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药结合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观察

苑志军;艾炳蔚

关键词:针药结合治疗, 室性早搏, 器质性心脏病, 性功能障碍, 心律失常, 临床工作, 疗效
摘要: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亦可见于单纯性功能障碍.笔者在1998年8月~2001年7月的临床工作中,通过针药结合治疗室性早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报道如下.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疗效观察

    笔者自1996~2000年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麻疹合并肺炎患儿,并进行对照观察,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40例均为本院及湖北省荆州市儿童保健中心门诊观察和住院的麻疹合并肺炎患儿.诊断标准:(1)有麻疹接触史;(2)有发热、咳嗽、声嘶、两眼充血、畏光,全身可见红色斑丘疹或者皮疹突然隐退,早期口腔可见麻疹粘膜斑;(3)有气急、鼻煽、面色青紫,肺部可闻及较多中、细湿罗音;(4)胸片可见大小不等的片状阴影;(5)恢复期全身皮肤可见麦NFDD4样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3.5岁;平均病程(6.11±1.54)天;发热20例,咳嗽20例,肺部罗音20例,血白细胞正常4例,增高16例,胸片阴影20例;对照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3.2岁,平均病程(6.23±1.42)天,发热20例,咳嗽20例,肺部罗音20例,血白细胞正常3例,增高17例,胸片阴影20例.两组患儿治疗前病情相似,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李媛善;刘昌英;潘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血府逐瘀浓缩丸抗血小板活化的临床疗效与体外血清药理作用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在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和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中的意义以及血府逐瘀浓缩丸抗血小板活化的临床疗效与其体外血清药理作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和特异性标记抗体,检测口服血府逐瘀浓缩丸前后UA患者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CD41/45的表达,并以UA患者的含药血清与AMI模型大鼠的外周血体外共温育后,检测大鼠CD62P水平.结果:UA患者CD62P及CD41/45表达量增高,分别为(24.36±7.91)%和(29.51±12.21)%,经有效治疗后降至(19.57±7.22)%(与治疗前比较,P<0.05)和(20.87±8.73)%;同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率增高.AMI大鼠CD62P为(39.73±12.36)%,与有效病例的含药血清作用后降至(30.41±10.36)%(与温育前比较,P<0.05),而疗效不佳患者的药后血清干预作用则较差(P>0.05).结论:UA患者和AMI大鼠的血小板活化增强.血府逐瘀浓缩丸含药血清药理与临床整体药效在抑制血小板活化作用上的一致性,反映出中药血清药理作用与临床整体药效的良好相关性.

    作者:雷燕;陈可冀;李中文;许勇钢;刘剑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电针加吸氧辅助治疗脑梗塞82例

    脑血栓形成致脑梗塞是中老年多发病,是导致患者肢体瘫痪及神经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我科自1994年以来采用电针加吸氧辅助治疗脑梗塞患者8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曹仁俊;石青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腹安灌肠液治疗危重症患儿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腹安灌肠液治疗危重症患儿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89例危重症患儿随机分为西药常规治疗组(简称对照组)和西药常规加腹安灌肠液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分别于入院时、伴发胃肠功能障碍时及治疗后检测血浆内皮素(ET)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同时观察患儿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胃肠功能障碍总有效率为84.62%,与对照组(62.1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52例中抢救成功34例,死亡16例,放弃治疗2例,病死率30.77%;对照组37例中抢救成功16例,死亡18例,放弃治疗3例,病死率48.65%,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χ2=4.64,P<0.05).入院时两组血浆ET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伴发胃肠功能障碍时血浆ET比入院时明显增高(P<0.01),治疗后逐渐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危重症患儿伴发胃肠功能障碍时血浆ET明显增高,腹安灌肠液能有效降低血浆ET水平,促进危重症患儿胃肠功能恢复,对提高危重症抢救成功率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喻康野;黄新华;李黑大;胡金平;刘惠民;罗维平;李文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中医德译新探

    我国的传统中医学起源和发展很早,从有文字记载的医学文献算起,迄今为止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有关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验的英文书籍却不多,德文的更是屈指可数.

    作者:叶小曼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正清风痛宁治疗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FS)是一种常见的非关节性风湿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骨骼肌肉系统多处疼痛与发僵及在特殊部位有多个压痛点,并且常伴睡眠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该病目前治疗手段不多,也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但多数学者认为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是理想的治疗药物,我院采用正清风痛宁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多虑平对比治疗FS 6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建中;刘艳芳;刘建俊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降纤酶为主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中间状态,如不及时有效治疗极易发生心肌梗死.笔者于1998年6月~2000年10月采用降纤酶为主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化鹏;侯孟竹;高爱荣;邹兰;张津亭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年期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临床观察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青春期和更年期好发,更年期前后女性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院自1999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更年期甲亢,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任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64例

    笔者于1998年6月~2000年6月对126例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西医治疗,以观察其临床效果并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金云;孟凡莲;李瑞玲;朱丽;于彬;刘玉华;聂风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恩丹西酮并用小半夏汤预防肿瘤化疗所致呕吐的临床观察

    恶心、呕吐是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可导致部分患者延迟或放弃治疗,甚至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笔者将恩丹西酮与小半夏汤联用,预防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欧阳学农;戴西湖;陈曦;倪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生脉注射液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生脉注射液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其中心功能Ⅱ级10例,Ⅲ级35例,Ⅳ级5例.对照组50例,其中心功能Ⅱ级10例,Ⅲ级36例,Ⅳ级4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并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同时测定血液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组显效22例,有效20例,有效率84%;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6例,有效率6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7.14,P<0.01),治疗后治疗组心输出量(CO)、心搏出量(SV)、心脏指数(CI)、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D%)、室壁增厚率(△T%)均显著增加,体循环外周阻力(SVR)则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上述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EF、SV较对照组明显增加,SVR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扩张型心肌病的心功能,与西药合用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亚臣;陈瑞明;赵美华;吕宝经;荣烨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中国人Wilson病ATP7B基因Arg778Leu/Gln点突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中国人Wilson病(WD)ATP7B基因Arg778Leu/Gln点突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技术分别扩增90例WD患者和30名健康人ATP7B基因的第8外显子,其PCR产物行限制性内切酶MspⅠ酶切分析.90例WD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90例WD患者有34例Arg778Leu/Gln点突变;WD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属肝风内动者Arg778Leu/Gln点突变占20例.结论:Arg778Leu/Gln点突变组患者的发病年龄迟于未见该点突变组的患者,Arg778Leu/Gln点突变可能与中医肝风内动证型相关.

    作者:杨斌;胡纪源;洪铭范;杨任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针药结合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观察

    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亦可见于单纯性功能障碍.笔者在1998年8月~2001年7月的临床工作中,通过针药结合治疗室性早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报道如下.

    作者:苑志军;艾炳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黄连素降脂作用的临床观察

    黄连素,又名小檗碱,是从毛莨科植物黄连素中提取的一种有效成分,临床多用于治疗胃肠炎、菌痢、伤寒等感染性疾病,同时,又可以作为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降脂药物.近两年,笔者选择了一组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随着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超常发展,生命科学有许多重大的突破,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已深入到分子水平,在更深的层次上揭示了生命的本质.不少科学家断言,本世纪生命科学的任务将是整体生命科学的突破,这给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中医药学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作者:马超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降压通脉方对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从心论治高血压病,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探讨高血压病心血管并发症治疗中,中药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将37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21例)和对照组(16例),分别给予降压通脉方和开搏通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脏收缩功能(EF)、舒张功能(Emax/Amax、Emax)及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水平.结果:降压通脉方可增强左室舒张功能、左室收缩功能,降低血浆中ET和AngⅡ水平,升高血浆中CGRP水平.结论:降压通脉方在改善左室功能及血管活性物质方面取得较好效果,从多途径、多环节防治高血压病及其心血管并发症.

    作者:王硕;王硕仁;赵悦茹;董安铭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大黄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炎性因子和补体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研究大黄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78例SIRS患儿入院时随机分为大黄治疗组(简称大黄组)40例及常规治疗组(简称常规组)38例,大黄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生大黄粉口服或鼻饲,入院时及入院后第3日用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用全自动散射比浊定量分析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补体(C3、C4),并进行比较.结果:大黄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病死率明显降低.SIRS患儿入院时血清TNF-α、C-RP、C3及C4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随着病情缓解,上述指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大黄组下降更明显.结论:大黄能改善SIRS患儿的预后,其主要机制是大黄对炎性因子和补体有拮抗作用.

    作者:彭淑梅;王淑珍;赵建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降铅冲剂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降铅冲剂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ADHD患儿随机分为降铅组及利他林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测评血铅浓度及多动指数量表(Conners)分值,并观察临床疗效.同时设60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同时测评血铅浓度及Conners分值.结果:(1)降铅组总有效率为92.5%,利他林组总有效率为7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54,P<0.05).(2)ADHD患儿血铅浓度及Conners分值明显高于健康儿童(P<0.01).治疗后两组血铅浓度及Conners分值均下降,且降铅组与利他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ADHD患儿存在高血铅,降铅冲剂通过降血铅而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陈健;陈玉燕;王晓鸣;宣桂琪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细胞内Ca2+含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细胞内Ca2+的调节作用.方法: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缺血区活体脑片中脑细胞内Ca2+的变化.结果:缺血1h,皮质部细胞内Ca2+含量还未出现明显变化,而纹状体部细胞内Ca2+的含量明显升高;缺血3h,皮质部和纹状体细胞内Ca2+含量均出现显著的升高,且纹状体细胞内Ca2+含量明显高于皮质部;缺血3h并给予电针治疗30min后,则皮质部和纹状体细胞内Ca2+含量均出现明显的下降.结论:电针可迅速调节缺血区脑细胞内的Ca2+含量,抑制胞内Ca2+超载,从而保护脑缺血后继发神经元的损伤.

    作者:许能贵;易玮;赖新生;靳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芦丁抑制家兔血小板激活因子诱导血小板活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芦丁对家兔血小板激活因子(PAF)诱导血小板聚集、5-羟色胺(5-HT)释放、血小板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以比浊法测定家兔洗涤血小板(WRP)聚集率,邻苯二甲醛(OPT)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5-HT含量,以Fura-2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血小板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芦丁体外呈浓度依赖性抑制PAF(9.55×10-9mol/L)诱发的WRP聚集、5-HT释放作用,IC50分别为0.73、1.13mmol/L;同时68.3、136、274、545μmol/L 芦丁剂量依赖地抑制PAF(4.78×10-10mol/L)引起的血小板内游离钙浓度增高.结论:芦丁可抑制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5-HT释放及血小板内游离钙浓度增加.

    作者:陈文梅;金鸣;吴伟;李金荣;臧宝霞;朴永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