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素联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穿刺注射硬化剂治疗卵巢囊肿的疗效.方法:应用超声引导穿刺卵巢囊肿,行负压抽吸囊液后,随后注入无水酒精,定期动态观察,检测囊肿变化并准确记录.结果:37例卵巢囊肿中,治愈32例(86.48%),显效3例(8.11%),有效1例(2.70%),无效1例(2.70%),总有效率(97.30%).结论:超声引导穿刺注射硬化剂治疗卵巢囊肿疗效显著,成为卵巢囊肿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郭亮;魏满莉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调查荆州市部分成年人体检的血脂和载脂蛋白的水平,为临床血脂研究与心血管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2003年至2005年来我院体检的1 656名成年人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的含量.结果:TC、TG值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女性比男性增高更明显.男性Apo-A1和Apo-B值在各年龄段基本一致,女性则是随年龄增加而上升.但在60岁以后又下降.老年前期、老年人血脂异常率较高且比较接近.结论:脂类代谢与年龄密切相关,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血脂异常明显增加,表明动脉粥祥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风险明显增高.
作者:鄢斌 刊期: 2006年第15期
本文根椐严重烧伤患者的心理问题,应用循证护理方法,提出相应护理措施,大限度恢复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利于患者的康复.
作者:赵晓燕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结合去卷积算法在成人脑血流动力学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3例正常成年人行常规头颅CT平扫后,再行CT灌注成像检查.在常规轴面CT扫描后选取基底节及其相邻层面,经肘静脉团注对比剂,同时开始连续50 s的四层动态扫描,重建的198幅动态图像使用CT脑灌注软件包进行处理,获得灌注图像,测量所选脑内感兴趣区的血流量、血容量及平均通过时间,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显示正常成年人脑灰质灌注高于脑白质,脑灰质的平均血流量、平均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分别为(54.7±11.3)ml/(min·100 g)、(2.9±0.5)ml/100 g、(3.4±0.6)s;脑白质的平均血流量、平均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分别为(27.9±6.9)ml/(min·100 g)、(2.4±0.4)ml/100 g、(3.9±0.5)s.结论: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结合去卷积算法较其他模式更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及优势,同时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结合去卷积技术为测量正常人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提供了一种新的影像学方法.
作者:李春和;姚振威 刊期: 2006年第15期
20世纪80年代初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应用于临床,在先天性心脏病(CHD)尤其是小儿CHD的诊断方面显示了优越性,但DSA后处理--测量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应用.近年来,随着小儿CHD介入治疗的开展,为小儿CHD的治疗又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ASD)以及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小儿CHD,本文就DSA的操作程序,结合我院小儿CHD介入治疗病例,谈谈测量功能在小儿CHD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光荣 刊期: 2006年第15期
急性重度中毒,病情危重,如不及时有效治疗,常导致患者死亡,常规治疗往往效果欠佳,给患者造成严重危害,作者从2002年至2005年共对45例急性重度中毒患者在常规治疗中毒的基础上,使用大剂量纳洛酮静脉注射取得明显效果.
作者:刘书玲;彭兆旭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中药熏洗在断指再植成活后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将断指再植成活的50例60指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指在进行功能锻炼的同时应用中药熏洗,对照组只进行功能锻炼.结果:实验组手指的功能恢复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熏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对于手指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宝红;李文香;牛清霞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胎儿电子监护在分娩第二产程连续监护的价值.方法:将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在我科分娩的产妇2 3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 162例,该组产妇第二产程实行持续胎儿电子监护.对照组产妇1 186例,该组产妇第二产程实行胎心率听诊及选择性监护.分析两组胎儿窘迫检出率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胎儿窘迫检出率明显升高,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第二产程连续胎儿电子监护提高了产科质量,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下降,提高了新生儿Apgar评分.
作者:杨冬晓;白满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降低难治性尖锐湿疣(CA)复发及提高治愈率的方法.方法:选择难治性CA患者42例,随机分为用复方竹叶草脂联合白介素-2治疗(治疗组)和用干扰素局封后激光治疗(对照组),采用肉眼观察和醋酸白试验的方法,判定治疗后在原发病灶及其周围组织出现新的疣体为复发,未出现新的疣体为痊愈.结果:治疗组21例在治疗后3个月内痊愈18例,复发3例,对照组21例在治疗后3个月内痊愈13例,复发8例.两组3个月内的复发率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方竹叶草脂联合白介素-2可以明显提高难治性CA的治愈率,降低其复发率.
作者:乔俊康 刊期: 2006年第15期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目前,我国许多医院都将静脉留置针作为临床输液治疗的主要工具.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减少液体外渗,对血管的刺激性小,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减轻护士的工作量等优点.怎样在短的时间内完成静脉留置针的穿刺已成为护理同仁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我科近6年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总结了静、慎、准、观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供大家参考.
作者:姚丽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栓调节蛋白(PTM)水平,探讨HCY和PTM与脑梗死的关系,及HCY与PTM的相关性.方法:对75例脑梗死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血浆HCY和PTM水平,与5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HCY和PTM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浆HCY与PTM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r=0.715,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与纤溶系统的活化.高HCY血症是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子;血浆PTM的异常表达表明脑梗死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纤溶系统的活化.联合检测血浆HCY和PTM水平,可有助于病情监测及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赵登贤;杨文东;杜青利 刊期: 2006年第15期
损伤和中毒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也是危害人们生命的主要病因.本文对我院2001年至2003年间2 668例损伤和中毒出院病案资料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医院及有关部门制定防范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王成俊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及后处理检查在肾脏外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6月至2006年3月份共16例肾脏外伤患者的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以及后处理资料和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肾脏外伤患者,均有CT平扫、增强及后处理,首次CT平扫诊断均有实质性肾脏挫裂伤,其中肾撕裂(断裂)4例,8例合并有肾包膜下血肿,9例肾周血肿,7例合并腹腔积血,腹膜后间隙积血4例.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不仅显示了平扫所见,而且还显示了肾脏收集系统损伤导致尿外渗4例.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以及后处理检查对肾脏外伤的综合分析、正确诊断,尤其是在集合系统损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陈小聪 刊期: 2006年第15期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患者在交叉配血(聚凝胺法)合格后,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引起的发热、寒战、过敏等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污染等原因引起的输血反应.为了探讨减少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方法,笔者对本院近4年来发生的输血反应情况进行调查,报告如下.
作者:吴涛;董淑华 刊期: 2006年第15期
近年随着血栓性疾病与出血性疾病研究的迅速发展,血栓与止血试验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普及面越来越广,在临床上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但是由于凝血试验的结果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所以加强实验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势在必行.现将实验中影响结果可靠性和重复性的一些重要因素论述如下.
作者:赵翠霞 刊期: 2006年第15期
室内质量控制(IQC)是实验室人员采用一系列方法,连续评价本实验室工作的可靠程度.确定报告能否发出,是保证实验室工作质量的重要措施.目前采供血机构检测抗-HCV、抗-HIV、HBsAg均采用ELISA法,ELISA有其自身的特点,如灵敏度较高,同时影响因素也较多,这就更需加强质量控制.本文就实验室内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及其对策报告如下.
作者:李乃鱼;张录喜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分析不合理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探讨如何正确采集标本,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血标本1 124,尿标本1 045份,大便标本224份,细菌培养标本67份.结果:血标本合格率99.6%,尿标本门诊合格率95.5%,住院患者合格率75%,大便标本合格率82%,细菌培养标本合格率82%.结论:护理人员应重视合格的标本采集,掌握正确的标本采集方法,才能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代苏忠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研究布-加氏综合征肝静脉阻塞的介入治疗方法,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5例肝静脉型布-加氏综合征,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肝静脉节段性阻塞2例,膜性阻塞2例,广泛性闭塞1例.5例均行经皮经肝穿刺肝静脉造影.采用经颈静脉途径,开通阻塞肝静脉.2例膜性阻塞的用硬质导管导丝顺行开通,2例节段性阻塞的用RUPS-100肝穿装置在B超引导下,穿刺肝段下腔静脉,建立肝静脉-颈静脉导丝轨道,行球囊扩张成形或植入血管内支架治疗.1例广泛性闭塞,未行TIPSS.结果:5例患者,成功治疗4例,无严重并发症.3例实行了球囊扩张术(PTA),1例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随访1例复发狭窄,行再次治疗.结论:肝静脉型阻塞布-加氏综合征的介入治疗应采用多途径穿刺联合破膜技术,在B超引导下可提高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只要开通一条足够大的通道即可恢复肝静脉系统压力.
作者:陈华栋;叶观瑞;邱永;余伟兰 刊期: 2006年第15期
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在当前临床护理工作中,心理护理的开展已经比较普遍.分娩和哺乳是人类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对于初产妇是一个应激因素,由于社会角色的完全改变,对她们的认知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容易超越正常界限造成病理性改变.为了减少或避免这些情况发生,我们应该重视孕产妇的心理活动,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使她们在佳的心理状态下顺利分娩和哺乳.
作者:胡群;殷晓丽 刊期: 200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等离子刀髓核低温消融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分析等离子刀腰椎间盘消融术的优点.方法:对1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经皮等离子刀髓核低温消融术,并随访其近期效果.结果:全部病例得以随访,长18个月,短3个月.优良率84.13%,无任何并发症.结论:等离子刀髓核低温消融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技术简单、安全、微创、疗效肯定,关键是适应证的选择.
作者:雷高;高宏伟;赵养学;罗德民;李德成 刊期: 2006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