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恩丹西酮并用小半夏汤预防肿瘤化疗所致呕吐的临床观察

欧阳学农;戴西湖;陈曦;倪敏

关键词:恩丹西酮, 半夏汤, 预防肿瘤, 化疗所致呕吐, 恶性肿瘤患者, 现报道如下, 预防化疗, 放弃治疗, 恶心, 不良反应, 并发症, 延迟, 疗效, 联用
摘要:恶心、呕吐是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可导致部分患者延迟或放弃治疗,甚至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笔者将恩丹西酮与小半夏汤联用,预防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雷公藤多甙联合多抗甲素治疗口腔扁平苔癣的临床观察

    口腔扁平苔癣(OLP)的病因不明,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T淋巴细胞亚群平衡失调可能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免疫药物治疗有一定的疗效,本研究探讨雷公藤多甙联合多抗甲素治疗本病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施伟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生脉注射液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生脉注射液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其中心功能Ⅱ级10例,Ⅲ级35例,Ⅳ级5例.对照组50例,其中心功能Ⅱ级10例,Ⅲ级36例,Ⅳ级4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并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同时测定血液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组显效22例,有效20例,有效率84%;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6例,有效率6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7.14,P<0.01),治疗后治疗组心输出量(CO)、心搏出量(SV)、心脏指数(CI)、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D%)、室壁增厚率(△T%)均显著增加,体循环外周阻力(SVR)则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上述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EF、SV较对照组明显增加,SVR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扩张型心肌病的心功能,与西药合用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亚臣;陈瑞明;赵美华;吕宝经;荣烨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安痛定联用柴胡注射液退热效果的临床观察

    安痛定是解热镇痛药,属于西药.柴胡是解热药,属于中药.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选用其中一种进行肌肉注射,用于发热患者,其退热效果不甚理想,且反跳现象较多见.通过临床初步观察,安痛定与柴胡注射液联合应用退热效果较好,而且反跳现象少见,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艾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中药多途径辅助治疗对脑卒中急性期疾病转归的影响

    脑卒中急性期的治疗对疾病的转归有深远的影响,1998~2000年,我们在西药治疗基础上,采取中药多途径辅助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韩国庆熙大学中西医结合发展之现况

    2001年10月5~6日,笔者应韩国庆熙大学赵正源总长、东西医学大学院院长金镇雨教授、附设医院韩方医院申铉大院长、柳逢夏教授及韩医科大学安圭锡教授等邀请,参加庆熙大学附设医院医学中心30周年庆及同时举办的国际学术大会,并得到热忱招待.现将这次所见及感受,报道如下,供同道们参考.

    作者:张永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中药结合腹腔内用药治疗癌性腹水的临床观察

    晚期胃癌和大肠癌由于腹膜腔被侵犯、淋巴道的转移,常引起大量腹水,单纯采用抽取腹水的方法,常常在短时间内腹水反跳,且腹水量越来越多.近几年来笔者在腹腔抽液后注入高聚金葡素、白细胞介素-2、卡铂和地塞米松,同时口服中药治疗20例,取得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维平;连强;张军;方震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降铅冲剂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降铅冲剂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ADHD患儿随机分为降铅组及利他林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测评血铅浓度及多动指数量表(Conners)分值,并观察临床疗效.同时设60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同时测评血铅浓度及Conners分值.结果:(1)降铅组总有效率为92.5%,利他林组总有效率为7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54,P<0.05).(2)ADHD患儿血铅浓度及Conners分值明显高于健康儿童(P<0.01).治疗后两组血铅浓度及Conners分值均下降,且降铅组与利他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ADHD患儿存在高血铅,降铅冲剂通过降血铅而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陈健;陈玉燕;王晓鸣;宣桂琪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银杏叶提取物对窒息新生儿红细胞免疫功能与血清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

    目的:观察新生儿窒息时红细胞免疫功能和血清脂质过氧化物的变化及银杏叶提取物(FGE)对其的影响及意义.方法:窒息新生儿30例随机分为FGE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和非FGE治疗组(简称对照组)各15例,并设正常对照组(简称正常组)10名.均于生后24h内抽血检测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E-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E-ICR)和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随后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如吸氧、纠正酸中毒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有惊厥者给予止惊、脱水等治疗;治疗组加达纳康(银杏叶制剂)15mg/(kg*d),分2次口服,共服7~8天.然后各组再次抽血进行上述指标检测及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E-C3bRR和全血SOD活性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E-ICR和血浆LPO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E-C3bRR和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E-ICR和血浆LP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NBN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新生儿窒息时红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与其体内抗氧化能力下降、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银杏叶提取物可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自由基,对抗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并使红细胞免疫功能上调,具有保护神经组织,减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

    作者:王玲;吴晓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降纤酶为主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中间状态,如不及时有效治疗极易发生心肌梗死.笔者于1998年6月~2000年10月采用降纤酶为主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化鹏;侯孟竹;高爱荣;邹兰;张津亭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大黄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炎性因子和补体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研究大黄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78例SIRS患儿入院时随机分为大黄治疗组(简称大黄组)40例及常规治疗组(简称常规组)38例,大黄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生大黄粉口服或鼻饲,入院时及入院后第3日用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用全自动散射比浊定量分析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补体(C3、C4),并进行比较.结果:大黄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病死率明显降低.SIRS患儿入院时血清TNF-α、C-RP、C3及C4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随着病情缓解,上述指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大黄组下降更明显.结论:大黄能改善SIRS患儿的预后,其主要机制是大黄对炎性因子和补体有拮抗作用.

    作者:彭淑梅;王淑珍;赵建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大剂量核糖核酸加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核糖核酸(RNA)治疗肝炎和肝硬化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早有报道,但大剂量使用的报道少见.我院于1994年1月~2000年2月采用大剂量RNA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6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高树华;张廷伟;马永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64例

    笔者于1998年6月~2000年6月对126例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西医治疗,以观察其临床效果并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金云;孟凡莲;李瑞玲;朱丽;于彬;刘玉华;聂风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复方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疗效观察

    笔者自1996~2000年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麻疹合并肺炎患儿,并进行对照观察,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40例均为本院及湖北省荆州市儿童保健中心门诊观察和住院的麻疹合并肺炎患儿.诊断标准:(1)有麻疹接触史;(2)有发热、咳嗽、声嘶、两眼充血、畏光,全身可见红色斑丘疹或者皮疹突然隐退,早期口腔可见麻疹粘膜斑;(3)有气急、鼻煽、面色青紫,肺部可闻及较多中、细湿罗音;(4)胸片可见大小不等的片状阴影;(5)恢复期全身皮肤可见麦NFDD4样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3.5岁;平均病程(6.11±1.54)天;发热20例,咳嗽20例,肺部罗音20例,血白细胞正常4例,增高16例,胸片阴影20例;对照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3.2岁,平均病程(6.23±1.42)天,发热20例,咳嗽20例,肺部罗音20例,血白细胞正常3例,增高17例,胸片阴影20例.两组患儿治疗前病情相似,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李媛善;刘昌英;潘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降压通脉方对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从心论治高血压病,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探讨高血压病心血管并发症治疗中,中药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将37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21例)和对照组(16例),分别给予降压通脉方和开搏通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脏收缩功能(EF)、舒张功能(Emax/Amax、Emax)及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水平.结果:降压通脉方可增强左室舒张功能、左室收缩功能,降低血浆中ET和AngⅡ水平,升高血浆中CGRP水平.结论:降压通脉方在改善左室功能及血管活性物质方面取得较好效果,从多途径、多环节防治高血压病及其心血管并发症.

    作者:王硕;王硕仁;赵悦茹;董安铭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中医药防治肝脏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自从分子生物技术开展以来,中医药治疗各种肝脏疾病的机理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现综述如下.中医药防治肝癌的分子生物学基础1 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吴万垠等(1)用莪术油进行小鼠肝癌HepA抑制实验,以病理细胞图像分析仪分析莪术油对小鼠细胞DNA含量的影响,结果其抑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能显著降低小鼠肝癌细胞的DNA光密度值、核面积及DNA指数,同时能提高肝癌细胞中二倍体细胞的比例,降低超五倍体细胞比例,提示其抗癌活性与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有关.

    作者:聂广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恩丹西酮并用小半夏汤预防肿瘤化疗所致呕吐的临床观察

    恶心、呕吐是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可导致部分患者延迟或放弃治疗,甚至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笔者将恩丹西酮与小半夏汤联用,预防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欧阳学农;戴西湖;陈曦;倪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正清风痛宁治疗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FS)是一种常见的非关节性风湿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骨骼肌肉系统多处疼痛与发僵及在特殊部位有多个压痛点,并且常伴睡眠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该病目前治疗手段不多,也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但多数学者认为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是理想的治疗药物,我院采用正清风痛宁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多虑平对比治疗FS 6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建中;刘艳芳;刘建俊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年期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临床观察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青春期和更年期好发,更年期前后女性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院自1999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更年期甲亢,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任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电针加吸氧辅助治疗脑梗塞82例

    脑血栓形成致脑梗塞是中老年多发病,是导致患者肢体瘫痪及神经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我科自1994年以来采用电针加吸氧辅助治疗脑梗塞患者8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曹仁俊;石青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血府逐瘀浓缩丸抗血小板活化的临床疗效与体外血清药理作用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在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和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中的意义以及血府逐瘀浓缩丸抗血小板活化的临床疗效与其体外血清药理作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和特异性标记抗体,检测口服血府逐瘀浓缩丸前后UA患者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CD41/45的表达,并以UA患者的含药血清与AMI模型大鼠的外周血体外共温育后,检测大鼠CD62P水平.结果:UA患者CD62P及CD41/45表达量增高,分别为(24.36±7.91)%和(29.51±12.21)%,经有效治疗后降至(19.57±7.22)%(与治疗前比较,P<0.05)和(20.87±8.73)%;同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率增高.AMI大鼠CD62P为(39.73±12.36)%,与有效病例的含药血清作用后降至(30.41±10.36)%(与温育前比较,P<0.05),而疗效不佳患者的药后血清干预作用则较差(P>0.05).结论:UA患者和AMI大鼠的血小板活化增强.血府逐瘀浓缩丸含药血清药理与临床整体药效在抑制血小板活化作用上的一致性,反映出中药血清药理作用与临床整体药效的良好相关性.

    作者:雷燕;陈可冀;李中文;许勇钢;刘剑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