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上消化道疾病患者术后护理体会

陈崤;赵俊英

关键词:老年患者, 上消化道疾病, 术后护理
摘要:本文通过对167例老年上消化道术后患者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系统总结了老年上消化道术后进行全方位护理,对促进疾病痊愈极其重要.1临床资料1.1资料来源从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所治的老年上消化道手术患者共167例,其中外伤所致68例,胃穿孔62例,肠梗阻所致17例,胃癌所致14例,其余6例.年龄60岁~70岁占162例,70岁以上5例.男153例,女14例.
实用医技杂志相关文献
  • 乳管镜引导下导丝定位切除乳管内肿瘤35例报告

    目的:探讨乳管镜引导下导丝定位切除乳管内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乳头溢液患者乳管镜发现病变后,在乳管镜引导下行乳管病变细导丝定位.然后在导丝引导下切除病变的乳管.结果:35例患者中5例患者粗探针扩张乳管时乳管破裂,进入假道,导丝置入失败.2例患者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时于导丝附近未发现病灶,经石蜡病理确诊,其余患者均于导丝附近发现病灶,快速冰冻病理即做出明确诊断.结论:乳管镜引导下导丝定位乳管内占位安全、可靠,提高了乳管内肿瘤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梁晓玲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预防脑出血患者并发症的护理对策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或中风,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动脉、毛细血管或静脉破裂而引起的出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晕、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大小便失禁等,危重、昏迷时间长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此,做好脑出血并发症的预防护理非常重要,是降底病死率和致残率的有效途径.我科从2002年至2006年共收住62例脑出血患者,通过合理的治疗,得当的护理,及早预防取得很好的疗效.现将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作者:武林玲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多发骨折并发脑脂肪栓塞1例

    创伤性脂肪栓塞综合征,是骨折(特别是长管骨骨折)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以往报告病死率为1%[1].目前在各类骨折中,平均发病率为7%左右[1],发病36 h内是死亡的高峰期[2].其中脑脂肪栓塞的临床表现为烦燥不安、朦胧、嗜睡等,伴有头痛、头晕、尿失禁、抽搐、痉挛、高热、意识障碍,持续时间为数天,清醒时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反应迟钝、痴呆、精神分裂等[1].我科曾收治1例多发骨折并发脑脂肪栓塞的患者,经一系列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的病情得到了好转.

    作者:孙小英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医院信息系统和放射科信息系统整合尝试

    我院是一所拥有760张床位的二甲医院,于1997年实现了医院网络化信息系统(HIS),下设80个终端,各病房都有医疗窗口监视器,2002年放射科引进北京万东新东方1000ADR摄影系统,成功地实现了影像科两台DR摄影系统、一台数字胃肠机、一台北京万东2001大C臂和GE螺旋CT的联网,建立了RIS系统的资源共享,于2005年3月医院微机中心与影像科联手,进行了两台DR摄影机和一台大C臂经外接端口太网交换机连接与HIS的整合尝试,实现了小PACS.

    作者:闫清显;姜树强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扫描技术探讨

    目的:探讨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的技术要点以及对质量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55例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后处理用东芝VITER工作站分别进行VRT、CPR、MPR、MIP、三维重建及血管探针技术,评价冠状动脉主干和主要分支的显示达诊断要求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成功率.结果:在熟悉冠状动脉解剖,患者充分准备和配合以及合理地扫描参数选择,扫描时间窗的把握及图像后处理的保证下,冠状动脉成像主干和分支显示达到诊断要求.结论:64层螺旋CT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疾病的一种筛查,以及术后复查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在熟悉检查设备主要技术性能,合理应用各种参数,充分的准备是获得高质量图像的技术保证.

    作者:钱会绒;胡晓明;陶仅德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恶性肿瘤患者Ⅳ度骨髓抑制调查分析与护理决策

    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化疗药物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重度骨髓抑制可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而影响化疗的顺利进行,甚至危及生命,针对患者各种症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不同护理决策,目的是使患者能安全、快速地度过骨髓抑制期.

    作者:陈丽霞;蔡小莉;徐燕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粘连性肠梗阻病因和手术治疗的探讨

    目的:通过82例粘连性肠梗阻回顾性研究探讨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组82例粘连性肠梗阻,阑尾切除术后38例,肠破裂修补术后22例,子宫切除术后12例,脾破裂脾切除术后3例.肝破裂修补术后2例,胃大部切除术后1例,腹腔感染史4例.单纯性肠梗阻68例(切除粘连带,松解粘连,其中小肠折叠缝合术1例),绞榨性肠梗阻14例(粘连松解肠管功能恢复8例,肠坏死肠切除4例).结果:本组82例患者经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痊愈80例,死亡2例(1例老年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术后感染性休克死亡).结论:阑尾切除术后及肠破裂修补术后为粘连性肠梗阻病因的1例~2例.许多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是需要手术才能解除梗阻的;对于有手术指征的粘连性肠梗阻,只有通过对手术的时机和术式作出正确的选择,才能使治疗达到好的效果.

    作者:张宏生;阎建军;阎小勇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SK302-1型X线机故障

    1 302-1型500 mAnX线机开机后烧RD6/5安保险管故障维修1.1 故障现象透视中通过监视器发现束光器X线窗口大小不受调节,检查后发现,开机后烧RD 6/5安保险管,换新保险管后,故障依旧.1.2检查维修RD 6/5安保险管是在低压直流24 V电路中,如果屡烧保险管说明电路中存在短路故障.

    作者:李国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免疫固定电泳技术的应用体会

    免疫固定电泳广泛用于单克隆蛋白的鉴定和分型,其敏感性高、分辨率好,但也有很多影响因素.通过应用Microgel696PC全自动电泳仪对免疫固定电泳的实验,总结经验,避免不良因素的干扰,便于正确地分析结果.

    作者:朱国庆;姚宏静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2006年运城市乙脑暴发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探讨运城市2006年乙脑发病的流行病特点.方法:利用2006年运城市乙脑发病的全部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年乙脑发病97例,死亡19例.发病率为18.9/10万,病死率0.32/10万.病例分布于全市12全县市,60个乡镇,95个村,发病年龄2岁~87岁.0岁~15岁的10例,占10.31%(10/97).16岁以上成年人87例,占89.69%.其中50岁以上76例,占78.35%.结论:与以前乙脑发病以15岁以下,特别是10多以下为主不同,应引大家足够的重视.

    作者:邢运华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体会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疾病谱的变化,血液透析人群呈递增趋势[1],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诱导期透析患者的护理,使其平稳度过从终末期肾病的保守治疗到规律血液透析治疗期尤为重要.诱导透析期是在患者能够耐受的条件下进行小剂量、短时间、多次数透析,多数患者大约在1周~2周内完成.这段时期患者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从临床护理方面给予了很多的关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朱蓉;张建玲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微量泵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酸在临床手术中的应用

    瑞芬太尼(remifenfanil,REU)是人工合成超短效能的阿片α受体激动药,具有起效快、苏醒快、镇痛强等特点.为此,我们将REU(商品名瑞捷,湖北宜昌人福药业有限公司出产)复合丙泊酚应用住院手术患者,重点观察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文沁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654-2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合并睾丸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654-2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合并睾丸炎的疗效.方法:两组均给予抗病毒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能量合剂等支持、对症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654-210 mg/d静脉滴注;观察两组腮腺及睾丸肿痛消退时间.结果:治疗组腮腺肿痛消退、睾丸肿痛消退时间分别为(4.28±1.56)d、(4.39±1.68)d,优于对照组(5.82±1.78)d、(6.79±1.45)d,P<0.01.结论:654-2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合并睾丸炎在消肿方面疗效显著,且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周孝清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α-巨球蛋白对不同年龄阶段凝血酶生成能力的影响

    目的:分析α-巨球蛋白对不同年龄段凝血酶的生成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全血TG测定方法年龄1个月~1岁、1岁~5岁、6岁~10岁、11岁~15岁,以及成年4个组各20例正常人进行总ETP、与结合α-巨球蛋白结合的凝血酶EPT、游离凝血酶EPT测定.结果:在11岁~15岁年龄段的与结合α-巨球蛋白结合的凝血酶EPT显著低于成年组;而总ETP和游离凝血酶EPT与成年组也有显著性差异,同时游离凝血酶EPT随年龄逐渐增高.结论:α-巨 球蛋白对ETP的测定有影响,游离ETP的测定是必需的.

    作者:李盛丽;罗红权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全程护理干预对霍奇金病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对霍奇金病(HD)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HD病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观察组在围化疗期施行医院-社区-家庭全程护理干预,而对照组仅在住院期间给予护理干预.分别于化疗前、后应用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制订)[1]进行测评.结果:化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化疗后比较则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为提高HD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人员应提供系统的、有计划的、全程的护理援助.

    作者:杨晓旭;成翠珍;刘付冬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

    我院在2006年6月23日至2006年6月24日共收治食物中毒患者45例(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19岁~26岁,均为北京理工大学学生,经医院积极治疗后,所有患者症状缓解,无危重患者,目前患者已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现将此事件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乔菲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苯中毒患者拔牙情况的临床观察

    苯作为基础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应用非常广泛,长期接触苯的作业工人,易发生苯中毒.慢性苯中毒患者诊断以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依据,因此苯中毒患者拔牙发生感染率高.现对苯中毒患者拔牙情况和健康者拔牙情况相比较.

    作者:徐婷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动态增强扫描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动态增强扫描征象的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方法:20例经手术证实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术前均做了CT平扫,其中18例做了CT动态增强扫描,20例均做病理检查.进行术前CT与病理标本对应切面的对照研究,观察不同CT征象的病理改变.结果:发现病灶内的延迟强化区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病理为大量纤维组织伴少量散在腺癌组织,部分病灶延迟强化区内的无强化区为凝固性坏死或同时含有大量黏液的存活癌组织.结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动态增强扫描征象对其诊断及在与肝细胞型肝癌等多种常见肝肿瘤的鉴别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萍;方华盛;黄春芹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DR数字摄影在胸部创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计算机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在胸部外伤的临床诊疗中的重要性.方法:收集胸部外伤患者DR胸片3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和他们原始的普通X线摄片相对比.结果:32例胸部外伤患者DR胸片中,单纯肋骨骨折25例,肋骨骨折并发气胸2例,肋骨骨折并发血气胸5例.25例单纯肋骨骨折中,11例患者的原始普通X线摄片未见明显骨折.结论:DR作为一种新的X线摄影成像技术,为我们的临床诊疗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帮助,提高了疾病诊断准确性,降低了漏诊率.

    作者:闪荣;张子齐;高伟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CO中毒迟发脑病进行高压氧治疗的舱内护理

    迟发性脑病又称一氧化碳(CO)中毒后发症,是指急性CO中毒患者经治疗神志清醒后,经过一段假愈期突然发生的以痴呆、精神症状和锥体外系表现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此类患者大多数不配合治疗,对舱内治疗期间的护理有一定难度,我科近几年来,总结了108例此类患者的护理经验,提出在高压氧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要点.

    作者:任金玲 刊期: 2007年第35期

实用医技杂志

实用医技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山西医药卫生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