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惠兰;陈怡
1990年1月-2002年1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食管胃吻合术后胸内瘘10例,并与单用西医保守治疗的9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宝平;唐进;赵永红;李家成;任国良 刊期: 2003年第07期
1999年9月-2001年9月,笔者应用中药康脉注射液辅以常规西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 ASO)患者92例,并与常规西药治疗的92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令根;徐恒;赵钢;吴明远;李日恒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自拟补肾平颤方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方法:70例原发性PD患者,采用分层随机对照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口服补肾平颤方及美多巴片;对照组(35例)口服美多巴片,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临床症状、改良Hoehn-Yahr法分级、美多巴片每天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68.6%(24例),对照组为51.4%(1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UPDRS评分:治疗组治疗后有所下降,其中治疗后8周UPDR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显著(P<0.05);对症状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美多巴片用量治疗组比对照组减少31.85%.结论:补肾平颤方对帕金森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并可减少美多巴的用量.
作者:崔玲;于向东;崔军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艾滋病毒1型逆转录酶(HIV-1 RT)抑制剂在小鼠血清中的活性动态,探讨其在药效评价中的可应用性.方法:不同途径给予小鼠已知和未知HIV-1 RT抑制剂后,在不同时间取血分离血清,体外测定血清抑制HIV-1 RT的活性.结果:正常小鼠血清有非特异性抑制HIV-1 RT的活性,经稀释后可排除;非核苷类RT抑制剂可在体外直接测定小鼠体内用药后的血清抑制HIV-1 RT活性和动态,核苷类RT抑制剂的血清抗HIV-1 RT的活性可测出,但血清活性不如非核苷类药物为高,主要因核苷类药物的活性物质是其三磷酸盐,在细胞内转化后形成.此种体外测定小鼠用药后血清活性的体内体外结合的实验方法,简便快速,可初步分析药物与血清蛋白的结合率以及估算其生物利用度和清除率.结论:体内与体外相结合的逆转录酶抑制剂的小鼠血清活性的测定方法,可应用于非核苷类HIV-1 RT抑制剂的药效评价,对于核苷类HIV-1 RT抑制剂,取血时间要长,并同时测定血清在细胞内的活性,以便综合分析.
作者:彭宗根;陈鸿珊;滕立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评价赤丹退黄颗粒对辨证为瘀热发黄的急慢性病毒性淤胆型肝炎消退黄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开放对照试验,416例患者按3∶1比例分为两组,分别用赤丹退黄颗粒(治疗组312例)及加诺片(对照组104例)治疗,疗程均为8周,并进行近、远期疗效随访.结果:治疗组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退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随访结果提示赤丹退黄颗粒有较稳定的远期疗效,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赤丹退黄颗粒是治疗瘀热发黄所致的急慢性病毒性淤胆型肝炎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贺江平;汪承柏;丁晋彪;刘峰群;韩晋;赵燕玲;于海波;贺承山 刊期: 2003年第07期
2002年2-10月笔者采用新癀片治疗鼻腔术后疼痛30例,并以强痛定止痛的30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云秋;冯晓辉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病例简介患者王某,女,26岁,住院号:103895;以停经时间>3个月,阴道不规则流血2个月,于2002年12月6日上午11:00急诊入院.患者既往月经规律(3~5/28~30天),末次月经2002年8月15日,量、色、质与以往相同.9月15日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量少,伴下腹隐痛,持续至10月中旬,伴恶心.
作者:连方;张宁;张建伟;穆琳;孙振高;李海仙;张鹏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中药骨碎补对骨愈合过程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在大鼠胫骨打孔的方法建立单因素干扰模型,在不同时间点,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骨愈合过程中Ⅰ、Ⅱ、Ⅲ型前胶原mRNA、转化生长因子(TGF)-β1mRNA、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mR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的动态观察.结果:Ⅰ、Ⅱ、Ⅲ型前胶原mRNA、TGF-β1mRNA、BMP-2mRNA及VEGFmRNA在正常组各时间点均无阳性表达;模型组在不同时间点的不同细胞中表达强度不同;与模型组比较骨碎补组在TGF-β1mRNA、BMP-2mRNA和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上有显著变化,骨碎补组不同基因的作用不同,作用时间点不同,作用强度不同.结论:在骨愈合过程中,骨碎补对TGF-β1mRNA、BMP-2mRNA基因表达具有有益的调节作用.
作者:董福慧;郑军;程伟 刊期: 2003年第07期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称艾滋病(AIDS),于1981年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in American, CDC)首次报道,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艾滋病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流行病,其病原也被确定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有关艾滋病病理及治疗领域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特别是近几年高效抗病毒治疗使艾滋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降低.
作者:相子春;蒋岩;郭顺星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糖心舒合剂对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患者在口服达美康同时,治疗组(30例)加服中药糖心舒合剂,对照组(30例)加维生素和弥可保治疗,疗程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血脂、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在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HRV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心舒合剂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障碍,对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张宁宁;牟淑敏;尹承娥;周黎丽;管琳;魏希进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延缓或阻止DN的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自1997年11月-2001年10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临床期DN60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34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贾在金;孙静;张维霞;赵屹;李晓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在基因组水平上探讨乌三颗粒抗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抽提经乌三颗粒治疗的Lewis肺癌组织和未经治疗的对照组瘤组织总RNA并纯化mRNA,分别逆转录并进行荧光标记,制作成cDNA探针,与小鼠MGEC-20S型基因芯片杂交,筛选出两组间差异表达基因.结果:两组间存在差异性表达基因45条,与对照组比较,中药组与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相关的基因表达下调,与促进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表达上调.结论:基因芯片技术能高通量分析中药乌三颗粒防治Lewis肺癌的相关靶基因,为进一步揭示中药抗肿瘤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前沿性生物技术手段.
作者:石锦萍;臧志和;辛志伟;周毅;高丽元;沈映君;黄秀凤 刊期: 2003年第07期
2002年1-4月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2例应用鱼腥草注射液导致过敏性紫癜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毛晓春 刊期: 2003年第07期
1998年1月-2001年12月,笔者用抑抗安胎饮治疗ABO血型抗体升高致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RSA)患者4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汤月萍 刊期: 2003年第07期
2000年6月-2002年6月,我们采用515抗瘤方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25例,并与单用联合化疗治疗的24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新生;徐功立;赵家军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作者:刘玉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1996年12月-2002年11月,我们分别于脑出血后当日及7日用三七总甙(PNS)治疗115例脑出血患者,观察不同时间给药的疗效有无差异,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俊明;龚乃祥;李书国;胡斌;周敬群;郭艺华;吴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肾脏移植是彻底治愈各种终末期肾脏疾病的唯一有效方法.目前,在肾移植的外科技术比较完善,但如何解决肾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感染、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等问题,是提高移植肾存活的关键.对于这些,中医药都有参与研究的可能和潜力.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将中医中药应用于肾移植,临床及实验研究取得可喜成绩,现对近20年概况综述如下.
作者:金钟大;陈江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2000年12月-2003年1月,笔者采用加减知柏地黄汤治疗女童单纯性乳房发育22例,并与用复方芦笋胶囊治疗的18例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雯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脑溢安颗粒(简称脑溢安)对脑出血后脑内炎症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酶诱导的大鼠脑出血模型,分组处理,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学方法检测术后不同时间各组出血侧脑内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mRNA表达、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ICAM-1蛋白表达、中性白细胞浸润和神经细胞损伤情况.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术侧脑内检测到低水平ICAM-1 mRNA表达及少量ICAM-1阳性微血管,未见中性白细胞浸润和受损神经细胞.模型组大鼠出血侧脑内ICAM-1 mRNA表达在术后4h显著升高,24h达到高峰,96h仍保持较高水平,168h恢复正常水平;ICAM-1阳性微血管数在术后4h显著增多,48h达到峰值,持续至168h;中性白细胞浸润和神经细胞损伤在术后4h也明显增多,均于48h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脑溢安组大鼠出血侧脑内ICAM-1 mRNA表达水平和ICAM-1阳性微血管数显著降低,中性白细胞浸润,神经细胞损伤明显减轻.结论:脑溢安具有抗脑出血后脑内炎症损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ICAM-1介导的中性白细胞浸润有关.
作者:何纲;金益强;黎杏群 刊期: 200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