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春琳;徐成斌;王申五
目的:探讨肾康注射液与苯那普利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MC)增殖的不同抑制作用强度。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技术和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具有降逆泄浊、益气活血作用的中药肾康注射液及苯那普利对MC增殖的影响。结果:肾康注射液与苯那普利对MC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但在等效剂量浓度下,肾康注射液对MC的抑制作用优于苯那普利。结论:MC是肾康注射液发挥治疗作用的重要靶细胞,抑制MC增殖可能是该方延缓肾小球硬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郭立中;毛炜;王红梅;刘玉宁;叶传蕙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我毕业于中医院校,分配至基层医院,当时特定的形势及医疗实践教育我、引导我走上中西医结合道路,至今已36年,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当时正值“文革”期间,有真才实学的权威、老师多数被打倒。我出身不好,不许“搞革命”,只许“促生产”,所以较早就承担内科病房工作,急、危、重症病人多,风险大。在“阶级斗争”甚嚣尘上的年代,临床救治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否则扣上“阶级报复”的帽子,比当今医患摩擦、经济索赔,更为可怕。
作者:史载祥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健脾益气化湿中药及西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的影响。方法:经中医辨证论治分为健脾1组、健脾2组、化湿组、西药组和正常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检测各组治疗前后血清EGF水平变化,并作疗效对比分析。结果:CAG各组治疗前血清EG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健脾1、2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明显改善(P<0.01),两健脾组血清EGF含量也明显下降(P<0.05),化湿组治疗后血清EGF上升(P<0.05),西药组治疗后血清EGF变化不大。结论:CAG炎症刺激可导致血清EGF反应性升高,经中药治疗后EGF水平回复;检测EGF可作为CAG转归观察的敏感指标。
作者:孙蕾民;乔樵;姒健敏;戴宁;周亨德;朱曙东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芪黄口服液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紊乱疗效及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方法:7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并用相应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变化,定量检测大便常见的厌氧菌、需氧菌及血浆内毒素。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需氧菌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厌氧菌量明显升高,肠道菌群比例得到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血浆内毒素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芪黄口服液能改善肠道菌群比例,使肠道厌氧菌数量增加,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吸收,显著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从而达到减轻肝损伤和改善病情。
作者:贾德兴;许蕾;苏芬;赵建强;于东平;伦秀英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中医学有5000年历史,曾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建国以来,我国三代领导人都曾作过重要的指示,1985年6月20日中央再一次指示:“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组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强管理工作,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很大成绩。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我国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有了空前的发展,目前,全国有中医医院2 631所,中医药研究机构170多所,中医药高等院校27所,全国中医药人员51.4万人,中药出口130多个国家,针灸在140多个国家(地区)推广应用。中医药已成为全人类共有的财富。但是,在中医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中医药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缺乏创新,没有重大突破,防病、治病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优势与特点没有充分发挥等。从总体上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落后于国家的要求,落后于人民的期待,也落后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我国是中药的发源地,在国际市场上仅占3%的份额,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洋中药却占到97%,几乎垄断了国际中药市场。更有甚者,近年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抢占国内市场,目前洋中药进口额已超过我国中药出口额。这种情况,令人深感忧虑!因此,我提出一些建议供诸位参考。
作者:李连达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99年1~12月,我们用脂必妥、舒降之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并进行疗效比较,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34例均系我院干部病房住院患者,均符合《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77)高脂血症诊断标准,按抽签法随机分成2组。脂必妥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46~87岁,平均66.2岁;病程1个月~21年,平均5.9年;并发冠心病11例,脑血管病10例,高血压病10例,2型糖尿病5例。舒降之组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51~84岁,平均68.3岁;病程1个月~17年,平均4.5年;并发冠心病15例,脑血管病12例,高血压病12例,2型糖尿病4例。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
作者:毛丽;尹培生;朱今芝;张煜林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95~1999年,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陈旧性肛裂48例,并与单纯手术治疗的42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90例均有排便困难、疼痛、便血,排便后间歇性痉挛性疼痛等,并符合陈旧性肛裂诊断标准〔《中国肛肠病学》(黄乃键主编.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774)〕。将90例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21~56岁;病程10个月~8年;肛裂部位:后位36例,前位12例;并发潜行瘘12例,肛乳头肥大8例,哨兵痔18例,肛门狭窄6例。对照组42例,男16例,女26例;年龄20~59岁;病程8个月~8年;肛裂部位:后位32例,前位10例;并发潜行瘘11例,肛乳头肥大6例,哨兵痔16例,肛门狭窄5例。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作者:邓泽潭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97年12月~1999年8月,我们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同时加用四磨汤治疗91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并与常规西医治疗的59例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所有患儿均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王慕逖主编.儿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06〕。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91例,男44例,女47例;日龄21h~27天,平均5.4天;
作者:丛培喜;徐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皮质类固醇吸入已成为治疗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的主要药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疗效与剂量成正比。然而近有研究发现,每天吸收二丙酸倍氯米松400μg以上12周后,肾上腺皮质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激发反应下降(1)。因此,适当降低皮质类固醇的吸入剂量,减少副作用是需要探讨的课题。1998年3月~2000年3月,我们采用小剂量皮质类固醇吸入联合自制固本丸治疗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儿45例,并与单用激素治疗的45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盛冬青;张玲丽;万军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99年1月~2000年12月,我们用穿琥宁注射液治疗流行性胸痛患者40例,并与对症治疗的38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流行性胸痛按有关文献[刘文钦。临床荟萃1987;12(9):405]
作者:刘廷贵;陈延萍;陈延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96年1月~2000年9月,我院应用中药甘连汤为主治疗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6例,并与用强的松治疗的12例作对照,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28例为住院患者,均经淋巴结活检确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15~38岁,中位年龄26岁;病程7~20天,平均15天(其中>2周者14例,<2周者2例);均以高热、颈部淋巴结肿痛起病,体温38.3~40.0℃,平均39.2℃;均有颈部淋巴结肿痛,单侧8例,双侧8例;伴腋窝淋巴结肿大者3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者2例;淋巴结肿大数目3~8个,平均4个;淋巴结大小:0.8cm×1cm~6cm×6cm,平均2cm×2cm;质软,有明显触痛;16例均有白细胞减少〔(1.2~3.9)×109/L,平均2.8×109/L〕,血沉增快(40~90mm/h,平均56mm/h)。对照组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16~42岁,中位年龄28岁;病程6~21天,平均14天(其中>2周者9例,<2周者3例);起病情况同治疗组,体温38.1~40.1℃,平均39℃;均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单侧7例,双侧5例;伴腋窝淋巴结肿大者2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者1例;淋巴结肿大数目2~9个,平均5个;淋巴结大小:0.8cm×0.8cm~6cm×7cm,平均
作者:赵建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芦荟大黄素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用3F Fogarty球囊拉栓导管对纯种日本大耳白兔腹主动脉进行球囊内皮剥脱损伤,48h后取出腹主动脉中膜进行原代平滑肌细胞培养,细胞同步于G0/G1期后,实验组加芦荟大黄素20μg/ml,对照组加等体积的细胞培养液,3h后分别用Northern杂交法、Western杂交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两组动物平滑肌细胞c-myc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产物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平滑肌细胞c-myc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芦荟大黄素对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可能不是通过影响c-myc基因的表达实现的,而是通过其他途径。
作者:尹春琳;徐成斌;王申五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前临床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有两种形式,一是运用西医的检测手段诊断疾病,然后用中药进行治疗,再用西医的检查以监测判断疗效及作进一步的研究;二是中西医结合用药,以期达到佳的疗效。但目前中西医结合用药不当的情况较为普遍,既给患者和国家增加了经济负担,同时也让患者遭受了许多不必要的痛苦。笔者积近30年中西医结合用药的体会,写成此文,探讨如何合理使用中西医结合用药的佳方法,扬长避短,达到佳疗效,旨在抛砖引玉。
作者:区显维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对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SO)患者的白细胞自发活化和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用阿魏酸钠治疗ASO患者42例,观察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自发活化率和表面粘附分子CD11/CD18表达率的变化,并与同期观察的36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42例患者近期治愈17例(40.5%),显效21例(50.0%),有效2例(4.8%),无效2例(4.8%),总有效率为95.2%。42例患者治疗前白细胞自发活化率〔(14.84±7.54)%〕和表面粘附分子CD11/CD18表达率〔(47.94±13.48)%〕均明显高于健康人〔(4.96±2.04)%和(24.12±9.35)%〕,治疗后均有所下降〔(8.19±4.09)%和(28.63±7.91)%〕,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阿魏酸钠治疗ASO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对其白细胞自发活化和表面粘附分子CD11/CD18表达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李尚珠;黄平平;金永娟;傅仁敏;许子亮;李洪钧;王书桂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第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呼吸病学术交流会于2000年9月15~18日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64位代表出席了会议,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94篇,大会发言14篇。现将本次会议内容简介如下。
作者:苗青;张燕萍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93年6月~1999年6月,我们用中西药联合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4例,并与单用中、西药灌肠的51例和47例作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参考江苏省卫生厅编《常见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标准》(1994∶82—83)的诊断标准,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3组,中西药组44例,门诊16例,住院28例;男30例,女14例;年龄19~68岁,平均45岁;病程1~20年,平均16年;腹泻44例,腹痛29例,里急后重37例,脓血便35例;每天便次1~12次,平均7次;大便镜检(1个视野):红细胞+~++++者41例,脓细胞+~++++者44例;结肠镜及电子纤维镜示单发性溃疡14例,多发性溃疡30例。西药组47例,门诊19例,住院28例;男32例,女15例;年龄17~67岁,平均42岁;病程1~22年,平均14年;腹泻47例,腹痛31例,里急后重35例,脓血便36例;每天便次1~10次,平均6次;大便镜检:红细胞+~++++者42例,脓细胞+~++++者47例;结肠镜及电子纤维镜示单发性溃疡12例,多发性溃疡35例。中药组51例,门诊16例,住院35例;男41例,女10例;年龄17~68岁,平均48岁;病程1~19年,平均19年;腹泻51例,腹痛34例,里急后重43例,脓血便39例;每天便次1~13次,平均7次;大便镜检:红细胞+~++++者45例,脓细胞+~++++者51例;结肠镜及电子纤维镜示单发性溃疡17例,多发性溃疡34例;3组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作者:顾月星;徐大龙;李国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97年1月~1999年2月,我们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清开灵联合丽珠赛乐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炎30例,并与常规用能量合剂治疗的30例作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 病例选择当地有腮腺炎流行,临床上均有明显的一侧或两侧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有发热(38~39℃以上),头痛,恶心、呕吐,周围血白细胞升高〔(10~15)×109/L〕,淋巴细胞相对较多;脑电图所见轻~重度异常;脑脊液检查:蛋白定性试验阳性,细胞数(20~300)×106/L,糖、氯化物均正常。
作者:郭希菊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97年3月~2000年5月,我们用穿心莲片辅助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45例,并与单纯用西药治疗的40例作疗效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壮林;徐辉甫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97~1998年我们曾用自拟三甲益肝方治疗肝炎肝硬化取得满意疗效(1),在此基础上,应用本组方辅助治疗肝性溃疡,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1 病例选择选择1998年11月~2000年3月在我院消化内科及感染疾病科经胃镜证实存在溃疡的肝炎肝硬化住院患者。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会议修订标准(2)。所选病例均经B超检查门静脉直径>14mm或(和)脾静脉直径>10mm,且既往无消化性溃疡病史。排除本次入院前胃镜检查,并经组织学证实溃疡有恶性变者。纳入病例胃镜下溃疡均处活动期,肝功能按Child-Pugh积分,均属B级。
作者:孙屹峰;秦咏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98年3月~2000年10月,我们用输液型丹参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6例,并与普通型丹参注射液治疗的62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有关诊断标准(黄振文等主编.实用临床心脏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194)。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66例,男35例,女31例,年龄46~75岁,平均63.5岁;病程2~9年,平均6.2年;心绞痛每周发作5~14次,平均11.8次。B组62例,男33例,女29例;年龄48~72岁,平均62.8岁;病程1~8年,平均6.6年;心绞痛每周发作5~15次,平均11.2次;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A组用输液型丹参注射液(每瓶100ml,含丹参50g,不含糖,由本院药剂科制剂室提供)1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B组用普通型丹参注射液(每2ml含丹参3g,上海第一生化药业公司上海第一制药厂生产)12~16ml加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两组疗程均为14天,若心绞痛发作经休息不能缓解者可临时含服硝酸甘油片。
作者:卢健棋;李成林;黄敏;覃裕旺 刊期: 200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