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82例穿刺标本涂片镜检与细菌培养结果比较

范柳青;程红革;杨志君

关键词:涂片镜检, 细菌培养, 细菌检出率
摘要:目的:通过对脓性分泌物或穿刺液标本涂片镜检与细菌培养两种方法细菌检出率的比较,探讨细菌学诊断的影响因素.方法:对临床送检的82例脓性分泌物或穿刺液标本进行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结果:82例标本细菌培养检出菌48例阳性率为58.5%(48/82 ),涂片镜检检出菌45例,阳性率为54.9%(45/82).涂片镜检阴性而细菌培养阳性的有7例(16.3%),涂片镜检阳性而细菌培养阴性的有4例(8.9%).结论:两种方法相互补充,为临床正确分析细菌学检验结果提供参考.
实用医技杂志相关文献
  • 血液需氧菌、L型细菌及厌氧菌培养结果分析

    目前一般实验室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对发热病人血液只做需氧菌培养,忽略了L型细菌及厌氧菌培养,结果造成血培养阳性率较低,延误了临床诊断和治疗.为了解病原菌在血培养中的分布情况,我们对发热患者做血培养的同时增加了L型细菌及厌氧菌的培养,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雷德龙;徐兵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化疗药物常见副作用的护理

    肿瘤仍是影响人们健康、导致死亡的严重疾病,且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目前,化疗仍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近20年来,随着化疗药物的不断开发及强化疗的作用,使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生存期有了一定的延长.但在化疗中其副作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正确处理这些不良反应是完成肿瘤化疗的关键之一.多数抗癌药物在杀灭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器官也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分裂生长较快的细胞,如消化道黏膜,毛囊,骨髓等四肢就更容易受到损伤.

    作者:宋秀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

    呃逆为膈肌痉挛,是由于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受到刺激后,使膈肌产生间歇性的收缩运动,以喉间呃道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持续时间不定,持续数日甚至数十日不愈者,称为顽固性呃逆.本例采用认知行为整合疗法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杨红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乳腺癌合并AML-M41例临床分析

    1 病例介绍患者:女,43岁,2 a前因左乳包块入院检查,确诊为乳腺癌,未经手术切除,而采取放、化疗等保守治疗,病情稳定,未见转移.近1月来,患者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出现发热、乏力、全身酸痛等症状,住院后对症治疗未见明显好转,查体:体温39.4 ℃~38.6 ℃,心、肺、腹阴性,全身浅表淋巴结及脾未见肿大.

    作者:戴晓宁;宋红梅;赵义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观察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浆内皮素和抗凝血酶-Ⅲ的变化

    目的:通过观察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 ET)和抗凝血酶-Ⅲ(AT-Ⅲ)两项指标的关系,以探讨该病感染、多系统损伤和血中抗凝系统变化的病理生理与发生机制.方法:对3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急性发作期,20例缓解期患者采用ELISA和全自动速率散射比浊法分别进行血浆ET和AT-Ⅲ的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肺炎支原体肺炎急性发作组血浆ET和AT-Ⅲ值分别为(129.6±23.2)ng/L、(205±29.2)mg/L,而正常组分别为(54.3±12.7)ng/L、(310±37.4)mg/L,两组相比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血浆ET和AT-Ⅲ呈显著负相关(r=0.71,P<0.01).缓解组上述指标检测值分别为(98.4±11.3)ng/L,(250±38.7)mg/L,分别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意义(P<0.05).肺炎支原体肺炎急性发作组与缓解组血浆ET和AT-Ⅲ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ET和AT-Ⅲ的测定是早期预测血栓前期抗凝变化的客观指标.是估计病情轻重和预后的有意义指标,测定两者对凝血机制病理生理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对指导临床提高治疗效果也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孟涛;王建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降钙素原及其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鉴别发热是由细菌感染或是由其他因素引起常较困难,因病原微生物检测时间较长(普通血培养常需时1周),而对于发热病人来说,能否尽快明确病原学诊断,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近年大量研究结果显示[1,2],降钙素原(PCT)这个指标能够诊断性地区分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这为微生物检测的选择提供了依据,降低了资源浪费的同时可快速明确病原学诊断,为抢救病人提供了宝贵的时间,提高了治疗效果,现综述如下.

    作者:李振华;陆学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4例剖宫产术后DVT临床分析及护理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缺乏科学营养观,出现营养过剩,血液黏稠度增高,家庭对产妇护理极为周到,但缺乏科学护理知识,在孕期尤其是产后活动过少,使得过去很少见的产后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日渐增多,静脉血栓形成不但影响下肢功能,而且有引起肺栓塞的危险.故术后预防及早期诊治十分重要,现将对本科剖宫产术后4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原因及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张淑芬;王春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探讨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

    在当前内窥镜广泛应用的年代,矫正鼻中隔畸形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除因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鼻阻塞症状;保证手术中良好地暴露中鼻道和相应的鼻窦;保证鼻窦术后良好的护理;去除鼻部疾病的病因或诱因.近,我们发现,鼻中隔偏曲与许多鼻部疾病有关,例如鼻-鼻窦炎、鼻息肉、真菌性鼻窦炎等,因此,手术中同时矫正鼻中隔畸形就有更积极的治疗意义[1].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有以下缺点,如手术后鼻中隔软弱,随呼吸摆动,外鼻形状改变(如鼻小柱回缩、鼻底增宽)等.2003年3月至2005年2月,我们共施行内窥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53例,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32例,我们体会,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内窥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现将我们的经验和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张焕昌;苏春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小施尔康辅治68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

    目的:为了解小施尔康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我们将128例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予小施尔康(施贵宝公司生产)口服,对照组仅予一般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比治疗前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在发病次数减少、病情减轻、病程缩短上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临床可选用小施尔康辅助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以降低发病率、减轻病情、缩短病程.

    作者:郭玉兰;陶虹;殷佩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卡式法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的注意事项

    卡式法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是近几年来逐渐兴起的一项利用免疫检测的新方法,也就是利用生物化学凝胶过滤技术和离心技术及免疫学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相结合的产物.

    作者:刘玉美;刘芳庆;刘肖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消化性溃疡饮食护理新观念

    消化性溃疡(PU)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容易复发、产生并发症.其形成和发展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密切相关.溃疡疼痛与饮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节律性.饮食护理消化性溃疡,对促进溃疡的愈合、预防和防止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根据临床实践经验,提出一种全新的饮食护理新观念,现报告如下.

    作者:翁海风;杨建英;章惠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加压滑动鹅头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78例的护理

    股骨粗隆间骨折指股骨颈关节囊外缘到小转子远端5 cm处的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股骨上段骨折.该处血运丰富,骨不连机会很少,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的复位,坚强的内固定和使患者早期离床活动,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加压滑动鹅头钉(DHS)内固定使患者离床活动后形成的股骨颈平面不丢失,经加压嵌插的骨折端能够紧密接触,骨性愈合快.我们总结了从2002年5月至2005年3月中选用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例78例,因手术内固定明显减轻患者骨折引起的疼痛,可早期起床活动,避免与减少长期卧床的并发症,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创造良好条件.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依那普利与血管神经性头痛

    近年来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血管神经性头痛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据近统计表明30岁职业女性中有此病者约占6%~70%.严重者恶心呕吐,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约占此年龄段发病人数的20%,男性发病明显低于女性.青少年发病也有增长的趋势.

    作者:于国华;郝素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小儿支原体肺炎10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106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支原体肺炎全年均可发病,以冬季较多(47.2%).发病年龄以3岁~7岁多(42.5%),其次为婴幼儿.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及发热,体征依年龄而异.可伴发多系统、多器官损害.结论:支原体肺炎在学龄前儿童中患病率高,发病年龄较以往的报道有提前趋势.冬季发病率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及发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有效.

    作者:刘金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急性氟乙酰胺中毒118例患者临床急救及护理

    目的:通过对118例氟乙酰胺中毒患者的临床救治及护理,总结氟乙酰胺中毒的临床急救及护理体会.方法:清除毒物、解毒剂治疗、控制抽搐、保持呼吸道通畅、安全防护等.结果:118例氟乙酰胺中毒患者中117例抢救成功,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紧急救助、争取时间、及早彻底清除毒物是抢救成败的关键.

    作者:林振素;唐元久;陈楚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一次献血300ml~400ml的适宜性和可行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无偿献血者每次献血量为200 ml~400 ml,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生活习惯制定的.我国公民大都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而西方国家主要是高蛋白饮食.目前国内大多数采供血机构一直采用一次献血量200 ml的献血模式,在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到底一次采集多少量的血液为适宜,不能千篇一律.随着无偿献血事业发展,经过我们多年来实践,女性体重在48 kg,男性体重在53 kg以上的献血者,一次采集血液量可以为300 ml~400 ml;低于者在合格范围内采集200 ml,当然也可抽取300 ml~400 ml血液,这完全根据献血者自愿的原则.我站自2002年开始推广无偿献血一次献血量300 ml~400 ml,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大献血者的支持和认可,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丽;张远鹏;赵向东;戴瑞娣;周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36例重症肩周炎的综合治疗

    肩周炎是一种关节囊、周围韧带、肌腱及滑囊的退行性变及慢性无菌性炎症反应,可引起关节周围组织广泛粘连,导致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和局部疼痛,在疼痛门诊病人中,肩周炎是常见病之一,现将治疗的36例重症肩周炎报道如下.

    作者:刘文高;谷兰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严格控制糖尿病病人的血糖

    糖尿病目前已成为继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对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据估计我国现有糖尿病病人约3千万,居世界第2位,且还在继续增长.这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有关.

    作者:陈元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护理理念在消毒供应中的应用

    我院消毒供应科围绕三个理念做好本职工作:一是不管科大小,要把活干好.二是完全无菌的物品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靠检验出来的.三是临床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我们所做的就是临床需要的.2005年4月三级甲等医院评审验收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作者:李利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产科血液保护法进展

    在发展中国家出血仍是威胁产妇生命的重要因素.产科大出血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994年至1996年联合国关于产妇死亡的报道中认为,在引起产妇死亡的原因中大出血占第三位,死亡率约为5.5/100 万[1],3 a共有12例产妇死亡,分别为胎盘早剥4例,前置胎盘3例,产后出血5例.由于无法预测产科大出血的发生,也无相应的准备措施,一旦发生常常需要输注大量的同型异体血制品进行治疗.据统计分娩产妇需要输血者经阴分娩约为1%~3%,剖宫产约为3%~5%[2],随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其他类型肝炎病毒的发现和人们对其危害性认识的加深,医务人员和公众对输血的关注与日俱增.本文对血液保护在产科的应用加以回顾,包括自体输血、R.Farragher和S.DattaRecent提倡产科使用预存式自体输血、急性血液稀释、术中血液回输和使用红细胞生成素.

    作者:盖亚宁;张学莲;刘红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实用医技杂志

实用医技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山西医药卫生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