生成,实体瘤生长直径不会超过2 mm,只有血管化的肿瘤才能生长到具有临床意义的大小。新生的血管为肿瘤提供营养,带走代谢产物,为肿瘤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在肿瘤生长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血管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转移生长因子(T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等,刺激肿瘤周围血管的生长,其中VEGF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中重要、直接的因子,VEGF通过与其相应的受体结合发挥其促血管内皮增殖作用,它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1,2]。因此本文对乳腺癌标本中VEGF进行检测,并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骨髓微小转移相比较,分析其临床意义。

    作者:查小明;王水;范萍;武正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利用Bac-to-Bac表达系统高效表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

    目的:利用Bac-to-Bac表达系统高效表达成熟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方法:首先构建含IGF-Ⅱ cDNA的重组供体质粒pFastBac1,然后重组pFastBac1所含的转位元件mini-Tn7,在感受态细胞DH10Bac内转位到粘粒上的连接位点mini-attTn7构成重组粘粒,重组粘粒转染昆虫细胞Sf9产生重组杆状病毒,重组杆状病毒进行感染Sf9细胞。结果:琼脂糖凝胶分析显示重组供体质粒pFastBac1的成功构建;琼脂糖凝胶分析重组粘粒的PCR产物表明已获得重组粘粒;十二烷基磺酸钠(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显示7KD左右蛋白质条带的出现。结论:利用Bac-to-Bac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具有免疫学活性的IGF-Ⅱ,可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治。

    作者:赵红;汪承亚;段宇;P.H.Steenbergh;J.S.Sussenbach;陈家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医源性输尿管下段损伤17例处理分析

    医源性输尿管下段损伤,如未及时发现与处理,可引起患者严重的生理与心理损害。我院自1986年3月至2000年4月,收治输尿管下段损伤17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输尿管下段损伤17例,其中女16例,男1例,年龄24~62岁,平均39.5岁。妇科手术引起16例,其中子宫切除术9例,卵巢切除术4例,剖宫产2例,子宫破裂修补术1例;直肠癌根治术引起1例。单侧损伤16例,双侧损伤1例。术中及时发现6例,表现为手术野“渗出液”较多或见到切开的“管腔状结构”,另11例表现为腰痛、腹胀、发热、其中阴道漏尿 8例,切口漏尿1例,术后至确诊时间为2天至7个月。

    作者:庄海军;汤鹏;王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胰腺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增强扫描参数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扫描参数对胰腺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增强的影响,以得出合适的扫描方案。方法:①预试验10例,按1.5 ml/kg,3 ml/s注射造影剂(Omnipaque 300 mg I/ml)行胰腺薄层三期扫描,动脉期、胰腺期及门脉期的延迟时间各为18 s、40 s,70 s,分别测量平均胰腺CT增强值并作比较。②将40例患者按不同剂量和注射速度随机分成4组,Ⅰ组(1.5 ml/kg,3.0 ml/s),Ⅱ组(1.5 ml/kg,2.5 ml/s),Ⅲ组(1.0 ml/kg,3.0 ml/s),Ⅳ组(1.0 ml/kg,2.5 ml/s)每组各10例,分别行胰腺期、门脉期扫描,分别测量平均胰腺CT增强值并作比较。结果:预试验中发现平均胰腺CT增强值,胰腺期[(69.56±10.6) Hu]比动脉期[(24.81±14.98) Hu]高(P<0.05),胰腺期[(69.56±10.6) Hu]比门脉期[(54.38±10.34) Hu]高(P<0.05)。40例对照研究中,胰腺期平均胰腺CT增强值:Ⅰ组为(71.05±9.64) Hu,Ⅱ组为(62.27±12.29) Hu,Ⅲ组为(42.3±11.75) Hu,Ⅳ组为(44.16±11.27) Hu、Ⅰ组与Ⅲ组相比(P<0.05)、Ⅱ组与Ⅳ组相比(P<0.05)。Ⅰ组与Ⅱ组、Ⅲ组与Ⅳ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平均胰腺实质增强胰腺期比动脉期、门脉期好,以1.5 ml/kg剂量,2.5~3.0 ml/s的注射速度是比较合适的注射参数。

    作者:徐青;黄庆娟;王小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南京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