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祥
我毕业于中医院校,分配至基层医院,当时特定的形势及医疗实践教育我、引导我走上中西医结合道路,至今已36年,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当时正值“文革”期间,有真才实学的权威、老师多数被打倒。我出身不好,不许“搞革命”,只许“促生产”,所以较早就承担内科病房工作,急、危、重症病人多,风险大。在“阶级斗争”甚嚣尘上的年代,临床救治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否则扣上“阶级报复”的帽子,比当今医患摩擦、经济索赔,更为可怕。
作者:史载祥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99年1~12月,我们用脂必妥、舒降之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并进行疗效比较,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34例均系我院干部病房住院患者,均符合《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77)高脂血症诊断标准,按抽签法随机分成2组。脂必妥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46~87岁,平均66.2岁;病程1个月~21年,平均5.9年;并发冠心病11例,脑血管病10例,高血压病10例,2型糖尿病5例。舒降之组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51~84岁,平均68.3岁;病程1个月~17年,平均4.5年;并发冠心病15例,脑血管病12例,高血压病12例,2型糖尿病4例。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
作者:毛丽;尹培生;朱今芝;张煜林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第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呼吸病学术交流会于2000年9月15~18日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64位代表出席了会议,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94篇,大会发言14篇。现将本次会议内容简介如下。
作者:苗青;张燕萍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98年3月~1999年10月,我们用黄芪与复方丹参联合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44例,并与单用复方丹参治疗的42例和复方益肝灵治疗的40例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五次传染病寄生虫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住院顺序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44例,男35例,女9例;年龄8~51岁,平均29岁;病程0.8~11年,平均5.9年;病情程度:轻度11例,中度23例,重度10例;合并糖尿病4例,并发腹水9例。丹参组42例,男34例,女8例;年龄11~48岁,平均29岁;病程0.9~13年,平均6.9年;病情程度:轻度9例,中度20例,重度13例;合并糖尿病6例,并发腹水8例。益肝灵组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12~50岁,平均31岁;病程0.7~11年,平均5.8年;病情程度:轻度6例,中度21例,重度13例;合并糖尿病3例,并发腹水8例。3组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蔡艳俊;高润平;张清泉;高士奇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92年10月~2000年3月,我们应用黄及粉合甲氰咪胍治疗上消化道出血250例,并与单用甲氰咪胍治疗的250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代生;陈建忠;刘玉花;张德业;宁鸽;王燕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和胃胶囊对胃动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运动障碍样功能性消化不良(DFD)患者62例,用和胃胶囊对其治疗,并设西药治疗的30例作对照,以临床主要症状、胃电图(EGG)、血浆胃动素(MTL)、血清胃泌素(Gas)及一氧化氮(NO)为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DFD患者多存在着胃电节律紊乱,血浆MTL、血清Gas分泌不足与血清NO水平的异常改变,和胃胶囊能有效改善消化不良症状,并显著改善胃电节律紊乱。结论:和胃胶囊具有通过多途径改善DFD患者胃动力的作用。
作者:李涯松;单兆伟;沈洪;吴静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97年12月~1999年8月,我们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同时加用四磨汤治疗91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并与常规西医治疗的59例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所有患儿均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王慕逖主编.儿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06〕。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91例,男44例,女47例;日龄21h~27天,平均5.4天;
作者:丛培喜;徐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索一种更为简便、快速、特异、灵敏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抗体的检测方法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方法:采用免疫滴金法(CGIDA)检测HFRS患者186例,同时测定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G抗体(抗HFRS-IgM、抗HFRS-IgG),其中101例HFRS患者分组进行治疗(治疗组用苦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联合黄芪汤治疗,对照组用利巴韦林联合甘利欣注射液治疗)。结果:检测186例HFRS患者中抗HFRS-IgM阳性132例(70.9%),抗HFRS-IgG阳性163例(87.1%)。越期情况:越休克期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越少尿期及从发热期直接进入多尿期,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CGIDA检测抗HFRS-IgM、抗HFRS-IgG具有快速、简便之优点。治疗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储峰;季青;严润民;陈晓玲;王霞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96年1月~2000年9月,我院应用中药甘连汤为主治疗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6例,并与用强的松治疗的12例作对照,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28例为住院患者,均经淋巴结活检确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15~38岁,中位年龄26岁;病程7~20天,平均15天(其中>2周者14例,<2周者2例);均以高热、颈部淋巴结肿痛起病,体温38.3~40.0℃,平均39.2℃;均有颈部淋巴结肿痛,单侧8例,双侧8例;伴腋窝淋巴结肿大者3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者2例;淋巴结肿大数目3~8个,平均4个;淋巴结大小:0.8cm×1cm~6cm×6cm,平均2cm×2cm;质软,有明显触痛;16例均有白细胞减少〔(1.2~3.9)×109/L,平均2.8×109/L〕,血沉增快(40~90mm/h,平均56mm/h)。对照组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16~42岁,中位年龄28岁;病程6~21天,平均14天(其中>2周者9例,<2周者3例);起病情况同治疗组,体温38.1~40.1℃,平均39℃;均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单侧7例,双侧5例;伴腋窝淋巴结肿大者2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者1例;淋巴结肿大数目2~9个,平均5个;淋巴结大小:0.8cm×0.8cm~6cm×7cm,平均
作者:赵建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93年6月~1999年6月,我们用中西药联合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4例,并与单用中、西药灌肠的51例和47例作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参考江苏省卫生厅编《常见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标准》(1994∶82—83)的诊断标准,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3组,中西药组44例,门诊16例,住院28例;男30例,女14例;年龄19~68岁,平均45岁;病程1~20年,平均16年;腹泻44例,腹痛29例,里急后重37例,脓血便35例;每天便次1~12次,平均7次;大便镜检(1个视野):红细胞+~++++者41例,脓细胞+~++++者44例;结肠镜及电子纤维镜示单发性溃疡14例,多发性溃疡30例。西药组47例,门诊19例,住院28例;男32例,女15例;年龄17~67岁,平均42岁;病程1~22年,平均14年;腹泻47例,腹痛31例,里急后重35例,脓血便36例;每天便次1~10次,平均6次;大便镜检:红细胞+~++++者42例,脓细胞+~++++者47例;结肠镜及电子纤维镜示单发性溃疡12例,多发性溃疡35例。中药组51例,门诊16例,住院35例;男41例,女10例;年龄17~68岁,平均48岁;病程1~19年,平均19年;腹泻51例,腹痛34例,里急后重43例,脓血便39例;每天便次1~13次,平均7次;大便镜检:红细胞+~++++者45例,脓细胞+~++++者51例;结肠镜及电子纤维镜示单发性溃疡17例,多发性溃疡34例;3组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作者:顾月星;徐大龙;李国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级学科被列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研究生(包括硕士与博士)培养“学科目录”,已有2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也把“中西医结合医学”确立和设置为一门学科也有10年的历史;国家教委(教育部前身)早在1989年也确定有“中西医结合临床”(天津医科大学)和“中西医结合基础”(上海医科大学)两个全国重点学科点。但始终未能在大学本科教育中设置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科,人为地造成脱节。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自1996年3月~1999年2月,我们用自拟摄精延射汤配合盐酸氯丙咪嗪治疗(中西组)早泄43例,并与同期单用盐酸氯丙咪嗪治疗(西药组)的43例及1994年6月~1996年2月单用摄精延射汤治疗(中药组)的37例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严仲庆;谢嘉乐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99年1月~2000年12月,我们用穿琥宁注射液治疗流行性胸痛患者40例,并与对症治疗的38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流行性胸痛按有关文献[刘文钦。临床荟萃1987;12(9):405]
作者:刘廷贵;陈延萍;陈延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94年2月~1999年2月,我们采用纯中药复方胃康乐冲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100例,并与用西药治疗的100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病参照有关文献诊断标准〔中华内科杂志?1983;22(5)∶267—268〕,并经纤维胃镜及活检而确诊。200例患者按就诊时顺序(以单、双数)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住院33例,门诊67例;男68例,女32例;年龄25~65岁,平均(45.0±12.2)岁;病程:2.5~18年,平均(14.5±3.2)年;病情程度:轻度21例,中度48例,重度31例;伴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47例(其中轻度8例,中度27例,重度12例),不典型增生23例(其中轻度5例,中度11例,重度7例);合并有胃窦炎8例,幽门部溃疡7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1例。对照组100例,住院36例,门诊64例;男63例,女37例;年龄24~68岁,平均(46.0±10.3)岁;病程:2.0~17.5年,平均(12.8±4.1)年;病情程度:轻度25例,中度50例,重度25例;伴肠化42例(其中轻度9例,中度22例,重度11例),不典型增生18例(其中轻度4例,中度9例,重度5例);合并有胃窦炎5例,幽门部溃疡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8例。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作者:王常勇;陈志彪;于晓玲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96年4月~2000年4月,我们对癌肿介入化疗患者用中药联合大剂量胃复安及地塞米松预防顺铂为主的化疗所致消化道反应100例,并与大剂量胃复安合用地塞米松组100例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1 临床资料选择晚期无手术指征而接受介入化疗的肿瘤患者200例,患者住院前均无呕吐及未用止吐药物,无腹部转移,无胃肠道梗阻及肿瘤本身或其他严重合并症导致呕吐可能者。肺癌和食管癌均经病理确诊,肝癌经B超和CT诊断,并经介入治疗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一步诊断。选择愿意口服中药者为观察组100例,男82例,女18例;年龄38~78岁,平均59岁;临床分期:Ⅲ期62例,Ⅳ期38例;肺癌36例,食管癌30例,肝癌34例;病理类型:食管癌均为鳞癌;肺癌中鳞癌29例,腺癌7例。选择不愿意口服中药者为对照组100例,男78例,女22例;年龄40~79
作者:韩照予;李素明;宋太民;马显振;张耀勇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98年3月~2000年10月,我们用输液型丹参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6例,并与普通型丹参注射液治疗的62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有关诊断标准(黄振文等主编.实用临床心脏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194)。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66例,男35例,女31例,年龄46~75岁,平均63.5岁;病程2~9年,平均6.2年;心绞痛每周发作5~14次,平均11.8次。B组62例,男33例,女29例;年龄48~72岁,平均62.8岁;病程1~8年,平均6.6年;心绞痛每周发作5~15次,平均11.2次;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A组用输液型丹参注射液(每瓶100ml,含丹参50g,不含糖,由本院药剂科制剂室提供)1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B组用普通型丹参注射液(每2ml含丹参3g,上海第一生化药业公司上海第一制药厂生产)12~16ml加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两组疗程均为14天,若心绞痛发作经休息不能缓解者可临时含服硝酸甘油片。
作者:卢健棋;李成林;黄敏;覃裕旺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中药肝豆片Ⅰ号对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胆汁微量元素的影响。方法:32例HLD患者口服肝豆片Ⅰ号治疗4周,采用十二指肠引流术留取治疗前后HLD患者的胆汁B液,并与非HLD患者30例胆汁作为对照组。运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胆汁中铜、锌、铁、钙等元素的含量。结果:治疗前HLD患者胆汁中铜、铁含量及铜/锌比值显著低于非HLD对照组(P<0.01或P<0.05),钙含量显著高于非HLD对照组(P<0.01),而锌含量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治疗组胆汁排铜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而锌、铁、钙含量及铜/锌比值无明显变化。结论:胆汁排铜障碍是导致HLD患者体内铜蓄积的机制之一,肝豆片Ⅰ号能促进HLD患者胆汁排铜。
作者:胡文彬;杨任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95~1999年,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陈旧性肛裂48例,并与单纯手术治疗的42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90例均有排便困难、疼痛、便血,排便后间歇性痉挛性疼痛等,并符合陈旧性肛裂诊断标准〔《中国肛肠病学》(黄乃键主编.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774)〕。将90例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21~56岁;病程10个月~8年;肛裂部位:后位36例,前位12例;并发潜行瘘12例,肛乳头肥大8例,哨兵痔18例,肛门狭窄6例。对照组42例,男16例,女26例;年龄20~59岁;病程8个月~8年;肛裂部位:后位32例,前位10例;并发潜行瘘11例,肛乳头肥大6例,哨兵痔16例,肛门狭窄5例。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作者:邓泽潭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96年4月~1999年4月,我们采用黄芪注射液和生脉注射液配合西药抗生素治疗慢性肾盂肾炎40例,并与单用西药抗生素治疗的40例作对照,现总结如下。
作者:胡家才;涂自斌;李学爽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肾康注射液与苯那普利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MC)增殖的不同抑制作用强度。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技术和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具有降逆泄浊、益气活血作用的中药肾康注射液及苯那普利对MC增殖的影响。结果:肾康注射液与苯那普利对MC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但在等效剂量浓度下,肾康注射液对MC的抑制作用优于苯那普利。结论:MC是肾康注射液发挥治疗作用的重要靶细胞,抑制MC增殖可能是该方延缓肾小球硬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郭立中;毛炜;王红梅;刘玉宁;叶传蕙 刊期: 200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