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加明;冀萍;王树京;徐伟;刘斌
目的:探讨中药明目汤对白塞氏病葡萄膜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以中药明目汤联合环孢霉素A(CSA)和小剂量皮质类固醇(联合中药组14例)与单纯CSA结合皮质类固醇(单纯西药组14例)治疗白塞氏病葡萄膜炎相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葡萄膜炎复发时均有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TH升高,TS降低,TH/TS升高,治疗1个月后均为TH降低,TS升高(P<0.05,P<0.01),TH/TS降低(均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随诊1年中强的松的用量:联合中药组平均用量为(9.29±2.67)mg/d;单纯西药组(15.71±8.52)mg/d.两组患者强的松的平均用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葡萄膜炎1年的复发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从辨证的角度观察,湿热壅盛型白塞氏病患者存在显著的细胞免疫调节紊乱,中药明目汤有抗炎及调节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为白塞氏病葡萄膜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周婉瑜;李越虹;麻柔;许勇钢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死率、致残率高,对患者危害极大.1995年2月~2000年10月,笔者对40例糖尿病足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于健 刊期: 2002年第09期
2000年3月~2002年3月,笔者应用复方柴枳黄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209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均为经电子胃镜诊断为胆汁返流性胃炎的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在井冈山召开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拟定的诊断标准[中华消化杂志2000;20(3)∶199].
作者:李克强 刊期: 2002年第09期
1 从热爱中西医到走上中西医结合之路我在读私塾时,就读了<药性赋>.我的私塾先生很喜欢中医,每天大声朗读<国医砥柱月刊>杂志,也给了我一些影响.现回忆起来已经半个世纪过去了,可以说我热爱中医,并把两种医学结合起来的想法,这也算是早的思想萌芽吧.
作者:李恩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抗纤复方(AFC)对人α1(Ⅰ)前胶原基因启动子活性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含人α1(Ⅰ)前胶原基因上流2.3kb,0.8kb,476bp,173bp启动子片段为研究靶序列,以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为报告基因,构建基因重组质粒,转染成纤维细胞(NIH3T3),建立稳定的α1(Ⅰ)前胶原启动子转染细胞体系,用抗纤复方和(或)转移生长因子(TGFβ1)处理NIH3T3细胞,测定CAT活性.结果:(1)抗纤复方能够抑制α1(Ⅰ)前胶原启动子报导基因质粒phCAT-Cα1(Ⅰ)2.3,phCAT-Cα1(Ⅰ)0.8,phCAT-Cα1(Ⅰ)0.4的活性,不能抑制α1(Ⅰ)前胶原启动子报导基因质粒phCAT-Cα1(Ⅰ)0.1的活性;(2)TGFβ1能促进phCAT-Cα1(Ⅰ)2.3的活性,抗纤复方能拮抗TGFβ1这一促进作用.结论:抗纤复方能够作用于胶原α1(Ⅰ)基因调控片段,抑制胶原合成.
作者:赵钢;张斌;陈建杰;王灵台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由于病毒持续感染、免疫功能紊乱,致使乙型肝炎病情迁延不愈,为寻找一种可进一步提高疗效和降低复发率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尚建中;马龙飞;姚欣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笔者选用甘草酸二铵胶囊(甘利欣)预防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并与葡醛内酯片及未用保肝药的抗结核药物治疗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秋红 刊期: 2002年第09期
顽固性腹水(refractory ascites, RA)是肝硬化的晚期表现,病情复杂,治疗效果差.为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RA的新途径,我院自1994年1月~2001年1月,对72例肝硬化顽固性腹水住院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西医治疗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乔国民;陈川明 刊期: 2002年第09期
近20年的临床实践证明,麝香保心丸(HMP)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有明显疗效,但有关资料零碎而缺乏总结,本文综述如下.
作者:罗心平;施海明;范维琥;戴瑞鸿 刊期: 2002年第09期
自1997年以来,笔者利用自制中药2号口服液联合转移因子治疗50例口腔扁平苔藓,并与单纯注射转移因子治疗50例患者进行对照,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群强;杨华;周芳;翦新春;凌天牖 刊期: 2002年第09期
2001年1月~2001年6月,应用亚砷酸注射液治疗复发转移食管癌8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入选标准:(1)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为食管癌,并有钡餐透视、X线摄片、内窥镜或CT检查所见;(2)不适宜手术、放疗和常规化疗或拒绝上述治疗及上述治疗后复发转移者;(3)年龄≤70岁;(4)KPS评分≥50分;(5)预计生存≥3个月;(6)心肝肾功能及血象正常或接近正常;(7)知情及同意治疗者;(8)有随访可能.排除标准:(1)1个月内作过其他抗肿瘤治疗者;(2)心肝肾功能不全者;(3)伴有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者.
作者:焦智民;王俊生;杜景富;王玲 刊期: 2002年第09期
总结我科1996年~2001年共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62例(治疗组)均采用早期腹腔灌洗加中医药辨证治疗,与我科1991年~1995年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46例的治疗(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仕祥;范红玲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中药补肾复脉液对缺氧内皮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和内皮素(ET-1)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及其对缺氧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培养的胎儿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缺氧组、西药组及中药组,分别给予10%的空白兔血清,10%的空白兔血清,10%的含维生素C兔血清,10%的含补肾复脉液兔血清,除空白组外,同时通入95%N2加5%CO2混合气孵育(缺氧)4h,采用异硫氰酸胍-酚-氯仿法提取各组细胞总RNA,以GAPDH为内对照,将RT-PCR扩增产物用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紫外灯下观察各组细胞eNOSmRNA和ET-1mRNA表达情况,对照凝胶拍照,并对底片条带光密度扫描定量分析.结果:缺氧组ET-1/GAPDHmRNA水平高而eNOS/GAPDHmRNA水平低(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均能阻抑其异常表达(P<0.01,P<0.05),中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中药补肾复脉液能抑制缺氧内皮细胞ET-1mRNA转录,促进eNOSmRNA转录,维持ET-1mRNA/eNOSmRNA之间的平衡,从而对缺氧内皮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艳梅;张慧祺;温廷益;鲁彬;郭利平;杨洪涛 刊期: 2002年第09期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传染病,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表达状态和机体特殊的免疫应答状态是两个主要因素(1).慢性重度乙型肝炎及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生可能与HBV的大量复制及免疫应答损害加重有关.因此,抑制HBV复制是否有利于慢性重度乙型肝炎的治疗,避免其向重型肝炎发展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拉米呋啶(lamivudine)是近年来新合成的口服二脱氧胞嘧啶核苷类药物,现已证实它具有很强的抑制HBV DNA聚合酶活性的作用(2).山豆根注射液是一种治疗乙型肝炎的纯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山豆根及黄芪提取物,已在临床应用10余年,对HBV的复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长期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3).本研究拟采用拉米呋啶和山豆根注射液两种药物对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做病原抑制治疗,探讨应用拉米呋啶和山豆根注射液抗病毒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张晓红;杨绍基;梅咏予;凌小强;卢建溪;赖箐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复方桃仁软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口服复方桃仁软肝胶囊,对照组(30例)口服普通保肝药,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用药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门静脉血流动力学以及肝组织病理等方面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各项指标和门静脉主干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有15例(治疗组11例、对照组4例)在治疗前行肝活检,治疗组中有2例治疗后行第2次肝活检,对该2例治疗前后两次肝活检组织进行光镜和电镜检查,显示肝细胞变性坏死减轻,肝纤维化程度明显下降,同时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也显示治疗后α-SMA阳性的肝星状细胞(HSC)数明显减少.结论:初步认为复方桃仁软肝胶囊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李明;王爱珍;杨齐英;阮翠娟;甘建和;丁龙其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黄芪通脉合剂对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SO)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90例ASO患者(Ⅰ、Ⅱ期)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黄芪通脉合剂,对照组用γ-月见草-E胶丸和复方丹参片,疗程1个月;观察黄芪通脉合剂降低血液粘度、血脂和血浆血栓素B2(TXB2)、血浆内皮素(ET-1),升高一氧化氮(NO)等作用;并做相应的实验研究.结果:黄芪通脉合剂治疗ASO总有效率100%,治愈率61.67%;对照组总有效率93.33%,治愈率36.67%.动物实验表明,黄芪通脉合剂能明显降低鹌鹑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100(apoB100)的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载脂蛋白A1(apoA1)、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NO的含量;降低血浆TXB2、ET-1的含量.结论:黄芪通脉合剂治疗早期ASO疗效较好,并具有调节脂质代谢,降低血液粘度,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善肢体血液循环等作用.
作者:鲁东志;荣文平;周涛;孙敬昌 刊期: 2002年第09期
1892年加拿大著名医学教育家William Osler曾感叹: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使得医学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艺术.或许遗传药理学近年的迅速发展会使医学有望真正成为科学.遗传药理学(Pharmacogenetics)正是研究机体遗传变异如何影响患者药物反应[药代(动)、药效和毒副反应性等]差异的学科,并针对患者的遗传结构差异设计佳药物治疗.
作者:毕晶珠;蒋文跃;黄熙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加味玉屏风汤对地塞米松磷酸钠(Dex-p)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和胸腺细胞自发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细胞培养,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荧光显微镜检测手段,观察加味玉屏风汤作用前后对胸腺细胞凋亡程度的影响.结果:胸腺细胞既可发生自发凋亡,又可由Dex-p诱导凋亡,细胞凋亡率与Dex-p呈浓度依赖关系,佳诱导浓度为10-7mol/L.加味玉屏风汤(200~400μg/ml)可不同程度地抑制由Dex-p(10-7mol/L)诱导的胸腺细胞凋亡(P<0.01);而低浓度(<100μg/ml)的加味玉屏风汤则对Dex-p(10-7mol/L)诱导的胸腺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P>0.05);加味玉屏风汤200、400μg/ml可使胸腺细胞的自发凋亡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不同浓度加味玉屏风汤(200~400μg/ml)可不同程度抑制胸腺细胞的自发凋亡及由Dex-p(10-7mol/L)诱导的凋亡.
作者:杨燕萍;段登志;胡冬根;陈新;未炎;李小慧 刊期: 2002年第09期
1998年1月~2000年7月,我们用本院研制的复方中药制剂宽心通脉饮治疗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障碍100例,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加明;冀萍;王树京;徐伟;刘斌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笔者采用回顾性调查及中药治疗前瞻性随机观察方法,对134例喉返神经麻痹所致声嘶的患者做了分析,对62例单纯用自拟鸣金方治疗者做一小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佩文 刊期: 2002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