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氟乙酰胺中毒118例患者临床急救及护理

林振素;唐元久;陈楚鹏

关键词:氟乙酰胺, 中毒, 急救, 护理
摘要:目的:通过对118例氟乙酰胺中毒患者的临床救治及护理,总结氟乙酰胺中毒的临床急救及护理体会.方法:清除毒物、解毒剂治疗、控制抽搐、保持呼吸道通畅、安全防护等.结果:118例氟乙酰胺中毒患者中117例抢救成功,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紧急救助、争取时间、及早彻底清除毒物是抢救成败的关键.
实用医技杂志相关文献
  •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判断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的准确方法,对于治疗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心绞痛,预防心肌梗死亦具有良好效果.但由于属创伤性检查,如处理不当会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我科2002年至2003年共施行冠状动脉造影术49例,现将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王吉秀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腰椎间盘镜手术的护理配合

    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MED)系指从脊柱后方的15 cm~16 cm小切口到达椎管,是内窥镜技术和显微椎间盘切除原则的结合.其优越性在于通过肌肉分离扩张器的使用,对椎旁肌的损伤减低到小限度,减压彻底,损伤轻,可维持腰椎的稳定性.MED与传统的开窗手术相比,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腰椎间盘镜已逐步成为骨科常用的微创外科操作技术,我院自2004年5月至2005年4月行MED182例217通道,均取得较好效果.MED的手术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杨凯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29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严重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的原因并探讨其对策.方法:对29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严重并发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使临床护士对主要并发症,如高热、脑疝、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性癫痫等有了充分的认识,并且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论:正确的护理可有效地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死亡率,减轻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王小梅;阮婷;李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急诊头颅CT图像质量的技术探讨

    颅脑CT已成为急诊病人的主要检查方法之一.急诊患者常发病突然,来势凶险,病情变化较快,及时的CT检查,清晰的图像质量能够明确病灶部位,及早诊断,有利于临床进行合理的治疗,挽救病人的生命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针对颅脑急诊病人,技术人员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快的速度完成CT扫描并保证优良的CT图像质量,我们体会到技术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

    作者:刘涛;胡可;谢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剖宫产新生儿重度窒息的产科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新生儿重度窒息的产科原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剖宫产新生儿重度窒息的产科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重度窒息是综合原因所致,但产科原因是不容忽视的.结论:加强围产期的检查,严把剖宫产的指征及手术时机,提高手术技巧是减少新生儿重度窒息的重要原因.

    作者:刘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末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骨折并伸肌腱止点损伤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用克氏针和抽出钢丝固定末节指骨背侧撕脱骨折并伸肌腱止点方法.方法:对20例末节指骨背侧撕脱骨折并伸肌腱止点损伤.采用切开复位,末节指骨过伸位,顺行克氏针固定,再加抽出钢丝固定骨块及伸肌腱止点的方法.术后骨折复位良好.4周后拔除克氏针6周拔除钢丝.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按TAM法评定疗效:优16例、良4例、骨折完全愈合、伸肌腱愈合好.结论:采用克氏针和抽出钢丝固定末节指骨撕脱骨折,能够治疗锤状指.手术方法简便,疗效好.

    作者:刘娟妮;吴翔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和健康教育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为治疗和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将36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前列腺素E1 200 μg加生理盐水500 ml静脉点滴.对照组用蝮蛇抗栓酶0.75 U加生理盐水500 ml静脉点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总有效率83.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足,治疗组患者36例,有效率达94.4%,疗效肯定,在护理上我们适应现代医学治疗技术的发展,做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足部护理,密切配合医生达到预期目标.

    作者:崔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双波长双试剂二点法测定血糖的方法研究

    目的:建立一种双波长双试剂二点法测定血糖的方法.方法:应用BECKMANCOULTER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双波长双试剂二点法测定血糖.结果:本法与LX20电极法相关系数r=0.998 6,血糖浓度在22.20 mmol/L内线性良好,批内CV是2.11%~3.07%,批间CV是3.57%,平均回收率为100.6%.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该法适用于常规批量测定血糖,且该法基本解决了溶血、脂血、黄疸对结果的影响.

    作者:王克俊;燕东海;陶谦;任更朴;耿海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儿科采集血液标本合格率的临床研究

    儿科血液检查是临床诊断和观察疗效的重要指标,但常因标本出现凝血等问题而影响检验,以及影响治疗.为此,我们改进了试管和采血方法,进行了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作者:秦昌英;孙迎;李东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过期流产绒毛组织水泡样变与部分性葡萄胎超声鉴别

    过期流产绒毛组织水泡样变与部分性葡萄胎在超声声像图上极为相似,且临床表现亦相同,均有停经史及阴道不规则出血,常难以鉴别.笔者通过数例观察与分析,发现二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特别是CDFI对其鉴别有重要价值.本观察水泡样变与葡萄胎共1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史小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医院档案工作应如何与时俱进

    我们的时代正在以空前快速的步伐走向知识经济创新能力的时代,档案事业要生存发展就要与时俱进,首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龙萍;马春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乳腺癌合并AML-M41例临床分析

    1 病例介绍患者:女,43岁,2 a前因左乳包块入院检查,确诊为乳腺癌,未经手术切除,而采取放、化疗等保守治疗,病情稳定,未见转移.近1月来,患者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出现发热、乏力、全身酸痛等症状,住院后对症治疗未见明显好转,查体:体温39.4 ℃~38.6 ℃,心、肺、腹阴性,全身浅表淋巴结及脾未见肿大.

    作者:戴晓宁;宋红梅;赵义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酶联免疫一步法HBeAg阳性HBsAg阴性分析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实验一步法检测血清乙肝两对半(HBV-M)时出现e抗原(HBeAg)阳性而表面抗原(HBsAg)阴性的原因.方法:用ELISA二步法检测一步法测定时出现上述现象标本中的HBsAg,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结果:一步法检出的HBsAg阴性而HBeAg阳性的标本共9例,二步法检测这9例标本的HBsAg均为阳性.结论:钩状效应易造成临床漏检,是一步法检测HBV-M时出现HBeAg阳性而HBsAg阴性的原因.

    作者:邱凤琪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支气管哮喘与GER之间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胃食管返流(GER)与支气管哮喘之间的关系及制酸药物对GER的作用.方法:采用便携式24 h pH值自动记录仪对30例哮喘患者进行六项返流指标监测.20例正常人作对照,并随机抽取16例哮喘合并GER患者进行抗返流治疗.结果:哮喘组六项返流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哮喘合并GER的发生率为70%,用质子泵抑制剂对16例合并GER者抗返流治疗,治疗后各项返流指标明显降低.结论:哮喘与GER之间有密切关系,GER是诱发哮喘的一个重要因素.质子泵抑制剂对哮喘合并GER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张成坤;施梦娇;王艳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17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型及骨髓象观察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表现.方法:对17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采用1997年北京会议建议标准分型,并观察骨髓象.结果:大小淋巴混合型8例,占47.1%,幼淋巴混合型4例,占23.5%,其余:不典型大淋巴细胞型、幼淋巴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各1例,各占5.9%.骨髓增生活跃占12例(70.6%),粒红比减低11例(64.7%),淋巴细胞(76.2±16.1)%.淋巴细胞形态:有不同程度的凹陷、切迹、分叶.结论:大小淋巴细胞混合型和幼淋巴细胞混入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比例高,各型间骨髓增生度、粒红比、各系细胞比率无明显差别.

    作者:赵应斌;丁燕玲;刘纲毅;黎华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严格控制糖尿病病人的血糖

    糖尿病目前已成为继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对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据估计我国现有糖尿病病人约3千万,居世界第2位,且还在继续增长.这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有关.

    作者:陈元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老年性便秘粪便正常菌群定量分析与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出现便秘和健康状况正常的老年人粪便中常见的6种厌氧菌群和4种需氧菌群的含量情况.方法:对临床上出现便秘的17例老年性患者和15例健康状况正常的老年人粪便进行了粪便中常见的6种厌氧菌群和4种需氧菌群的定量分析.结果:临床上出现便秘的患者(患者组)粪便中需氧菌与厌氧菌菌群数,均比健康状况正常的老年人(正常组)的需氧菌与厌氧菌菌群数明显有改变(P<0.01或0.05);厌氧菌中患者组的类杆菌和梭菌属增多(P<0.01和0.05),但双歧杆菌属和乳杆菌属则明显减少(P<0.01);需氧菌中患者组的肠杆菌科增加(P<0.01)而肠球菌减少(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肠道中的细菌菌群比例,可作为机体生理性与病理性监测的指标之一.而对于有慢性功能便秘的老年性患者进行肠道菌群的培养分析与平衡重建,是预防和治疗该病的重要的方法.

    作者:肖竻扬;卢道旭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4例剖宫产术后DVT临床分析及护理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缺乏科学营养观,出现营养过剩,血液黏稠度增高,家庭对产妇护理极为周到,但缺乏科学护理知识,在孕期尤其是产后活动过少,使得过去很少见的产后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日渐增多,静脉血栓形成不但影响下肢功能,而且有引起肺栓塞的危险.故术后预防及早期诊治十分重要,现将对本科剖宫产术后4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原因及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张淑芬;王春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加压滑动鹅头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78例的护理

    股骨粗隆间骨折指股骨颈关节囊外缘到小转子远端5 cm处的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股骨上段骨折.该处血运丰富,骨不连机会很少,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的复位,坚强的内固定和使患者早期离床活动,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加压滑动鹅头钉(DHS)内固定使患者离床活动后形成的股骨颈平面不丢失,经加压嵌插的骨折端能够紧密接触,骨性愈合快.我们总结了从2002年5月至2005年3月中选用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例78例,因手术内固定明显减轻患者骨折引起的疼痛,可早期起床活动,避免与减少长期卧床的并发症,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创造良好条件.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82例穿刺标本涂片镜检与细菌培养结果比较

    目的:通过对脓性分泌物或穿刺液标本涂片镜检与细菌培养两种方法细菌检出率的比较,探讨细菌学诊断的影响因素.方法:对临床送检的82例脓性分泌物或穿刺液标本进行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结果:82例标本细菌培养检出菌48例阳性率为58.5%(48/82 ),涂片镜检检出菌45例,阳性率为54.9%(45/82).涂片镜检阴性而细菌培养阳性的有7例(16.3%),涂片镜检阳性而细菌培养阴性的有4例(8.9%).结论:两种方法相互补充,为临床正确分析细菌学检验结果提供参考.

    作者:范柳青;程红革;杨志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实用医技杂志

实用医技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山西医药卫生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