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伟杰;张永萍;徐剑
Janus激酶/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蛋白信号转导通路是一条完整并广泛存在的细胞因子信号转导途径,与脑缺血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调节脑缺血后细胞因子反应的关键通路.文章从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的概况、活化和调节机制、与脑缺血的关系以及脑缺血后针刺干预对其的影响进行综述,并为针刺治疗脑缺血作用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线索.
作者:艾琪;殷洁;胡鑫豪;刘喆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复方阿胶浆治疗产后贫血-(PA)对产妇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两家综合性医院顺产分娩的符合条件的275例PA患者(70g/L≤Hb< 100g/L),按1∶1比例随机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产后48 h抽血检测血液分析及铁代谢指标,并完成生活质量量表SF-36简表的填写,试验组给予口服复方阿胶浆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多糖铁复合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后2周和治疗后6周随访,复查血液分析和铁代谢指标,并填写生活质量量表.结果 终共有252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试验组133例,对照组119例.数据分析结果如下:(1)治疗2周后,试验组的Hb浓度和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IRF)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治疗前后血清铁(SI)和血清铁蛋白(SF)水平的变化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PSI=0.867,PSF=0.085);试验组产妇总体生活质量以及生理机能(PF)、精力(VI)、情感职能(RE)3个维度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总=0.026,PPF=0.002,PVI=0.0001,PRE=0.038).(2)治疗6周后,试验组的Hb浓度和IRF的有效率均稍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产妇的SI和SF水平较试验组升高更明显(PSI<0.001;PSF<0.001);试验组产妇总体生活质量以及精力、情感职能两个维度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总=0.019,PVI=0.008,PRE =0.012).(3)相关分析发现,Hb浓度与贫血产妇的总生活质量评分、精力和情感职能两个维度评分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与口服铁剂相比,复方阿胶浆能更快更显著地纠正气血两虚证产妇的贫血状态,从而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艳芳;李相宜;马丹丽;李道成;杜佩英;罗颂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道家在追求“长生久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医药养生文化对祖国医药学的影响至为深远,因此自古就有“医道通乎仙道”的说法.我国医学的经典著作《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不但收入《道藏》,而且首先注释、整理者如王冰、陶弘景等,也都是著名的道家人物.李时珍生活在道教兴盛的明代,自然受到时代的影响,留下时代的烙印,其可贵之处是不盲从,而是理性地对待历史的文明.李时珍以严谨、求真务实的精神,客观、科学地对待道教医药养生文化,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态度,编撰整理而成的《本草纲目》为传统医药养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者:李贵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筛选吲哚美辛亲水凝胶贴剂的化学促渗剂,比较薄荷油与氮酮促渗特点.方法 基于体外透皮扩散动力学模型试验,利用HPLC-工作曲线进行定量,分别以3%、5%、7%、10%、15%氮酮(Azone)与3%、5%、7%、10%、15%薄荷油(Mint oil)作为吲哚美辛经皮给药的化学促渗剂,进行离体透皮扩散试验,建立高、中、低强度的参比化学促渗体系.结果 确定以3% Azone、5% Mint oil、7% Mint oil分别作为付罐研究参比化学促渗低、中、高组;不同比例氮酮对IM促渗效果不同,两者不存在明显线性关系,存在佳促渗作用的Azone的比例,而0~7% Mint oil与促渗效果间呈现线性增加关系.结论 筛选的氮酮与薄荷油具有良好的促渗效果,薄荷油作为天然的中药促渗剂,效果显著.
作者:谢伟杰;张永萍;徐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是一部药学巨著,因其“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所载许多治疗皮肤病的医方.对皮肤皲裂症的治疗,历代医家各有记载,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治疗皮肤皲裂症的经验更是丰富,这些医方使用方法简便,药源广泛,价廉效佳.
作者:周继刚;付婷婷;温涛;梁爽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基于中医理论,阐述“血脉”与解剖学中“血管”的关系及脑梗死侧支循环的中医认识,在脑梗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理论依据.根据《内经》、《络病学》等理论,中医的“血脉”系统涵盖了解剖学中血管系统,两者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根据前人的相关研究、脑梗死病变特点及中医认识,脑梗死侧支循环的中医治疗当重视气血痰.
作者:陈蕴博;马民;陈照帮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临床上蒺藜分为潼蒺藜、白蒺藜,临证配伍应用常易混淆.临证准确应用白蒺藜需严格区分潼白蒺藜之不同,并熟练掌握白蒺藜之药性功效.何焕荣主任认为白蒺藜功可祛风解表、疏肝行气,对于辨证属风热犯卫或肝气内郁、肝经风热者,何老常配伍使用白蒺藜,临床常收获良效.
作者:余松;何焕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尚未完全阐明.中医药治疗重视辨证论治,具有多靶点的作用,其临床疗效已经得到反复论证.尤其是运用虫类药物起到良好的镇痛等改善症状的作用,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文章对近年来有关研究虫类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机制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综述,以总结近年来虫类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应用研究进展情况.
作者:陈瑛;姚政;陈清光;陆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究寒冷刺激与高盐饮食共同作用下,大鼠血压是否有波动,并设置中药组,观察用药后血压能否恢复到正常值.方法 选取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寒痉汤组、通心络组,每组8只.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其余三组给予合8%氯化钠饲料,均饮用纯净水.模型组、寒痉汤组、通心络组食用高盐饲料的同时,每天置于(-15±2)℃的冰柜中3h,实验8周,每周用大鼠无创血压分析系统测量三次血压,取平均值.结果 在寒冷与高盐饮食共同作用下,从第2周开始模型组、寒痉汤组、通心络组血压出现升高,分别为[(153.75±16.23)、(164.00±26.94)、(151.00±18.41) mmHg],且明显高于正常组(130.88±20.92)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周血压达到高峰,模型组、寒痉汤组、通心络组分别为[(165.25±12.60)、(175.50±14.46)、(167.00±10.80) mmHg],正常组血压稳定在正常值(115.88±10.83)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周给予寒痉汤组、通心络组中药治疗,用药两周后,两组血压均有下降,但寒痉汤组血压降至正常范围(121.13±10.83) mmHg,通心络组血压仍偏高(146.50±9.58)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寒冷与高盐饮食复合作用可以导致大鼠血压升高,应用温阳散寒解痉中药可以使大鼠血压降至正常水平.
作者:张洁晗;张明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从不同剂量的养营活血汤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1及α-SMA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CCl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比较各组大鼠肝纤维化的程度.并用ELISA法检测大鼠肝组织α-SMA及血清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养营活血汤各剂量组肝纤维化程度显著降低,大鼠血清TGF-β1及肝组织α-SM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 养营活血汤对大鼠肝纤维化具有明显的干预和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1及α-SMA的表达,直接或间接抑制了HSC的活化,从而抑制了肝纤维化的进展.
作者:周波;王耕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制定弯管列当的性状及显微鉴别依据,以便安全、准确地使用弯管列当.方法 主要采用性状及显微鉴别的方法,对弯管列当的性状,茎的组织构造及粉末的显微特征,进行鉴别.结果 弯管列当茎由表皮、皮层、中柱维管束、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组成.粉末包括网纹细胞、花粉粒、花萼表皮细胞、腺毛、导管、纤维、花冠细胞、淀粉粒等特征,其中网纹细胞和花粉粒的特征是弯管列当区别于其他列当药材的主要特征.结论 弯管列当以上特征可为鉴别其真伪、药材质量标准的制订、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扩大药用范围提供依据与参考.
作者:杨来秀;王素巍;王晓琴;曹佳俊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中医院校护理硕士《中医养生康复护理》课程内容体系.方法 在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条目池,编制专家问卷.运用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确定课程内容体系.结果 经过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选入专家15名,2轮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3.8%,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79、0.87,专家协调系数检验P<0.01,表明入选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及协调程度较高.终专家共提出37条建议,研究小组采纳了27条.终确定《中医养生康复护理》课程内容体系,包括专家在条目重要性程度的意见协调;初步建立的《中医养生康复护理》的课程内容设置包括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52项.结论 通过系统研究方法,初步构建的《中医养生康复护理》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
作者:孙凯丽;胡慧;王凌;艾亚婷;姚巧灵;张瑜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为龙胆苦苷(Gent)的血脑屏障通透性提供直接证据,并阐明其在脑组织中的药物动力学特征.方法 建立小鼠脑脊液、脑组织和血浆中龙胆苦苷含量测定的LC-MS/MS方法;直接测定小鼠腹腔注射龙胆苦苷后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建立脑组织和血浆中龙胆苦苷的药-时曲线,并比较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 Gent在血浆样本检测限均为10 ng·ml-1,脑组织样本中的检测限为10 ng·g-1,脑脊液样本中检测限为2.5 ng·ml-.小鼠腹腔注射50 mg· kg-1龙胆苦苷后0.5h和2h,在脑脊液中均能检测到原型药物;龙胆苦苷在血浆中的Cmax为57.43 μg·ml-1,在脑组织中的Cmax为0.45 μg·g-1;在脑组织中的平均滞留时间MRT0-∞为294.68 min,在血浆中的MRT0-∞为45.62 min.结论 龙胆苦苷能够通过血脑屏障,在脑组织中代谢消除相对较慢.
作者:邓雅婷;王艳丽;王运维;李穆琼;刘雪英;招明高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应用matK序列对姜科10个属21种植物进行鉴定及聚类分析,为姜科药用植物的分子鉴定提供依据.方法 用SnapGene(R)Viewer校正拼接测序所得姜科的matK序列,应用BioEdit v7.0.9.0软件及Mega 6.0对实验所得的22条及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的21条matK序列进行比对分析,计算K2P遗传距离,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姜科的matK序列长度约为1200bp,43条目的序列差异位点241个,不同姜科种间均存在序列差异,以美人蕉科美人蕉为外类群,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同属的姜科植物能聚为一类.结论 利用姜科植物matK序列数据库及遗传分析软件,所得研究结果表明matK这一DNA条形码序列可对姜科植物进行有效地分类鉴定.
作者:张桂芳;钟志敏;黄松;赖小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中医师承教育是先于院校教育而发展起来的中医传道授业的传统模式,师承教育的存在与中医萌芽和发展休戚与共,也是促进传统中医药学传承和发展的动力,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法的实施,中医药的发展赢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机,同时也为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
作者:张夏炎;顾伟;陈喆;卞艳芳;郑国银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朱丹溪在论述消渴病因、病机、脉诊、治则治法等方面,提出新的观点,并进行系统阐述,其中对于辨证论治理论的贡献尤为突出.朱氏继承并发展前人所论消渴病因;开创“阳有余阴不足”“相火妄动”及“六郁致消”学说阐述消渴病机;通过脉诊对消渴病进行辨证,进而提出保护正气、滋阴泻火、三消分证论治等消渴治疗的新理论.朱丹溪独特学术思想在消渴“因、机、证、治”方面的认识,丰富了消渴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作者:王仁和;杨宇峰;石岩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利用金正均Q值法评价苦参碱联合阿霉素对人乳腺癌细胞是否存在协同增效作用.方法 MTT法检测各组对MCF-7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确定苦参碱及阿霉素的IC50,采用金正均Q值法计算联合用药各组的Q值;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对人乳腺癌细胞的克隆抑制能力;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对人乳腺癌细胞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苦参碱、阿霉素及联合用药对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经苦参碱联合阿霉素处理后的细胞生长抑制作用,与单用苦参碱或阿霉素相比,细胞抑制率明显增高,其中,苦参碱0.5mg/ml联合阿霉素0.5μg/ml组的抑制率明显增高,为(75.50±1.55)%,Q值为1.16,表现为协同作用,其余组Q值为0.96 ~ 1.10,表现为相加作用;苦参碱和阿霉素对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其对MCF-7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2.00±0.17) mg/ml和(0.36±0.03) μg/ml.经苦参碱0.5mg/ml联合阿霉素0.5μg/ml处理后的细胞克隆形成率,与单用苦参碱或阿霉素相比,细胞克隆形成率明显降低,为(13.68±1.76)%.经苦参碱0.5mg/ml联合阿霉素0.5μg/ml处理后的bax蛋白的表达,与单用苦参碱或阿霉素相比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为(60.85±2.34)%.结论 苦参碱联合阿霉素对MCF-7在抑制生长、抑制增殖以及诱导凋亡方面起协同作用,其原因可能与协同上调bax蛋白的表达有关,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赵文歌;孙月;庄静;冯福彬;李佳;孙长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人格特征与针刺敏感度体质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00例受试者进行大五人格特征调查,根据体质筛选标准将调查对象的体质分为敏感型、正常型和不敏感型.统计不同针刺敏感度体质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和人格维度比例,对不同针刺敏感度体质和大五人格维度进行Pe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敏感组中男性比例大于女性,不敏感组中女性比例大于男性,正常组中男女比例相当;开放性和外向性维度:敏感组>正常组>不敏感组(P<0.05),神经质维度:不敏感组>正常组>敏感组(P<0.05),三组体质在宜人性和严谨性维度未发现明显差异;Person相关分析显示针刺体质与开放性和外向性呈正相关(P<0.05),与神经质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开放性、外向性、神经质和严谨性是针刺体质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不同针刺体质人群有不同的人格倾向,其中与神经质,外向性和开放性密切相关.
作者:付妮妮;李学智;杨晓光;刘菲;席小芳;任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双参酮冠心片中西洋参总皂苷、丹参总酚酸提取物、山楂叶提取物3个有效组分的佳配伍比例并进行验证试验.方法 以小鼠抗乏氧试验和小鼠抗疲劳试验结果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选双参酮冠心片中西洋参总皂苷、丹参总酚酸提取物、山楂叶提取物3个有效组分的配伍比例,获得2个优配伍组合,两个优配伍组合分别设140 mg·kg-1和70 mg·kg-1两个剂量组以大鼠垂体后叶素所致急性心肌缺血试验验证佳配伍比例的合理性.结果 根据抗乏氧和抗疲劳试验得出的2个优配伍组合,优配伍1和优配伍2(西洋参总皂苷、丹参总酚酸提取物、山楂叶提取物的比例分别为1∶1.5∶1.5和1∶1.5∶2),对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优配伍1优于优配伍2.结论 双参酮冠心片西洋参总皂苷、丹参总酚酸提取物、山楂叶提取物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佳配伍比例为1∶1.5∶1.5.
作者:赵宏宇;张春柳;刘新宇;王玉;邸琳;仲崇琳;杨美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麻黄升麻汤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发热等栓塞后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选取105例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35例.对照组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麻黄升麻汤治疗,安慰剂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安慰剂治疗.比较三组退热效果、临床疗效、肝功能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治疗7d后,治疗组患者退热疗效总有效率高达91.42%,显著优于对照组74.29%及安慰剂组4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较对照组及安慰剂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肝功能均较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及安慰剂组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麻黄升麻汤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退热疗效显著,并可改善患者栓塞后综合征,减少肝功能损害,其机制可能主要与降低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作者:李灿;周晓玲;陈峭;李泽鹏;刘莹;张丹璇;周娅妮;刘静;黄文兴 刊期: 2018年第01期